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理性看待我国城镇化


  原载《科学时报》  2004年12月28日 第3版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定促进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到来,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进而促使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近期,就我国实现城镇化的有关问题,记者走访了广州地理所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陈朝辉研究员。

  何为城镇化?陈朝辉认为,城镇化主要标志有四方面:一是地域(起码是指县域以上的区域)人口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占70%-80%或以上);二是地域产业结构(GDP)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例大大降低;三是农业实现集约化、现代化和商品化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大大提高,农业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缩小以至消失;四是城乡形成生态一经济良性循环的生产和社会体系,区域经济社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朝辉说,城镇化是富裕农村和农民的必由之路,更是山区以至我国西部山区农民富裕的唯一途径。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人均只有1亩多耕地。在全国2800多个县中,有666个县人均仅08亩耕地,463个县人均少于05亩耕地。以每亩地年产2000斤粮食计,年人均产值仅1000多元,种经济作物或许会多些产值,但毕竟耕地有限,人均农业产值也不高。农村和农民要富裕起来,必须使农业成为集约化、现代化和商品化生产。

  可以说,城镇化要求农业现代化,只有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强度才能减弱,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也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有稳固的基础,满足并支撑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呢?陈朝辉说,目前有许多认识的误区,如认为“城镇化”就是没有农村、没有农业,因此要取消农村和农业,这是因为不懂城镇化为何物所致。他认为,步入这种误区的不但有干部,还有一些教授。有些人认为把城市扩大,把市县改区,把农村改成街道或是把农业户口改成居民户口,或是让农业用地全变成城镇用地,农村没了耕地,农民就可成为城镇居民,就是城镇化了,事实上这是“无路可走的城镇化”,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将是不利的。

  那么,我国实现城镇化的正确途径在哪里呢?陈朝辉认为:

  一要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当前,农业生产由于受经营体制和生产规模的限制,仍较为落后,而且难以应用新技术,因此应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并推进体制改革以便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实现。这是实现城镇化最根本的途径和措施。只有农业实现现代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生产,才能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劳动成效,降低劳动强度,生产更多农副商品。

  二要开拓、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在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第三产业。

  诚然,在工业生产上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但还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特点和社会条件,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以便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创造必要条件。

  让剩余农业劳动能力在第二、三产业就业是农村城镇化成败的关键。我国不能像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当今世界上的不发达国家一样,以剥夺农民土地,让农民破产而流入城市,成为城市贫民、游民,而形成的“城镇化”。目前,我国征用农民土地虽然有赔偿,但关键还应是保证劳动力劳动就业,社会才能稳定,才意味着真正的城镇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可促成其健康发展,但不宜急于求“大跃进”的历史教训应当吸取。

  三要搞好城镇布局规划,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并建设好城镇和农村。建设好城镇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城镇是区域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政治的中心。城市和城镇拥有先进的生产和生活设施,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非农业人口载体。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逐步建设好城镇。同时,也要逐步建设现代化农村。

  近年来,全国规划了城市和城镇体系,对促进农村城镇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是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中、小城市(镇)之争。另一个是如何发展中心城镇的问题,陈朝辉认为应该是因地制宜,城镇能大则大,能小则小,关键是看发展条件许可与否。主要条件是根据区域腹地、经济物流、交通、工业和政治中心所决定的城(镇)市功能来确定。有的地方城市规划以摊大饼式发展,这不符合生态原则,更可能造成社会问题。

  四要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科技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民文化科技水平是城镇居民素质所必备,也是保证其就业的重要条件,只有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懂得科技,才能有利于其就业于城镇并成为合格的城镇居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