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纯石灰岩山区人口外迁后的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设想
原载《热带地理》1994年6月 第14卷 第2期 P113-117
【提 要】分布在广东省西北部的纯石灰岩山区自然资源十分贫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十分低,已采取外迁人口,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其极端贫困的措施。人口外迁以后的石灰岩山区应继续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并适当发展旅游业,变无用地为有用地.
【关键词】纯石灰岩山区 人口外迁 环境保护 旅游开发 广东省
石灰岩山区,也称喀斯特山区或岩溶山区,在广东省主要分布在粤西北的清远、韶关两市,土地面积逾6200km2,是本省最贫困山区,也是全国十多个贫困山区之一,其中,主要以石灰岩为基岩,很少有砂叶岩和其他易成土母岩存在,基本由峰丛和洼地构成的山区,称为纯石灰岩山区或纯喀斯特山区〔1〕。
一、纯石灰岩山区的主要问题和出路
纯石灰岩山区在广东省分布甚广,凡石灰岩山区均有存在,但面积不多,仅1000多km2,约占全省石灰岩山区土地总面积的1/6,大多呈分散分布.较大面积且连片分布的主要有两处;①清远市的阳山、英德和清新3县交界的东山、白湾、岩背和青坑等乡镇,②韶关市乐昌县西南部沙坪等乡镇。总面积共500多km2,占全省纯石灰岩山区面积的46%左右。
纯石灰岩山区地表海拔均在300m以上,大多达500~800m。由于缺乏成土母岩,地表土壤不多,土层覆盖度大约仅8%~15%,宜农业用地甚少。因为经长期的溶蚀作用,喀斯特化十分明显,地表多是布满石芽的裸岩,形成残丘、峰丛和峰林,地下洞穴和地下河十分发育。地表水经落水洞流入地下而消失,严重缺乏用水而成为特殊的乾旱地区。因水、土皆缺而形成恶劣的自然环境,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极低;原生植被因人为的长期破坏而极少存在,仅散生耐乾旱的灌木丛和一些藤本植物,又因特殊的地质环境,甚少有地下矿产。所以,这类地区被称作“金(矿产)、木(林)、水(资源)、火(能源)、土(壤)五行皆缺的地区。由于土层少,事实上这类地区难得有一块像样的耕地,除了落水洞附近有些有土壤存在的小片可耕地外,其他地方只有利用一些高低不平的石隙种植作物,按作物的棵数来计算“耕地”面积。这样计算人均也只有几分旱地。根据计算,这类山区土地的人口承载量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九十人〔2〕.然而,这类山区目前人口已达16万多,平均密度为150人/km2,土地的人口负荷已严重“超载”,有限的可耕地已难以养好现有的人口,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人均年收入仅两三百元,人均口粮只有100~200kg,而且由于没有后备土地资源潜力,生产难以进一步发展。经济困难又导致文化科技的落后,大部分人口为文盲或半文盲,计划生育又难以推行,使人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形成人口一环境和经济一生态的恶性循环。石灰岩山区问题,特别是纯石灰岩山区问题已成为全省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解放后的40多年,省党政和地方各级有关部门,十分关心这类山区的生产和人民生活,曾拨出大量物资和资金进行生活救济和发展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仅为解决纯石灰岩山区群众的饮用水问题,人均花费的国家投资已达4~5万元,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成效并不显着。
对彻底解决纯石灰岩山区特贫困问题,到山区考察的科技工作者曾提出采取外迁人口的断然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措施难以执行或试行了效果也不理想。到了80年代末期,为解决贫困地区问题,清远市政府率先下定决心,采取多种办法外迁人口。自1991年起至1993年底,已有35万人搬迁出来,安排到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或城镇企业工作。这些外迁人口大部分已告别贫困,据调查,去年人均收入达700元以上,更没有缺乏饮用水的困苦。从去年开始,全省计划在3年内,把剩下的10余万生活在这类山区的山民迁移出来,到1995年全省将完成脱贫的历史使命。
然而,人口外迁以后,原来的土地如何利用,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根据纯石灰岩山区的自然条件,作者认为,最妥善的办法是保护好环境,发展生态林,创造条件把这类山区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或变成自然保护区,使原来难以利用的土地成为水源林地和野生动植物繁衍的场所,并适当开发旅游业,使这类山区为全省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二、纯石灰岩山区的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
(一)发展生态林,改善自然环境
纯石灰岩山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先天性的资源不足和后天性的人口过多,以及人为破坏造成的。人口外迁以后,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的。
这类山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90~215℃之间,年平均降水量达1400~2000mm,光、热资源和雨水充足。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凡有土层存在的土地都能生长树木。这类地区原生植物原为石灰岩半常绿林,目前残存于村边的林木中就有不少乔木树种存在,其中有青冈栎、化香树、黄连木、阿胶木、广东厚皮香、合欢、冬青、潺槁樟、阴香、粗糠柴、桂木、紫弹树、圆叶乌桕、朴树、光皮树、枳椇、酸枣、任豆、泡桐、构树等。灌木和藤本植物种类更多,常见的有金丝桃、雀梅藤、小果蔷薇、火棘、继木、牡荆、金樱于、龙须藤、悬钩子、满天星、竹叶椒、八角枫、野漆树、鹰爪、洒饼叶等。此外,草本植物种类也很多,尤其有许多油脂、茅香、药用植物以及石灰岩山区特有的植物。对这类地区,只要人口外迁后加以环境的保护,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同时采取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办法,大部分地方可以逐步恢复本地区原来森林植被类型。连县的高山乡、英德的波罗镇分别于1973年和1968年开始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到80年代中期均恢复森林植被,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阳山县广大石灰岩山区由于封山育林,仅5~6年时间不少地区也恢复了森林植被。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由于先天性的土壤不足和水分流失,这类地区较为乾旱,要使之恢复成林,尤其是尽快成林尚有一定困难。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封山育林,让现有的树木生长发育。同时,在一些植被较差但尚有土壤的坡地采取人工造林的办法,利用石源、石缝栽种树木,并加以必要的培育,才能保证尽快成林。
(二)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在本省纯石灰岩山区中,清远市的阳山、英德、清新3县交界处的东山一岩背石灰岩山区和韶关市乐昌县沙坪石灰岩山区,土地面积分别达400多km2和近100km2,不但土地面积较大,而且连片分布。由于地形十分复杂,环境较为隐蔽,又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可以利用其地理环境特点,在恢复森林植被的过程中,创造条件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具体办法是采取人工方法把这两个地区隔离保护起来,一方面恢复森林植被,一方面放养和繁殖野生动物。可放养繁殖的野生动物有野兔、果子狸、灵猫、穿山甲、林麝、猕猴、雉鸡、白鹇、龟类和蛙类等,也可放养少量的水鹿和赤鹿等较大型的野生动物,同时,可以用人工筑巢等办法招引鸟类,还可利用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小区建成人工野生动物养殖场。
(三)进行旅游开发,发展旅游业
虽然纯石灰岩山区农业自然资源有限,开发潜力甚低,但从旅游的角度看,却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这类山区,不但有形态各异、妙趣横生或威武庄严的峰丛、峰林,有景色清幽或令人惊心动魄的峡谷,还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洞穴景观。这些颇为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只是由于交通闭塞而长期得不到开发,加上森林植被的消失,而成为令人生畏的恶劣环境。但只要森林得以恢复,环境有所改善,它又会重新焕发出其媚人的自然娇艳。如果能建成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使之成为野生动植物生长繁殖的乐园,则将大大地提高其旅游价值。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吧!
为了使这些地区成为旅游胜地,还应进一步进行旅游点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中,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环境,建设石灰岩山区园林,在一些石峰上建造亭塔,美化环境。尤其是可以就地取材,选择适当的地方,建设石灰岩山区独特的观赏果园,石灰岩植物、盆景园,药材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等。同时,利用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大景观”,开发风景独特的喀斯特峰丛走廊和洞穴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设成狩猎场所,提高游客的兴趣。总之只要悉心经营,我省纯石灰岩山区将可建成风景秀丽多姿多彩的旅游观赏胜地,还石灰岩山区的本来面貌,变无用地为有用地。
三、必要的相应措施
为了彻底改变我省纯石灰岩山区的面貌,搞好环境建设和旅游开发,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彻底移民,并妥善安排好外迁居民,使移民在新地方能安居乐业,防止居民回流,干扰纯石灰岩山区的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二,切实搞好林业建设,恢复生态环境。恢复森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保证资源开发的根本措施,必须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而且应恢复生态林,发展水保林和风景林。为了恢复森林植被,应采取经济和法律措施进行造林和保护好林木。
第三,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发旅游资源创造必要条件。主要包括交通、供水、环保、旅游以及能源和通讯等设施。
交通问题是纯石灰岩山区开发的首要基础设施,也是历来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山区居民的外迁,交通问题重点只是解决对外联系的“大交通”和山区内旅游景点间的“小交通”。由于纯石灰岩山区地质条件差,地形复杂,工程维护较困难,而对外交通是保证开发山区的关键,因此,应坚持高标准,以保证工程质量,保证交通畅顺。
供水问题历来是纯石灰岩山区发展的一道难题。但是,随着人口的外迁,重点只是解决旅游用水和区内动物的饮用水,而且作为建设工程的用地较多了,只要利用一些地质条件较好的小沟谷建造高质量的库塘或小水池,便可解决问题。
此外,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应搞好供电和通讯等配套设施。
第四,搞好环境和旅游开发的规划和建设。为了保证科学合理用地,必须进行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全面规划,主要是林业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基础设施布局和旅游景点布局规划,并按规划搞好建设。
第五,制订有关法规,依法、有效加以保护。纯石灰岩山区自然环境十分脆弱,要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除应实施各项建设措施外,还应有必要的法律保障措施。为此,应在“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制订更加具体的法规,使之得到切实的保护。
第六,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建设进展。要把原来难以利用的面积逾500km2的山区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并进行旅游业开发,是一项十分重大的建设工程。它既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资源开发事业,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为保证建设的进展,必须多方筹集资金。可采取由国家投资、地方筹资和个人集资等方式,也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划出部分土地进行地产开发,筹集建设基金,甚至吸引境外资金,然后按规划逐步建设。
此外,还应建立必要的管理、经营机构,负责筹划和建设。
注释:
〔1〕 陈朝辉。广东省石灰岩山区治理与开发研究.热带地理,1992,12(4).
〔2〕 陈朝辉。广东山区农业,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090,7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POOR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S
AFTER MOVING PEOPLE OUT
Chen Chaohu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Key words: Poor limestone region;Moving people out;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Tourism development;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
The poor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s in Guangdong are situated in subtropical zone with plentiful sunshine and rainfall. But poverty in natural resources, degrad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nment and low bearing capacity of land have limi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 which are the poorest in Guangdong. In recent years, for mitigating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on the land parts of the people have been moved to other places from the regions. The author eonsiders that after moving people out, vegetation on the mountain should be recovered through closing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afforsetation so as to impro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 large area of limestone mountains can be built into natural forest park or natural reserves; then some scenic spots with necessary fundamental facilities can be built for tourism.
*本文是1994年8月22~26日在云南石林召开的“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学术会议”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