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潮汕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和对策
原载《热带地理》1987年 第7卷 第3期 P203-209
——以潮阳县发展农业为例
潮汕地区位于粤东沿海,地处南亚热带,是我省第二大平原、潮汕平原之所在地。潮汕地区是汕头市辖地区的通称,包括汕头市区、澄海、饶平、南澳、潮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和潮州等县、市。全区面积共103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996。1985年全区人口达92024万, 占全省总人口的14796。平均每平方公里890人,是全省以至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区有耕地32979万亩,其中水田25911万亩,人平仅有耕地036亩,为全省人平耕地的1/2,全国的l/4,是全国有名的人多地少的地区。并且,由于建设和人口的增长,耕地仍在不断减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十分迅速,农业和经济如何发展,急需制定必要的战略和对策,为本省类似地区的经济发展寻找较好的模式。
潮阳县位于本地区中南部沿海,是潮汕地区的10个县市之一。全县陆地面积共1309平方公里,有17803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1360人,是该地区人口平均密度的153倍,全省的46倍,全国的124倍,素有“人县”之称。人平耕地只有03亩,国土人口负荷十分沉重。历史上乾旱、洪涝、台风、咸潮和沙荒等自然灾害频繁,生产难以发展,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并且,由于人口众多,农村生活能源紧缺,近平原的山地林木早已被伐尽,导致水土严重流失,生态平衡失调。但是,该县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质量较好;且历来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和丰富的耕作经验,生产水平较高。潮阳县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潮汕地区的缩影(表1)。
表1 潮阳县、潮汕地区和全省自然、社会经济情况比较(1985年)(略)
解放30多年来,潮阳县人民艰苦奋斗,改善生产条件,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现在,全县已基本形成了较好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他们的做法,可为全地区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一、潮阳县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一)兴修水利,综合治灾,抓紧发展粮食生产
潮阳县地处练江和榕江下游,两条江河的流域面积较大,并且练江上游是本省暴雨中心之一。该县南、北部皆为山地丘陵,中部练江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均在l~3米以下,练江主流从县西部石港至东部和平长20公里,落差仅05米,平原地势低平,仅相当于高潮水位。解放前因无水利设施,沿江农田晴天苦受旱、潮危害,雨天则受洪涝浸渍之灾,是潮汕有名的多灾区。解放后,大力兴办水利,发展粮食生产,取得十分显着成效。他们的经验是蓄、疏、拦、截、引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变水害为水利。50年代后期,开始修建山塘水库,蓄水灌溉。至1959年,全县便建成水库32宗,山塘169宗,蓄水库容达157亿立米。接着,对横贯全县最长的河流练江进行改造,裁弯取直,并建成排洪、拒咸(潮)的练江水闸。同时,修筑堤围,实行治本和治标相结合的方针。60年代又续建和新建了4个水库,增加库容6000多万立米,加固了堤防,引榕灌溉。70年代全县水利建设达到高潮。加固榕江下游牛田洋围田区的堤围,在练江下游建筑海门水闸,尤其是对本县从南部大南山流入平原区的12条水系(集水面积共2163平方公里),在山地与平原交界处修建截流工程,把山洪直接引出南海(图2)。从此,全县根治了水害,并且进行灌溉、发电、围垦、养殖等综合利用。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76%,旱涝保收田占859%,同时,由于搞好农田基本建设,采用科学种田,精耕细作,保证了粮食的高产稳产。1980年全县粮食亩产达366公斤,总产达4669725吨。也就是说,在占全省06%的耕地上,生产了占全省26%的粮食。1984年全县平均亩产又达到4085公斤,高于全省平均单产的13%,总产达493055吨,人平有粮281公斤,高于全区人平24公斤,较好地解决了温饱问题。
(二)重视林业建设,积极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改善生态环境
潮阳县有山地丘陵866万亩,占全县面积的441%,东部沿海还有28万亩滨海沙地。其中,宜林地面积7396万亩。但因大多山林被伐尽,农民烧火柴草紧缺,有的地方只好挖草根作燃料。1950年全县仅有森林164万亩,覆盖率为835%。大量荒山水土流失,沿海沙地则风沙为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潮阳县人民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全面造林,绿化荒山、荒地。至1980年止,全县造林保存面积达721万亩,占宜林地面积的975%,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75%。尤其是沿海沙地,自1957年引种木麻黄成功,全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控制了330平方公里山区的水土流失,并解决了群众的柴火问题。特别是一向“薪柴如桂,米似金”的沿海地区初步实现了燃料自给有余。目前,全县林木年生长量达273万立米,年砍伐量控制在264万立米以下,从而保证青山常绿。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平原绿化县之一,林业已成为该县坚强的生态支柱。
(三)向地、向山、向海开拓新的生产领域,高值利用土地,充分挖掘生产潜力
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众多的人口,潮阳县人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向地、向山、向海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取得宝贵的经验。
1.调整作物布局,发挥水果生产优势,林果结合,提高山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潮阳县是著名特产潮州柑重要产区之一。该县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的优势,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作物布局,发展蕉柑生产。1985年全县共种植潮州柑64万亩,占全县耕地的1/10,总产247万吨,产值近3000万元。
同时,根据本县地处南亚热带,水热资源充足,山地丘陵土层深厚,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的条件,积极进行林果间种,大力发展青榄、荔枝、菠萝、沙梨和柿子,尤其是发展具有开发潜力的野果杨梅和余甘子等水果,还发展了茶叶生产。1985年全县山地水果面积达1896万亩,总产568万吨,价值6000~7000万元。水果每亩产值达350~400元。此外,还有茶叶8900亩,产茶305吨,价值200余万元。全县水果和茶叶总产值逾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3。林果生产的发展,明显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全县出现了不少利用山地创高值的典型。在山区有16个乡、镇,共78万亩山地,平均每亩年产值达100~200元。其中,上陇和潮美两乡每亩山地年产值分别为2167元和2413元,成为全省著名的山地利用典范。
2.进一步开发沿海沙滩地,开拓生产新领域
历史上,沿海沙滩地只有荒沙为患,危害农田;1957年沙地引种木麻黄成功之后,化害为利,1978年该县海门区外四农场在防护林沙地上进行种柑试验。1981年挂果,亩产500多公斤,1982年亩产又达2000~2500公斤,接近水田柑桔生产水平,柑园面积扩大到160亩。近年来,本县沿海都先后利用沙地种潮州柑。1986年全县沙地潮州柑已达1478亩,挂果883亩,可产柑果850多吨,平均亩产近1000公斤,高产的可达5000公斤。全县出现了15户沙地种柑致富的万元户。并且加强了沙地防护林的改造,间种大叶相思和湿地松,使之成为混交林,提高了生态效益。目前,全省440万亩沿海沙滩地应当如何开发利用,潮阳县的成功经验是可供借鉴的。
3.向海洋发展,开发新的资源
潮阳县面临南海,海岸线长达426公里,海洋渔场面积8400平方海里,鱼类资源十分丰富,该县海门港是我省优良渔港之一。此外,还有浅海滩涂304万亩,开发海洋渔业具有良好条件。几年来,全县海洋渔业有较大的发展。1980年渔业总产为8965吨,其中海洋捕捞达6585吨,1985年海捕总产增加到18125吨,5年之中增加175倍。特别是作为现代渔业重要方向的海水养殖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全县海水养殖面积仅3585亩,1985年已达284万亩,成为举足轻重的生产部门。该县井都区古埕乡在省市和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85年建成高标准虾池1125亩,饲养对虾,当年收获5万公斤,平均亩产444公斤,最高亩产达101公斤,双造亩产1172公斤。总产值105万元,纯利52万元,两年便可收回投资。1986年已扩大到1300亩,总产可达130吨,产值近300万元。海水养殖业已展现出远大的生产前景。
(四)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商品基地,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该县土特名产多,劳动力充裕,并且有不少能工巧匠和历史传统工艺,根据这些优越条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点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抽纱、渔网加工、日用纺织手工业、建材工业,以及建筑劳务等行业。此外,还利用该县近邻港澳、华侨众多、交通较便利和本省特殊政策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制造,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加工业。全县尤以家庭手工业和劳务为最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全县有乡镇企业1938个,职工达1198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202%,企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总收入达146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47%。“三来一补”企业为国家大量创汇。抽纱、渔网产品畅销五大洲。1985年全县企业又有了大发展,企业职工达1874万人,包括从事其他工副业劳力达30多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力找到了有效的途径。而且该县已初步建成了水果、蔬菜、水产、水果加工、食品加工和抽纱等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人口增长过快,耕地迅速减少
人口增长过快和耕地的迅速减少是潮阳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隐患(表2),也是全潮汕地区最大的问题。解放以来,全县人口增加1倍多,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共增加了16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加20-8‰,高于全省44‰及全国91‰的速度。与此同时,耕地大量减少。1949年至1980年围垦和开荒造田共73万亩,同期耕地减少了143万亩,“六•五”期间全县又减少耕地101万亩,平均每年减少耕地202万亩。1985年一年就减少耕地466万亩。耕地减少的原因除由于必要的建设外,相当多则是由于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这也是全潮汕地区的一大问题。
表2 潮阳县人口和耕地变化情况
Tab. 2 Changes of Popul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in Chaoyang County
年 份
项 目 1949 1980 1984 1985
耕地面积(万亩) 71 647 592 546
人 口 ( 万 人 ) 85 1614 1756 1782
(二)粮食压力大,调入量激增
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使粮食压力越来越大,粮食只能靠大量调入解决。1980年全县粮食总产为4670万吨,1985年仅4066万吨,人平粮食减少615公斤。粮食调入量1980年前为每年15万吨,1985年为265万吨。粮食大量调入,给国家和地方财政增加沉重的负担,并且给交通运输造成极大压力,也是社会安定的隐患。这是潮汕和梅县整个粤东地区的严重问题。
(三)剩余劳动力多,就业困难,生活水平较低
就农业劳动力计,全县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只有12亩耕地。除部分劳力可从事工副业外,估计仍有20多万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60~7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正进入劳动年龄,剩余劳动力还在迅速增加。因劳动就业成问题,群众收入低,1985年农村人平收入仅345元,比全省平均数低435%。
此外,由于能源资源的不足,能源供应非常紧张,也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潮汕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和对策
人口众多并迅速增加,使潮汕地区“城市化”过程迅速发展。如何确定农业发展的战略并采取有效措施,潮阳县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这就是建设高产、高值和高效的农业,同时发展劳力和技术密集的工业。
(一)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基地
潮汕地区人口将达1000万,粮食问题十分严重。由于该区占有全省第二大平原,土地肥沃,水热条件优越,并且耕作水平高,应当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首先应稳定粮田面积。全区粮食生产用地要保持在280万亩左右,并提高复种指数,使播种面积达到650万亩,继续抓好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采用良种和科学种田,增加农业投入,努力提高单产,保证粮食增长与人口正常增加相适应,以稳定粮食市场。另方面,要利用非耕地或采取间种办法,引种牧草饲料,发展饲料工业,“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以减少粮食饲料的消耗。
(二)抓好林业建设,林果结合建立水果生产基地
潮汕地区有丘陵山地802万亩左右,占总面积的517%,还有245万亩滨海沙滩地,要利用这些土地发展林业,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生态体系,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并改善农村生活用能状况。同时,要重视林用地的综合利用,林果牧相结合,建立高效立体的林业生产体系,以提高山地经济效益。近年来,潮汕地区涌现了饶平的霞光乡、普宁的蔡口、林惠山、高埔、涂洋、潮州的铁铺、潮阳的春山、东坑等乡林果结合,综合利用山地的典型。他们以“山顶”留林,“山腰”林果混交,“山脚”种果的形式,既注重水土保持,又搞经济开发,大力发展本地特产水果:如荔枝、菠萝、柑桔、香蕉、青榄、余甘子、青梅、杨梅等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水果,建成复合结构、多层次、高效益的林业。每亩山地平均产值在100元以上,甚至高达400多元,生态效益也较好。这些经验值得推广,同时,也可再结合引种牧草饲料,以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三)调整农业结构,建设高产优质的土特产生产基地,发展外向型创汇产品
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上长期的人工培育,在潮汕地区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土特产。如潮州柑、潮州蔬菜、凤凰茶、菠萝、多种海产品,以及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青榄和余甘子加工的凉果。各县市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适当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名特产生产,建立高产优质的土特名产商品基地。沿海地区应尽快开发海洋资源,尤其应开展畅销、高档海产养殖业。应该充分利用汕头经济特区这一窗口,引进良种、资金和技术,建设外向型创汇产品生产基地。每个县市都应发展各自的“拳头”商品,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工副业
潮汕地区劳力多、工资水平较低、劳动素质较高,港澳同胞和华侨多,对外联系密切,但能源紧缺。应根据这些特点,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发展低能耗、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工副业,在生产传统产品,如抽纱、潮绣、渔网、纺织品、食品、陶瓷、凉果、蔬菜和海产加工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应时代潮流,高产值,易运输的日用轻工产品、电子和电器产品,使工业产值获得较大提高。
面对“城市化”过程的到来,要研究农业工厂化生产在本地区的可行性,建设一些占地少,不受天气和季节影响,生产率高的工厂化农业,为本地区将来农业发展探索新的出路。
为了解决本地区资源和能源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和相邻的梅县地区、惠阳地区以及赣、闽两省的联系和协作,开办联合企业,为本地劳动力和经济发展开拓出路。
(五)开拓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
开拓商品市场是潮汕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措施,不但要开拓省内市场和国内其他市场,还要开拓港澳、东南亚以及苏联和东欧市场。潮汕有港澳同胞、华侨和华裔700多万人,与东南亚各国有着密切联系。面对国内外多层次市场,还应研究生产多品种、多档次的产品。既要保持传统产品的优良特色,又要适应时代潮流,改进产品的花式和质量。潮汕食品在老一代华人中享有声誉,但要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还要认真研究和改进,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新产品,并注意质量、装潢等,以增强商品竞争能力。
另外,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到外地开饭馆、商店、旅业、工厂,或从事建筑和其他劳务,多途径为农村剩余劳力寻找出路。
发展潮汕地区的农业,是促进该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措施。但是,要较有效地获得经济发展,还有赖于解决人口增长、土地减少、能源和其他资源短缺等重大问题。
人口问题,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狠抓人口政策的落实,这是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重要对策。
能源和其他资源不足,则关键在于交通问题的解决。在地理位置上,本区不但是粤东地区对外联络的窗口,也是闽西南、赣南等地沟通海外的门户。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行,这一作用更显得重要。解决潮汕地区内外联系的渠道,关键在于搞好汕头港口及连结三省公路和铁路的建设。这样,不但使潮汕地区能源和其他资源不足的困难得以解决,而且将大大促进粤东、闽西南和赣南等地区经济的发展。
ON THE 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
TO DEVELOP THE AGRICULTURE
IN CHAOSHAN REGION
Chen Chaohu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bstract
Due to the dense population, the lack of land and the rapid urbanization, the agriculture in Chaoshan Region is facing severe problems; As a result, it is urgent to seek the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 to solve them. Chaoyang County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region. This county has accumulated a lo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since liberation, which are very useful for the whol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