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国山地开发、保护与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


  原载《热带地理》1999年第19卷  第1期  P50-P54 并载于《云南山地开发与保护》 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9年3月 P39-43

  【摘 要】我国山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成为平原区的生态屏障。但是,山区生态系统脆弱,植被一经破坏便不易恢复,土地生产潜力也较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差。为保证山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区应在切实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条件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广大山区脱贫和实现小康应寄望于全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实现。为此,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中国山区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屏障 现代化和城市化

  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大部分土地是丘陵山地,其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土地可垦率低。全国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的7%,因人口众多,人均耕地甚少。为保证全国人口农副产品的供应,也为了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对丘陵山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然而,丘陵山地是平原的生态屏障,具有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水源和防御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巨大生态功能。另一方面,丘陵山地又有生态系统脆弱的弱点,一旦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不但其生态功能受削弱,甚至会加剧平原地区的自然灾害。为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此,山地资源的开发,应以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为主,同时必须以因地制宜和适度、合理为原则,在区域规划和划分土地类型的基础上,建立以保护为主或以开发为主,或保护与开发并重等不同类型的用地模式,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山地的效益。

  山地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其生产开发潜力有限,故山地的人口承载力也较低。这是山区与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不同的最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山区人口必然向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转移。这是广大山区脱贫奔小康的根本出路,更是一些资源贫乏山区脱贫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山区自然资源保护的最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加速这一进程。

  一、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双重性

  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山区、平原区和海洋三大地域。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虽然国土辽阔,但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我国山区土地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它拥有占全国40%的耕地、70%的宜牧草地(坡)、90%的林地〔1〕;山地也是我国野生动、植物繁衍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物种的重要基因库,拥有全国绝大部分陆生生物物种种源,其中,有部分为珍稀和濒危野生生物资源;我国山地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140多种矿产中,在我国山区均已发现,其中,不少矿种储藏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全国山区水力资源储量达68×108kW,居世界各国第一位。此外,我国山区还拥有众多风景秀丽的山峰和千姿百态的山谷、岩洞、莽莽林海、奇花异草、珍禽怪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独特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我国山区是占全国总人口40%的山区人民生活和发展的根基。广大山区每年为社会提供数量巨大的农副产品、林业产品、畜牧产品、土特产品、矿产和水电等物质财富,丰富多样的山区资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我国以河流流域为单元的地理环境,由于丘陵山地的正地貌形态并以其环绕平原的布局走向,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所拥有的森林植被和各种生物资源,形成的特殊生态体系,从而成为平原地区良好的生态屏障。它不但保护和繁衍着数十万计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源,还起了调节气候,并使平原地区减少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生态作用;我国山区拥有27362×108m3的地表径流量,占全国河川总径流量的93%,是最主要的水源地。目前全国山区修建有84775宗水库,总库容达47967×108m3,对水源利用发挥巨大调节功能;山区独特的生物、水源和地质、气候等因素成为我国陆地重要的气候调节器和自然净化器。从社会总体效益考虑,山区的生态效益并不亚于经济效益,甚至大于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生态环境条件。

  但是,山区生态体系存在着双重性,其另一方面存在着脆弱性。当丘陵山地有良好的天然森林植被覆盖时,其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物质生产正常进行,不但能发挥巨大的生态效应,同时,还能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森林植被遭破坏,便难以恢复,生态环境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土地生产力降低。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乾旱、半乾旱地区,则会产生荒漠化,并可能逐渐使土地成为不毛之地;如果出现在湿润地区,则会发生水土流失,造成地力衰退,进而成为贫瘠山区。我国山区的长期过度开发,不但不能使山区富裕起来,而且出现了生态环境危机。解放以来,虽然我国在乾旱、半乾旱地区植树造林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此同时,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垦土地,荒漠化却在发展。根据1995年全国沙漠化普查,我国半乾旱地区退化林地达10×104hm2以上,风蚀荒漠化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虽然近几年荒漠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然以每年逾1000km2速度扩大;在湿润地区,建国以来,虽然我国治理了67×104km2的水土流失,但是,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和不合理垦殖等原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179×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86%。近10年来,新增治理面积204×104km2,但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却达543×104km2,平均每年净增34×104km2。由于土地的过度开发造成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不但使土地生产潜力降低,经济效益减少,甚至难以取得经济效益,更严重的是丘陵山地难以发挥生态屏障的作用,并且加剧了山区水、旱、风等自然灾害、恶化了小气候,也危害与之相关的平原地区,使平原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威胁。我国每年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人民币计。1998年入夏以后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发生罕见的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为了广大山区人民的生活需要,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山区自然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丘陵山地生态体系存在着脆弱性,丘陵山地应在切实有效保护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的开发。从整体社会全局和长远效益考虑,广大山区的丘陵山地应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但是,在当前山区广大人民并不富裕,尤其是山区仍有8000万贫困人口的情况下,这是难以被接受的。然而,这将是历史的必然。事实上,如果丘陵山地为良好的天然森林植被所覆盖,野生生物得以繁衍生殖,那么,只要搞好生产布局,就可在产生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远比植被遭受破坏后所取得的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山区与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因素

  说我国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对山区的整体而言。实际上从土地生产潜力来说,山区单位面积土地生产潜力并不高。而且,由于丘陵山地的光、热、水分、土壤和持水、持肥能力等状况地域差异极大,只有少部分低海拔、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光热和水源充足的坡地,才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裸岩地和高海拔山地的生产潜力是极低的。大部分的高丘陵和中、高山地虽然具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可以发展林业或牧草,但难以从事经济生产,其所产生的效益低微,而且有的土地一经开垦,就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丘陵山地土地生产潜力低,而且不适宜大面积从事农业开发,因此,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有限。这是我国广大山区长期以来生产发展缓慢,经济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加上山区自然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造成了文化科技教育落后,现代化文明程度低,成为我国“老少边穷”集中的地区。这是由山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历史发展过程造成的。根据国家统计资料,1995年我国沿海平原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80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而西部山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225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150元。以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为例,1996年广东沿海平原区(以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为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万元;广东山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700元〔2〕。全国许多沿海平原区人民生活已进入小康,然而,广大山区仍有8000多万人口未能解决温饱。

  虽然,山区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可以改善,并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但是山区土地生产潜力低,自然条件差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人为改变的,而且,山区地域广,经济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全面改变山区社会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难度是极大的。对于占全国土地面积2/3以上的山区,无论是着眼于目前,还是着眼于长远,要彻底改变山区落后的状况,其投入和产出相比也是不合算的。尤其是对于部分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山区,改变其落后的状况更无可能。可以断言,我国山区和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将继续存在下去。这也反映在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上。

  三、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全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

  为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加速海洋的开发和保护外,山区也应是物质生产的重要基地。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山区应作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基地。从长远和全局来说,山区在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这也是山区开发“以守为攻”的开发战略。面对目前我国不少山区自然资源过渡开发的状况,应逐步创造条件减少开发的强度,增强对山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使生物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生态系统恢复元气,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屏障作用,以保证我国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

  为达此目的,首先应积极减少山区的人口压力,在加紧控制山区人口增长的同时,创造条件逐步进行人口的转移。这个过程可与全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步。随着全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山区人口向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转移,这是山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根本出路,尤其是一些自然资源贫乏、自然条件恶劣山区的唯一出路〔3〕。

  近几年来,粤北山区的清远和韶关两市,把自然环境极端恶劣、自然资源极端贫乏的纯石灰岩山区的人口迁移到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实现了全省极贫瘠山区人民的脱贫和奔小康,是为最生动的例子。其他类似的山区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护好山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且只有在山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恢复元气以后,也才有利于山区的开发。但是,山区的开发应是适度的开发。

  山区人口的转移有两个方向:一是广大山区中的盆地平原区,二是沿海地区。虽然这两类地区目前的人口已高度密集,但是,在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仍然可以提高其人口容量,容纳来自山区的人口。丘陵山区的盆地平原将成为山区开发的基地,沿海平原区将是平原和海洋开发的基地。当然,这两类地区也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增容人口,因此,发展生产力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仍是当务之急。

  四、建立不同类型的山区保护和开发模式

  诚然,占全国土地总面积2/3以上的山区,有着丰富、多样、独特的自然资源,非常需要开发利用,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从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特点考虑,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开发,并且是“养鸡生蛋”,以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为主,在维护好生态环境,保证山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适度、合理地开发农业资源、水力资源和旅游资源。

  我国山区地域广阔,从南部热带到北部的暖温带,从东部沿海湿润地区到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的高寒山区和西北部的乾燥内陆,相距数千公里,各地气候差异大,土地类型各别。为因地制宜利用山区资源,应根据各地区环境和土地类型的具体情况,分别建立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并重,或以开发利用为主等不同类型山区或不同土地类型的用地模式〔4〕。

  (一)山区用地模式(类型)

  1.保护为主的用地模式(1)中、高山地生态、水源保护地(区);(2)丘陵山地自然生物保护区;(3)山区水库库区水源保护区;(4)丘陵山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5)山区特有生物保护区;(6)丘陵山地水土流失区生态保护区(地);(7)丘陵山地生态林地;

  2. 开发性用地模式  (1)丘陵山地用材林地(基地);(2)丘陵山地经济林地(基地);(3)丘陵山地牧草(饲料)地(基地);(4)丘陵山地园地(基地);(5)台地丘陵农用地;(6)丘陵山地特殊用地;

  3.丘陵山地难利用地

  各地区丘陵山地的利用模式应根据土地类型的不同,按土地适宜性予以确定,不能不问具体土地条件,机械地按百分比去确定其用途。

  五、山区保护和开发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保证对丘陵山地的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应采取相应措施。

  (1) 以省(区、市)、地、县为单位开展全国丘陵山地的土地资源调查,划分土地类型,并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山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在土地资源调查基础上进行山区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用地模式;

  (3)实施山区土地利用规划,逐步建立山区自然保护区体系和开发性生产基地。在严格保护好山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积极、适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山区的可再生资源,促进山区的经济发展;

  (4)全面进行山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发展规划,优先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并采取措施促进山区人口向城镇、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转移,以缓解山区人口压力,创造条件实现山区人民的脱贫和奔小康;

  (5)积极扶持山区普及和强化文化科技教育,提高山区人口文化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为山区人口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

  (6)建立和健全山区土地管理和监督机制,根据山区土地利用规划,搞好土地利用的管理,保证山区土地的合理利用。

  注释:

  〔1〕陈朝辉,朱有文,张占仓,等.中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策略。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7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46~49

  〔3〕陈朝辉。论“县市化”的弊端与城市化进程.热带地理,1994,14(4)296~304

  〔4〕陈朝辉。广东山区农业.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56-66

  THE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MOUNTAIN  AREAS IN CHINA

  Chen Chaohui Fang Guoxiang

  (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

  Abstract  Hills and mountains cover 2/3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China. The large population of China has only 7%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world. The mountain areas are rich in natural resoturces, and the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ecologic defence for the plain region, but the mountain ecologic systems are of fragility with limited production potentiality of land, low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and poor development basis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it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mountain areas, pledging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the market, and promo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ment. In order to kee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s, me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their renemwable resources particularly, the exploitation of land resourc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gional planning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nd - use types.

  Key Words  China mountain are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Ecologic defence;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本文作者:陈朝辉、方国祥。本文为1999年4月10-12日在昆明召开的“山地开发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