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山区综合科学考察


  原载《地理学在广东发展的回顾》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香港),2003年11月  P336-343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下达的“南方丘陵山区综合考察”“六•五”重点攻关科研项目,在国家计委国土局的支持下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组织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第四分队,在广东省计委和省国土厅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广东山区的综合科学考察。

  该考察队由广州地理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省土壤研究所、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和广东省林业厅等单位7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分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大农业、工矿交通、能源、水土流失等五大综合专题和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壤、植被、植物资源、植物区系、动物、大型食用真菌、林业、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等17个专业组,其中,广州地理研究所共组成9个专业组。于1983年11月开始,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对全省原42个山区县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受到各地市、县以及乡镇党、政和有关部门的欢迎,并得到大力支持和协助,至1988年末圆满地完成了全省山区县的考察任务。考察期间,1986年和1987年先后进行了五华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试点和阳山县江英乡(扶贫点)综合开发试点工作,该两项试点研究工作也于1991年和1992年顺利完成。如此大规模、多学科的山区综合考察是本省解放以来的第一次。这次考察在全省农业资源和其他资源调查及区划的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地摸清了山区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山区经济开发和国土整治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和合理化建议,并且,通过边考察边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地方生产建设的发展显示了与以往调查考察的不同特色,受到考察地区党、政和群众的好评。

  一、广东山区考察工作的特点和成果

  (一)山区考察的特点

  本次山区考察首先确定了“考察工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指导思想。考察前充分征求省和考察地区地、市、县党政和有关部门的意见与要求,完善考察计划。在考察方法上坚持“以专业为基础,以综合为主导”,以“五大专题”为重点,各专业组密切配合,发挥专业学科专长。考察中,首先利用现有的资料,再深人实际进行补充调查和查验,力求准确、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作科学的综合分析,保证有较可靠的依据,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取得的考察成果

  五年的山区考察取得下列成果:

  1.阶段成果:

  (1)《广东省连县综合考察报告集》,共17篇专题和专业报告,36万字,1987年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2)《广东省韶关市综合科学考察报告集》,16篇专题和专业报告,80多万字,资料汇编一册42万字,1987年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另外还编制1/75万专业图60幅、1/20万彩色图7幅(土地利用图、森林资源分布图、植被类型图、土壤类型图、地貌类型图、地面坡度图、水土流失分布图)。

  (3)《广东省梅县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集》,共17篇考察报告,55万字,1988年由梅县地区政府内部出版印刷。

  (4)五年山区考察还出版了《广东亚热带山地开发利用研究》专刊,共8期,每期约20万字。

  (5)《广东山区典型材料》报告,3篇共6万字。

  (6)全国山区考察“五大专题”报告主持部分或主要编写,并提供本省山区的材料。

  (7)编写科学考察简报共50多篇,其中部分由总队印发。

  2.最终成果

  本次考察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分别编写出《广东山区国土资源开发与治理》、《广东山区农业》、《广东山区能源》、《广东山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广东山区工业发展条件及布局》、《广东山区地貌》、《广东山区气候》、《广东土地资源》、《广东山区土壤》、《广东山区水资源》、《广东山区植被》、《广东山区植物区系》、《广东山区植物资源》、《广东山区林业》、《广东山区经济动物》、《广东山区大型真菌资源》、《广东山区土地利用》等17本综合研究或专题研究著作,共360多万字,汇成《广东山区研究》套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套书详述了广东山区(《广东土地资源》则涉及全省)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生态环境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不同类型山区生态环境、资源组合特征和开发潜力;提出了开发、治理和保护的途径和措施。

  该成果于1992年荣获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开发综合试验成果

  考察期间,在总结典型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家计委国土局、广东省国土厅和水电厅等支持下,与五华县政府共同开展了五华县河子口、新一水土流失治理与开发综合试验,从1986年起至1991年完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根据考察成果,编写了《广东省五华县国土治理与开发综合试验研究》专著,共26万字,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成果荣获199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考察工作为山区提出新观点、新建议和主要对策

  通过考察调查和资料分析,深入认识了山区的各种情况,总结了山区历来资源开发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建议,为山区国土整治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尤其是针对山区的存在问题,及时地向地方党政提供对策。

  (一)本省山区具有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和旅游资源等较为丰富的优势,又存在着资源分散、分布不均、自然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科技、文化、经济落后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山区既是平原区的生态屏障,又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因此,必须以因地制宜、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为原则,根据山区各地不同基础条件,建立不同类型山区的生态——经济体系。同时应特别注意解决好部分贫瘠山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在石灰岩山区应分类治理和开发,对纯石灰岩山区应采取断然措施外迁人口,然后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二)建设好山区林业、粮食、基本生活资料商品生产等“三大农业生产支柱”和林业、水果、畜牧业等“三大商品基地”,建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基础。

  1.林业的生态作用是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应充分重视森林生态效益,把发展山区林业作为对农业最重要的物质投入。丘陵山地的利用上应以林为主,建设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支柱,建成全省生态屏障。

  2.根据山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并考虑国情和全球市场情况,必须加紧发展山区粮油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建成基础农业支柱。

  3.在抓紧林粮生产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水果和畜牧业商品化生产,建设农业的经济支柱。与此同时,应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土、特、优、稀名产,建设不同山区土特名产商品基地。此外,应扶助贫困山区的农业商品生产,争取经济有较快的发展。

  (三)山区草料资源丰富,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亚热带气候和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山区草料的利用不能大规模放牧,而应以小型放牧为主,通过鼓励千百万农户分散发展草食禽、畜生产,形成不见基地的大宗畜产商品生产。同时应以林草结合、果草结合、经(作)草结合等形式,综合利用土地,发展畜牧草饲料生产,建设牧草饲料基地。在全省首先提出“以草代粮”的观点,创造条件建设山区畜牧业生产基地。

  (四)要重视山区城镇城郊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城镇,促进山区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五)在严格保护山区野生生物资源条件下,研究、试验有价值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并创造条件发展成规模商品生产,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

  (六)根据新丰县山区夏季种植冬季蔬莱的经验(1984年),在全省第一次提出利用山区地势高、气温低等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建设生产基地,变山区劣势为优势。后来通过阳山县扶贫试点和在高州市的试验,经推广传播,形成全省至全国反季节蔬菜生产的形势。

  (七)山区大型食用真菌的生产,不能盲目发展,而应保证材料来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枯木、木材废料和其他代用材料适当发展,以切实保护山区林业资源。

  (八)通过优惠政策,并采取扶持措施,积极开发山区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并发展薪炭林和其他生物能源,建成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尤其应积极开发山区小水电,“以电保林,以林保水,以水发电”,形成山区良性生态循环。

  (九)利用山区农副产品丰富多样和较充足的能源条件,建设资源型工业,并大力发展深加工,提高产品产值,改变山区对外商品交换的不合理状况。尤其是在贫瘠山区,更必须发展和合理布局加工业,提高山区“技术开发覆盖度”。

  (十)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开发山区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发展多种经营,为山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

  (十一)有条件的山区,应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优美和历史遗迹丰富的优势,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作为改变山区闭塞状况的手段,以便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部分自然保护区,可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发部分旅游业,发展生态旅游。

  (十二)贫困山区的根本问题,在于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必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根治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建立地域生态一经济良性循环。

  (十三)水土流失是造成本省部分山区生态恶化,资源破坏,以致经济贫困的一个重要根源,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理山区的水土流失刻不容缓。而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以分类治理为原则,生物措施与关键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乔灌草相结合,不应滥搞工程,应搞关键工程,并且把治理和开发结合起来,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巩固治理成效。

  水土流失的分类应以岩性、流失现状和活动程度进行动态分类,才能“对症下药”,做到有效治理。

  (十四)广东山区尽管土地较广,人口密度低,但是由于耕地和资源密度低,人地关系仍然十分紧张,并且由于人口增长快,人、地关系将会越来越严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并实行计划用地、节约用地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措施。

  为创造山区的开发条件,必须尽快地搞好山区内部对外联系的交通建设,搞好城乡体系合理布局和建设,以及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人才,形成环境一经济一文化科技的良性循环。为此,必须采取措施给予山区以优惠政策,并增加扶持性投资,有计划地搞一批山区扶贫和建设试点,以点带面,促进山区全面建设的发展。

  三、考察成果的应用及成效

  广东山区综合科学考察,由于能密切与地方环境治理和经济开发相结合,从而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欢迎和支持,考察成果也能迅速被应用。在韶关市重点考察区和粤东梅县地区考察期间,市、地各县党政和有关部门专门派出行政和业务人员协同进行考察,帮助收集资料和深入调查。同时,在考察进行中,考察队科技人员一发现有价值的新资源或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便及时地通报当地党、政和有关部门,提出积极的建议。由于地方党、政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重视,使科技成果很快得到应用,及时发挥效益。

  l、协助韶关市和梅县地区制订“七•五计划”和长期规划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成效显着。韶关市政府在1984年和1985年采纳了考察队的建议,改变了工业建设的重点,合理调整了生产布局,重视当地资源,以基础建设为主,以当地优势发展工业、粮食、林业、水果和畜牧业。市党政还根据考察成果和开发设想,提出“七•五”后期和“八•五”期间资源开发和产品加工项目达133项,以其中84项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总投资153亿元,每年可增加产值208亿元,提供税利465亿元。自综合科学考察起,该市生产和经济稳定发展,尤其对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根据考察建议,1988年在新置的清远市建立扶贫开发区和对石灰岩山区外迁人口,使贫困山区面貌大为改观。

  2.开发新项目。1984-1985年在韶关市考察发现新的资源梅片树、甘木通、猕猴桃等,市政府根据建议分别在乐昌、乳源、阳山、连县、南雄、英德等县进行栽培试验,并推广建立生产基地。同时,根据考察资料,支持中澳合作在乐昌、曲江试验牧场的建设并投产成功,为山区发展牧草和畜牧业生产提供了经验。还在石灰岩山区推广任豆树,解决石灰岩丘陵山地绿化树种问题,很快得到推广,加速了石灰岩山区绿化。

  3.阳山科学扶贫试验。根据考察队意见,1986年阳山县利用石灰岩山区发展苎麻生产11万多亩,收益很好。1987年在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和韶关市政府的支持下,又在阳山县江英区建立科学扶贫试验点,仅一年时间人均收入已从1985年的150元增加到1987年700元,成为全省扶贫成效较显着的试点。

  4.五华县花岗岩严重水士流失区综合整治和开发试点。1986年在国家计委国土局、省国土厅、水电厅等部门和梅县地区、五华县党、政部门的支持下,在五华县河子口和新一乡开展了亚热带花岗岩山区类型严重水土流失区综合整治与开发的科学试验取得成效,试点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2%,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20%增加到70%,河床下降了55厘米。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收入增加。该点造林、种果、种草、林、果草相结合的经验已在全县及全市推广应用。

  5.推动科学技术上山,促进科技与经济开发的结合。韶关市在科学考察中取得了成效,从而加强了合作,与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签订了“院、市科技经济合作协议书”,在韶关市设立“科韶开发中心”,使科技在山区开发中建立了科研机构与地方的长期合作关系,促进和推动了科技上山。同时,梅州市也与“两院”建立了科技上山的协作。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