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解决水库移民难题的好经验


  ——广东省饶平县大潭水库霞光村调查报告

  原载《广东山区开发利用典型事例调查》1987年 P17-P27 并载于《珠江水利经济》1987年6月 P55-59

  一、水库移民问题的普遍存在

  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是广东省山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使水资源的利用存在着季节性的变化,为保证水资源的正常利用,并确保水电能“连续发电,洪枯均衡”供应,保护和发展林业,并多建调节水库是最有效的措施。五十年代后期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兴建大量山塘水库,为充分利用山区水资源,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大部分地区一直未能妥善地安排好水库移民,从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处理水库移民问题,以往的办法是外迁了事。但是,由于本省大部分地区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水库移民分得的耕地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或较瘦瘠,或水源不足,生产难以发展,经济收入较低,加上与当地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存在姓氏、宗族或狭隘的地方观念等社会问题的干扰,以致始终难以安居乐业,于是不少移民倒回库区居住,但库区无地可耕种,为维持生计,而乱砍乱伐森林,或乱开垦荒山种植作物,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结果水库的寿命缩短,甚至危及水库和下游地区的安全,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倒流回水库的移民由于生活不够安定,更易引起水库经营管理的混乱,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水库移民问题不但是本省以至全国水利建设中普遍遗留的问题,而且也是山区资源开发必须解决的难题。

  广东省饶平县新墟镇霞光村,是水库移民新村。过去在安排水库移民过程中,也曾走过曲折的道路。后来,他们后靠水库,重建家园,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山林的前提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发山区资源,建立了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又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为开发山区和解决水库移民问题找到一条较好的途径,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好经验。

  二、解决水库移民问题的成效

  霞光村地处闽粤丘陵南部,黄冈河支流新墟河上游大潭水库畔。这是一片由花岗岩隆起而成的丘陵地区,部分低丘有砂叶岩覆盖。海拔高度在200~400米左右,但大部分在220-360米之间,其中以水库南面的八仙山为最高点,高程也只有436米。坡度18-30度,但大部分丘陵坡度都在20-25度以上,开发利用较为困难。海拔高程80~90米之间的水库水面上,有部分坡度在15度以下的缓坡地可供开发利用,然而,可供作为耕地利用的土地极少,发展种植业较困难。

  该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5℃,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29℃,7月份(最热月)288℃,多年平均雨量达1562毫米,夏、秋雨季多暴雨。1970年9月一次暴雨过程雨量达1983毫米。但水热基本同期,夏季长而冬季不明显,十分有利于发展南亚热带水果。

  土壤类型为亦红壤,土层厚度大多在40~100厘米以上。其中砂叶岩丘陵土层较薄,仅40~80厘米,以壤土为主,花岗岩丘陵土壤土层较深厚,多砂壤土,因风化层较疏松,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所有土壤都适宜林、果和经济作物生长,开发条件较好。

  原生植被属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因几经破坏演变,仅存次生林,主要乔木树种有细叶榕,藜蒴,豺皮樟,潺槁樟,荷木,鸭脚木、野苹婆、刺椎、绒楠、杨梅、枫香等。灌木利有粗叶木,坡柳,猴耳环、九节等。此外,还有买麻藤等多种藤本植物,种类繁多,十分有利于封山育林。人工种植的林、果有马尾松,杉树,桉树,竹子、台湾相思和荔枝、李、梨等,还有茶叶等经济作物。

  由于该处水热状况、土壤和生物条件优越,能发展热带、南亚热带名优高值水果生产。

  1958年在新墟河上游修建了大潭水库,属中型水库,库容达169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2052万立方米。坝高915米,正常水位达86米。水面面积共600多亩。全村原有3个自然村,有两个村庄被淹,仅存下蔡一个自然村数间破旧房屋。淹没耕地350多亩,其中水田280多亩,即全村大部分耕地已被淹没,已没有水田。迁出人口共270多人,分别安置在当时新墟公社各村中。修建水库前,这里林木茂密,野生动物甚多。但建造水库时,库区大部分森林被砍伐殆尽,只剩下蔡村一小片村边林,野生动物也随之消失,并且发生了土壤侵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迁出冰库移民因不安于迁居地的生活,于是从1959年下半年起,陆续倒流回库区下蔡村搭寮居住,这就是现在的霞光村。当时全村共400多人,仅有501亩耕地,即人平1分多耕地。每年靠国家拨给的1300担口粮过日子,人平只有200多斤口粮。196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l万多元,人平收入30多元,生活水平很低,生产上困难也很多。

  但是霞光村还有3800亩丘陵坡地,自然条件较好,部分可以开发利用。全村群众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发山区,发展生产,逐步改变霞光村的面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霞光村人民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大力发展水果商品生产,成了柑桔专业村,使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群众生活已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目前,全村120户,共612人口,有竹林2100亩,阔叶林和混交林600亩,茶园450亩,柑园380亩,杉树用材林200亩,此外,在林地和经济作物园中还间种有杂果2万多株,其中有青梅、荔枝、李、梨、芒果、杨梅、乌榄等品种。全村用地结构是:生态林占土地总面积的158%,用材林占53%,经济林、果占771%以上,基本体现了以林为主,以经济林、水果为主,较为良好的丘陵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群众经济收入逐年有所增加:1978年全村总收入183万元;纯收入146万元,人平收入190元。1983年分别达到496万元,427万元和600元:1985年总收入为93万多元,比1978年增加了317倍,年平均增长60%,人平收入达1532元,为饶平县人平收入的418倍,全省农村人平收入的3倍。1986年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全村生柑总产达17万担,价值102万元,茶叶400担,总价12万元;另外生产竹子收入27万元,总收入共达132万元,人平收入2100元,是全国农村人平收入的495倍。从此霞光村人民开始富裕起来了,并且生态和经济同步向良性循环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集体福利事业也不断改善,现在全村住房建设已进入第三代,修建了二层楼和三层楼,人平住房面积达33平方米,并附有卫生间,家家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还投资7万元建设面积500多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办起了幼儿园,对来村教书的教师实行奖励,每人增加浮动工资2级,代教师订阅报纸杂志,鼓励农民子女上学,男生奖励400元,女生奖励500元;上初中男生奖30元,女的奖100元。全年教育投资达35万元,文明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未来的一代将是更有文化的一代。

  村里还实行退休制,村委会规定男55岁,女50岁便可退休。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为了开发和建设山区,村民每天干活多达18小时,现在老人可以退休安度晚年了。1984年以前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可领生活费38元,1985年以后改为每人每年得生柑10担,按当年价约在600至700元之间,即每月50~60元。目前已有83人退休。全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达120多万元,其中有拖拉机和两部汽车,修建了两座小水电站,装机分别达55千瓦和26千瓦,年可发电28万多度,人平占有电量400~500度,为全省人平拥有电量的17倍。为方便群众收看电视,村里还建有一座电视差转台,并且办了一个文化室,拥有图书1500多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寻常的山村生活也逐步迈向现代化。现全村煮饭普及用电饭锅,还有电视机50多部、洗农机80多台,电风扇84台,衣车80架,单车156部。

  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村民曾提出不吃国家粮,自行解决粮食问题。但政府为了表示对人民的关心,目前仍坚持每年供应800担定量粮(人平130多斤)。但大部分口粮已自行解决,并且生活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霞光村既发展经济,同时又大抓精神文明建设,因而成为著名的“双文明”村,社会安定。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水库库区形成了林一水一电一林的良性循环:即以林保水,以水发电,以电促林,形成了较好的农业生态一经济结构,于是霞光村就成为自力更生就地解决水库移民难题的一个范例。

  三、开发山区的主要措施

  霞光村人民在开发山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过程,克服了极“左”的思想路线的干扰,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才逐步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办法,这就是走“靠山、养山、吃山、营山”建设家园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兼顾“三个效益”,在仅25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建成一个高效的农业生态一经济体系。1986年,每亩山地产值近350元,是我省1985年每亩土地农业产值(55元)的6倍,是全国1986年每亩土地农业产值的127倍。

  他们开发山区的主要措施是:

  (一)重视生态效益,  以养山为前提,改善生产条件,并因地制宜地发展果、林业。

  霞光村人民长期生活在山区,深深懂得“近山吃山,但必须养山,才有靠山”的道理,并且认识到发展林业是养山的重要措施。为了生活,他们进山的第一步当然要抓好粮食生产,虽然当年是“以粮为纲”的年代,但不放松林业,而是大抓林业建设,封、营、造结合,发展林业生产。从1962年起就十分重视全面绿化荒山。首先,他们对已被破坏了的,但具有萌发能力的林迹地实行封山育林,对芒杆和灌丛草被占据的荒山则进行造林,逐步使全村100多个小山头绿化。林业的发展保证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使霞光村人民终于在山上扎下了根。但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又使霞光村重新蒙受灾难,山林再度受到破坏,又使生产受到挫折,生活水平下降。1968年,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次抓好封山育林工作,并坚持林果结合,造林种果,同时采取措施,加强对山林的管理和保护。到了七十年代,全村600亩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基本恢复起来了,人工营造的林、果也已长大成林。据1971年统计,全村林果面积达2100亩,覆盖率达到553%,生态环境明显地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和经济开始有了新的发展。这一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7万元,比1961年增加8倍,人平分配达18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林业的发展使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广大群众更加认识到发展和保护好林业的重要性,把山林看成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所在,决心更好地保护好山林。于是,全村600亩的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被作为生态林,即把永久性林业加以保护。近年来为了有效地保护好山林,霞光村人民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并吸取了其他地区山林承包后因农民怕政策多变而破坏承包林的教训,结合本村实际,制订了发展林业的具体办法:规定全村山林归集体所有,分片包工管理,(开发性)经济林,果则承包到户,并规定了保护承包林、果,树木,的具体措施,使承包的林,果不受破坏。

  为了保证林业的发展,村里还制订了乡规民约,规定若村民到山上砍湿树,每斤罚款05元,到别人责任山上拾柴,罚款5元,干部违约则加倍处罚。乡规民约成了“山区林业的宪法”,有效地捍卫了林业生产。

  由于霞光村重视林业,保护林业,使全村森林(包括果林)面积增加到3080亩,覆盖率达81%,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有效地保护了水源。自1986年下半年起,虽然发生秋旱连冬旱,并且到1987年春季仍然没有雨下,但本村山林下的泉水仍源源流入水库,甚至有水可以发电。森林又使山上飞鸟和各种野生动物有栖息之所,也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森林使霞光山区恢复了生机!村民扎下了根,生产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致富。

  (二)经济林和生态林结合,林果结合,“以长为主,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互相促进,有效地促进林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山区林业和农业互为因果关系。林业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反过来,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林业。两者的密切结合,才能形成生态一经济的良性循环。霞光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既注意封山育林,恢复山林生机,也千方百计地注意提高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他们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采取“以长为主,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有效方针,保持和发展,生态林,同时也发展经济林(包括水果,短期作物等),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趋于协调,而为他们造福。

  就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他们也考虑到:潮汕地区对竹和竹制品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平原地区的竹林又几乎被砍光毁尽,竹材奇缺,市面上出现“最贵杉木竹”的局面。为了获得经济收益,他们把造林与取得短期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利用丘陵荒坡种植丛竹,1962年和1964年两次共种竹1200多亩。因为竹子生长快,种植3年便可砍伐。竹子有收成之后,霞光村还办起了竹器加工厂,组织农民编织箩筐,加工增值。种竹、加工竹器商品是霞光经济发展的起步。

  因地制宜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则。但是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霞光人民在生产上曾偏离了这一原则,走了弯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曾提出“多产粮食,多做贡献”的口号,“向荒山要粮”,大量开山造“大寨田”,种植木薯、蚕豆、番薯和甘蔗,甚至在山坡上种植水稻。结果,粮食收成并不多,经济发展不快,反而招致水土流失的恶果,部分山岗由面蚀、沟蚀而变成崩岗,生态环境恶化。挫折和教训使霞光人民认识到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把所谓“大寨田”改为茶园,发展高值经济作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更是理直气壮地进一步扩大茶叶和水果的种植面积,大力开展商品生产,走上了开发山区的正确道路,从自给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过渡。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霞光村已逐步建成了生态农业的雏形,全村3800亩山坡,已有2700亩阔叶林,混交林和竹林,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坚强生态支柱,对涵养水源、保护土壤、改善生态环境起了关键性作用,并维护了水库的安全,山坡地则以梯级环山沟的形式种植茶树和荔枝、青梅、李、梨,芒果、杨梅等杂果,沿水库的山脚坡地则种植潮州柑。

  由于山脚坡地地形较开阔、土层深厚、水分充足,又有山林起较好的生态保护作用,因而获得高产。1986年平均亩产生柑44737斤,每亩产值达2684元,霞光村还积极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养猪业,平均每户养猪3-4头,使家家户户都有充足的粪肥种果。促进了水果生产。

  目前,霞光村土地利用方面,根据土地类型的不同,有下列几种生态农业的形式:

  (1)阔叶林一柑桔;

  (2)竹、杉一杂果一茶叶;

  (3)混交林一杂果一茶叶一柑桔。

  以上几种生态农业形式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森林为保护伞,并且都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这是合理的生态一经济农业结构的具体应用。由于山林涵养水源,保护和培肥土壤,并且利用水源发电,解决农村生活用能。这样,全村林茂、果丰、猪肥、人欢,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建立加工业,搞好商业配套。

  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业已证明:自给的农业不可能使农村富裕起来,更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农村。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业商品化生产,并尽可能建立相应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的产值,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才是山区致富的必经之路。

  利用当地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耕作技术;发展潮州柑生产,使其成为高产高值商品,是霞光经济发展得快的得力措施。目前全村有柑园380亩,人平062亩,1986年总产17万担,人平生产柑279担,产值1600多元,仅此一项就等于全县人平收入的4倍。霞光村已经成为水果生产专业村。此外,还有茶叶,竹子和其他水果等商品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和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霞光村的农业生产已找到了这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且,要使农业生产获得更高的效益,还必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霞光村发展竹子生产后,便建立起竹器加工厂,生产箩筐出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后来,发展了茶叶生产,村里又建立了茶叶加工厂,进行茶叶加工。

  目前全村不仅有了竹器加工业(已成为家庭手工业),茶叶加工业,水力发电厂,还有汽车运输和粮食加工厂,同时加上销售商必形成了生产—加工—商业成套的农业商品生产体系,从而使资源优势变成为经济优势,完成农业商品生产的全过程。

  (四)积极解决农村能源,有效地保护了林业。

  解决好农村生活用能,是保护好山区林业,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的重大措施。霞光村群众为此采取了不少有效的办法,其中有;

  1.以煤代柴,组织煤炭供应农民。自前,已有部分农民从以烧柴草为主改为以烧煤为主。

  2.利用枯枝落叶作燃料。允许农民在承包的山林中捡枯枝落叶、或割山草作燃料,但是严禁砍伐树木,更不容许破坏山林。

  3.发展小水电,以电代柴。到1986年底全村已修建的两座小水电站,装机8l千瓦,户平拥有0675千瓦,全年有电量2000~2500度,仅此一项就相当于每户占有标准煤025~03吨,大多数村民都已用电煮饭。

  4.改用节柴灶,积极节省柴草。目前几乎全村都改用节柴灶,可节省柴草1/3~1/2。

  由于采取上述措施,有效地减少薪柴的消耗,甚至不用薪柴烧火。这就能保证森林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使青山常绿,绿水长流。

  (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互相促进。

  高度的物质文明,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相配合,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才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霞光村逐步富裕起来了,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了,不但丰衣足食,而且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电饭锅,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等现代化家用电器也都“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几乎无地可耕的贫穷山村,今天的物质享受已超过了不少城镇居民。但霞光人民并不以此为满足,有了富裕的物质生活,霞光人民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因此,必须进行文明建设。首先最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全民的文化和科学水平,这是群众十分迫切而普遍的要求。

  早在1974年年终决算时,全村集体积累才达31万多元,他们就决定投资办教育。第二年冬建成面积500多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共投资7万多元,为办好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进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为了普及小学教育,村里作出了新的规定,把原来免费入学改为奖罚并举,适龄儿童不入幼儿园和小学的,分别对家长罚款100元和200元,学生升学则予以奖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千方百计招聘教师,设法安排好教师生活,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还为学校订阅报,纸杂志,办图书馆、文化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在又为老年人建造了100平方米的敬老院;1987年起,村里用小旅行车,从老年人开始,分批组织到外地旅游、观光和学习使退休的老年人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山里人也开了眼界。

  同时,村里把提高农民的耕作技术和科学知识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经常邀请科枝人员来村里举办技术讲座,每次上课,参加者都十分踊跃,场场满座。霞光人风趣地说:“我们是来听钱的”。充分体现了农民为了发展商品生产,急需科学技术的迫切心情。

  要在有限的土地上使广大群众过好生活,除了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外;还要抓好计划生育。这是与旧观念、旧传统的斗争,也属文明建设的范畴。为此,霞光村除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之外,还订立了计划生育公约,规定计划生育执行情况的奖罚措施。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生活的提高,社会风气的改善,幼有所养、老有所尊,因此,大家都自觉遵守计划生育规划,使人口的增长得到控制。1985~1986年全村人口增长率仅49‰,大大地低于全县、全省,以至全国的人口增长水平。霞光村以物质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推进物质文明的更大发展,硕果累累,令人羡慕。

  四、主要的经验

  霞光村作为粤东边远山区、几乎没有耕地的水库库区纯山村,与周围农村相比,无论是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还是发展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都是较差的。但是邻近各方面条件均较好的村庄(包括本县及一山之隔的福建山村),目前随处仍是光山秃岭,情况稍好一点的山丘也仅仅生长稀树灌丛,群众生活水平仍然很低。而霞光村则林茂、果丰,人民生活正向小康过渡,不论从景观上,还是从内在上都已成为一个较好的小天地。差别之大,一目了然。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霞光人能立足于当地的条件,依靠党的政策和自力更生的精神,科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开发山区资源,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并注意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互相促进。具体可归纳出下列经验:

  (一)立足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势利导,避开劣势,发挥优势、创造优势

  本省山区既有劣势,但是地有优势,总的特点是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系统脆弱;加上交通不便,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使原来的劣势显得更为突出,不少山区还往往因某些环节不协调而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山区有广阔的山地,自然环境复杂和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等优势,可以因势利导,利用优势,并创造优势。霞光村作为水库库区,人平不足1分耕地,仅为全县人平耕地的1/5,农业基础条件极差,然而人平却有6亩多山坡地。这是进行开发利用、发展生产的广阔舞台,而且这里有南亚热带气候条件,是热带和南亚热带水果分布区,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霞光村人民从这一点出发,立足于当地条件,在山区建设上实行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方针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好山林,让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促进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其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保护伞,为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在开发性山地上则进行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种植经济林和高值水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农业生产,建成高效的农业经济体系,从而使整个水库区形成以森林为主体的、具有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一经济体系,使自然资源能永续利用,既养活了库区人民,又较好地保护了水库,这是第一个值得推广的经验。

  (二)重视低价高效的农业投入,从根本上增强农业后劲

  增加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后劲,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而搞好山区林业建设则是低价而高效的农业投入,是增加农业后劲的得力措施。

  为了发展林业,他们利用当地自然优势,首先采取封山育林办法,对林迹地采取封山措施,让砍伐后的树木自行萌发成为当地原有树种的次生林,不花工本,而达到林木繁茂、生态效益显着的效果,这是我国东部和南部湿润地区行之有效而成本低的育林方法。用此方法能恢复原有当地树种的次生林——常绿季雨林(阔叶林),对改善农业小气候,保持水分、培肥土壤,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尤其是保护益鸟、减少病虫害等,都有较明显的作用,从而可以减少施放有毒农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一系列的效果说明,发展和保护好山区林业是最有效,最重要的农业投入。另一方面,霞光村在进行开发性生产中,仍根据山坡的特点,发展经济林、果,使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并且,这是一次投资,多年得益的坡地利用好形式。同时,在开发生产中,十分注意开环山沟引水,蓄水和修建梯级果园和经济林。这是应当大力提倡的开发,山地的好办法,也是山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式,很值得普遍推广。

  (三)建立山区农业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山区农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应当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尤其是山区林业用地情况十分复杂,更应注意这一点。多年来生产体制多变,而且不少政策在执行时又常采取一刀切办法,造成不良后果,这些严重的教训应该记取。霞光村所以能使山地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使水库库区林茂财广,仿佛成为附近“沙漠”中的“绿洲”,就是能根据土地类型的不同利用方向,取得了相应的经营管理体制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生态林集体所有,严格管理,使之得到保护,对开发性土地则采取承包经营体制,使生产得到发展。这也是重要的经验。

  生态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没有明显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应该集体所有,实行包,工管理,并应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才能避免乱砍乱伐,建成永久性的林业基地;但是开发性土地则应采用承包的经营办法,在统一利用方向的前提下,由个人或集体承包,才能既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又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土地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与此同时,要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证土地的利用规划的实施和承包土地的果木得到保护,生产能健康发展。

  (四)建立必要的乡规民约,保证生产和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要使“森林法”、“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等保护山区资源和保证生产健康发展的法律具体化,村政府根据建设文明村的要求和村民的意愿,制订了保护生产、促进文明的乡规民约,其中包括对森林的保护,对破坏果木偷偷摘水果等的罚款处理。儿童入学,升学和计划生育等的具体要求及奖罚措施,使文化科学教育、思想教育和法纪结合起来,有力地加强地方政府的领导,使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得到协调,促进了社会效益的提高。

  (五)搞好山区建设,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热心的带头人和全面的规划

  三十多年来,由于政策和体制多变,给山区林业造成严重的灾难,也给山区开发带来不少困难。然而,在大潭水库库区的霞光村25平方公里的山坡,却如海洋中的绿岛,屹立在闽粤丘陵上,林业的发展和经济的飞跃,已使它远近闻名。它所以有现在的成就,还在于它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霞光党支部;并且有一位热心山区建设的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张光水同志。二十多年来,在党支部和张光水同志的带领下,霞光人民排除极左路线的干扰,坚定不移地发展林业,科学地开发山区,并且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以林促农,以农促发展经济,以经济促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又为采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廉洁的领导班子和热心的带头人,也是山区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搞好山区建设,霞光村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从林业、农业,水利、住宅等进行了规划和计划,并且,长计划短安排地逐步建设,使生产布局逐步趋于合理,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相应得到协调。

  霞光村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开发和建设山区,既解决了水库移民生活出路问题,又不影响水库的安全,为山区开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能取得这样较高的经济成效,又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除发挥干部和群众的主观努力外,也有其本身有利的客观条件。其中一是具有优越的气候生物条件,能发展高值水果。二是虽然地处丘陵地区,但海拔高度较低,有部分平缓坡地易于开发利用,而且建成水库后,水分充足,更利于开发。三是丘陵成土母质为花岗岩,成岩年代稍近,周围低丘又是由砂叶岩组成,虽会发生水土流失,但不易酿成大面积和严重崩岗,有利于土地开发。类似这一类自然、条件的广大山区都可以吸取霞光的经验加以推广。该县汤溪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库区广阔,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多,可开发的项目也更多,除发展林,果、经济作物外,还可以发展草食畜牧业、旅游业以及水产业,发挥多种效益,为库区居民带来更大的福利,并能更有效地保护库区的森林植被和水库的安全。

  搞好山塘水库建设,是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山区水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措施。要搞好水库建设又必需处理好水库移民问题,而保持区生态库平衡和求得经济发展,则是解决移民问题的关键。各地都有一些较好的例子,除了霞光村之外,本省梅县兴宁合水水库、五华益塘水库、紫金县白溪水库等,利用库区山坡地,保护森林和发展水果生产,建设成林——水电——林和林——果等农业生态一经济体系,成为保护水库,发展经济,逐步提高库区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好典型。但是,也有不少地区,由于不注意库区生态和经济的协调,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兴宁县东部石马河中游的石壁水库,由于石马河上游山地丘陵林水遭受破坏,并且到处开荒垦殖短期作物,造成严重水土流失,500万立方米的有效库容已淤积了4331万立方米泥沙,有效库容区损失3662%,水库库尾淤积层达5~6米,影响范围达8公里,1980~1983年有3757亩农田报废,成为沙滩,现仍有115亩受威胁,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均得不到合理利用,这是非常严重的教训。龙川县田心乡水库因水土流失严重,已完全报废,现已改成果园。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霞光村开发山区的经验基本是成功的。但是,严格来说,霞光的许多措施还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加以补充和完善,尤其是要达到较好的生态——经济农业结构,仍有相当的距离,有不少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主要有:

  (一)必须进一步搞好总体规划,完善生态农业建设。

  全村除少数山头已形成较好的生态农业模式外,大多数山头林、果、经济林布局未尽合理,尤其是未能形成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的生态结构。自然资源未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进行生产和建设的总体规划。

  其中育几个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

  1.竹林的改造。

  六十年代初期,为了解决经济收入,以短养长,广种竹子,这对当时发展经济无疑起了极大的作用。但经过二十多年,由于纯竹林造成地力降低,竹林退化,故急需加以改造,以恢复地力,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全村仅有3800亩山地,而竹林面积竟达2100亩,占山地总面积553%,用地结构的不够合理,也反映了生态结构和经济结构还不合理的状况。故此,应该对2100亩竹林加以改造。可根据山地的面积比例和市场需求,去劣存优,保留部分立地条件适宜的竹林,大部分山脊和部分山坡竹林则应改造成阔叶林或竹子和阔叶树混交林,部分立地条件较好的坡地甚至应以林果结合方式,造林种果。保留下来的竹林也应尽可能改为,混交林形式,以利提高地力;并且力求避免翻土更新,造成水土流失,以致危及水库安全。

  2.茶园的标准化建设。

  全村茶园面积已达450亩。占全村山地面积的118%,从经济结构上看,茶园用地比例已经足够了。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茶叶单产仍然不高,茶园标准化不够。1986年全村茶叶平均亩产仅445公斤,茶树稀疏,地表裸露,既影响茶叶质量,又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应大力搞好茶园标准化建设,使茶园梯级标准化,并可间种水果相其他适生阔叶林树种,地面可以引种豆科牧草,或间种药材等,使形成乔、灌,草多层结构,增加郁闭度,改善茶园生态条件。并要防止水土流失和培肥土壤,从而提高茶叶质量和产量,也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3.林、果,牧结合,综合用地。

  要充分利用本地南亚热带优越的水、光、热资源和土地条件,在林地中间种或扩种水果,其中包括青梅、杨梅,李子,青榄,余甘子以及荔枝和龙眼等,并根据山坡,山脚的不同土地条件,合理搭配品种,使林果中乔、灌相结合,地面则可引种柱花草类等豆科牧草,发展饲料生产,并进行饲料加工,促进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发展,建立林一果一牧农业生产体系。

  (二)必须重视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加速生态平衡的建立

  保护好山区野生动物,特别是保护好益鸟、益虫,是维护生态平衡,完善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霞光村占有水库库区,林业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野生动物来栖息的也增加了,但尚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和保护。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并采取措施保护好益鸟、益虫和其他有益野生动物,对水果,经济林和经济作物应研究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尽量减少有毒农药的施用量。还可以利用山区和水库库区条件,保护繁殖和引养驯化野生动物,如龟、蛇、果子狸等,逐步创造条件,发展“山珍商品生产”。这样既能积极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

  (三)增加和利用有机肥料,开发沼气资源

  为更好地促进水果,经济林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有机肥料,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畜牧业,以形成农,牧协调关系。但是霞光村为水库库区水源地,更需要防止污染,保护水源,所以可进行有机肥的综合利用,开发沼气资源,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又可开发多种能源,使其形成多元化能源结构,有一举数得的效果。

  (四)统一水库库区经营管理,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水库经营管理体制问题是全国存在的普遍问题。五十年代后期的大规模修建水库,是我国农业生产重要的基础建设措施。三十年来,这些水库在蓄水防洪,发电,灌溉,以至养殖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条条所有制的原因,不但在移民安置上、同时也在水库经营管理上,包括山林、灌溉,发电等存在不少遗留问题,影响社会的安定,水源的保护,林业的发展和水库养殖综合利用等都存在问题,在体制改革的今天,应切实加以研究解决。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水库及库区综合经营和管理问题,应从有利于水库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出发,因地制宜研究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一般可实行林、水、电的统一经营管理,合理处理库区移民,以便能在统一领导下综合开发和利用资源。要更好地发展林业,保护森林,涵养水源,以利蓄水发电,并开展水面养殖。最重要的是要使盈利部门和投资部门统一起来,以利补亏,共同发展。霞光村所在大潭水库地域不大,居民也不多,可以作为试点,取得经验,然后加以推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