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吸取历史教训,搞好中国西部开发


  原载《热带地理》,  2000年第20卷第4期 P304-309 (本文为2001年7月27~31日在新疆召开的“中国西部地区大开发学术会议”主题发言稿)

  【摘 要】加速西部地区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迅速改变“边、远、荒、穷”的落后面貌,缩小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同时,将开拓内需潜力,扩大国内市场,促进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对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为稳妥、有效和迅速搞好西部地区的开发,应切实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决不能一哄而起,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也不能让政府背上经济包袱,而是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真做好西部开发的全面规划,在切实保护好自然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重点开发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同时,要十分注重积极引导城市化的进程。这是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现代化实现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西部地区;东西部差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0)04-0305

  本文所指的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广西等共12个省、区(市),土地总面积660×104km2以上,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88%。1997年总人口35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5%,人口平均密度为53人/km2,是我国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风景优美,但生态系统脆弱,自然条件较差,甚至生境恶劣,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向来被称为“边、远、荒、穷”的地区,也是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

  一、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意义

  西部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自然资源丰富,不但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动植物资源以及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各种自然风光和文化古迹等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资源。但是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形复杂,多祟山峻岭、高原和荒漠,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有些地方环境非常恶劣,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对外交往十分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地方由于不合理开发或过度开发,已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并且与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妨碍全国现代化的实现,也不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进行西部地区大开发,将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的力度,并通过给予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社会的进步,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西部大开发也将为我国国家建设和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生产更多的产品,增强国力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将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挖掘内需潜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促进全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障碍

  进行西部大开发存在许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上的障碍。

  (一)自然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西部大开发最大的问题是自然环境问题。自然环境具有双重性,从自然资源来看,无论自然环境如何恶劣,都是环境资源,而且只要它有独特之处,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但是,从自然条件来说,不好的自然环境造成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困难,因而也是资源开发的障碍。西部自然环境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状况,都存在着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环境条件恶劣等问题。首先,位于西南部地区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北部的大兴安岭,以及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地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但由于其地势高亢,气候特殊,生态系统都较脆弱。其中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是高寒地区,长年天寒地冻、空气又十分稀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西北部至中北部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省区则存在大面积的沙漠和石砾地区,环境恶劣,生态系统更加脆弱;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还有连片石灰岩地区,其中一些地区被称为“金(矿)、木(林)、水(源)、火(能源)、土(壤)”等“五行皆缺的地区”,自然资源极端贫乏,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尤其是一些地区,近二三十年来的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大,环境污染,水源奇缺,环境更加恶化。这些地区严峻的环境条件,是资源开发的最大障碍。

  (二)地形险要,交通闭塞,对外交往困难

  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以及连片的沙漠和石砾地区,地形非常险要,交通十分闭塞,这也是西部地区开发的严重障碍。解放以来,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据1997年统计,西部地区共有铁路20877km,但平均密度仅为032km/100km2,为东部地区铁路平均密度256%。公路总长397066km,平均密度601km/100km2,仅为东部地区公路的217%,而且已有的公路多为低等级路面,路况差,可通行能力低,因而对外交往仍十分困难。此外,西部地区的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也极其不足。

  (三)经济基础薄弱,投资能力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7年我国西部12省区国内生产总值仅138646亿元,只占全国的189%,还不及广东、江苏两省(13995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地区财政收入为8097亿元,只占全国的190%。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较低,以甘肃省为例,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仅1185元,为上海市农村的225%,浙江省的322%。

  薄弱的经济基础,无论是地方财政,还是民间尚无可能进行资源开发的大量投资。

  (四)教育和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居民居住分散,造成实施教育的困难。师资和学校设施都较差,教育质量也不高。同时,生活条件较为艰苦,造成人才流失,科研、经济及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断层尤为严重。科研也较落后,尤其是科研经费不足。1997年西部地区科研经费只占全国的189%,而且大部分又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四川、陕西、重庆和云南等地,其他省区科研条件都十分差。

  三、必须吸取的历史教训

  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开发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国力大大增强。但是,东部的开发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些是西部开发中应当吸取的严重教训。同时,60年代“三线”建设中也有不少教训应当吸取。

  (一)缺乏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一哄而起,重复建设

  由于我国现行财政制度和行政体制上的弊端,特别是“撤县设市”形成“县市化”之后,许多市(实际上仍是县域内的农村)都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同时,由于财政上实行地方财政包乾的制度,往往容易形成地方各自为政的“诸侯割据”局面,政令难通。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在经济发展中,各地各显神通,缺乏统一规划和宏观控制,因此造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办企业等一哄而起。各地都要建大交通,沿海地区则一律要建大港口。不少市还都要建设大机场。发展种养业、办什么工厂,只要有利可图,大家都往一条路上挤。重复建设,重复办产业,重复办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竞争,经济效益低,又浪费资源。

  (二)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先破坏后建设,积重难返

  改革开放之初,各地急于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保护,“先破坏后建设”,造成难以挽救的环境问题。首先是在开发矿产资源上,提出“有水就流”、“有水快流”的口号,致使大、中、小,土、洋、群(众)一起上,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办工业则不分良莠,有项目就上,要地就用,污染工业、破坏环境和资源的工业也上,尤其是乡镇工业、村办工业遍地开花,使广大农村和农业生产环境受污染,并损坏了大量农田和农业生产环境。最典型的例子是淮河流域地区到处办造纸厂,大量工业废水、污物排入江河,使河水受污染而不能饮用,甚至也不能用于灌溉。广东省东莞市毗邻香港,改革开放使它成为港澳台的工业基地,其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县市之首,但也付出了丧失大量农田和环境受严重污染的沉重代价。用东莞市委书记的话来说是,即使用得到的钱来治理环境也不可能使环境得到恢复。这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典型。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农村,因受污染,有的地方连饮用水也难以得到。渤海和广东沿海海域已受严重污染的情况,也是环境污染典型的例子。问题是污染容易治理难,把它治好就更难。

  (三)依赖政府办国企,往往成为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沉重包袱

  由于不少干部对市场经济仍不习惯,还停留在大锅饭计划经济的思想阶段,一谈开发就是由下级向上级要项目、要资金,大办国企和官企,一律依赖政府。60年代的“三线建设”办的企业更一律为国企,并且企业雷同。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官办企业领导的素质问题,大多数官办企业、国营企业一办便连年亏损,不但起不了振兴地方经济的作用,还成为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负担。

  另一个严重问题是,虽然一些国企和官企的兴办也经过论证,但论证存在问题不少。广东省湛江市90年代初要在东海岛办一个年产千万吨钢铁的大企业,竟然在淡水水源奇缺的东海岛“论证”出水源丰富足以办大钢铁厂的结论来。这是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行为,是学术界严重的不正之风。

  同时,大办国企、官企又要增加企业领导以及上级领导机关或管理部门,即增加机构和行政人员,从而又加重地方财政的负担。

  四、西部大开发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上的存在问题,并吸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教训,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在西部开发中应采取下列重大措施。

  (一)认真搞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加强宏观调控,科学开发和依法开发

  为避免一哄而起,不讲科学、心血来潮和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顽症,西部地区大开发应组织编制好总体规划,包括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规划,实施宏观调控,做到科学开发和不走弯路。

  虽然我国已实施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只是意味着产业和商品的竞争。在国土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除了城镇国有土地房地产开发外),不但仍应按规划和计划进行,而且应以法制形式,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科学开发和依法开发,即使是城镇的房地产开发也应该严格依规划实施计划用地,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不存在自由竞争,而是在规划用地条件下使用土地价格上的竞争。

  在编制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中,则应当吸取受严重的地方干扰和不爱惜耕地造成恶果的深刻教训。应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组织一批忠于职守的各类专家进行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和各省、区、市开发总体规划的编制。然后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并以各省区市总体规划框架为依据,组织编制地区(市)和县级开发规划。另一方面,在编制各省、地(市)、县规划中,还应吸取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当的教训:即上级分数据,地方各级依样画葫芦,填充数据,结果编成了脱离地方实际,无多少实用价值的“伪规划”,而是应在总原则下因地制宜,编制具有地方特色,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

  在编制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中,由于当前时间紧迫,不必编制详细规划,可以先行编制骨干基础设施、重点地域(或地类)保护和开发、重大建设项目、大中城市布局等左右大局的总体(布局)规划,然后在逐级编制规划中加以补充和完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为彻底根除不顾全局、只顾地方局部利益的弊端,在国家财政体制上应克服地方财政包乾和行政区划中“诸侯割据”的问题,实施撤市复县,理顺省、地、县的行政体系,畅通政令。如果要在西部地区设立经济特区的话,也应是设立真正的经济特区,不应把经济特区变成政治行政特区,分封更多的“诸侯”,使全局建设难以协调。

  (二)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键问题是资源的开发应以其可持续利用为前提。我国西部地区最根本的开发仍然是环境资源的开发,即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因为环境资源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是自然资源。如果环境遭受破坏,或者是资源的过度利用都会遭致其不可持续利用;如果没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就没有所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最根本性的东西。有的社会科学家以地方经济实力和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这是片面和可笑的。

  鉴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在自然资源开发中,更应十分注重环境的保护,应当提出“环境第一”的响亮口号,而且在西部地区大开发总体规划中得到体现,即以建成我国内陆盆地和沿海地区生态大屏障的重大生态作用,规划建立自然环境保护区,其中包括大水源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生物资源保护区、自然风景保护区、历史文物保护区等。同时,应规划好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或地带,包括天然林区、水源林区、防护林区和水土保护林、防风固沙林、生物保护林等林区及林网建设。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林区不但要有足够的面积,而且应尽可能连接成片,形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成西部地区开发的生态环境屏障。

  同时,还应编制好风沙防治、水土流失整治和农业生态环境整治等的规划。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林,并尽快搞好造林种草,保护水土和制止荒漠化的扩大。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但是西部地区开发的需要,也关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应作为国家投资的重点。

  (三)搞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西部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是西部开发的重要条件,离开这一条件开发工作就无从谈起。

  由于西部地区环境条件差、地形复杂,交通建设应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干线。在规划和建设中应吸取沿海地区交通建设的教训,要合理布局,并要高标准地一次建成,避免逐步上等级,建了又毁,毁了再建、反复折腾、反复建设,严重浪费国家资金和财物的建设方法。同时,要建设成连接城乡的公路交通网。在环境恶劣、地形复杂的地区应有适当的备用交通设施,以保证突发事故时的道路畅通。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因此航空运输也应适当发展,但要合理布局机场和航空线,避免一哄而起,不顾具体条件乱建机场。此外,有水运条件的地方,仍应利用天然、廉价的水路运输,积极搞好航道和港口、码头建设,形成多元化立体交通运输网,以利对外交流。同时,还应加强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西部开发的环境硬件。

  (四)创造条件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合理布局产业开发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和交通条件都较差,而开发资源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因此,应给予比沿海省份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较好的软环境,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在优惠政策方面,国内、外、非国有企业都应有同样的优惠条件。

  此外,应制订适应市场和当地情况的产业政策、依照总体规划的安排,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产业开发。西部地区大开发,农业仍然是基础产业。但是鉴于西部地区普遍恶劣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不少地区存在着生境脆弱和水源不足的状况,农业不能勉强发展,不能走到处开荒种地、广种薄收,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而是应选择宜农地区,在解决好水源的条件下,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并且应用现代科技,建成高效农业基地;宜牧地区应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件下,积极发展牧草,并做到牧、养结合,建成高效的畜牧业基地;矿区应尽可能把矿业开发与初、高级加工业配套起来,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并把矿区办成工业城市;宜旅游地区应搞旅游资源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设成旅游游乐、商业城市。在产业政策上,要转变观念,抛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对政府的依赖,以市场为主导,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鼓励、扶持办好非国有企业,发展非国有经济。

  (五)加强文化、科技教育,积极培养人才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开发成败的重大问题,应特别予以重视。经济发展的落后和环境条件较艰辛是造成文化科技落后和人才缺乏的原因,而后者又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并且相互之间形成恶性循环。西部地区大开发必须越过这一障碍,为此,当务之急,除了引进人才之外,应加紧扶持本地区的文化和科技教育,培养本地的人才,同时,还应采取措施留住人才。为此,对当地人才的取用要予以重视,并从政策上、经济上、工作条件上应有所体现,要克服从排外、排洋到崇外、崇洋的两个极端,培养并重视本地的人才使用。

  (六)搞好城镇建设,促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我国广大山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只有实现了城市化,才能达到真正的脱贫奔小康。

  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特别是不少少数民族仍过着广种薄收,或半游牧式迁居生活,既难以脱贫,又难以保护好生态环境。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按总体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产业,并且应合理布局好城市,建设一批大、中、小城市,同时采取措施,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只有实现城市化,才能使西部地区广大群众提高劳动效益,接受现代的文化、科学教育和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现代化生活。也只有这样,使西部地区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城镇,使广袤的大地从沉重的人口和环境破坏的负荷中解放出来,做到地尽其用:部分宜农、宜牧、宜矿和宜旅游的土地能有效且高效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其他大部分土地可以得到保护或从事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作用,使西部地区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

  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还应该吸取一条经验教训,即不能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撤县设市”方法,把县改个名叫“市”的“城市化”,而应真正从硬件上达到:①区域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城镇;②区域产业结构上以第二、三产业为主;③农业高度商品化和高效化,即农民以社会生产为主,并有较高的生产率,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而劳动条件、生产环境和生活水平上的城乡差异缩小以至消失。软件上主要是人们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思想意识与时代发展相一致。总之,城市化要靠艰苦、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

  (七)实行积极开放政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良的经济合作关系

  我国2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是改革和开放,西部地区大开发也应是执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但要对东部地区开放和海外开放,还应该对近在咫尺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实行开放,寻求交流和合作,带动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部分还是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他们有资源、原材料和市场,可以通过合作,建立良好的经济协作关系,以互补、互助和互利为原则,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这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

  为保证我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尽快实现现代化,但是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应加速西部地区的开发。而在西部地区的开发中,应以历史为鉴,脚踏实地,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3-378.

  2. 陈朝辉.论“县市化”弊端与城市化进程[J].热带地理,1994,14.(4) 296-304.

  3. 陈朝辉.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 (1):40-46.

  DRAW  THE LESSON FROM HISTORY,AND MAK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CHEN Chao-hui, WANG Ru-Sheng, LI Bin, FANG Cuoxiang

  (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

  Abstract: There is a vast territory with a thin popul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The region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including mineral, water and water power, forest, grassland, animal and plant, and tourism resources. However, the region is an inland area with varied topography, in a large part of whic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dverse. In the region the transport facilities are poor, information is inadequate, economic base is wea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g behind, and talented personnel is short.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the lesson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making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o avoid a general rush action. It is suggested to work out an overall developing pl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 environment, 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so that to speed up the urbanization, to carry out open policy and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adjac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develop educational, 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s, and to train local talents. 

  Key words: The westem region of Chin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em region and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Ecologic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注:本文作者陈朝辉、王儒胜、李斌、方国祥,由陈朝辉执笔。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