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热带地理》1992年第12卷第4期1992 P309-314
【提 要】主要分布在粤西北和粤西的石灰岩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低,改造利用也极困难,是广东省最贫困的山区。对这类山区的综合治理,首先应从生物措施人手,改善生态环境,并保护和储蓄水源,然后进行综合开发,发展节水农业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应创造条件迁移部分居民,以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
【关键词】石灰岩山区 治理与开发 广东省
本省石灰岩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部山区,其中粤西北面积最大,主要集中分布在大东山两侧。其西侧称为建阳石灰岩山原,包括连南、连县、阳山、英德、清远北部和乳源南部;东北侧称为乐乳石灰岩山原,包括乐昌西部、乳源中北部和曲江西部。粤西则集中于封开莲都和怀集桥头一带、罗定东部、云浮中北部和阳春北部。广东石灰岩山区总面积6208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5%,1990年共有人口约65万,是全省最贫瘠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甚低,已成为我省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应当根据客观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使其尽快跟上全省前进的步伐。
一、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土地生产潜力低,经济文化落后
本省石灰岩山区虽然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达19~215℃,年平均降水量约1400~2000mm,光、热和雨量丰富,但这些山区海拔多在300m以上,而且大部分为500~800m,山峰高达1000m以上,故称为山原。石灰岩山区因缺乏成土母质,地表土壤覆盖度低,经长期的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地表高低不平,岩石裸露,洼地、残丘和峰丛散布其间,少有平地。地下岩洞与地下河十分发达,且与地表洼地连通,雨天,地表水即经落水洞流入地下,无法利用,因而成了降水丰富而长期缺水的特殊旱区。这类山区历史上也曾是森林茂盛的地区,由于受破坏之后难以恢复,大部分成为光山秃岭,或仅生长耐旱的有刺灌丛和一些藤本植物。这类山区可利用地不多,尤其是缺水,更少有水田存在。特殊的岩性组成使其缺乏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故被称为“金(矿产)、木(林)、水(水源)、火(能源)、土(土壤)五行皆缺的地区。
因生态环境差,该地区耕地甚少,又由于水源缺乏、土层浅薄、土质粘重、土壤含铁质多而有机质少,所以土地质量差,常年粮食作物平均产量仅1500~3000kg/hm2(1hm2=15mu),大豆和花生300~500kg/hm2,根据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耕地的平均数量和土地生产潜力计,国土的人口承载力很低,特别是在纯石灰岩山区,人口承载力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十人。然而,目前石灰岩山区人口平均密度已达100-200人/km2,已超过人口承载力的最大限度。为了摆脱贫困,当地群众任意垦殖,使植被反复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根据1985年统计,全省石灰岩山区的60多万人口中,有25万人居住在环境很差的地区,30%左右的人口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人均口粮仅100-200kg,且大部分为旱粮粗粮,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到了1990年,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县阳山县和连南县,人均国民收入只有东莞市的20%。人民生活水平仍十分低。地方财政也十分困难,1990年这两个县财政亏损分别达1784万元和1760万元,财政支出各为财政收入的2倍和334倍。
由于经济贫困,令文化教育难以发展,教师奇缺,只能“就地取材”,中学毕业生教中学,小学毕业生教小学,许多适龄儿童无法入学,有些学生则中途辍学。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文盲和半文盲占很高的比例,大部分妇女都是文盲。长期以来,在该地区形成的经济贫困一环境恶化一文化落后的恶性循环的局面难以改变。
严重问题还在于计划生育难以落实,人口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比非石灰岩山区增长还快,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石灰岩山区问题已成了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解放以来,政府一直为石灰岩山区“输氧供血”,为解决当地人民的生活和饮用水问题而发放的钱粮和各种物资确难以胜数,仅为解决乐昌县沙坪乡万余人口的饮用水而投资修建水利工程的费用就达200多万元,然而问题并未能解决。清远北部白湾镇只有1万多人口,每年调入的救济粮就达25万kg以上,通过各种渠道拨款每年也超过10万元,但仍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二、石灰岩山区的分类及其治理方向
石灰岩山区分布范围广,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大。根据其岩性组成和喀斯特化程度的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纯石灰岩山区和半石灰岩山区两大类,其治理和开发上也有所不同。
1.纯石灰岩山区
即主要由溶岩构成、较少砂叶岩存在,并且由于长期溶蚀过程形成以峰丛洼地和峰林为主的地区。这类山区由于缺少砂叶岩等成土母岩,故地表甚少有连片土层覆盖,大部分为裸露地和石山,因此,土地持水能力极差,环境水容量极小,即使雨天,地表也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极端恶劣,自然资源极其贫乏。致命的问题是水源缺,可耕地少,例如清远市白湾镇,与阳山县东山乡相邻,同是纯石灰岩山区,全镇土地总面积72km2,其中峰丛洼地7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72%,共有15万人口,总共只有500多hm2所谓的耕地,人均约38m2,其中只有47m2水田。其余大部分的村根本就没有水田。而且所谓“耕地”大多分布在洼地(即崆)四周石头山坡上,地块很小,四周由石块垒成,每块地只有几平方米,有的只有脸盆大小,仅能种一两棵玉米或狗爪豆。因地块太小无法丈量,只能以种够800棵玉米,作为1/15hm2。地计,这类土地既无水源灌溉,也无法使用犁耙耕作,只能沿用刀耕火种的办法,作物产量低,每年收成只够七八个月的口粮,饮用水也缺乏,人民生活极为贫困。这类山区主要分布在阳山、英德和清远交界处的东山、岩背、白湾和青坑等乡镇。此外,乐昌的沙坪,乳源大坪、古母水,连南三排,以及阳山杜步、水口、江英,封开莲都,怀集桥头,阳春春湾等乡镇的大部分或部分村也属这类石灰岩山区。在本省,纯石灰岩山区分布面积不多,但其改造利用十分困难。
2.半石灰岩山区
半石灰岩山区是由溶岩和部分砂叶岩等岩类构成的山区。这类山区由于有部分成土母岩存在,地表土层覆盖度较高,甚至有部分“土丘”和“土山”分布,其间有一些较宽的岩溶盆地或沟谷地。因喀斯特化受阻碍或时间较短,地下河、地下岩洞尚未十分发育,水土流失程度也较轻,盆谷地中常有河流和池塘等水域,环境持水能力较强,水容量较大,耕地较多,并且有较大比例的水田。本省大部分溶岩山区属于此类。有些纯石灰岩山区中也有少部分属这类山区,例如阳山县江英乡中的江英、岩背、小岩等村便属于半石灰岩山区。半石灰岩山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些,农业开发条件也稍好。所谓治理和开发石灰岩山区主要是对这类山区而言。
此外,还有一些由溶岩构成的盆地和残丘地区,因其自然条件与非石灰岩山区相似,在此不作进一步讨论。
一般而言,山区自然资源较主要的都有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其中,土地、气候、土壤、生物和水资源属农业自然资源,它以土地资源为基础,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可再生资源,而且是普遍存在的资源,也是山区最根本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不是普遍存在的资源,而且除少数旅游资源外,都不是可再生资源。因此,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根本在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于资源贫乏的石灰岩山区来说更是这样。
因为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种因素都是环境因素,所以农业自然资源实质上是一种环境资源。它以环境为依存,并且其中的地貌、地质、气候和土壤是难以进行人工创造的。诚然,由于科技的进步,也可以进行小范围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创造”(模拟),但因其成本非常昂贵,尚难有实用价值。石灰岩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和自然资源贫乏的原因,主要决定于岩性组成和地貌因素,是“先天性”的缺陷,其中,最“致命的问题”是土壤的缺乏,致使环境持水能力差。虽然降水丰富,但环境水容量极其有限,兼之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难以利用,故水源奇缺。当然,也有“后天性”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进一步造成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环境趋于恶劣、地力衰退等问题。因为石灰岩山区范围广阔,无法从外地运进客土进行改良,更难以改变其地质和地貌状况。唯一的办法是针对其“后天性”的问题,采取生物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环境持水能力,提高地力,从而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这是治理石灰岩山区的主要方向。但是,由于这类山区分布甚广,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故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和开发。
三、治理和开发的途径与措施
长期以来,广东省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十分重视解决石灰岩山区的问题,采取各种办法,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以往多以钱粮和物资救济,或单纯通过工程措施蓄水解决用水问题,故成效不十分明显。从1986年起省府还采取组织劳务输出和开发性移民等扶贫措施。然而,到1990年底,尚有135万人口未能解决温饱问题,10万人未解决饮用水问题。实践证明,对于石灰岩山区,应采取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的措施,并且从环境和人口的根本问题着手,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主要途径和措施如下:
1.发展生态林和保护好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在构成环境资源的诸因素中,只有森林植被可以采取人为干预的办法,使之得以恢复,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并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英德县波罗乡和连县高山乡同是石灰岩山区,由于缺乏森林植被,曾花费大量投资修建水利工程,以求解决饮用水问题,但难见成效。在吸取教训之后,于1968和1973年分别进行造林和封山育林,到1983年基本恢复了森林,并结合采取工程措施储蓄水源,在解决了饮用水问题的同时,生产用水也获得解决,农业得到发展,粮食自足,当地群众收入增加,生活大为改善。这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发展石灰岩山区林业,首先应解决林业政策问题,要把发展生态林作为发展林业的重大措施,各级党玫及有关部门要改变以往“营造用材林才算造林”、“只有宜林地才能造林”的观点和政策,树立广东省石头山不但宜林,而且应当造林的观点,同时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保证和支持。
因石灰岩山区石头多,土壤呈中性和碱性,因此应注意造林的树种问题,选择适生树种。因造林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生态效益,故应尽量选用阔叶树种。主要适生树种有任豆、阴香、桂花、酸枣、枳椇、朴树、乌桕、黄檀树、新银合欢、构树等。部分酸性土适生树种较多,更应尽量发展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由于石灰岩山区乾旱缺水,为保证树木成活,应尽可能实行工程造林(或采用营养杯),造林后还应加强管理,实行封山育林,使之形成良好的森林植被。
2.结合工程措施储蓄水源
在发展和保护森林植被的同时,可结合修建引、蓄水工程,有效地引、蓄水源。石灰岩山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一般不宜修筑大型工程,宜以小山塘、蓄水池为主。同时,还应修建排水工程,使雨天低洼地渍水能及时排出,以免发生洪涝。
3.发展节水农业,尽量节约用水
水源问题始终是石灰岩山区的重大问题。为节约用水,不宜强求发展水耕农业,而应以节水农业为主,多发展旱作和耐旱作物,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滴灌耕法。同时要注意选用良种,并用间种、套种、轮作等办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提高产量。
4.大力发展农业商品生产
为解决石灰岩山区人民温饱问题,保证粮食生产是必要的。同时,应搞好土地的综合开发,尽可能大力发展农业商品生产。石灰岩山区各地情况不同,但可发展生产的经济作物不少,如蚕桑、苎麻、木薯、油料、豆类等经济作物;板栗、银杏、枣子、柿等经济果木;金银花,菊花、桔梗、百合、玉竹、甘木通、梅片树、黄柏、使君子等药材。同时,还可以林、草结合,经(作)、草结合,或药、草结合等形式,发展牧草生产,促进饲料和养殖业的发展。
为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应尽快建设一批商品生产基地,生产的发展既可集中,也可分散,可建立农业商品生产开发公司,组织生产,负责供应种苗、饲料或其他生产物资,指导生产,防疫防病,以及收购或代销产品,变分散产品为“集约化产品”,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不见生产基地的生产基地,也是适应山区,特别是石灰岩山区自然资源较为分散的特点而进行商品生产的好形式。
5.综合开发利用其他资源
尽管石灰岩山区自然资源贫乏,但因这类山区分布范围广,环境复杂,仍存在多种可开发的自然资源,如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某些矿产资源等,应尽可能开发利用,尤其是旅游资源。
在交通较便利的地区,还可开发石灰岩资源,变废为宝,把发展水泥和其他建材生产作为扶贫项目,重点支持。有些植被较好的山区还可以发展养蜂业,有些山区则可饲养龟、蛇等,并在有关部门特许和监督下,引养穿山甲、灵猫等珍稀动物。这是对山区资源所采取的积极保护发展的有效措施。
6.发展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为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在开展商品生产的同时,应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活跃工商业,特别是要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业,如木薯粉深加工,丝、麻加工,板栗、药材、水果和畜牧产品加工等,并力求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为此,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
7.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土地人口压力
目前石灰岩山区人口密度已超过土地承载力,并且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种“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状况应当改变,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在纯石灰岩山区,由于环境改造十分困难,资源开发潜力非常有限,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故应在控制入口增长的同时,采取妥善措施转移人口,减轻土地的人口负荷。近年来,清远市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市区设立扶贫开发区,既逐步实现人口的转移,也为山区争取了开发资金,是个好办法,被称为“体外输血”,巳被中央所肯定和支持。
8.切实解决群众生活用能
为有效保护森林植被,首先应切实解决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为此,一方面应积极发展薪炭林,同时利用生物能发展沼气,并鼓励以煤代柴等。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尽一切努力做到“开源节流”,以利对森林植被的有效保护。
9.办好教育,搞好交通和通讯建设
办好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科学水平也是最根本的扶贫措施之一。因此,应采取鼓励政策,以吸引更多教师进人山区,同时切实保证实施十年义务教育,让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完成基本学业。
发展交通和通讯是改变闭塞状况、促进山区治理和开发的基础工程,应充分重视并组织实施。
10.进行全面调查,搞好山区整治和开发综合规划
为切实改变广东省石灰岩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自然、社会科技人员与有关部门一道进行全面、深入、多学科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对山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总体规划,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A STUDY OF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en Chaohu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Key words: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 Tackle and development; 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 in Guangdong is the poorest region in the province. The productive potentialities and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land in the region are very low due to poor environment and lack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improve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region are very difficult. It is necessary to work out measures to tackle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a comprehensive way. Firstly, begin with the bio- measure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rnt, and to reserve water resources. Secondly, develop water-saved agriculture and commodity agriculture, and make use of other resources. Meanwhile,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ven migrate some residents to other areas from the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opulation presure to land.
*本文曾载于《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研究》地震出版社 1994年8月 P227-230
![](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