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南岛牛羊牧业发展方向与草地利用问题


  原载《热带地理》1982年第2期 P55-61

  海南岛面积共5086万亩,其中草地面积9479万亩,占全岛面积的186%,此外还有灌丛地7459万亩。由于林地的不合理开垦,草地面积仍有日渐扩大之势。如何合理利用草地?与草地利用有关的牛羊牧业应怎样发展?现在根据实际调查情况,谈几点意见。

  一、草地的一般状况

  根据海南岛土地类型分类〔1〕,海南岛的草地可分为山地草坡地,丘陵草坡地,台地、阶地草地和滨海沙滩草地四人类。各类草地面积如表1:

    表1 海南岛草地土地类型及其面积(略)  

  土地利用应根据土地类型的自然特点,以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为原则,即因地制宜的原则。海南岛的土地利用,宜充分利用热带自然资源,建立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态结构。因此,滨海沙滩灌草地只宜作固沙防风林地;丘陵陡坡草地、山地陂坡灌草地,宜作水土保持林地;山地斜坡灌草地宜作为水源林地,其他类型的草地,一般在海拔350-4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和台地的,则宜作为橡胶和其他热作经济林用地,连片的宜牧草地,只限于海拔350-500米左右的丘陵坡地和山地坡麓灌草地。从土地类型来看,宜牧土地面积不多,这就限制了本岛牛羊牧业的发展。

  海南岛地处热带,年均温23-25℃,≥10℃的年积温在8300度以上,年平均光照2000多小时,光热资源丰富,而且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区年雨量达1500-2000mm,这是发展生产的优越条件。然而雨水分配不均,雨、旱季分明,雨季从5月至10月,多暴雨,雨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90%。11月至次年4、5月则为干季,雨量甚少。海南河流短促,储水力差,因而用水不足,这是海南自然资源开发的极大障碍。根据英国植物生理学家布莱克曼的限制因子定律:多因子影响某一过程时,反应速度是受其中“最不满足”因子限制的。从光合作用方程式:

  CO2+H2O 光 叶绿体 (CH2O) +O2

  可以计算得:形成1克糖类需水06克。由于生理和蒸腾的需要,实际上需水量为该水量的千倍以上。海南旱季供水不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由于缺水,高温和强光照反而抑制了植物的生长,这不但是海南多种作物单产不高的原因之一,也是牧草不足的原因之一,这就限制了海南牧业的发展。

  牛羊牧业必须依靠牧草,影响牧草生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和热量。水热状况可用乾燥度(K= 021∑t≥10℃ R,∑t为≥10℃的积温,R为同期降水量)来表示〔2〕。取乾燥度15为较乾燥与较湿润的界限指标,可以把海南岛分成两部分:较湿润的东部和较乾燥的西部(以下称西区)。由于地貌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水草状况与牧业状况,根据明显的地貌差异,还可以把海南东部分成两区:沿海平原台地丘陵区,称为东区,中部山地丘陵区,称为中区。这样,全岛共分为三个自然区:西区、中区和东区(见下图)。现在把各区自然条件及草地分布和利用情形分述如下:

  (1) 西区 以乾燥度≥15为界(崖县气象资料仅代表沿海地带,不采用),南起崖县梅山,北至临高县西北部,即西部沿海平原台地低丘陵区。本区在台地丘陵上有大面积成片草地分布,如东方县高坡岭草地。该区以放养黄牛为主。

  本区气温高,年平均气温235-250℃,但是年平均雨量仅1000-1300mm,沿海不足1000mm,而年平均蒸发量竟达1700-2400mm,为年雨量的两倍,旱季长达6个月以上,年乾旱日数长6-7个月。土壤为燥红土和褐色砖红壤,广大面积的沿海土地为砂土或沙壤土,地瘦瘠而不持水,常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天旱地旱”的状况。

  草地植被多为刺灌丛低草群落。台地上灌木有刺竹、刺葵、东方桔、坡柳、山芝麻和其他有刺矮灌木,皆不适牛羊采食。草本植物有白茅、扭黄茅、裂稃草、狗尾草,飞机草、马鞭草等。草高3-10cm,覆盖度50-70%,估计每年每亩可产青草200-300斤左右。较低的地方生长竹节草、蜈蚣草、丁葵草、蟋蟀草等禾本科和豆科植物,草质较好。低丘陵生长刺灌丛低草植被和中草植被,主要灌木有刺竹、坡柳、腊刺、黄牛木、排钱草、野牡丹、桃金娘、黑面神、番石榴等。草本有五节芒、白茅、斑茅、粽叶芦、芒其。草高60-80cm,有的达120cm,覆盖度60-90%,草质不佳,每年每亩草地产青草200-500斤〔3〕。以标准黄牛日食青草26公斤计,折采食率,本区草地平均载畜量为每头黄牛40-60亩。

  本区发展牧业存在的问题,在于有青草的期间短,每年11月至次年3、4月河涸草枯,牛羊缺少鲜草采食,以致严重掉膘。据估计,每年干季牧牛掉膘失重达体重的20%以上,甚至有饿死的现象。夏秋季虽然水草较丰,但此时气温高、日照强,每天上午10至下午4时牛羊必须避暑,不能采食。

  本区虽然草地多,人口少,有可作牧场的土地,但是由于水湿条件差,草质劣,产草量低,目前没有发展大规模牧业的条件。

  1980年,我省在东方县高坡岭创办示范牧场,引种牧草36种,其中新紫赤绿豆、有沟竹花草、SECA竹花草、GRAM竹花草等豆科牧草和卡松古鲁狗尾草、盖氏狗尾草、巴拉草、青黍、雀稗等9种牧草已初步引种成功。1981年12月我们到此参观,那时已是旱季,草地仍见一片嫩绿。不过,由于牧草地近高坡水库,土地高程仅2-3米,播种时松过地、施过肥,又未经牛羊采食过。将来放牧之后,恐怕土壤会发生板结;又因该地天气如此干热,牧草生态是否能保持不发生变异?前途仍然未卜。

  (2) 中区  即海南中部山地及其周围高丘陵地区。本区草地面积达300多万亩,水草充足。较大的牧场有鹦哥岭牧场、南丰牧场、红岛牧场等。谷地放养水牛,山地放养黄牛。

  本区水湿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22-23℃,≥10℃积温8000度左右,年雨量1800-2500mm,年蒸发量仅1800mm左右,每年旱季3-4个月,相对湿度大,300米以上山区常年有雾。土壤呈垂直带状分布:350-400米以下为砖红壤,400-700米为赤红壤,70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4〕。质地大多为壤土或轻粘土。因水湿条件好,草地植被以稀树灌丛高草群落和中草群落为主。群落的组成:乔木有三角枫、木棉、麻栎和厚皮等。灌木以桃金娘,野牡丹、黄麻杆、黄牛木、山苍子、黑面神、山芝麻为主,草类有芒、斑茅、白茅、野古草、青香茅等为主,其次为金色狗尾草、珍珠茅、粽叶芦等。草高90-160cm,覆盖度90%以上,可利用率20-30%。中草群落主要草类有青香茅、纤毛鸭咀草、白茅等,狗尾草、秀竹、竹节草,东方画眉次之。草高50-80cm,覆盖度80-90%,可利用率40-60%。丘陵有部分灌丛低草群落,以纤毛鸭咀草、牛虱草、青香茅、竹节草和蜈蚣草为主。低地则多蜈蚣草、地毯草、硬骨草、茅草、雀稗和飞机草,草高3-15cm,覆盖度60-80%,可利用率70%左右。

  本区产草量较高,每亩年产鲜草800斤,相当部分草地亩产达1300-1600斤〔5〕,载畜量为12-15亩/头(标准黄牛)。低产草地则为20-25亩/头,高产草地10亩/头。因水源丰富,冬春(旱)季仍有部分水草供牛羊采食,为全岛最优良的牧区。但存在的缺点是;山高坡陡,多数坡地是水源林地或水土保持林地,长期放牧不利于土地保护。也存在着坡度大,牛羊采食不便、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此外,交通不便,管理困难,牛经放牧后往往成为“野牛”,商品率极低。故此,本区目前尚缺作为大型牧场的条件。

  琼中县耕牛繁殖场近年来引种多种牧草,其中岸什l号、巴拉草等长势甚好。从气候、土壤条件看来,该区发展牧业以引种牧草较有前途。

  (3) 东区  即东部平原台地丘陵区。北起自临高,沿中区高丘陵边缘南至崖县梅山这一线以东的地区。本区草地多属零星分布,以放养水牛为主。琼山和文昌放养有大量山羊。

  本区年平均气温235-245℃,年降水量1600-2200mm,年蒸发量1500-1900mm,旱季4-5个月。水湿条件优于西区而次于中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沿海多沙土。

  草地植被多为稀树(人工林之残次林)灌丛低草群落。树种以木麻黄、桉树和台湾相思为主。灌木有野牡丹、桃金娘、岗松、山芝麻等。草类以五节芒、竹节草、茅草为主。低地以地毯草、蜈蚣草、竹节草、茅草和狗尾草为主。丘陵草地群落组成类似中区而长势则亚于中区。本区产草量估计每亩年产青草一般为800-1500斤,沿海台地草场产草量较低。载畜量为15-25亩/头,旱季河流水边仍有少量青草可供采食。由于该区大片连片草地较少,而人口密度大,耕地少,故目前不具备发展大规模牛羊牧业的条件。

  二、牛羊牧业的生产现状与土地利用问题

  海南岛虽然有大量的灌丛草地,但是牧业发展缓慢。据海南畜牧局统计,1979年全岛仅有牛723万头,羊232万头,畜牧产值(包括禽畜在内)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043%)〔6〕,近年来,个体户放养牛羊发展较快。1981年,仅东方县就发展了个体养牛7000多头。

  集体牧业以放养为主,个体牧业多以(饲)养与(放)牧相结合。养牧结合的畜牧形式较好。以放牧为主的畜牧形式则存在以下问题:

  (1)牛羊牧业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低。

  放牧式的牧业,受自然条件严格制约,土地载畜能力小,牲畜成长慢,故生产效率低。以琼中、白沙和昌江等县产草量较高、载畜量较大的草场为例,以载畜力为15亩草地/头黄牛计,4、5年可以屠宰,每头牛产肉200斤,(1979年统计,每头牛只产肉143斤)6),平均每亩草地年产牛肉3斤左右。西区草地载畜量为40-60亩/头,5年以上才可屠宰,平均每亩草地每年生产牛肉半斤至1斤。据统计,海南牧业每个劳动力每年只生产肉类459斤6)。琼中、昌江等地许多牧场年年亏损,这虽与劳动管理不善有关,但也与以放牧为主的畜牧形式生产率低有关。

  表2 琼中县黄牛年龄与体重调查表   (琼中县畜牧局,1981年)(略)  

  中区草场虽然水草丰富,但是多为山地草场,海拔较高,如鹦哥岭牧场其高程在570米以上,多数达1000多米,而且大部分是陡坡,坡度40-50度以上,仅能利用部分沟谷和平台放牧,土地利用率仅20-30%。旱季牛羊从平台到沟谷饮水,上下几十米至几百米,行走需千米至几公里,常有牲畜失足跌死。沟谷陡坡相连,交通不便,对牲畜的管理、捕捉和运输都有困难,只好枪杀取肉,故商品率极低。根据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原则,衡量利弊,似乎得不偿失。

  (2)草场日益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海南岛的草地并非气候成因的草原,而是由热带森林经反复多次砍伐,植被几经演替而成。它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海南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进行植被保护,可以恢复成林;但如进一步破坏植被,则生境将进一步恶化。

  海南的草地只有连续放牧或放火烧山才能保存牧草,这样,灌丛高草群落演替成灌丛中草群落,再而变成稀灌低草群落。随着群落的演替,覆盖度逐渐降低,水土流失随之加强,土壤日趋砂化,地面上铁锰结核、石头裸露,在花岗岩地区或风化物较松的地方则可发展成为崩岗,破坏农田。

  南丰牧场至今仅放牧18年,并非重放牧区,现已可见植被演替的全过程,牧草退化十分严重。红岛牧场和鹦哥岭牧场建场时载畜量为10一14亩/头,现在20至25亩草地才能勉强养大一头牛(6)。琼中县耕牛繁殖场缓坡上已出现大量球状风化物,这里生长有铺地金钱、野牡丹、蕨类和一些蓼科草类,显示出坡地良好的水湿条件,但是白茅、飞机草以及桃金娘、黑面神、黄牛木已成为优势种,说明生境已由湿润趋向乾旱的变化。

  澄迈县金江北岸仁里坡的台地草场,因长期放牧,水土流失已相当严重(照片1,2);冲沟长达几十米至数百米,深3~6米。台地面上,稀疏的东方桔、黄牛木、腊刺、黑面神等小灌木和蜈蚣草、竹节草散布着,覆盖度在50%以下。地面为砂壤土,到处有铁锰结核与小石头裸露。

  表3是琼中县农业局对不同植被下土壤的化验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植被由森林向草丛演替,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砂化。坡度略增大,则土壤砂化愈趋严重。

  草地长期单纯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的后果,使牧业也将萎缩。另外,中区广大水源林地和水土保持林地用来单纯放牧,无异于杀鸡取卵,不利于海南地区的生态平衡。

  表3  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状况 (琼中县农业局,1981年)(略)  

  三、海南牛羊牧业的发展方向

  海南的牛羊牧业,总的来说,西区草地多,但患乾旱,牧草缺乏;中区草地多,水草丰富,但地处高海拔山区,又多陡坡地,应以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为主,东区草地少而分散,人多地少,因此,发展畜牧业都受限制,而且以单纯放牧形式的牧业,又不大适宜于海南草地的利用。那么,海南的牛羊牧业是否就此不能发展了呢?不是的。人民生活必须逐步改善,我国人民以粮为主的食物构成将会逐渐改变,因此,海南的牧业不但需要发展,使在国民经济上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且也是能够发展的。只要改变过去认为“草地就是牧场”的旧概念和“靠天养牛”的粗牧方式,确立牧业新的发展方向,海南的牧业就可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海南发展牧业的方向应该是:综合利用草地,优先发展林业,林牧结合,以林保牧;在大力发展农业、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饲料种植业,以农养牧,以牧促农,采取以饲养为主,(饲)养与(放)牧相结合的较现代化的畜牧业。

  (1)发展林业,林牧结合,以林保牧。

  地处热带季风区的海南岛,到处可以生长树木,全岛乾旱最严重的西南部,即使在滨海沙地上的八所港,也生长着榕树、木麻黄、银桦等,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说明全岛各处都具备综合利用土地的条件。其中林业与牧业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它们之间是统一的、可以互相促进的。

  中区的水源林地、水土保持林地应该营林护林,这是毫无疑义的。而宜牧草地也要先造林,使林牧结合,才不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牧业萎缩。

  西区“天旱地旱”的环境,水草不足,如果没有改良环境,便没有良好的畜牧条件;而环境改良的根本办法只能是造林植树,涵养水源,增加湿度,造成荫蔽的环境。林下可以生长草质较好的牧草,不但采食率高,生长期长,而且夏天在林下放牧,牛羊又可避暑,延长放牧时间,使牛羊成长加快。

  造林放牧,以林保牧,有利于土地的保护,并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的价值。据测定,海南的人工林,每年每亩木材生长量为02-03m3。造林2-3年后生长加快,10-15年每亩材积量可达5-6m3。每亩土地仅木材一项年产值30-40元,若种植腰果(西区)、木棉,芒果等经济林,果林,再结合牧业,其产值也会很高的。

  林下牧草主要是地毯草,蜈蚣草、秀竹和竹节草。如果再大量引种适宜林地环境的优良牧草,势必能加速牧业的发展。现在农村社员利用村边林、果林放牧,这就是林牧结合的例子,不过其规模较小而已。

  目前海南人工林以种植木麻黄、桉树为主,这些树易生快长,但其枯枝落叶含单宁多,造成土壤酸性强,林下不易长草。采用其他阔叶林树种,就没有这种情况发生。不过,在土壤条件差的地方,可将木麻黄、桉树作先锋林种,待环境改善后再种其他阔叶树种。其中台湾相思是较好的树种。低地土层较厚,种大叶相思效果很好。如若结合种植豆科树木如假木豆、单节荚假木豆、新银合欢等,既可作饲料,又是改土植物,效果更佳。造林3-5年后树木长大,牧草茂盛,即可放牧。

  要使林牧结合以发展牧业,还须改变当前“行业所有制”的状况,林、牧,水利各部门应进行地区性合作,也可开展多种经营,以经济联合的办法,因地制宜来发展林、牧、副业。

  胶牧结合是林牧业结合的一种方式。如要充分利用海南热带气候资源,必须大力发展橡胶热作。胶林地一般坡度不大,林内湿度较高,林下空旷,适宜牧草生长。据儋县等地农场估计,每亩胶林牧草年可产青草几百斤至千斤,草质鲜嫩,利用率高。胶林下放养水牛,黄牛都可以。海南的农场已有利用胶林放牧的先例,有的养牛近万头。琼海县东平农场有土地共174万亩,1981年仅利用部分土地就能放牧牛2000多头,还准备在第2批橡胶更新后,将进一步发展牧业。现在,海南农村正在大力发展橡胶种植业。利用植胶林地养牧,将是发展农村牧业的有效措施。胶牧结合的主要问题是做好牛羊的管理工作,错开收胶与放牧的时间,尤其必须做好胶苗的保护工作。

  (2)大力发展农业,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饲料种植业,以农养牧,以牧促农,采用以饲养为主、养牧结合的较现代化的畜牧业。这是发展牧业的主要方向。

  “靠天放牧”,生产率低,土地利用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也低,只适宜于地广人稀、劳力不足而有大面积天然草场的经营方式,在我国南方,尤其是我们广东省是不适合的。在地处热带的海南岛,不但要保护好土地资源,并且应更大限度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对于发展牧业的主要途径是发展饲料种植,建立以饲养为主,养牧相结合的畜牧方式。目前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东德、西德、丹麦、新西兰以及美、苏等国,都是倚赖发展饲料来发展牧业的。东德仅有耕地630万公顷,饲料和草场却占126万公顷,为耕地总面积的20%。

  海南岛东方县和琼中县牧场引种牧草的初步成功,证明发展饲料种植是完全可能的。由于引种牧草花工较多,成本较高,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扩大低效生产形式的牧地,不如多花点人力物力发展高效生产形式的饲料基地,建立以饲养为主、养牧结合的牧业,这样,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的价值,又有利于土地的养护。而且这种牧业便于加强对牲畜的管理,可以开展科学饲养,解决旱季饲料问题,提高生产率,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鉴于海南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天然资源,海南的粮食应该自给,也应该能够自给。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从合理利用土地的角度,腾出一些农田种植饲料,这就是以农养牧;只要提高粮食的单产,这样做完全是可能的。牧业发展了,将会有更多的有机肥料和资金来发展农业,这对海南的农业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以牧促农。

  养牧相结合的牧业,由于较充分的发挥了土地的生产潜力,因此在面积不大的土地上,就可以建立起较大型的牧场或建立以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的联合企业。此外,可以利用农村的“五边地”(田边、水边、村边、林边等)和其他零星的草地种植饲料或放牧,扶植和发展个体牧业。据昌江县统计,全县成片的草地共266万亩,而“五边地”却达20-30万亩,按农田比例计算,全岛这类土地至少有400万一500万亩。另外,还可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如禾草、豆杆、蔗渣蔗叶、花生壳及水生植物等进行加工,制成饲料。这样,发展养牧相结合的牛羊牧业就有着广阔的前景。

  注释:

  〔1〕广州地理研究所:海南岛土地类型说明书,1981。

  〔2〕 海南气象局等:海南岛农业气候区划

  〔3〕昌江县畜牧局资料,1981。

  〔4〕华南热作学院:海南岛热作土壤资源与区划,1981。

  〔5〕琼中县畜牧局资料,1981。

  〔6〕海南综考队畜牧组:畜牧业调查报告。1981。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