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南岛的土地资源
原载《土地资源研究文集》第三集 能源出版社 1986年 P142-150
一、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是指可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各类土地的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进行农林牧业等生产利用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的分析和鉴别,并指出土地利用现状合理与否,土地潜力以及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理论和措施。评价的原规是,(1)土地利用与土地自然性质的一致性。(2)土地利用与土地保护的一致性。这就是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
土地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特点是具有生产(能)力。它与气候、水文(水利),土地肥力、作物种类和生产条件有关。其中气候因素是难以人为地改变的因素,它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的适宜性,并且影响土地的质量,是土地生产力评价的重要因素。由于气候具有地带性或区域性,根据气候中的热量和水热对比关系划分出土地地带或区域,这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区。海南岛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土地(潜力)区。
在土地区内,根据土地非地带性分异形成的适宜性分类称为土地资源分类。这是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目的是为了明瞭各种不同利用方向或利用方式的土地数量。
在同一土地资源类中,根据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对土地利用影响的程度进行比较,这是土地质量评价。它划分出土地的质量等级。其中土地肥力是最主要的评价因素。但是海南岛的土地质量评价,由于成图比例尺(1/50万和1/100万)的限制,仅能根据土地类型所表示的土地水热状况和耕作条件作粗略的等级评价。
二、海南岛土地资源分类和评价指标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雨区,是我国重要的热作基地。全岛土地可分为宜农地、宜橡胶热作地、宜林地和宜牧宜林地四大适宜类。各适宜类根据水热状况和耕作条件的优劣分成3个等级进行评价,具体分类评价如下;
1.宜农地
海南岛是农业水稻区,水是农业的“命脉”,故此,宜农地必须具有较好的水利条件(灌溉用的河水或地下水以及水利设施),有较好的持水能力。另方面,农业是短期作物生产并且是常耕利用方式,易致水土流失,故此,宜农地还需高度较低(30-50米以下),坡度缓慢(<2℃,最大不超过18℃)的土地。根据水利条件和耕作条件等限制因素,宜农地可分3等:
(1)一等宜农地。即较好的水田。该等地地势平坦,坡度3~6度,水源丰富,水利设施好,排灌方便,可水旱轮作。部分农田虽有地形起伏,但水源足,土质好,生产潜力大。易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由。
(2)二等宜农地。即较差的水田。受旱或受涝,有化学毒质或冷水影响的水田,以及沙质瘦因。这些是低产田或不稳产农田。
(3)三等宜农地。由于地势较高,难以灌溉,或因土壤含沙量大,不能持水以及由于水利设施欠缺等原因而作旱耕地或未开垦的荒地。
2.宜橡胶热作地
橡胶热作包括橡胶、椰子、油棕、腰果以及胡椒、剑麻、香茅、菠萝等热作经济林和经济作物,是半耕式的种植业。并且由于这类作物地表覆盖度低,也易致水土流失。故适宜坡度小于25度,相对高度100~150米以下的坡地。此外,橡胶需土层厚度1米以上,地下水位在50厘米以下,并且年均温大于22℃,年雨量大于1200毫米,年光照多于2000小时,常风小的生态环境。腰果需更高的气温但较耐乾旱。
根据土地的生态条件,宜橡胶热作地可分为下列三等:
(1)一等宜橡胶热作地。水湿条件优越的宜胶地。其生态环境较阴蔽,常风年平均风速小于30米/秒,相对湿度大于80%。土壤湿润,地表覆盖良好,而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
(2)二等宜橡胶热作地。水湿条件一般的宜胶地。这类地宜橡胶生长,但常风大,年平均风速≥30米/秒,地表覆盖差,水土流失,表土层薄,乾旱缺水。
该类地需采取改造措施才能种植好橡胶。
(3)三等宜热作地。较差的坡地。该类地常风大,所处地区气温高,雨量少,年雨量不足1200毫米,而且水源缺乏,地表覆盖差,土层薄,不宜橡胶生长,但适宜腰果和其他热作。
3.宜林地
宜林地包括防护林地,用材林地,薪炭林地和经济林地等。从土地条件可分为保护性林业地、半开发性林用地和开发性林用地。前者是指维护生态平衡起重大作用的林地。后者是指可以发挥经济效益的林地,半开发性林用地则介乎两者之间,可经营用材林。由于全岛水热系数都在l以上,理论和实际表明:各地都适宜树木生长。故此海南的宜林地仅指对生态平衡起重大作用的林用地,即保护性林地,包括护岸红树林,因沙防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林和保护区等用地。
根据土地适生树种和成林难易程度的限制因素,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土质等划分宜林地的土地等级。
(1)一等宜林地。适生树种广、易成林的土地。指海拔高度在700米以下,坡度在35度以下,水湿条件好,土层较厚的土地。在坡度较小的土地上可经营开发性的林业。
(2)二等宜林地。造林和成林困难的土地,海拔700米以上,坡度大于35度,土层薄的土地。
(3)三等宜林地。适生树种少,成林十分困难的土地。
4.宜牧宜林地
宜牧地是指适合放牧牛羊的草地,主要条件是水草充足。但是,因为海南岛的草地不是气候性草地,即非天然牧场,并且由于海南高温多暴雨,若大规模长期放牧会使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不利生态平衡,故此牧用地应林牧结合综合利用。同时从保护水源、牧业管理和土地保护考虑,牧用地宜于海拔500~700来以下,坡度<25度的草地。
根据地形高度、坡度、水湿状况、产草量等对于牧业的限制因素,宜牧地可以分为下列三等。
(1)一等宜牧宜林地,较好的牧用地。海拔高度500米以下,坡度小于30度,水湿条件较好,每年每亩草地产草量在500~800斤以上的草地。并且这类草地易改造成高产草场。
(2)二等宜牧宜林地。一般的草地。海拔400~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有的达30~40度。每亩每年可产鲜草500~800斤,但土地利用率低,牧业管理困难。
(3)三等宜牧宜林地。较差的牧地,地形破碎,无水源,产草少,每亩每年产鲜草300~500斤以下。
根据上述分类和评价指标,海南岛土地资源分类及质量等级分列如下:
三、海南岛土地资源评价
海南岛位于广东省南部南海西北部,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雨气候。年平均气温23-25℃,≥10℃积温8300-9200℃,年雨量大部分地区达1600-2000毫米。农作物年可三熟,又是我国重要橡胶热作基地。海南岛发展大农业,气候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有:<1>旱季长,用水不足,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其雨量仅全年雨量的20%以下。5~10月的雨季则多暴雨,易致水土流失,<2>雨量分布不匀。中部山区年雨量达1800-2500毫米,沿海平原少雨,尤其琼西南仅1000-1300毫米,<3>每年都有台风登陆影响,<4>北部和山区偶有寒害,影响橡胶生产。
海南岛土地资源分类等级表(略)
本岛是一个陆地岛,地貌复杂。中部主要由花岗岩、喷出岩和变质岩构成的山地,最高峰五指山达1867米,千米以上山峰共667座。山地四周是由变质岩,花岗岩、沙叶岩等形成的丘陵。山地和丘陵环抱着大小不等的盆地,如乐东盆地、保亭盆地等。丘陵外围是台地、阶地和沿海平原。较大的台地是琼东北玄武岩台地,其他台地多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平原分;市于沿海,以东北部面积最大。主要是河流下游冲积海积平原。重要河流有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太阳河等,由于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形成多样的气候环境,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本岛原生植被以热带雨林季雨林为主,但几经破坏,现仅存于600-800米以上的山地和沟谷中。大面积的臣陵台地为次生灌丛草被所代替,平原及部分丘陵台地则为人工植被。
砖红壤是海南岛地带性土壤。主要由于地貌的原因形成垂直的分布,从山顶到平原,分布着山地草甸土→黄壤→赤红壤→砖红壤。平原和谷地则发育成水稻土。
复杂的自然条件形成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适应农林牧业和橡胶热作的生产。据计算全岛5086万亩土地中,宜农地10709万亩,占总面积的21%。宜橡胶热作地18445万亩, 占37%。其中宜橡胶地13672万亩,占27%。宜林地14481万亩,占28%。宜牧宜林地6003万亩,占12%,(全是毛面积,见表2)。各类土地评述如下:
1.宜农地
包括水田7716万亩,旱地1847万亩,宜农荒地146万亩。另外,全岛500多万亩坡园和山坡园中,还有大量零星分布的宜农旱耕地,估计达100万亩上下。全部宜农地共达1100万亩。海南岛土地利用率不高,估计农田利用率仅50-55%,故全岛水田在390-420万亩之间。根据1979年资料,全岛常年产稻谷总量只23亿斤,平均亩产不足600斤,单产是全省较低的,这和海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水稻单产低的主要原因是:(1)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根据南京土壤所分析,70%以上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仅1%,或1%以下。原因是海南高温多暴雨,肥分分解快而且易被雨水冲走,但是耕作粗放,不充分利用粪肥等有机肥料可能是造成土壤低有机质的真正原因,(2)土壤严重砂化。海南岛多花岗岩,变质岩、沙叶岩,四周又是海洋,故土壤多砂,由于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深了土壤砂化。据分析水田>00lmm的颗粒达85%以上,(3)耕作技术低。有的地方水稻只有插秧和收割两个环节。
按全省平均来说,海南乃是地多人少的地方,而且自然条件较好,只要稍提高耕作水平,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就可提高单产,达到粮食自给有余。宜农地可分为如下三等:
(1)一等宜农地。包括大部分洋田和丘陵山地的坑桐田,共2856万亩。洋田是河流下游冲积海积平原的水田,有较丰富水源,土壤肥沃,多数是稳产高产田。部分河边水田和沙田是低产田,但面积不大。
丘陵山地坑垌田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并且由于海南岛纬度低,光照足,大部分也是稳产高产农田。例如乐东县番阳地区坑桐田为全岛有名的高产田。
(2)二等宜农地。多数台地间的谷地农田和海边田,共486万亩,占水田的63%。前者因水源不足,多为旱田,土层薄而且瘦。后者多为沙土或受咸害,是低产田。大面积台地间的坑桐田则有水源,但多冷水田,也不高产。
这几类田应加强水利建设,发掘淡水水源潜力,水早轮作也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3)三等宜农地。包括园地、石园地,旱园和宜农荒地共1993万亩,此外还有零星分布的旱地100万亩左右。上述土地包括平原上的低阶地,低台地,台地丘陵谷地水田边缘谷坡地。因地势稍高,不能自行灌溉,但坡度<12度,宜农耕。还有海边沙地和河边沙地,不持水而作旱耕。最大连片的旱地是琼东北的玄武岩台地旱园,土壤为火山土,以石头为田基,故当地称石园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但严重漏水,只能种旱作,是常耕农用地。
早地种植甘蔗、蕃茨、花生、芝麻、西瓜和木茨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基地和粮食用地。
部分低洼地或较高的阶地,因水利问题未解决不能开垦,这类荒地以琼东北和琼西沿海平原台地分布较多。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宜农地。
2.宜橡胶热作地
包括砖红壤台地和砖红壤丘陵山麓斜坡地,其中宜橡胶地13672万亩。还有燥红土台地(阶地)4773万亩,宜腰果和其他热作全岛已有橡胶园5618万亩,以土地利用率60%计,橡胶实际面积337万亩左右。仍有宜胶地8054万亩,折实面积480万亩来种植橡胶。据统计,1979年,全岛产胶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714%),已开割橡胶平均亩产55公斤。如果全岛宜胶地充分利用,预计可产干胶每年达50万吨。
(1)一等宜橡胶热作地、指热带季雨林砖红壤丘棱山麓斜坡地,共5916万亩,是连片起伏的丘陵山麓地带,分布高度低丘在海拔200米以下,高丘250-300米以下,山地350-400米以下。坡度<25度,土层厚,环境阴蔽,常风小,湿度大,年平均气温>22℃,是橡胶生长的良好环境。台风影响也少。这类地是海南橡胶高产地。例如保显、保国、育才等农场,以及琼东南的东平农场,这类地每年亩产橡胶达80-100公斤以上。
这类地应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以利胶地更新。
(2)二等宜橡胶热作地。包括热带季雨林砖红壤台地中的灌丛草地,人工林地和季雨林地,共7756万亩。分布于丘陵的四周,高度80-10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多数在5-7度。但是地形破碎,水土流失,而且常风大,年均温达23-25℃,年雨量仅1200-1500毫米。琼东南台地,又多受台风影响,内陆台地因盆地“狭管”作用,常风也较大。但地面覆盖较好的地方仍有肥沃表土层。该类地植胶必须营造好防护林,并注意地表覆盖。澄迈县红光农场等在这类台地上严格造林,是台地植胶较好的榜样。
(3)三等宜热作地,包括燥红土台地,高台地坡园和丘陵山地的山坡园,共4773万亩。 燥红土台地分布于琼西南昌江、东方和乐东等县沿海;高度15-40米,年均温245-255℃,年雨量小于1200毫米,蒸发量为雨量两倍以上,干热,不适合橡胶生长宜植腰果、芒果、木棉及其他耐旱热作。
各种坡园共5224万亩,其中除100万亩左右为宜农早地外,大部分为轮歇地,部分因水土严重流失而成荒地。
这类地中陡坡坡园应退耕还林,其他土地也应经营中、长期作物或经济林,并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香茅、菠萝、剑麻等热作水果应植于低平坡地,并且严格采取环山行耕作措施或多层植物覆盖防止水土流失。
3.宜林地
仅包括防护林和保护区,共14481万亩,占全岛面积的28%。其中林地包括残次林10206万亩,需封山育林或造林地422万多亩。林业在海南岛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营造并保护好海南的林业是海南岛生态平衡和人民生活的关键之一。海南宜林地分三等;
(1)一等宜林地。包括砖红壤丘陵山麓陡坡地,赤红壤山地,及部分沿海台地低丘,共1040万亩,是海南主要林业基地。其中陡坡地应作水工保持林加以保护。目前有些茶园、胶园是陡坡地,应当还林。
该等地有森林和疏林灌丛6123万亩,主要有鸡占,厚皮树、白格、麻栎等构成的落叶季雨林和以青皮,蝴蝶树、大沙叶、荔枝、竹节树等构成的常绿季雨材,其中有很多珍贵木材,应加以保护。灌丛和草地共290万亩,宜封山育林。沿海的低丘台地和阶地,因光照强,常风大,水源缺,呈乾旱状态,仅宜植树造林。人工林以木麻黄和桉树为主,共130万亩。受破坏多成残次林,长势差,林下空旷、地表裸露。在岛西林场可见严重的水土流失。可改种大叶相思之类耐旱阔叶树种,以改良生态环境。
(2)二等宜林地。指黄壤山地。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上,共2933万亩。大部分坡度达40-50度以上,年雨量多在1800毫米以上,年均温在20℃以下,湿度大,常年有雾,生长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母生,蝴蝶树、绿楠、稠木、子京、海南相桐、栲、还有鸡毛松、陆均松等,多数是优质木材,这些林地又是海南重要的物种库,宜极力保护。海拔1300米以上是以栎子稠、厚皮香,海南杜鹃等组成的山顶矮林。其他山地是稀树灌丛草山和草坡,共90万亩,分布于山脊山顶地带,这类地成林困难,应保护好已有植被。
(3)三等宜林地。包括滨海沙地114万亩,其中有林地78万亩,为人工种植的木麻黄林,分布于沿海四周,以文昌县东北部面积为最大。
滨海沙地是沿海沙滩沙堤,由海沙和具壳组成。五十年代初沙地引种木麻黄成功。改变了“海边沙漠”的景观,成为固沙防风林。生态环境的改良,又促进沿海农业的发展,故被称为海防的“绿色长城”。近年来,沙地又引种湿地松和大叶相思成功,更有利于滨海沙地的改造利用。此外,该类地还包括泥滩20万亩,其中有红树林5万多亩,主要以东寨港红树林面积为最大。
几十年来,红树林屡受砍伐,使沿海失去护岛的屏障,也使许多海洋生物失去良好的栖殖环境。切应重视红树林的营造和保护。
4.宜牧宜林地
海南岛草地甚多,并且仍在增加,但是宜牧草地仅6003万亩左右,要保护草地资源,对草地必须采取林牧结合或热作与牧业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土地方式。在海南岛,利用草质好、产草量高的“五边地”(林边、水边、胶林边、村边和田边)零星草地发展分散的、养牧相结合的牧业,更有现实意义。
(1)一等宜牧宜林地。包括大部分在海拔400米以下的砖红壤丘陵山麓灌草丛斜坡地,共872万亩。这类地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下,水湿条件较好,产草量较高,每年每亩可产鲜草500-800斤以上,有的高达1300~1600斤。草本植物以芒、斑茅、白茅、古香茅、狗尾草、裂稃草以及芒箕,棕叶芦等为主,间有稀树灌木,多是高草群落,也有中草群落,覆盖度高于95%。
表2 海南岛土地资源面积表 (单位:毛面积,万亩)
土地资源类 现状 面积 点总面积 备注
面积合计 5086 100%
一、宜农地 一等地 水田 2856
二等地 水田、旱田 4860
三等地
旱耕地 1847
其他园地 (1000) 坡园地中较低平部分,位于坑垌田边缘
宜农荒地 146
小 计 10709 21%
二、宜橡胶热作地 一 等 已 种 1583 橡胶为主
未 种 4333
二 等 已 种 3950 橡胶和其他经济林、人工林在内
未 种 3806
三 等 已 种 4284 腰果和其他热作
未 种 489
小 计 18445 37%
三、宜林地 一等地 有 林 7536 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疏林、残次林
灌丛草地 2873
二等地 有 林 1973 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疏林、残次林
灌丛草地 960
三等地 有 林 (834) 其中红树林55万亩(不计为陆地)
灌丛草地 (504) 其中泥滩144万亩(不计为陆地)
小 计 14481 28%
四、宜牧宜林地 一等地 草 坡 872
二等地 灌丛草坡 1573
三等地 草 原 3558
小计 6003 12%
其他
土地 河流、水库 1061
沙滩盐田河滩 (631) 其中沙滩47万亩(不计为陆地)
小计 1222 2%
注:表中面积参照陈朝辉、鲁争寿,海南岛的土地类型,《热带地理》1982年第四期。
这类草地载畜量为12-25亩/头(标准黄牛,下同),是较好的草地。但应林牧结合,并注意改良牧草。可以引种木本饲料树种,一举两得。
这类地也适合橡胶生长。
(2)二等宜牧宜林地。主要是海拔400-700米间的赤红壤山地灌丛草坡地,共1573万亩。年均温小于20℃,湿度较高,生长棕叶芦、青香茅、大芒等高草群落。谷地有蜜港和次生林。每年每亩产鲜草800斤以上,但因坡度有的达30-40度,土地利用率低,故载畜量较低,而且交通不便,牧业管理困难,又处于水源林地中,不宜大规模放牧。
(3)三等宜牧宜林地。包括砖红壤台地草原,共3558万亩。琼西和琼西北有较大片连片分布。因地形破碎,水源缺乏,水土流失,呈乾旱状态,生长白茅、黄茅、裂稃草等中、低草群落,台地边缘则有以竹节草、蜈蚣草、地毡草等低草群落。覆盖较差,每年每亩产鲜草200-500斤,载畜量40-60亩/头,经济效益甚低。这类地多因过度利用,水土流失严重。应加以保护,大力造林,林牧结合才能发挥其生产潜力。
5.其他土地。
包括主要河流,大中型水库等内陆水域、河滩地、块田共1222万亩。此外,还有海边沙滩47万亩。其中,除部分水域可利用养鱼和块田为工业用地外,其他是难利用地。
综上所述,海南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后将形成环状的农业生态结构,从沿海到山区依次是;红树林和防风林,农田,橡胶热作,间以牧业,用材林、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全岛农业、橡胶热作和林业的面积比例大体是1:2:15,形成以林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也将促进农业、热作和牧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孝芳;中国土地资源分类原则和系统的探讨。自然资源,(2)1981
[2]梁继兴等;海南岛热作土壤资源与区域,海南岛农业区划报告集,1981
[3]陈树培:海南岛植被和植被区划,海南岛农业区划报告集,1981
[4]海南气象局等;海南岛农业气候区划,海南岛农业区划报告集,1981
注:本文作者:陈朝辉、鲁争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