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海岛的保护与开发
(报刊文章)
养护结合发展海洋养殖业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9年10月13日 第3版
发展海水养殖业是积极发展海洋渔业,并能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措施。但是,发展海水养殖业若不注意养、护结合,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沉痛的教训应引起重视。
海水养殖业在我省起步较早,但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鱼塘养殖、海滩养贝和少量蟹池养殖等。到1957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仅256万公顷,养殖水产品产量165万吨,平均亩产仅645公斤。70年代后期,咸水鱼塘面积和养殖海水鱼虾类增加,并发展了网箱养殖和沙滩养殖,使海水养殖业飞跃发展。到1995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已达1162万公顷,其中鱼场367万公顷、鱼虾塘274万公顷、网箱1054万个、贝类515万公顷,海水养殖产量达3580万吨。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957年的454倍和2170倍,单产为478倍。但是,近年来的海水养殖出现了一哄而起的情况,并且由于不注意环境保护,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主要是一些海湾、海港内鱼、虾塘密集,而且养殖密度过高,因而需不断并且大量地向海区排出含有鱼饵残渣和排泄物的废水,但是,海湾、海港海水交换不畅,造成这些海域生态环境恶化,鱼、虾塘又抽入尚未净化的海水充补,使鱼、虾发病,以至死亡。另一方面,海湾、海港网箱过于密集,养殖密度又大,且长期固定于一个地方,甚少移动,使养殖海域积聚大量鱼饵残渣和排泄物,引起海区环境恶化。海水养殖环境的严重恶化与赤潮的发生和危害也有直接的原因。
为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必须进一步发展海水养殖业,同时,又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为此,应进行科学养殖,把养、护结合起来:首先要合理布局鱼塘,不能使鱼塘密集,应使水域留有环境空间,并保持海水流动,以保持环境净化力;同时,要注意养殖密度,不能大面积过多过密放养,并且要处理好废水排放,采取措施加速海水养殖区与外海海水的交流。网箱养殖也同样应注意网箱密度和养殖密度,不能超越海区环境承载量;同时,要进行流动放养,以减轻海区环境污染的强度,有利于海域环境的自身净化。此外,无论是咸水鱼塘还是网箱养殖,都可以采取不同鱼类或鱼类与贝类、藻类等合理搭配品种,同处分养或混合养殖等形式,建立不同养殖群体食物链,综合利用饵料和海域环境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网箱养殖区除放养鱼类外,同时可吊养翡翠贻贝、牡蛎等贝类,海底则视泥滩或沙滩的不同情况,分别放养泥蚶、牡蛎或花蛤等贝蛤类,实行养、护结合,综合利用,充分利用海域资源。潮汕地区饶平和澄海等地的部分海域,由于采用这一养殖方式,减轻以至避免赤潮危害。这一经验值得推广。本省各海区还应尽可能地扩大滩涂养殖贝类,尤其是利用沙滩养殖蛤类。这对充分利用滩涂是必要的措施,也是提高海域自然净化力的措施。
不合理的围垦造地必须制止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9年12月15日 第3版
我省沿海海域生态环境的恶化除了受“三废”污染外,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工程是重要的原因。其中,不合理的围垦造地是一个原因。
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进行围海造地是我省开拓土地资源的主要措施。自解放以来,全省共围垦滩涂400多万亩,增加了大量农田、鱼塘和城乡建设用地,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少围垦工程由于急功近利,或为争夺地盘,未经合理规划和科学论证便上马,从而造成沿海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使海域综合效益受损失。
珠江口海域是我省滩涂资源最多的海区,因其周围含深圳、东莞、番禹、中山、珠海、斗门、新会、台山以及香港和澳门等县、市和地区。长期以来,不少县、市为争夺地盘,争先围垦海域,改变历史上对滩涂围垦必须达到浅滩围垦条件才围垦的传统做法,出现许多不合理的围垦,不但有碍伶仃洋的航运交通,也影响珠江口的排洪和纳潮。同时,不少海域的红树林遭破坏,海洋生物繁育环境急剧变化,给该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加上周围环境污染的加剧,从而引起珠江口海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60-70年代,汕头地区沿海的“澄饶联围”,是我省较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工程之一,但因缺乏合理规划,围垦后周围海水淡化,海域生态环境剧变,不但影响渔业生产,也无法引咸晒盐,又不能引淡冲咸,使原来近3公顷盐田成了难利用地。近几年来的“海岛开发热”中,南澳岛为增加建设用地,大搞围海造地,不但使昔日的避风塘、码头越来越少,尤其是使沿海湾的鱼虾、贝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优良的栖息场所被占掉,使其丧失繁育和生长的温床,破坏了海区生态环境,也影响了渔业生产。据反映,目前广东省沿海地区未经审批的填海造地面积约667多万公顷,更不用说要经过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才进行围垦了。这应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海域环境的保护,不但要防止污染,也要注意合理布局,防止“建设性的破坏”;在围垦工程中,必须克服地方不顾全局、急功近利和本位主义的倾向,应进行超脱地方行政干预的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围海造地。
科学领先 面向海洋 面向海外 原载汕头市《特区工报》1997年12月6日 头版
鉴于本地区人口和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历史发展的传统习惯,广州地理研究所资源环境中心主任陈朝辉认为,要把海洋作为沟通海外的通道,海洋产业和经济应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要以陆地为基地,科学领先,面向海洋,面向海外,搞好港口和汕头特区建设。
开发和建设好港口,发展海上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
陈朝辉认为:港口是海洋开发的基地,本区大陆沿海和海岛海岸以岩岸为主,岸线曲折,多呷角和港湾,有多处港湾港口条件优良,应尽量进行规划和建设,但是港口功能应因地制宜,有所分工,不能一哄而起。全地区除汕头港作为主要海洋运输港进行建设外,其他港口宜以渔港为主,开发海洋渔业,兼作地方运输港口,充分发挥地区整体优势。海洋交通运输方面,应利用好广梅汕和京九铁路的开通的有利条件,扩大内陆腹地,显示汕头港交通优势,开拓海外航线,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组建规模海洋渔企业集团,发展现代渔业
陈朝辉说,海洋渔业发展方向应以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为主,发展现代化渔业,近海养殖业,要应用高新技术,发展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满足市场要求;远洋渔业则需要加强现代技术装备,提高远洋捕捞和加工能力;必须组建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渔业公司或渔业集团,并把生产与加工结合起来,配套成龙,向世界渔场进军,参与市场竞争。
空间的优势在子海洋
陈朝辉指出,近年来提出开发海洋,有人认为就是开发海岛,然而对于海岛的开发,又要把它变成“百宝箱”和“杂货店”,旅游、工业、房地产、贸易、金融,甚至“红灯区”等,都要往海岛搬。事实上,海岛陆地有限,空间的优势在于海洋,由于海岛四面是海,青山蓝海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因此,海岛主要优势在于拥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海岛应以旅游、渔业、盐业为主,依各岛条件,因地制宜。不要把海岛弄成人工建筑群、大公路和大广场,使特殊的景观也消失掉,将来再创造也不可能了。
新闻背景
汕头市地处华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13℃,水温18-28℃,年平均降雨量1514毫米,海岸线长达2891公里(其中岛岸线1112公里),有岛屿40个,面积1095平方公里,有多处港湾和大片浅海滩涂,10米等深线内浅海滩涂面积495万公顷,可利用面积312万公顷,其中垦区面积022万公顷,滩涂面积056万公顷,10米等深线内浅海面积234万公顷,陆域中水面和低洼地有067万公顷,200米等深线内渔场面积53万平方公里,近海已知的鱼类有471种、虾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渔业资源丰富。
防止对海岛造成“建设性的破坏” 原载《珠江环境报》1999年8月25日 第3版
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发挥海岛资源的优势,是海岛开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海岛资源的优势,首先是具有临海的土地资源,利于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建设成海洋资源的开发基地;二是山海一体的自然风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可以发展其有海洋风味的旅游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然而,海岛也有劣势,主要是大多数海岛陆域狭小,土地资源有限,陆地环境容量不大;三是海岛处于大海之中,气候变化强烈,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环境一经破坏便不易恢复,而且容易恶化。因此,海岛资源的开发,势必要考虑海岛的环境容量,并且应遵循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海岛环境容量,主要是指环境资源的负荷能力。所以,应“量力而行”,不能超负荷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本省许多海岛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海洋产业、旅游业蒸蒸日上。但是,也有一些海岛出现不合理开发,其中,除湛江市南三岛的挖塘引咸养殖,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恶化外,更甚者是有些地方对海岛过于企求,他们要以香港为榜样,提出要把某一海岛建成滨海大城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等。湛江市东海岛甚至提出要建设年产千万吨的大型钢铁厂,建成工业城。于是,一些地方计划把海岛建设成大城市的规划,几乎把一切能利用的土地都规划成建设用地;有的海岛平地不多,则大搞填海造地。在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热”中,不少地区大兴土木,把岛上的农田、盐场以及可利用的土地进行填土平整。实际上,这是对海岛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建设性破坏”,破坏具有海岛特色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使海岛的优势变成劣势。这是海岛开发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