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山区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


  原载《贵州科学》 1992年 第十卷 第三期 P114-118

  广东丘陵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其生态环境脆弱,开发资源不当,容易引起生态平衡失调,产生不良后果。因此,资源的开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生态环境平衡。

  一、山区自然资源

  广东山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以全省48个山区县统计,土地面积共计1138万平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38%,其中,耕地面积157883万亩,占全省耕地的417%,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非山区县的258倍,较宽松的土地资源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广阔舞台。尤其是全省山区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486~2280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397~548千焦/cm2,年平均气温达19~228℃,日均温≥10℃的年平均积温为6310~8200℃,年平均降水量1400~2200mm。农业气候条件良好,土地生产潜力较高;而且水资源丰富,全省山区年降水总量近2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总量1120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省外客水流经,径流总量达2560亿立方米。山区还有非常丰富的水力资源。全省山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936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53669万千瓦,分别占全省的740%和806%。山区几乎拥有全省各类物种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山区共有维管束野生植物230多科,5000多种,其中材用植物200多种,药用植物800多种,油料植物200多种,芳香植物40多种,纤维植物50多种,淀粉植物40多种,野生水果几十种,蜜源和花粉植物200多种,此外,还有栲胶植物、紫胶寄主植物,菇木植物、绿化植物和花奔等;山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省山区林业用地达11亿多亩,占全省土地的412%,林木年生长量达2000~3000万立方米,目前活立木蓄积量有15亿多立方米。山区还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其中兽类近100种,两栖类100多种,鸟类几百种;广东山区矿产资源尤其丰富,在全世界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广东山区已找到116种,其中有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大矿的云浮硫铁矿,全国第二位的几口铅锌矿等;广东山区旅游资源也很多,除丰富多采的自然风景外,还有大量的人文历史文化景观。

  二、山区开发的环境 

  山区的丘陵山地对于农业适宜性不高,而且丘陵山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一旦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力衰退,植被难以生长。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山区开发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广东山区的人口承载力较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35亩耕地,根据目前生产技术水平计算,土地平均人口承载量一般只有165~180人/平方公里,最高也只有250~300人/平方公里。而目前山区平均人口密度已达到225人/平方公里,接近土地最大限度的人口承载力,一些山区则已超过土地最大承载力。如粤东山区的梅州市等地,人口平均密度为268人/平方公里,其中兴宁县达到488人/平方公里,五华县为309人/平方公里,人均只有04亩多耕地。由于耕地不足,土地粮食生产任务繁重,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受制约,人均收入低,粮食紧缺。1985年梅州市全地区人均收入只401元,每年缺粮10多万吨,人民生活水平低。加上乱砍滥伐森林,乱垦丘陵山地,引起水土流失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据林业部门统计,仅1975~1985年的十年间,广东省山区森林面积减少了1500万亩,还有不少林地事实上成了有林无材地,由此使山区失去生态支柱,水土流失普遍发生。至1985年,全省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7444平方公里增加到11万多平方公里,虽然在此期间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从未间断,但是水土流失却愈演愈烈,并成严重的危害。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土地变得贫瘠,河流和山圹水库泥沙淤积,仅兴宁县一县的138座山圹水库就有98处严重淤积,占山圹水库总数的70%,因此使水旱灾害变得频繁,为害程度加剧,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许多严重水土流失的山区成了贫困山区。

  石灰岩山区主要分布在粤北和粤西,面积约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多万。这类山区山高岭峻,其间的沟谷平地海拔高程在300~500米以上,遍地石头裸露,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地下有大量岩洞和地下河发育。地表水基本全部流入地下岩洞和河道中,表现十分乾旱,水源奇缺。这是一类特殊的水土流失山区。由于水、土均缺,农业生产条件极差。经济发展非常困难,国土的人口承载力很低,尤其是其中2000多平方公里的纯石灰岩山区,连人民饮用水也难解决,长期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三、山区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保护措施。

  (一)坚持“两个稳定”的用地原则,保证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原则的落实。

  山区土地类型基本上可划分为丘陵山地和台地平原两大体系。前者为正地貌,重点在于保护,以林业利用为主,把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后者地势低平,重点在于开发,可利用进行各种开发性生产。“两个稳定”就是根据山区土地类型特点,在科学用地规划的指导下,稳定林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全面搞好林业建设和农业用地的开发。在农业用地中还应坚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这将能充分发挥山区的生态屏障作用,同时适应我国的国情,保证山区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这是保证山区开发原则落实的根本。

  (二)建设“山区农业三大支柱”和“三大农业商品基地”,形成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生产体系。

  1.发展山区林业,保护森林资源,建设农业生态支柱。

  鉴于森林巨大的生态作用和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密切关系,应把发展山区林业,特别是发展和保护生态林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把生态林建设作为山区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并采取措施使之切实得到保护。这是山区农业资源开发中一项最根本的战略措施。

  2.发展粮油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建设基础农业支柱。

  根据国情、山区地域、土地、人口和经济条件,无容置疑,除一些特殊地区以外,广大山区都应尽可能发展粮油生产,保证供给,并尽量支援城市和工业区,建成稳定的基础农业。

  3.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建设林业、水果和畜牧业三大商品基地,建成山区重要经济支柱。

  山区除耕地外,还有部分台地和丘陵山地可以开发利用,其农业结构的调整有较大的潜力。因此,可以根据用地原则和土地类型条件,因地制宜地利用非耕地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水果、牧草饲料和畜牧业生产,建设生产基地,使之成为山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三)完善生产体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中,根据生物的互相关系,建立合理生产结构或布局,形成多层、高效的循环生产体系。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也是山区把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好形式。为此,除搞好山区农业合理布局外,农林牧渔各业内部可根据食物链和生态学的原理,发展多层次、立体农业。

  (四)采取生物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开发贫瘠山区。

  严重水土流失山区和石灰岩山区都属贫瘠山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多年来,正反两方面证明:改善生态环境,生物措施是最有效的措施,只有千方百计地恢复森林植被,搞好生态林建设,改善环境,增加环境容量,恢复地力,才能进行合理开发。此外,在水土流失山区还要结合采取必要的水保工程,并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整治和开发,建立流域地域农业生态~经济生产体系。石灰岩山区的开发应以节水农业为主。并且,这两类地区均应切实控制人口增长,考虑采取移出部分人口,减少土地人口负荷的适当措施,以期生态环境的恢复。

  四、山区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几个典型

  多年的实践,广东省山区出现了很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好典型,其中有以下几例:

  (一)粤北山区曲江县小坑林场以林为主,林~水~电~林的农业生态~经济生态体系。该场土地面积167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人口5500人。原为伐木场。因长期伐林,致使山光,水土流失,生产不能发展,人民生活困难。70年代初期,该场改伐林为营林,并全面封山育林。80年代森林恢复加上筑库开发水力资源,逐步形成以林保水,以水发电,以电取得经济效益,即林~水~电~林生态~经济体系。1989年全场森林覆盖率达到835%,活立木蓄积量96万立方米。年产木材2万立方米。并拥有小水电站15座,装机容量6870千瓦,年发电量2100万度。全场人均拥有财产总值4762万元。场内还兴办有多种工业,1989年工农业总值2183万元。职工人均工资2600元。集体福利和文明建设也取得进展,是省“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

  (二)粤东山区饶平县大潭水库库区霞光(移民)村,以林为主一林果结合的生态~经济生产体系。该村因修建水库,耕地和家园被水淹没,于是利用丘陵后地靠移民后建村。全村600多人,只有501亩耕地和3800亩海拔200~400米高程的丘陵地。他们在丘陵坡地上进行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次生林,营造经济林,利用低平坡种果种茶,建立以林为主、林、果、茶相结合的立体农业生产体系,并利用林副产品和茶叶发展加工业,使经济不断得到发展。1986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2100元,文明建设也取得进展,成为省的“双文明村”。

  (三)粤西山区新兴县簕竹镇石头冲养鸡专业村,以牧促农,林~农~牧良性循环的生产体系。该村地处丘陵,60户人家,以农为主。1984年在养鸡专业户的带动下发展了养鸡业。专业户自办鸡场,以“挂钩联营”形式向农户提供种鸡、饲料,以及饲养和防疫技术,并替农户代销产品。1987年全村生产商品鸡30多万只,产值300多万元。至1989年连续3年每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1989年全镇专业户养鸡200万只,户平均3300只。由于以鸡为主的牧业的发展,产生大量肥料供应农用、果园、获得粮、果双丰收,林业也得到保护和发展。目前养鸡业已带动全镇,形成一业为主、带动全局的生产格局。

  (四)粤西南山区高州县林果结合,农林牧果全面发展的生产体系。该县32764平方公里土地,丘陵山占767%,总人口116万,人均059亩耕地,经济落后。他们利用当地属南亚热带气候的自然条件,在发展林业和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林果结合和林果药结合等多种形式,利用丘陵坡地发展本县特产水果高州香蕉、龙眼和荔枝以及药材,并以水果商品生产为龙头开展多种经营。

  1986年全县果树种植面积达234万亩,总产量148万吨,成为广东省山区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1990年高州香蕉产量已占全国的1/6,荔枝和龙眼也成为该县出口和北运水果的“主力军”。高州白糖罂荔枝1990年出口创汇达400多万美元。高州龙眼近年来产量增加10多倍。高州水果生产也是一业带动全局。发展水果需要有机肥,刺激了畜牧业的发展。香蕉生产发展了,又有大量蕉叶、蕉茎可饲养家畜和塘鱼。商品生产更促进了编织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使全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经济生产体系。198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254亿元。人均收入达11296元,比1986年分别增加106倍和123倍。全县人民生活逐步走上小康水平。

  注:本文为1992年9月在贵阳召开的“全国山地环境与灾害学术会议”的发言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