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省国土整治和开发的重点:台地低丘的合理利用和治理
原载《广东亚热带山地开发利用研究》1985年第2期 P18-24
**本文广东省含海南岛及其所属岛屿。
台地低丘是指地貌上相对高度80米以下的台地和200~250米以下的低丘陵。这类地貌往往分布在人口较集中的平原和盆地谷地的周围,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的频繁影响,天然植被基本不复存在,并且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症结,因而是我省国土整治的重点。另一方面,这类土地可以从事农、林、牧、果等综合利用,而且仍有大量荒地未被利用,是我省可供开发利用的主要土地资源潜力。因此,对我省台地、低丘进行研究,探讨其合理利用的途径和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不但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也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
一、台地低丘的不合理利用是我省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症结,因而是国土整治的重点
由于长期对该类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已非解决不可了。这种生态危机是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结构不合理和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水土流失,土地荒废。据统计,全省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一般水土流失面积就更广。由于水土流失,许多土地表土丧失,或岩石裸露,成为难以利用而致荒废,这种情况,在南雄盆地、始兴盆地,灯塔盆地、兴梅盆地、五华盆地,罗定盆地以及星子盆地和沿海许多地方随处可见。尤其是上述地区红色岩系的台地低丘,有的已成为岩壳,无法再利用。
2.河床增高,渠道淤塞,农田沙化。由于水土流失,全省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增高,航运不畅,水灾日趋严重。以珠江为例,据水文站观测,珠江的年平均泥沙含量达0283公斤/米3,年总输沙量达8340万吨。根据北江澜石水文站资料,北江多年平均输沙量达491万吨,最高年份达900万吨。北江上游的浈水,据1959-1980年共21年资料分析,径流的年平均含沙量为032公斤/米3,每年流入北江的泥沙达475万吨,河床淤高02米。解放前,南雄县城的航船可以至浈水上游的乌径,现巳不能通航。连江上游星子河,原来也可通航,现在只能到达连州,上游已无航运可言。韩江据潮安水文站分析,1947-1978年共30年,河床淤高133米。本省其他河流如鉴江、南渡江、昌化江等,也都有类似情况。珠江口的航运已受影响,韩江口拦河沙也严重妨碍航运。
由于水土流失,使许多灌溉渠道淤塞而失去效益,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在南雄盆地,就有422公里长的河道受淤塞而影响灌溉。每年冲入农田的泥沙达338万立方米,受害农田达22万亩。
水土流失而致农田沙化也已成为大问题。根湛江地区农业局分析,农田土壤>001毫米的砂粒已超过45%,六十年代土壤的沙泥比例是4:6,现在相反,是555:455。据南京土壤所方分析,海南岛洋田土壤>001毫米的砂粒竟达85%以上。土壤砂化将造成肥力下降,全省土壤中,大多严重缺乏磷,钾元素。
3.土壤酸度增高。根据全省土壤普查结果,除部分石灰岩地区、紫色砂叶岩和滨海部分地区外,多数农田酸度较高,pH值达45~55。台地低丘坡地土壤也多呈较高酸度。
4.野生动物日益减少,尤其是益鸟,益虫正在锐减,而农田病虫害激增。因此必须大量施用农药,这样更不利于有益生物的生存繁衍,而形成恶性循环。
5.农村生活用能日趋紧张。目前农村人民生活用能,主要仍须依靠烧柴草,但是,由于农村周围近山丘陵地森林植被不复存在,杂草生长量不多,生活用能不足,而人口不断增加,以致农村柴火日趋紧张。有的地方村民要远到几十公里外的山地砍伐仅存不多的阔叶林,有的甚至挖草根烧火。这将造成更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调查情况表明:目前全省有高丘陵山地森林虽然也遭破坏,然而植被覆盖尚好,部分地方虽然是灌丛草被,却是灌木林或高草群落,复盖度高达90~95%以上,仍能保持水土。至于造成当今自然生态失调的是台地低丘生态结构不合理和水土流失造成的。
在全省85255万亩台地低丘中,除少数农村附近的“风水林”外,大部分原生植被已不存在,有次生阔叶林存在的,也只见于琼东南和粤北极少数地方。这类地少量被开辟成旱耕地或茶、果园,大多数为灌木草地,主要由白茅、鹧鸪草或铺地黍、竹节草所占据,伴生有地稔、酸藤子、山芝麻,野牡丹、桃金娘,岗松、悬钩子、蛇莓等灌木、半灌木。部分台地低丘有马尾松、桉树或木麻黄等人工林。此外,还有大量裸露地。由于地面覆盖度低,水分流失快,兼之台地低丘多不与山地连片,地形起伏,水源不足,因而水热失调,生态环境差。阔叶林的消失,马尾松人工林和灌丛草地生态质量低,是土壤贫瘠、土壤酸性度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台地低丘主要由第四纪红土、红色岩系、砂叶岩、花岗岩构成,由于地处盆地和平原周围,气温高,风化强烈,土壤疏松,易受冲刷侵蚀,植被受破坏后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这类土地又近人类居住地区,人为活动频繁;砍树、垦殖、撩荒复垦、割草、放牧,开路,烧砖,挖土取泥,更易造成水土流失。据测定,无林地植被覆盖低于60%,每年表上流失可达1~2厘米,每亩土地每年损失有机质达800~1000公斤。表土裸露或人为影响,损失更大。海南岛垦地种橡胶,据观测,新垦山坡若地面无覆盖,每年被冲走的土层厚这8~12厘米。全省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几乎全是发生在台地低丘上,主要集中在南雄盆地、始兴盆地、五华盆地,兴梅盆地、星子盆地和罗定盆地以及沿海平原等的台地低丘上,其他台地低丘也发生水土流失。因此说,台地低丘水土流失是广东省自然生态危机的主要症结,是本省国土整治的重点。所谓流域治理的根本措施就是这类土地的艰巨水土保持措施。
二、台地低丘是广东省可供开发利用的主要土地资源潜力
根据广东省分县面积和地貌类型统计,全省土地面积共318408万亩。可分为平原、台地(含阶地)、低丘陵,高丘陵、低山、中山、峰林石山和河流水域等8大类。由地貌类型的特点,决定土地的水热状况,再结合水文特点,从而决定土地大农业的利用方向。上述8类地貌类型的土地,其中平原是主要农用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物质的主要来源地。台地和低丘陵水热状况复杂,可以从事农、林、牧等综合利用。高丘陵和山地主要为林用地。峰林石山是难利用地,只能以保护现存植被并营造生态林而已。
现在本省土地利用状况大体是:平原面积共65592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06%,这类地除了城乡居民用地、交通道路,工矿用地,灌溉渠道等非农业生产用地外,凡可以从事农业利用的,都基本用上了。全省现有耕地共47449万亩,其中有水旱田3,4505万亩,大部分就在平原上。由于广东省人口多,密度大,每平方公里达285入(不包括港澳地区),人平耕地才8分,其中水田仅6分。并且人口还会增加,而耕地却因建设占用而不断减少,平原已难再扩大耕地了。峰林石山则无法从事农业利用。本省高丘陵山地面积达158886万亩,占全省面积的499%,这类土地包括高丘陵、低山和中山,高度分别在250米,500米和800米以上,坡度为20~25°,山地坡度可达35~45°以上,由于地形高度和坡度决定其主要只能从事林业利用,并且除部分坡度<25°的丘陵和低山地可以进行生产用材林外,大约60%的高山丘陵山地应为水源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和生物保护林等非开发性的永久林用地。全省现有林地面积仅7,6899万亩,人平森林13亩,多数为针叶林用材林。森林面积不大,而且林业结构十分不合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加速造林,使全省高丘山地能造林的土地尽量全覆盖,并提高森林生态质量,以期改善环境和木材供应状况。
本省台地低丘面积共8,5255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68%,为平原面积的13倍多。其中台地6,3233万亩,几等于全省平原面积,以琼雷台地面积为最大。在海南岛,台地和低丘陵面积占全岛的面积的52%。
台地低丘的特点是:(1)相对高度低,在200米以下,台地仅在80米以下。(2)坡度平缓,台地一般5~7°,最大不超过15°,低丘陵坡度一般15-25°。(3)地处平原盆地之间或边缘,气温高,光热充足。(4)地下水位较高。(5)地形起伏,水热组合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因而可以进行农,林、牧综合利用。土地生产潜力也不小,琼北红光农场台地橡胶亩产干胶60~70公斤;琼南保显、保国两个农场低丘陵橡胶亩产干胶100多公斤。在本省大陆中、南部,台地低丘甘蔗亩产3~4吨,有的达5-7吨。潮汕平原,惠州盆地和粤北山区如潮阳,博罗、乐昌,仁化、始兴、连县等,利用台地低丘种植柑桔、蜜柑等,亩产达1,000多斤至10,000多斤。利用台地低丘种植薪炭林,每亩年可生产柴草10~20担。因此,全省8,000多万亩台地低丘如果能切实整治并合理利用,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在海南岛若能用1,500万亩台地低丘种植橡胶,以每亩平均产干胶50公斤计,总产75万吨,总值45亿元。如果全省用3,000万亩台地低丘陵地营造薪炭林,每年可生产薪柴3-6亿担,能解决全省60~70%农村人口生活用能问题。如果用2,000万亩地种植水果,以平均亩产800斤计,总产可达16亿担,总值为48亿元,全省人平占有水果量为270斤。
全省8,5255万亩台地低丘中,除少量开辟为农耕地和茶果园外,大部份仍为荒地,未能得充分利用,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惠阳地区和粤北地区等,已利用的部分也大多缺乏工程或生物措施,而不断发生水土流失。如星子盆地台地低丘,生长的龙须草资源遭到破坏,全无水土保持措施地垦殖种烟,其他如南雄盆地也如此。所以要开拓新的土地资源以进行生产利用,主要应把重点放在台地低丘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上。
三、台地低丘利用的存在问题和合理利用及整治的主要途径措施
(一)台地低丘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挖树头、铲草皮。由于农村地区生活用能紧缺,附近台立的树木被砍光,继之则“斩草除根”。在粤东地区由于柴草欠缺,常在村边附近台地低丘上挖树头、铲草皮。有些农民习惯于铲草皮熏土作肥料,英德县英东地区农民则习惯于铲草皮垫猪、牛栏。这些过度利用植被的方法,使之发生严重水土流失。
2.过度放牧。平原地区草地少,台地低丘往往成为“天然牧埸”,常因放牧过度,野草难于生长,以致地面裸露。
3.用地缺乏养护措施。利用台地低丘种植香茅、剑麻,木薯、西瓜、菠萝等作物,但却无保持水土措施,因此往往在利用2-3年之后表土全失,成裸露地而无法再利用。潮阳县雷岭区有一个山村开垦坡地种菠萝,由于全垦全植,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已无耕地可用,只好到外村租地耕种。琼雷地区在台地上种香茅、剑麻、木薯等造成水土流失而成不能再用地,也到处可见。
4.植树造林,不注意生态效益。利用台地低丘造林,种植桉树、木麻黄和马尾松纯林,这些树木的落叶分化后不利地面杂草生长,使地面裸露,流水冲刷,表土丧失殆尽,也成为难于作物更新的土地。这种现象在惠阳地区南部、粤西沿海各县,海南岛岛东林场和岛西林场都可见到。
5.不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英德县横石水区利用台地低丘上种杉,22年后树高仅1-2米,这就是不因地制宜利用土地的典型例子。
6.任意丢荒造成“茅草化”。在台地低丘上开垦种植,由于不注意水土保持,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瘦瘠而又任意丢荒,于是白茅入侵并占据这些土地,形成难利用地,这就是土地“茅草化”。
7.人工工程使台丘地严重“外伤”。台地低丘因为接近平地人口稠密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如修路、建筑、烧砖瓦、挖土方等大量工程造成严重“外伤”,而成无用地。
这些不当利用,都会造成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并使之危害生态环境。
(二)台地低丘利用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果林
利用台地低丘营造薪炭林,是积极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措施。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我省农村生活用能仍只能以烧柴草为主,因此,必须尽力发展薪炭生产,可引种并扩大速生高产高能树种的种植。目前,南亚热带、热带的较好薪炭林树种有大叶相思、台湾相思、木麻黄、马尾松、荷木等,牛肋巴也可引种,较湿润的坡地可种黎蒴。在石灰岩地区可以扩种任豆、麻楝等。在有条件的地方,应争取人平1-2亩薪炭林。我省沿海地区无山又无林,但利用滨海沙滩种木麻黄作为防护、薪炭两用林,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柴火奇缺的问题,而且有剩余柴草支援内地,这种成功经验值得有大量未利用荒坡地而烧柴困难的地区借鉴。
利用台地低丘发展经济林和果林,是生态和经济两利措施。在海南岛可利用台地低丘扩大橡胶、椰子、油棕等的种植,琼西南乾旱而又高温的台地阶地上,可种植腰果,木棉、芒果等。本省南亚热带地区的台地低丘可发展荔枝、龙眼、柑、桔、橙、杨桃等。中亚热带地区则可扩大蜜柑、夏橙、沙田柚、桃、李、梨、柿,青梅的种植,并且可以引种葡萄。
台地低丘种果造林要注意改良生态环境,多发展阔叶林,混交林,乔木杂果可林果混种。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林下可间种药材或牧草。
部分台地低丘因水土严重流失,生境恶化,水热失调,植物生长困难,因而必须采取工程措施保土,或挖穴填客土再种树。有的应种先锋树种并保护好灌丛草被,待生境改善后再行开发利用。多数红色岩系台地低丘必须采取此项措施。
2.发展经济作物和药材生产
由于本省地跨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台地低丘适应多种经作和药材生长。其中,经济作物有豆类、芝麻、剑麻、香茅、甘蔗、西瓜、红瓜籽、茶叶、油茶、油桐、蚕桑等。
在海南岛台地低丘适生药材有萝芙木、木棉花、百部、青天葵、草决明、槟榔、丁香等。全省均能生长的有山苍子、夏枯草、金银花、栀子,菊花等。在本省北部有猕猴桃、甘木通,使君子、黄莲、罗汉果等都可引种。
发展经作生产的台地低丘,应是土层深厚、水湿条件较好而较低平的土地。海南岛可发展热作、剑麻,胡椒等。大陆中、南部可发展甘蔗。本省北部可发展茶叶、油茶、油桐和蚕桑。
3.发展草食畜牧业
利用台地低丘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加强农业生产薄弱部门的主要措施。随着人民生活提高,除应增加猪肉和三鸟禽蛋生产外,对牛、羊肉、羊奶等的需求将大量增加。但是肉牛和牛奶的生产是我省目前畜牧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利用台地低丘草地尽快发展。
在台地低丘草地发展畜牧业,应具备这些条件,(1)有较大面积的连片草地。(2)水湿条件较优,产草量较高,草质好,或易于进行草地改良的土地。(3)有可建立饲料基地的宜农地可以利用。(4)有水源供应。
本省较大面积的台地低丘草地,主要分布在琼西的昌江、东方、白沙、儋县和乐东等县,琼东北的屯昌,定安和文昌等县,但是这些地方生态条件较差,产草量仅亩产鲜草300~500斤,并且草质不良,每年干旱季达5个多月,不宜发展大规模畜牧业。雷州半岛和大陆沿海也有大面积台地低丘草地,但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牧草生长不好,产草量低且多茅草,也大多不宜发展牧业。大陆内部盆地红色岩系台地低丘则因水土流失,杂草不易生长,更不宜畜牧。较适合发展畜牧业并可望建设成肉、奶商品生产基地的,主要有英德县的英中盆地、英东盆地,韶关盆地、乐昌盆地、灯塔盆地和惠州盆地等非红色岩系台地低丘草地。这些盆地中,台地低丘草地面积广阔,多连片分布,且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每亩草地可年产鲜草800~1500斤。一些地方虽多茅草,但易进行牧草改良。尤其以乐昌盆地黄屋附近台地草地为最佳,牛肝坪附近草地也不错,草质都较好,以黄毛草为主。
然而,由于我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风化强烈而且夏秋多暴雨,丘陵山地易发生水土流失,一旦成为荒地,又甚易被白茅入侵,形成“茅草化”,难以利用。为了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并能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高效率的畜牧业。这就是建立以养为主、以牧为辅、养牧相结合的畜牧业。首先应利用宜农地(荒地或低产田)建设高产饲料基地.草地则采取林牧结合,以林保牧,植树造林,然后改良牧草。应建立小型分散牧场,同时进行畜牧体制的改革,建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牧,工、商经营体系,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本省引进的高产牧草饲料有象草,紫花苜蓿、墨西哥玉米等。要发展牛奶生产,还应扩大精饲料;玉米,大豆以及粮食的生产。
本省东莞县板岭畜牧场和连县高山畜牧场利用台地低丘改良牧草以发展畜牧业,都取得了初步成功经验。但是都未能建成稳定的饲料基地,林牧结合改良生境再改良牧草的措施也未落实,畜牧条件仍不足,故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仍不高,必须继续努力完善。
此外,在粤东地区、肇庆地区和琼北有较大面积的台地低丘被开辟为旱耕地,这也是一种利用途径。
(三)台地低丘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台地低丘虽然地势较低平,但毕竟是正地貌的土地类型,易受冲刷侵蚀,故对其利用必须注意保护和治理。台地低丘的利用与整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步骤进行治理:
1.一般水土流失型台地低丘的治理措施
一般水土流失是指轻度的水土流失,即以面蚀为主的水土流失,应以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使在治理过程中能同时发挥经济效益。可采取如下措施:
(1)土地利用梯田化。凡台地低丘上的农耕地、饲料地、茶园、果园等需常耕或半耕的用地,都必须采取严格的梯田化或反倾斜环山沟(行)的形式,以利水土保持。
(2)注意地面覆盖。坡地梯田或环山沟的田基以及未利用的闲散地段,必须有植被复盖,以防止土壤侵蚀。可选用杂草灌丛或种植毛蔓豆之类的绿肥豆科植被,也可间种藤状或矮灌丛的药材,以保护地表。
(3)建立立体农业生态体系。对林用地采取林一灌一草多层复盖,即造林并间种灌木,同时保护草丛植被,以利于迅速改变生态环境。
对丘陵坡地,应以坡麓作农用地,山腰种果,坡顶造林的形式。牧用草地必须林牧结合,采取草地林灌网格化,并应种植荫蔽树种。这样,使土地在利用中又得到保护,发挥经济和生态两种效益。
2.严重水土流失型台地低丘的治理措施:
严重水土流失是指重度水土流失,即以沟蚀以至崩岗型的水土流失,应以保护为主,先整治,后利用。可采取下列措施:
(1)生物措施。宜封山造林,首先封山保护好原有植被,然后种上先锋树种,可挖穴填客土种植,应尽量多种阔叶树,或针阔叶混交。
(2)工程措施。修筑拦沙堤保护表土层,同时结合生物措施。
我省台地低丘面积大,既是本省主要的水土流失土地,又是潜在的可开发的土地资源,其整治和利用必须引起重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是能取得成效的。德庆县原来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几十年的努力治理,已取得成功的经验。然而,要整治和开发本省台地低丘还必须有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