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广东亚热带山地开发利用研究》1987年第2期 P22-P30 本文广东省尚包括海南岛。
前 言
山区也称丘陵山区,是指以丘陵、山地为主,包括河谷盆地在内的完整区域。广东山区包括南岭山脉延伸形成的粤北山区、粤西山区和粤东山区,以及琼中南部山区,面积13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99%,其中丘陵山地共1137万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894%,平原134万平方公里,占106%。若按全省47个山区县计,面积共11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44%,1985年人口共21338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1%,工农业产值占全省的148%。
广东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含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等,不少资源在全省至全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开发潜力大。本省山区是沿海平原区经济发展的后盾,同时又是其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山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山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山区存在不少问题。山区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是山区开发最主要的原则。因此,山区开发的方针是:建立以森林为主体的农业生态体系,开发,保护和整治相结合,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全面发展。搞好建设山区的总体规划,把山区建成具有合理生态一经济结构的生产体系,促进现代化的实现。
一、山区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农业三大支柱”,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
发展林业是广东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前提,以此建成农业生态支柱,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同时应抓紧粮,油生产,并且要大力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形成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柱。
1.发展和保护林业。广东山区丘陵山地的利用主要是发展林业。林业既是农业重要的生态支柱,其中也有基础性生产和商品生产。发展林业的首要任务是恢复森林植被,降低木材消耗,提高森林覆盖度,进一步调整林业结构,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成高效的森林生态体系。
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仅26%。要尽快绿化5000多万亩荒山,管理好3000多万亩幼林地,并尽可能加速对2500多万亩疏残林和灌木林的改造,增加郁闭度。另一方面,要降低木材消耗量。自80年代以来,全省木材生长量已从1650万多m3下降为1300万m3(1986年),木材消耗量虽由1700万m3下降为1500万m3,然而,消耗量仍大于生长量,故应采取措施降低消耗量,使林业得到“休养生息”,争取到本世纪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55%以上,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则应达60-70%。这样,全省生态环境将会改观,生产条件会得到改善。
木材和作为重要工业原料的林副产品是林业的基础生产,要做好规划,建设生产基地,尤其应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提高经济效益,并保证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必需材料。
林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应从发展经济林、果林、薪炭林,林副产品及其综合利用中取得。因此,要发动千万林户、农户投入林业开发生产,并重点建设一批商品生产基地,包括热作林,珍贵木材、果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基地。
逐步调整林业结构,扩大阔叶林和混交林面积比例,建设高产用材林和商品性林业基地,使林业结构合理,效益显着,避免山地资源浪费。
还要重视林业的生态屏障作用。为了更好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在全省山区应规划好森林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区,要合理布局,并切实建设好生态林。
同时,不但要调整林业结构,还应注意发展多层林,以及建立乔,灌、草结合完整的森林生态体系。
2.抓好山区粮油生产。发展山区粮油生产是本省山区资源的战略任务之一。本省传统粮油生产基地的平原区,由于大、中、小城市密布,人口集中,人平耕地不多,后备土地资源贫乏,区内粮、油、糖、果、菜、鱼和其他副食品生产任务繁重,由于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不少地区已需要粮食调入。如汕头地区的10个县、市,近年来每年调入粮食达10亿斤。在目前条件下,如果山区也要依靠粮食调入,不但会造成交通运输、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山区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粮食供应市场也十分难觅。因此,山区应尽可能利用土地资源,发掘生产潜力,保证粮食生产,提高自给水平。
本省山区除梅县地区外,大多地方人平耕地都达07-1亩,后备土地资源也较充裕,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余地大,有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可采取鼓励政策和经济手段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例如增加农业投资,调整粮食收购价格,完善市场机制等,并采用新技术,通过科学种田,可望山区粮食生产会大幅度增长。粤北的连山、南雄、始兴、翁源、粤东平远、粤西封开,广州的从化,龙门、佛冈山区县部是粮食调出县,其他不少县也有潜力,应重视发展生产。
山区油料生产仍然以花生为主,可通过水旱轮作,套种,间种等形式扩大种植面积。这样既能增加产量,也能促进地力的提高。部分山区仍可发展油茶生产,但必须从提高单产下功夫,并应搞好油茶园建设,防止水土流失。
3.合理开发台地低丘和其他非耕地,发展经济林、水果,药材和牧业,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建成山区农村主要经济支柱。
台地低丘土地低平,交通方便,便于开发利用。全省有台地5288万亩,低丘2000多万亩,还有部分山地低坡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在8000万亩以上,比全省现有耕地还多75~80%。47个山区县有近4000万亩台地,低丘和山坡地可供开发性生产利用,比其耕地多15倍以上。这是最主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是调整农业结构的广阔“舞台”,可利用建设商品生产基地。
目前全省利用台地低丘和山坡地建立的生产基地有橡胶热作、茶叶、甘蔗和水果等。今后除巩固已有基地外,应重点发展热作、热带和南亚热带水果、柑桔、柚、紫胶、栲胶,木本粮林和南药等,并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林牧、果牧,经牧以及林牧果相结合;大力引种优良牧草,尤其要引种豆科牧草和水土保持效果好、产量高的牧草,“以草代粮”,发展饲料,促进山区畜牧业的飞跃发展。
建设商品生产基地要和加工业配套发展,以提高产品储、运效果和产值。
但是台地低丘和山坡地的开发利用切宜注意水土保持,要搞好好园林标准化建设。
发展林业,粮油和农业商品生产是山区农业三个重要的层次,目的是协调农业结构,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由于这些层次的生产有盈利的、也有低盈利、甚至不盈利的部门,故须采取法律、政策以及经济措施,才能维持其生产或建设的正常进行,这是由于山区农业发展比平原区着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原因而必须制定的特有政策相措施。
(二)加强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并创造条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发展和保护林业,提高森林生态质量,是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有力措施,同时,要建立自然保护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因此要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巩固已有保护区,并扩大和建立新的保护区。而且要坚持执行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政策和法令,严禁滥捕、乱杀、乱采、乱烧山。另一方面,要研究积极的保护措施,开创造条件,进行引种,引养、驯化和人工繁殖,对有经济或药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加以开发利用,发展成商品生产,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山珍”,或供旅游观赏。
近年来,本省山区除引种野果和药材大有成效外,野生动物引养,如棘胸蛙、乌龟、金钱龟、大鲵、蛇、果子狸、雉鸡、鹧鸪、鹌鹑等的繁殖,也已初见成效,今后,还应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科研部门、重点户、专业户或集体单位,开展保护和引养,并进行开发性生产,以发挥山区资源优势。
(三)开发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
水力资源是再生资源,是山区的财富。本省是能源严重不足的省份,而且缺口越来越大,故开发利用好山区水力资源既能解决本省能源问题,又能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据估计,全省各山区县平均水力资源可开发量仍在10万千瓦以上,年可发电3-4亿度,产值2000~3000万元。然而,由于目前管理体制、输电设备、电价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大量资源浪费,城市平原区则缺电,给人民生活造成不便,更影响工农业生产,而山区资源优势无法成为经济优势,财政则靠补贴过日子,一失而成数失。
为了发挥山区水力的资源的优势,必须进行扶助性开发,同时合理调整电价,保证开发水电的效益,促进开发。但是,为了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还必须采取调节措施,多建调节水库,以确保“连续发电,洪枯均衡”,并发展林业和保护林木,建立“林—水—电—林”良性循环的生态济经体系。此外还要搞好输电配套,使产(电)用(电)渠道畅通,变产品为商品。
广东山区的矿产资源,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合理开采。重点是加速煤矿、建材矿、金矿和稀有矿的开采,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突缺口之一。
在矿产资源开发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和保持水土,并且要注意不能和中央、省、地企业争夺资源、更不能破坏资源。
(四)加速发展加工业,合理布局,提高“技术开发覆盖度”
建立山区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商品生产,除保证国家必要的原材料供应以外,要根据山区的资源和社会条件,建立相应的加工业,包括橡胶、甘蔗,烟叶,苎麻、茶叶、蚕丝、紫胶、拷胶、水果、毛皮、奶、肉以及矿产等加工,生产出便于储存和运输而高值的产品,以提高产品产值和竞争能力。
加工业要多层次和系统性;既有家庭、小集体作坊式的初级加工,也要有乡镇企业中级形式加工;还应有县、市或地骨干企业的高级加工,生产适应国内外不同层次市场需要的产品。为保持产品竞争力,更应注重产品的质量。
为了促进山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考虑加工业的合理布局,提高“技术开发覆盖度”。这首先要求在建设商品生产基地过程中,要根据资源和市场条件,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商品基地,以便加工业具有雄厚资源基础,并使广大山区都能在商品生产中得益,尤其能在技术开发中得到较好的效益。其次,为了保证山区产品的竞争力,应通过宏观控制的手段,优先发展山区的商品生产,特别是优先发展贫困山区的商品生产,并通过技术支援,提高产品质量。
(五)开发山区旅游资源
合理开发广东山区旅游资源,利用山区与外界的人文交流,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并能带动和促进山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旅游业时,应把建设保护旅游资源与提供服务结合起来,加以统一管理,以盈补亏。并根据当地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和工艺品。还要采取相应措施,既利于旅游业发展,又能保护好资源。
(六)山塘水库的综合利用,解决水库移民问题
山塘水库是山区主要的水域资源,应加以综合利用。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实行水库(含山塘)库区林、水、电、水面和土地的统一经营管理,要妥善安排好水库移民,在切实保护好山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林、果、药和牧草;建设旅游设施,发展旅游业;进行科学养鱼,建成山区鲜鱼生产基地,利用能源充足的条件,适当发展加工业,增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水库移民问题是解放后兴修水利的遗留问题。广东省饶平县大潭水库霞光村以“后靠(山)移民”,自力更生进行开发性商品生产,综合利用山地,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移民问题,其经验值得借鉴。
(七)发展商业服务,建成山区商品生产配套工程
广东山区本身消费能力低,又远离消费大城市,交通不便,因此,应结合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业的同时,发展商业服务。乡镇和县市都应有货栈服务或其他销售服务机构,要有相当的商业队伍,他们为生产供应信息,组织或指导商品生产、收购或代销产品,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完善的商品生产工程。交流渠道畅通,才能变资源为商品,并取得货币。这样,山区资源优势才能成为经济优势。
(八)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
广东山区能源充足,资源和原料丰富,要充分发挥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发展工业,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山区工业可适当发展耗能大或者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深度加工工业,以便迅速获得经济自立能力。
二、搞好山区整治,促进资源开发
广东山区的水土流失、石灰岩山区贫困问题和部分地区人口过多而出现的资源不足问题,是三大严重问题,必须研究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山区的发展。
(一)水土流失的整治
广东山区严重水土流失不但是生态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应引起重视,尽快整治。水土流失不但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更重要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但是,这是“可治之症”,应尽快进行整治。
1.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和主要土地类型:广东山区发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是人口稠密的盆谷地周围,以第四纪红土、红色岩系和花岗岩组成的台地、丘陵为主的地区。其中,红色岩中的红色砂岩,因风化层较薄,表土流失至基岩便停止,结果多成为废地。危害较大的是第四纪红土和风化程度较深的花岗岩形成的沟蚀和崩岗流失。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是梅江流域、北江上游、东江上游和西江支流悦城河、马圩河和南江等河谷盆地的台地丘陵地区。
2.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实践证明,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以生物措施为主,并且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生物措施则是以林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在草被未恢复以前要保护好地衣、苔藓等“地皮植被”,以利于高级植物的生长。
另一方面,还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成岩矿石成分、风化程度和水土流失发育阶段的不同等,划分成不同的流失类型,分类治理。一般上,花岗岩丘陵强烈流失中的沟蚀和崩岗类型应首先采取工程措施,然后结合生物措施,其他类型则多数可以以生物措施为主进行治理。这样,能做到收效快,费用低的目的。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巩固治理,这也是一项关键措施。因此,在采取生物措施中结合造林种草,种植经济林、水果、药材和引种牧草等,还应特别注意结合发展薪炭林,并且采取各种形式,多元化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才能有效地巩固治理成果。
(二)解决石灰岩山区贫困问题的对策
石灰岩山区,问题最严重的是以峰丛洼地为主的“纯石灰岩山区”。如阳山县东山乡及其周围的英德青坑、岩背、清远白湾等乡,此外还有乐昌沙坪、乳源大坪、连南三排等乡以及其他纯石灰岩地区的一些村庄。这类地区海拔高程500~700米以上,岩石裸露,峰丛林立,平地狭小,水土流失,植被稀少,农村柴火紧缺,自然资源贫乏。总之,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极差,兼之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甚低,相当部分山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1983年人平口粮仅200~300斤,且大部分为旱粮,其中平均只有10-80斤稻谷,人平收入不足150元。不少地方尚无法解决饮用水问题。这类地区的关键问题是土地生产潜力甚低,国土人口负荷超载。
解决石灰岩山区问题的主要对策有:
1.保护植被,发展生态林,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为最根本的措施。
山灰岩山区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严重水土流失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以达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为根本办法。英德波罗和连县高山乡等乡都是通过这一办法,并结合工程措施初步解决了问题。
2.发展旱作经作、水果、药材和牧草,以求经济发展。
针对石灰岩山区水源不足的缺陷,农业发展应以旱作为主,种植旱粮、豆类、薯类等,并结合发展苎麻、蚕桑、板栗、枣树、桔、橙、青梅、李等经作和水果,还可林药结合,种植金银花、菊花、龙脑香树、玉竹、桔梗等药材,并引种牧草、建立饲料基地,发展小家畜生产,也是发展经济的途径。
3.控制人口,采取措施减少人口负荷,也是根本措施之一。
石灰岩山区按土地生产潜力计算,以最低限度维持生存(温饱)的标准要求,国土的人口负荷量大约为每平方公里只不过30~50人而已,但是,目前人口密度大多为每平方公里150人以上,超过粤北山区人口平均密度(140人/km2)。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并采取措施减少人口负荷,将是必须采取的妥善办法。
(三)山区“农村问题”的对策
“农村问题”是对“城市问题”而言,即因农村人口的激增,自然资源的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生活难以提高等生态和经济问题。山区“农村问题”最明显的是梅县地区。1985年,全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7人,按农业用地计,人口负荷已接近于汕头市的水平,人平只有054亩耕地,尤其是兴宁、大埔和五华盆谷地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500-700人,人平只04亩多耕地。粮食不足,能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并且形成生态环境——生活水平间的恶性循环。
面临这样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加紧环境整治,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发展第二、三产业和增加劳务输出等,并为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因地制宜,分区开发
地域分异规律和经济发展历史传统形成不同的自然—经济区域,是开发分区的依据。广东山区地域跨度大,地理条件复杂,有区内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形成的开发和整治的近似性,又有地域联系和历史传统的不同而形成的区外相异性。为更好地发挥地区的优势,必须进行分区开发,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区域的开发和整治。基本分区如下:
(一)粤中北山区开发区
范围包括粤北山区,粤西山区和惠阳地区的山区。除34个山区县、市外,也包括其范围内非山区县的山区部分,是本省最大的山区。
本区以珠江为纽带、以广州为门户取得对外的经济联系。区内的基本特点是地域广阔,大部分山区生态条件较好,林地多,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140多人,按农业人口计,人平耕地在08~1亩以上,农业开发潜力大,开发条件好。
本区交通条件较好,除有京广铁路贯通南北以外,还有建筑中的广州至茂名铁路。公路交通有联系广西、湖南和江西的省际交通干线,水路则有珠江各支流沟通各县,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扇面辐射线。通过广州可以直达港澳,北跨南岭山口,经铁路和公路可抵长江南北,故此,该区内外交往密切,经济开发条件较好,目前除偏僻的边境县,如连山、连南、连平等县和资源基础差的阳山、乳源、连南等县外,经济都可望获较快发展。
区内有连片石灰岩山区和南雄盆地,连县星子盆地、封开、信宜、紫金、龙川等县盆谷地的台地、丘陵,水土流失较严重,是整治重点地区。
本区和珠江三角洲连成一体,是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
本区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加速林业发展,建成本省最主要的林业基地。区内粮食生产要求自给有余,并大力发展南亚热带水果、柑桔、甘蔗、蚕桑、烟草、茶叶、地道药材和畜牧业,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业基地,要加强本区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使本区成为亚热带山区最主要生物资源库。
大力开发本区水力资源和煤炭资源,建成珠江三角洲能源基地,并尽量开发矿产资源,发展乡镇企业。
同时,可利用本区资源丰富的条件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本区与珠江三角洲形成统一经济区。
本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部分山区台地丘陵水土流失的治理,石灰岩山区贫困问题的解决,以及珠江流域的综合整治。
(二)粤东山区开发区
包括梅县地区和汕头市周围山区以及惠阳地区海陆丰。
本区以韩江为纽带,以汕头港为门户。区内的基本特点是:山地多,但森林受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低,是本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山区。林、矿和生物资源多样,水力资源较丰富,但因人口密度大,除北部边缘地区外,人平资源占有量不多,开发潜力低,开发条件较差。
本区交通条件差,除主要有公路和韩江与汕头市联系、经济交往较密切外,与赣、闽沟通较困难,经济发展基础差。
本区是潮汕平原生态屏障。经济开发的重点仍然在于农业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加速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租生产条件,并建设部分用材林基地,粮食生产以提高自给水平为目标。开发台地低丘,建设荔枝、龙眼、沙田柚、紫胶、烟草,茶叶等生产基地。应把引种牧草,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和发展饲料,“以草代粮”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和创造条件加强对外联系,发展第二、三产业等作为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解决人平资源不足问题。应尽量采取高技术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寻求劳务输出,以解决就业问题。
治理水土流失和严格控制人口增加过快问题是本区最迫切的任务。
发展交通,与开拓与邻区,邻省以及东南亚的联系,是促进本区资源开发的关键措施。
(三)海南山区开发区
主要是海南自治州范围的山区,是海南岛重要的生态屏障。
本区是广东热带山区,自然条件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全区水力资源可开发量为42万千瓦;生物资源数量大,种类多,已知野生动物近400种,植被3500多种,森林面积522万亩,有许多珍贵木材和特有树种,又是我国主要橡胶热作和热带水果产区,矿产资源也不少,还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区内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平均不足100人,又是我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山区。
全区人平有耕地l15亩,资源开发潜力大,同时,本区处于海岛中部,通过周围平原可与各地联系,对外港口有八所港、榆林港、水口港、港水港、博鳖港等。但内部交通闭塞,文化科学技术落后。近几十年来,热带森林受破坏严重,生物资源日益减少,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本区资源开发的重点是保护和发展热带林业,为全岛农业开发提供条件。粮食生产要力争区内自给有余。大力开发热带自然资源,巩固橡胶生产基地,努力建设热作(胡椒、椰子、油棕)、热带水果(香蕉,菠萝,菠萝蜜、芒果等),反季节瓜菜(冬季生产大陆夏季蔬菜)和南药生产基地,并发展加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外销市场。
开发好本区热带山区旅游资源,发展度假旅游,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也可作为开发措施之一。此外,可加速水能和矿产开发,并利用对外联系方便和有吸引力的自然优势,发展“三来一补”企业。
本区是广东省最重要的热带生物资源的宝库,在资源开发中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保护,保证资源永续利用。
四、促进山区开发的重要措施
(一)解决交通问题
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发展交通是促进山区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粤东山区和海南山区以及粤中、北山区的边远地区,交通是薄弱环节,应着手研究解决。除解决区内县际交通干线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与及其关系最密切的消费大城市、出口门户及有经济联系的内陆腹地交通。首先提高公路的质量和疏通河流水运,并尽量发展铁路、高速公路、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解决航空交通。
(二)规划并建设好山区市镇
山区城市和镇集是山区经济、文化、交通、商业和科技的中心,是对外交往的窗口和联系山区农村的纽带,同时又是山区重要消费地区,能够促进山区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发展,所以应重视山区城市和镇集的建设,搞好规划,合理布局和建设,以利山区的开发。
(三)发展文化教育,提高科技水平
山区的开发,重点在于科技开发,以便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并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所以必须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建设人才,并采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帮助山区开发。此外,还应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为发展山区名、优、特、新、稀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
(四)制订优惠政策,促进山区开发
山区资源丰富,开发好山区资源对全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山区环境特殊,文化科技和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必须制订促进山区开发的政策,从经营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予以优惠和支持。在全省商品基地建设上也应从全局出发,通过宏观控制,予山区以优先发展。特别对贫困山区,更应采取政策措施,扶持其开发资源,促进其早日改变面貌。
(五)开发山区开发总体规划,确定开发重点和开发顺序
广东山区的开发,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资源开发和国土整治已着手进行。为了使开发和整治合理和有效,避免走弯路,必须尽快地制订山区开发的总体规划,确定全面开发的计划、重点和顺序,保证开发的顺利进展,避免盲目性。
山区开发总体规划,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①土地利用规划,②人口发展和布局规划,③城市发展和农村建设规划,④交通规划,⑤重点地区整治规划,⑥区域开发规划,⑦资源保护规划等。
![](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