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南经济发展中的大农业建设问题


  原载《海南资源环境与空间发展研究》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6月 P179-188

  农业历来是海南岛的主要产业。目前,海南作为中国新成立的省份,并且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从进行经济特区建设的角度考虑,它具备有区域位置和生物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多样、人地关系宽松、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然而,它又是偏于南海一隅的孤岛环境,存在自然条件、特别是水资源等先天不足、局部环境趋于恶化和社会经济基础条件较差等问题。虽然社会经济基础条件问题可通过体制改革,发展生产等措施逐步解决,但自然条件的先天性缺陷则是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难以克服,又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如果搞好海南(大)农业的空间布局和建设,建立一个既能发挥资源优势,又能适应甚至克服自然条件缺陷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以满足特区建设中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并加速海南经济的更快发展。建立一个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海南农业乃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一、海南的优势

  1.区域位置优越

  海南位于西太平洋南海东北部,是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带的最大经济特区,属于由广州、香港和澳门所形成的华南经济圈以及接近于东南亚经济发展区,又是日本、南朝鲜、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与东南亚交通的中间站。并且,由于四面环海,有不少优良港口,便于对外交往和贸易,区域位置优越,有发展商品生产的外部市场和便于引进资金,技术的良好环境条件。

  2.土地类型多样,人地关系较为宽松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区域,土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土地类型多样,滩涂、平原、台地、丘陵和低、中山地兼备,其中,平原占9%,是主要农业用地,台地占475%,是多宜地,也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丘陵山地占414%,山体高达1300-1800米以上,不但孕育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森林资源,还有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丘陵山地作为海南岛重要的生态屏障,而且是本岛重要的水源地,有利于建设立体农业生产体系。

  另一方面,本岛人地关系尚较宽松。1987年全岛总人口为61507万,人均占有土地827亩,其中有耕地105亩,分别是广东省的18倍和16倍。稍充裕的土地资源便于安排好生产和建设。

  3.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本岛拥有南海广大的热带海域,是我国沿海最大海域的省份,仅0~20米的浅海面积就达4964平方公里。海域内有北部湾、西沙、南沙,中沙四大渔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渔场有鱼、虾、蟹、贝类和海藻共8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40多种。估计,南海渔区每年可捕鱼量达4000多万吨。全岛岸线长达1618公里,有港湾68处,除海口、三亚、八所三大港口外,还有24个鱼港,渔业条件甚佳。另外,还有滩涂73万多亩,可以养殖的达38万亩,发展海水养殖业潜力也很大。

  4.生物气候条件良好

  海南地处热带,全年长夏无冬,光、热资源充足。全岛年日照达1800~2600小时,年平均气温达224~255℃,一年之中日均温≥21℃的天数有360~365天,年积温达8150-9300℃,全年均为生物生长期,作物年可三熟,兼之复杂的地理环境,为生物的繁衍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物种资源丰富,仅维管束植物就达4200种,其中,特有种多达500多种,主要有花梨、母生、子京,坡垒、青皮、白格、油楠、鸡毛松、荔枝等珍稀或优质材用树种,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还有多种热带水果、热作和栽培植物。野生动物也很丰富,仅兽类就有70多种,鸟类340多种,还有多种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等,故本岛是中国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也是被誉为宝岛的重要原因。

  5.森林资源独特

  本岛有全国最大面积的热带林区,林用地面积占全岛面积的60%以上。由于生物气候条件优良、林木生长量大,林内层次复杂、生态质量高,生态作用大,而且,由于区系交错,特有种和珍稀优质材树种多,是我国特有的自然资源。

  6.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本岛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环境幽美的原始热带森林和自然保护区、有风景如画的热带海岸风光、可作冬季泳场的海湾、沙滩、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古迹、黎村苗寨的风土人情,还有具地方特色的山珍海味食品等。

  7.多样的矿产资源

  海南矿产资源多样,除闻名全国的石碌铁矿外,还有钛、金、铜、水晶、石英砂,及煤等,海域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二、海南的缺陷

  但是,海南向来是中国的偏远海岛,对外交往少,十分闭塞,经济、文化发展缓慢,目前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尚差,给建设带来困难。

  1.劳动力素质较低,文化科学水平不高,技术较落后

  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岛12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20%以上,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并且,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耕作技术水平不高,生产管理粗放,有些地方只管播种和收获,不问管理,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沿用刀耕火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目前全省每万人口中只有自然科技人员41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仅47人,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2.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生产基础薄弱

  1987年全岛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0339万亩,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136%,旱涝保收面积只占205%,农业机械化水平甚低,全省机械总动力为1214万千瓦,每亩农田平均0187千瓦,仅是广东省的65%,每亩农田用电量只是广东省的19%,化肥施用量则不及广东的45%。

  此外,交通、能源、通讯和教育等方面,也未能适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部门除橡胶、糖蔗和禽畜有一定商品量外,虽然人均耕地不少,但是粮、油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水果和水产商品生产仍是薄弱的环节,尤其是粮食不足,缺粮量竟达1/4以上,海洋渔业捕获量尚不及可捕量的03%,农副产品商品率仅为366%,比广东省低109%。因此,社会产值不高。1987年全省社会总产值只是广东省的52%,台湾省的26%。外贸农产品收购值仅165亿元,全省出口总额只是广东省的21%,台湾省的02%。

  表1 1987年海南、广东经济状况比较*(略)       

  3.农业生产上自然缺陷十分突出

  (1)热带边缘的气候,热作资源优势并不明显。虽然海南地处热带,但由于处在热带北缘,又受欧亚大陆季风环流的影响,故全岛大部分地区并不是典型热带气候,热量也不高,由此造成本岛热带水果和热作中的名、优,特产品种不多,无论单产水平、产品质量和数量都处于劣势,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水热不协调,土地生产潜力不能发挥。虽然本岛光热充足,但是降水时空分配严重不均,造成水热不协调。全岛每年旱季长达5~6个月,一般从11~次年4月份的6个月中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10-15%,其中12~2月份仅占2%,而该时期气温仍然甚高,适宜作物生长,却苦于水分不足,尤其是琼西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4℃以上,但年雨量却仅1000毫米上下,而蒸发量甚至大于降水量1倍以上,水热更不协调。此外,由于地形、地质因素的影响,造成沿海地区,特别是琼北玄武岩地区和琼东北台地区水热不协调,因此,土地生产潜力难以得到发挥。

  (3)水源不足,用水紧缺,是海南生产和建设的最大困难。虽然海南降水颇丰,年平均雨量达1720毫米,但由于热量高,蒸发量大,故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水量仅843万立方米,比广东省少167%,比台湾省少15%,而且,海南又是孤岛环境,没有外来客水补给,兼之河流短小,流域不广,储水机制较差,广大的台地,特别是玄武岩台地持水能力甚低。诸多因素造成全岛水源不足,建设事业的发展,将使水源供需矛盾将越来越尖锐。虽然估计全岛尚有年可采量达2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源,然而,该储量也不大,并且水量不稳定,分布也较分散,开采利用难以满足需求。可以说,水源问题将是海南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4)土地质量差,生产潜力低。尽管海南岛光、热资源充足,但是由于水热不协调,不少地区水源不足,加上气候上的原因,土壤肥分易分解,又受淋溶,使大多数土地缺乏有机质和有效肥分。土壤耕作层浅薄,偏酸、偏砂、偏瘦。广大台地由于森林消失,水土流失,土层更加浅薄。因此,土地质量普遍较差,生产潜力不高。这是作物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5)台风等自然灾害较多,生产不够稳定。据统计,全岛每年登陆和有影响的台风共79个,其中,登陆台风26个,并且有1个以上为强台风,常常造成极严重的破坏。另外还有旱灾和洪涝的威胁,使生产不稳定。

  (6)生态环境正在恶化。近几十年来,本岛森林植被不断遭受破坏,热带天然林面积巳从解放初的1295万亩,减少到1985年的300多万亩,全岛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局部地区环境恶化,不但野生动植物减少,许多珍稀物种甚至濒临灭绝,一些地区小气候变劣,旱涝加剧,水土严重流失,也使土地质量降低,加重了环境和生产条件改善的困难。

  三、海南农业空间布局和生产任务

  作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省,随着特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进展,商业、工业、旅游等产业以及相应的基本建设、能源、交通、通讯和服务行业将加速发展,特别是流动人口必将急剧增加,社会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将急剧增长,环境和资源问题,尤其是水源问题将是突出的问题,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办法,通过多项途径,综合地加以解决。其中,搞好海南农业的空间布局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措施。

  作为四面环海,又有相当土地面积,而且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滩涂兼备,农林牧副渔各业齐全的海岛,是一个具备完整性的农业生态一经济体系,拥有各类型的土地资源,既有广阔的农业腹地,又有较好的生态屏障,即有可供回旋利用的农业空间资源条件,在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强自然净化环境能力,并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完全有可能发挥农业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采取指施搞好海南(大)农业建设,具体包括建设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建立和发展基础农业、城郊农业、旅游农业和商品农业等任务。

  1.建设以林业为主体的农业生态体系,增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是海南农业的重要任务

  建设好以森林为主体的农业生态体系,是增强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包括增强自然净化能力和涵养水源能力等的重大措施,是海南(大)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势。主要有下列途径:

  (1)恢复和发展丘陵山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建成山区强大的生态屏障。海南山区热带的自然环境孕育着具有巨大生态功能的热带森林,是海南环境建设的一大优势,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森林过伐和人为的破坏,已逐渐丧失这一优势。今后,随着特区建设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将面临更严峻的局面,而恢复山区热带森林,是提高自然环境生态功能,增强自然环境承受能力的最有效措施。为此,要使之尽快得到恢复和发展。首先要切实保护好目前仅存在的300多万亩天然林,巩固并逐步扩大自然保护区,并采取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办法,使目前存在于高丘、山地中的灌丛草坡尽快恢复成天然次生林,争取全岛天然林面积占全岛面积的15%左右,即760万亩以上,使海南丘陵山地成为真正的“绿色水库”和生物基因库,成为全岛农业生态体系最重要的支柱。

  (2)把人工林、橡胶林等改造成多层次的混交林,增强经济林的生态效益。海南有500多万亩人工林和500多万亩橡胶林。以橡胶为主的经济林已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全岛年产橡胶达158万吨。但是,包括橡胶在内的人工林因林层单调,生态作用弱,并且有水土流失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海南地处热带,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致养分不足,人工林和橡胶林纯林更使土壤肥分严重偏缺,生长也不良,因此,应加速林层结构的改造,提倡科学搭配树种,通过问种等方式改造混交林,还可栽种茶树诸类的灌丛和牧草等,在林地更新中,可以用疏植办法,同时间种经济林,果林、薪炭林以及药材和牧草等,形成混交林和乔灌草相结合、多层次的林业生态体系,尤其应保持好地表覆盖植被,综合利用土地,以发挥经济林的多种效益。

  由于这类林地面积大,作用也大,切实搞好这一改造工作,效益将十分明显。

  (3)完善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建成沿海“绿色长城”。沿海防护林包括环岛滨海沙地防护林和沿海滩涂红树林等,是保护海岸、防风防沙的“绿色长城”,也有巨大的生态作用,应认真重视其建设。

  目前全岛沿海共有防护林557万亩,尚有12多万亩宜林荒滩,需要尽快造林,另外,还有17万亩残次林需更新改造,都应加速进行。沙滩造林和改造残次林树种除木麻黄外,还可种植大叶相思、绢毛相思、湿地松等,应尽可能营造成混交林,有些地段还可间种椰子和其他经济林、果树等,以发挥多种效益。

  沿海红树林受破坏十分严重,应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可象东寨港一样,尽可能建立红树林保护区。此外,环岛沿海珊瑚礁和其他岛礁,也有保护海岸和生态作用,应积极加以保护。

  (4)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针对本岛水源不足的问题,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是缓解水源不足和水热不协调的良好措施。发展“生态农业”,除搞好林业建设,建立强有力的生态支柱外,还要搞好农业布局,包括山区立体农业布局,各类地区农、林、牧、渔的合理布局,以及调整好农业务部门的结构。因此,必须搞好农业用地合理规划,切实施行计划用地和科学用地,以便建成高效的农业生态一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针对水源不足,尤其是沿海台地和玄武岩台地等水源紧缺,应发展节水农业,即以旱作和木本作物为主的农业,并且尽量建成立体农业生态体系,把节水与保水结合起来,以尽可能发挥现有水源的效益,不要强行发展水耕农业,以免浪费水源。

  2.发展基础农业,保障社会需求

  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必须积极发展粮、油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以满足供求,保证社会安定。海南虽然是经济特区,但是,它是拥有一定农业空间资源,而且是人地关系较为宽松的地区,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特区,目前人均仍有1亩多耕地,因此,大力发展粮、油、菜、肉等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保障供给,既合符海南的省情,也有利于特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保障供给,除发展生产外,还应控制常住人口的过快增长,力求供需平衡。

  根据本岛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应争取粮、油的基本自给,蔬菜则应自给有余,还应发展肉类商品生产。这是基础农业的发展目标。

  1987年全岛共生产粮食1335万吨,人均有粮食217公斤,按人均需粮300公斤计,则尚欠粮51万吨。与广东省相比,海南人均耕地比广东省多60%,而粮食亩产仅175公斤,比广东省平均亩产少125公斤。若能把单产提高到250公斤,粮食播种面积保持不变,总产为190万吨,就能达到自给有余。预计到2005年,全岛人口达770万,到时以人均需粮280公斤计,粮食总需求量为2156万吨,若能保证360万粮田,以单造亩产300公斤计,也基本上可以达到粮食自给的目标。这也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本岛食油以花生为主。1987年共生产花生413万吨,另有芝麻03万吨。供不应求,调食油1144万公斤。全岛花生平均亩产仅70公斤,单产甚低。花生单产增产潜力很大,而且可以扩种花生的土地仍不少,只要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增加水稻、花生轮作面积,扩大花生在甘蔗、果园和旱作地间种、套种面积,并且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单产,就有希望能够达到食油自给的目标。另一方面,还可扩大油粽生产,发展油粽加工业,多渠道解决食用油问题。

  蔬菜生产是海南目前农业的薄弱环节,但最近已初步有了改善,应利用本岛良好的自然环境,普遍增加蔬菜生产,还应建设好城郊蔬菜基地和外销出口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肉类生产包括禽、畜生产和水产品生产,在海南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商品生产,为本省增加收入和出口创汇。

  3.建设城郊型农业

  随着海南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全岛工商业城市、工业基地、港城和城镇的建立和扩大,非农业居民,尤其是流动人口的增加是必然的趋势。保证城市、工矿和港城等副食品供应将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必须搞好城郊农业的建设。

  城郊农业主要是保证为城市(镇)和工矿提供新鲜蔬菜,鲜肉,鲜鱼,鲜奶、鲜蛋、鲜果和花卉等“七鲜”农副产品的农业,也是商品农业。为了保证市场有稳定的货源供应,必须根据城市的规模,建设相应的生产基地。但重点在于建设大、中城市的城郊农业基地。目前主要是搞好海口城郊农业建设,并着手进行三亚、那大、以及石碌,八所、万城、加积、文城—清澜、洋浦、金江、临高、抱由等中、小城镇,矿区和港城等城郊农业的规划和建设,并且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对外交往的增多,城郊农业生产应注意向品种多样化、质量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才能适应市场竞争,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在旅游城市还应结合发展旅游农业,作为城郊农业的一重要内容。

  4.发展旅游农业

  旅游农业是指专为旅游服务、生产供旅游吃、喝、带的土特农副产品,并且提供游乐去处的农业,即建成园林化的农业。

  海南独特的热带山、海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山珍海味、热带特产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优越时物质条件。发展旅游业,还将为土特农产品提供不必运销的市场条件,因此,除全面发展土特产品的商品生产外,可在旅游城市、旅游点,根据海滨、平原、山区等具体条件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热带水果园、热作园、热带花卉观赏园和热带特色的动物养殖园等专供旅游的农业园林,也可在有效保护的条件下,开放一些自然保护区。旅游农业园林中的热作、水果、花卉和特种动物的种养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多样化,要一年四季都有产品供游客边游乐,边吃喝,并要有让游客携带走的土特产品,因此,还应有配套的产品加工、保鲜和包装行业的同步发展。

  5.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非耕地,发展商品农业,建设商品生产基地

  海南陆地的农业生产布局应在“三个稳定”的前提下,开发非耕地,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生产。

  “三个稳定”是:①稳定建设好生态林。②稳定发展基础农业生产。③稳定巩固橡胶生产。同时,进行合理的生产规划,积极开发和综合利用台地、低丘非耕地,把这类土地中的荒坡地和已经利用,但是属不合理利用或低效益利用的土地作为开发的对象,大力发展糖蔗,热作,水果,饲料牧草和畜牧业商品生产,并尽可能建设商品生产基地。

  (1)进一步发展糖蔗生产。糖蔗已成为海南重要的农产商品。1987年全岛共生产糖蔗2614万吨,产糖304万吨,等于全国食糖总产量的59%,已是中国主要产糖区之一,全省共调出食糖23万多吨,仅次于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当前,糖蔗生产的主要问题是单产低,全省亩产平均仅2092公斤,还不到广东平均亩产的54%。因此,糖蔗生产不但单产可望提高,还可以进行蔗、稻水旱轮作或利用旱地种植,进一步扩大甘蔗面积。如果能使糖蔗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并且把单产提高到3~35吨/亩,全省蔗糖总产可达50~60万吨,将跃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两广(台湾未计)。

  (2)建设热作、热带水果和茶叶生产基地。海南热作、热带水果和茶叶大都是利用台地丘陵种植的,是非耕地高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近十年来,生产发展很快(见表2)。1987年全岛热作种植面积达11452万亩,水果达65万多亩,茶叶1074万亩。但是这三类作物种植面积仅占全岛台地面积的79%。今后,应在稳定橡胶生产的同时,积极,合理地开发台地、低丘荒坡地,并改变一些不合理、低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向,有选择地发展椰子、槟榔,咖啡、腰果等热作和芒果、菠萝蜜、人心果、番荔枝、番石榴、番木瓜,红毛丹、山竹子、菠萝、龙眼、荔枝、杨桃、以及柑桔和香(大)蕉等热带水果,既要因地制宜地分散扩大种植面积。又应集中连片建设生产基地。在土地利用上可以合理搭配热作和水果的不同品种,实行间种、混种,或间种茶叶和豆科牧草等,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生态生产体系,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又有利于土地保护。

  (3)发展饲料牧草、“以草代粮”发展畜牧和水产业。海南粮食和饲料不足,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困难很大。虽然岛内有比较丰富的草料资源可作草食畜、禽饲料,但是,由于气候和地形上的原因,可利用的草料资源并不多*。因此,必须广辟饲料来源,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在发展林业、热作、水果、橡胶等的同时,引种优质、高产的饲料牧草,以林一草,经一草,果一草,胶一草等相结合形式,大力发展饲料牧草生产,或者利用低产农田改种高产饲料,并进行加工草粉,以草粉与水产次品等加工生产复合饲料。如果全岛能通过多种形式播种500万亩饲料牧草,至少每年可生产100万吨以上的乾草粉,相当于30多万吨粮食饲料,也即等于目前全省粮食总产的1/4以上,“以草代粮”便可以使畜牧业能较大规模地得到发展,地外,还可以利用牧草养鱼,从而可建设畜牧,水产基地。

  表2 1987年海南热作、水果、茶叶生产情况表*

  生产 种类

  情况 

  项目     热作 椰子 槟榔 油棕 咖啡 胡椒 香茅 剑麻 腰果 水果 菠萝 香蕉 柑桔 荔枝 茶叶

  种植面积

  (万亩) 2933 1296 566 2111 1760 1126 143 1417 6541 3088 1443 1472 571 1074

  当年收获面积

  (万亩) 1384 119 117 115 530 529 079 905 2333 1148 855 407 031 746

  产量(吨) 7050

  (万个) 2377 3235 433 3048 1615 1179 710 1472

  (万吨) 762

  (万吨) 523

  (万吨) 093

  (万吨) 1000 5800

  与1979年相

  增长(倍) 19 20 239 09 24 193 234 37 54 44 152 663 003 (缺)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年鉴,1988。

  6.加速发展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资源是海南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海洋渔业前途十分广阔。但是1987年全省海产品产量仅994万吨,等于广东省海产品产量的11%,还不到台湾省的10%。38万亩可养鱼的滩涂则只利用594万亩。随着特区建设和资源开发的进展,应把海洋渔业放在海南自然资源开发的重要位置,重点发展海水养殖业,并开展中,深海渔业。对近海浅渔海业应在保护渔业资源中逐步恢复和发展生产,使海洋渔业成为海南的重要产业。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还应相应发展水产加工业,努力使海南水产成为出口创汇的重

  要产品,为海南建设提供资金。

  四、发展农业的必要措施

  要正确地认识海南农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重要的经济生产,更重要的是环境建设,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条件建设,因此,应采取措施,予以优先发展,并且能全面地发展。主要措施有:

  1.进行全省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

  要以“保护环境、兼顾建设和生产”为原则,进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即在考虑工业、交通,能源、城乡体系等建设布局中,与(大)农业空间布局密切结合起来,为建立合理地土地利用结构搞好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

  2.搞好农业用地规划

  由于农业用地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综合性,尤其是在海南岛这样相对独立生态体系的条件下,而环境问题将十分严峻,搞好农业用地规划更具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一经济体系为用地依据,进行林、农、牧、渔各业的用地布局规划。并应制订必要的措施保证农业用地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3.制订土地利用法规

  为保证规划用地的实施,应在土地法、森林法和水土保持条例等法规下,制订土地利用法规,坚决保证有关国计民生的建设用地、生产用地和环保用地能按规划利用,尤其是环保体系用地更应有赋予法律权威的保障。

  4.搞好农业用地制度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为了彻底革除造成土地利用短期行为、不利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不利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的现行土地利用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应进行农业用地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但应吸收以往的教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在土地利用上应根据土地的不同用途和社会效益,建立不同的利用体制,经营体制上也必须采取多种不同形式的经营方式,并且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商品率和生产效率。

  5.增加农业建设投资

  首先应增加农业投资,加强农业基础,其中应重视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增加生态林(包括水源林、水保林、防护;休等及自然保护区)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并且随着经济发展相应增加投资额。为保证投资,应有法律的依据,还应加强使用资金的管理。

  6.改革现有的农业商品价格体制,搞好宏观控制

  现行农产品价格的不合理状况已严重障碍生产的发展,更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应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以市场机制引导商品生产,并创造条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又必须注意宏观控制,利用产业政策、经济手段和法律措施实施宏观调控,引导生产走上正轨,还应做好商品生产的信息交流和指导。

  7.发展高科技农业

  海南毕竟是土地面积有限的孤岛,农业空间环境受制约,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外交往和贸易在不断发展,社会需求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需要品种越来越趋多样化,因此,必须尽可能利用开放的条件,积极引进新技术武装农业,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以便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8.加强文化教育,迅速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素质

  人口和劳动力素质问题是本岛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随着开放和特区建设的进行,海南人口和劳动力素质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加强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已经是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政府各级部门应十分重视这一工作,不但应采取措施跟上社会发展,而且应超前做好这一工作。

  ON THE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AINAN ISLAND

  Chen Chaohui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gricultur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problem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ainan Island, the new province and biggest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 China. The island is full of latent potentialities, with better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plentiful land resources, biological resources, marine resources and tourism resources. But being a isolated island, it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ad been very slow for a long time, so its economic foundation is weak and the level of productive technology is low. There are also some congenital defects in the island such as water shortage, natural calamities, discordance between water and heat. Some problems, especially natural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basic agriculture will become very serious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et up an ecological economy system of agriculture is a backbone of the whole set of countermeasure concerning the above-listed problem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should be don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 is to afforest mountain areas, and then to develop the basic agriculture including grains, oil crops and vege-table production as well as suburb agriculture, marine fishery, and some special goods for tourism.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commodity production so tha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opening to outside world. Theref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s follows: (1)  to make an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use; (2) to enact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carrying out the land planning;(3) to reform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the price system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4) to step up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that to enhance the population quality and labour force skill,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