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州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热带地理》2002年 第22卷 第1期 P34-38
【摘 要】广州市在现代化过程中,要建成山水城市,也即生态城市,首先要正确理解城市化,合理布局城镇体系,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包括林业、农业、水体等环境建设,优化城市环境,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城乡经济—生态体系。为此,必须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科学的城市规划,保证建立合理用地结构。
【关键词】生态城市 林业建设 耕地保护 碧水工程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TU98411+1;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2)01-0034-05
广州市既是省会所在地的广州城区之称,又是包括城区及花都、番禺、增城和从化等八区及两县市的地域名称。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把广州建设成山水城市。由于广州市区北靠白云山,南傍珠江水,有“云山珠水”之称,于是有人以为这就是山水城市了。2000年花都、番禺撤市改区,广州原六区变成八“区”,由于花都北靠青云山余脉,番禺濒临南海,于是出现一阵鼓噪:广州市从此依山傍海,更是山水城市了。这里有两个错觉应当纠正:一是大广州市域并非城市。花都、番禺设区了,只是行政名称的理顺,并从行政上使广州市实施直接管辖,不再是代管市,也并不能都作市区来建设,即使将来从化、增城改区也是如此。二是山水城市是生态城市的意思,有山有水只是更有利于建设山水城市而已。要建设山水城市,一是要建立合理城镇体系,二是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建成具有良性循环的城乡经济—生态体系。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本市为华南第一大都市,又有广阔的农村腹地,应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主要任务。
(一)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布局农业,保障城乡需求,增强生态效益
保护好耕地,合理布局农业生产,不但是保证城乡农副产品供应,保持社会稳定繁荣的举措,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
根据国情和省情,全国已有近13亿人口,人均耕地约700m2。我省有7400多万人口,人均耕地300m2左右。在国计民生中,粮食不但是我国人民生活的基本必需品,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我省是缺粮的省份,每年需进口粮食250×104t~400×104t,而且,由于耕地仍在减少,而人口则在激增,未来的粮食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保护耕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全国也是本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州市具有一定农业腹地,1995年全市仍有耕地1343×104hm2。利用部分耕地发展粮食生产,保证本市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是应尽的义务。根据《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本市到2010年应保留耕地1668×104hm2,其中,应有部分耕地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保证全市口粮达一定的自给率。同时,本市农业还要生产更多的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品和各种名优土特农产品,供应城市需求和出口创汇。
农业生产的意义还在于其巨大的生态作用。农业产生过程中,耕地在产出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同时,吸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淀积”空气中的尘埃,起了“自然净化器”的作用,还可消耗人畜粪便和其他“垃圾”肥料,“变废为宝”,净化土壤和水体。此外,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参与水循环,对调节气温起巨大作用,是自然界的“空调器”,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因此,合理布局城镇,搞好城乡结合,利于城乡经济和生态的相互作用。广州城区的扩大,不宜为“地毡式”或“摊大饼式”扩大,而应以卫星城镇的形式发展,使新建城区合理“散落”于青山绿水之中,利用农田、园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作用,与城镇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这才是城乡一体化的真正含义。城乡结合和协调,需要有足够的农田和其他农业用地,并且能可持续利用,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搞好城乡绿化,建设强有力的陆地生态支柱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储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增加氧气、培肥土壤,减少天气灾害、并且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庇护和繁衍的场所,发展和保护林业,是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山水城市的主要措施。本市林业用地面积达2929×104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397%,还有城乡、道路、堤防的绿地,是本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毗邻市区白云山林地,被誉为“市肺”。林业的作用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保护并建成强有力的生态支柱〔1〕。
本市的林业自解放以来蒙受了1958年“大跃进”,1968年和1978年两次体制变化发生的乱砍滥伐的大破坏,元气大伤,大片林地变成灌丛草被,甚至成光山秃岭。一些亚热带季雨林演变成马尾松针叶林或桉树林,林业生态效益大受削弱,水旱灾害明显加剧。直至80年代,林业才受重视。到90年代中期,林业基本获得恢复。然而,目前林业存在问题仍然不少。一是造林绿化达标仍有“水分”。一些台地丘陵被“预留”作经济果林地而未绿化,部分边远山区也未造林绿化,1995年全市仍有荒山坡地9200hm2;一是林分中,生态效益低的马尾松、桉树、木麻黄等林木占相当大的比例。90年代以来,生态林的建设已引起重视,省林业部门甚至提出按40%为生态林、60%为商品林的比例发展林业。这虽有机械和盲目之嫌,但也不失为重视生态林建设之举措。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生态林地不足而且仍不落实,有的地方只是把偏远山区无法管理或难以管理的林地当作生态林地,类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一样,造成该保的田不保,不必保的则大肆渲染。还有一个问题是自从提出发展“三高林业”以后,不少地方片面地追林业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于是大面积砍伐阔叶林改种尾叶桉,或把森林砍伐后种茶、种果,而不问土地条件该不该这样种植。从化黄龙带水库库区的阔叶林就有连片被砍伐种茶、果的情况发生。事实上,生态林地比例还应增加,尤其广州市更应加大比例,以利环境保护。
广州城区林地绿化更不理想。由于滥用市场经济,公园要“以园养园”,使目前市区所有的公园都受到蚕食。旧城区的树木则砍的多,种的少。新城区的绿化地则被用作停车场,或占用搞非法建筑。新建公园则多以草地为主,种上几株生态效益不高的热带棕榈科树木,既花钱花工,又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更有人滥竽充数把远郊区、县原来的林地,改名为森林公园,便算入市区绿地面积数。白云山风景区由于市政府的重视,建立了保护法规和管理机构,但由于权、法关系未理顺和人们法制观念的薄弱,林地的蚕食仍然禁而不止。
目前白云山林分的改造中也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由笔者主编的《广州市综合农业区划》报告中就曾建议,白云山风景区应逐步改造,恢复亚热带季雨林景观原貌,并可引种国内外热带、亚热带树种,美化林相,建设成高生态效益、高观赏价值的生态风景林。近年来,白云山风景区林相的改造已着手进行,要把马尾松林改成阔叶林。但是,林相的改造存在的不当之处,一是大面积伐林再栽树。一是改种的树种过多为马占相思和尾叶桉,这两种树种虽然生长快,但生长期短、生态效益也不高。有的山坡连片改种杜鹃花,这是灌木花丛,只能作林下灌丛,为风景点缀之用,若成片种植,实为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被誉为“市肺”的白云山风景区应以大型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发展成完善的“顶极群落”,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使之有足够的“肺活量”。目前对白云山林相的改造,实不必大面积伐林,只需间种或间伐间种一些耐阴乔木树种,其长大之后,阳生性的马尾松林会自然而然地演替成阔叶林。
有广州市“南肺”之称的新滘镇果林区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该果林区不但确保了广州市城市绿化覆盖度可观的基数,同时,由于它位于广州城区夏季盛行风的上方位,更直接地给广州城区的气候带来明显的调节作用,减少了城区的“热岛效应”。因此,应加强保护和建设,提高其生态效应。
要保证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新城区应实行城乡结合,重点发展卫星城镇,城镇间的郊区要搞好农田保护,城区要搞好绿化。旧城区进行改造也应加强绿化,部分低层建筑可以改成高层建筑,腾出空地发展公共交通和绿化地。道路两旁要植树,居住小区也要绿化。目前市区绿化问题除伐树不补植外,部分绿化树种以木棉、假槟榔、葵树和羊蹄甲为主,均不是理想树种,这类树种只能点缀间植,不能作主要绿化树。新建公园应以树木为主,建成真正的城区森林公园。广州市区人多、车多、工厂多,环境负荷重,但她地处南亚热带,可广植小叶榕、大叶榕、桃花心木,以及印度榕等浓绿、冠大的乔木树种,其除尘、遮荫、美化等效果,能有效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楼房阳台也应广植花草,使之成为真正的“花城”。
(三)建成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持生物多样性
本市在发展林业和城乡绿化的同时,应在丘陵山区和水域选择适当地域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动、植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以保持生物多样性。自然界各种生物都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形成生物链,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起作用〔1〕。但是,人口的增加,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森林不断遭破坏,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和人们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滥采珍贵的野生植物,使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以至灭绝。广州地区因城市所在和人口稠密,生物受破坏尤为严重。为提高自然环境容量,必须尽量采取措施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发展林业,建立生态屏障的同时,利用丘陵、山地和水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尽可能保持其连续性,形成自然保护区体系,以利生物正常延续迁移的进行。本市现有除从化温泉自然保护区(面积288km2)外,其他区域仍无自然保护区,这是本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缺陷。从化北部有高程1000m以上连绵的中山地,可以连片划定为自然保护区,流溪河水库水源林地也可建立水源林保护区。从化西南部与花都东北部的丘陵,增城北部中山地和丘陵区以及白云区帽峰山都可设立一批自然保护区,番禺珠江口水域部分水面和海岛也可建立水产资源保护区,并作为水产增殖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应逐步建立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为全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四)搞好碧水工程建设,保护和布局水域环境
包括江河、湖泊、池塘、山塘水库在内的陆地水域以及海洋称之为水体环境。它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支柱。水不但是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被称为“生命之源”。它还在自然界中以大循环的形式,把大气中的尘埃、地表污物带入水体,经过淀积、化学作用或经生物的吸收、转化,形成其他物质,对地表和大气起净化作用。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环境因素之一,它在生物圈中所起的生态作用比森林植被的生态作用还巨大,在一个地区也是如此,因此,水域资源和土地资源一样也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环境资源。可以说,水资源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更是重要的生态支柱。
目前,水资源和水域环境由于严重的污染造成恶果已引起重视,整治污染、保护水源也已付之行动。但是,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好水域,不受占用,并保持城市水域流水的通畅,使流水不腐,保持正常的水环境净化力,以保证环境容量则未被重视。特别是在城市(镇)发展过程中,合理布局水域更未被提到议事日程中。在已往“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尤其是在“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下,不但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使林业遭破坏,同时,也任意进行围垦(江河、湖泊和海域)造田,大量淡水水域被占用,使淡水水源储蓄能力减弱,环境容量降低。尤其是近20年来,环境污染加剧,不少水体受污染,兼之滥捕酷渔,又使水生生物减少以至消失,使整体环境质量下降。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城镇急剧膨胀,不少农村和农田中原有水域被填埋,不但降低环境净化能力,而且影响小气候环境。
由于水体巨大的净化作用,保护好水体环境,合理布局水面,并保证水畅其流,是保持合理土地布局和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应注意用地结构的平衡,预留好水域,并注意与域外水体相通,又要保护水源和水质,免受污染,对污染应进行清理,避免废水、垃圾进入水体,尤其是应搞好污水处理,这样,既美化城市(镇)环境,又确保城区自然环境净化能力。
(五)挖掘城区用地内涵潜力,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环境
本市城镇中,广州城区已是超级大城市,其他4个区及县级市中心城镇也有一定规模。要建设山水城市,还应搞好城区改造,挖掘城市用地潜力,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绿化城市环境。
在广州市区,存在住宅以低层楼房为主,密度大,占地多,但容积率低,小区设施不配套,交通拥挤,绿地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目前广州市区面积已达284km2〔2〕,人均占地达711m2,用地应是较充裕的,完全可以通过对旧城区的改造,挖掘城市内部用地潜力,解决城区环境问题。在城区改造中,应改变拆一座楼房,建一座高楼的无序发展的办法,而应合理规划,小区统一改造,适当增加中高层建筑,腾出一定量空间扩展公共交通、增加绿地、水域,并发展公共事业,完善生活小区配套设施。根据土地条件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目前城区住宅可以发展14-24层为主的中高层建筑,可使城市容积增加1-2倍,此外,对城内住宅和工业用地布局也可做适当调整。商业、住宅和无污染工业可以混合建设,污染(包括噪声污染)工业应迁出住宅区,集中于工业区,使城区布局更趋合理,生态环境得到优化。这也是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城区建设和城区改造规划中解决。
市辖4个区、县市的中心城区邻近市区,不应再发展成大城市,可作广州市卫星城镇建设成中小城市或新城市组团,中间留足绿地和农田,通过多层次交通网络相沟通。各城区也可以发展适当的中、高层建筑,挖掘用地潜力。
二、主要措施
为了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应采取下列必要的措施。
(一)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为协调好部门用地,特别是协调好农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做到计划用地和依法管地,达到充分、合理和高效利用好土地资源的目的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订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科学性。它应该是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的实际需求,依照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调为主要原则制订的,所以它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本省及各级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90年代开始陆续进行编制。然而,从1992年起由于“追龙”口号的提出和“撒县设市”热潮而兴起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和“建设大城市热”造成的圈地热潮,不少地方出现以“长官意志”为依据,任意扩大建设用地,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偏离了科学性原则。另一个问题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滞后于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先入为主使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些领导者)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服从于城市(镇)发展规划。不少城市规划又是在“建设大城市”热潮中编制的,一些规划部门为了迎合领导的意图,也为了部门的利益,城市规划范围越规划越大,以致严重脱离实际,从而干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难以达到科学性的目的。此外,由于规划人员的紧缺,其中一些科技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也是使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科学性的原因。尤其是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存在不少弊端,造成千“篇”一律,更丧失其科学性。以上问题必须予以克服,以保证编制规划的科学性。同时,应通过一定法律程序,赋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有的法律地位,使之具有对包括城市(镇)规划在内的部门用地规划的指导性,成为真正协调部门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因此,应根据《土地管理法》尽快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有的法律地位。为克服目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种弊端,在未来重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还应遵循本级政府不予干预的原则,从上而下组织好对全市及市属各区、县级市规划,避免地方行政对规划的干扰。规划的重点是城镇体系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以确保对生态建设用地的切实保护,建立合理用地结构。
(二)搞好城市科学规划,建设生态型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制定的目的在于“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依法建设城市”。城市规划是部门用地规划,首先应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圈定城镇布局和范围之后,城市规划只能在其范围内规划城市建设,并且为了地区全局利益,城市布局规划还应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协调全地区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其他部门用地规划也一样,决不容许部门用地规划成为部门“独立王国”,各行其是,破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结构。
现行城市规划法以及地方有关城市规划条例等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规编制滞后的情况制订的,在未来进行的有关法律修订中应明确上述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11号文和新《土地管理法》已为此作出明确规定,应严格遵守。
为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应以建设“生态型城市”或称“山水城市”的模式修编好城市发展规划和编制好城区改造规划。
生态型城市就是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这要求:(1)较低的污染程度。城区空气污染指数应达良好标准以上,水源应争取达到Ⅱ级以上指标,其他污染不超标。(2)具有较强的环境自然净化能力,应建设成为绿色城市。为达此目的,治本之策首先是禁止在城区建设重污染的工业。第二是治理好污染源。其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一是城区内商住、工业、绿地和水域用地的合理比例和布局,二是限制城市规模,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并且在用地结构上要以城乡结合形式,建成具有良性循环的城乡经济—生态体系。因此,应处理好城市(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除了城市(镇)规划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界线进行规划以外,还有互相协调的关系,这是关系地域用地结构合理与否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朝辉,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增):40-46.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3-405.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GUANGZHOU
CHEN Chaohui
Abstract: Guangzhou City will be built a city with green hills an clear waters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at is an ecologic city. Urbanization must be understood correctl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cluding to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so that to develop agriculture; to protect and to develop forestry and to build it into 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illar of land; to set up a system of nature reserves and to keep biotic diversification; to protect water area and to build a green water project; to improve city environment. For this reason a scientific master land use planning should be drawn up so as to set up a rational composition of land use, and under the guid ance of the master land use planning to draw up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Master land use planning; Guangzhou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