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省国土规划的设想
“广东省国土规划”论文 1986年10月
**本文“广东省”包括海南岛及其所属岛屿在内。
目前全世界面临着由于人口激增而出现的资源《包括能源和粮食》环境等重大问题,这也是我国、我省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促使三者的协调,是国土规划的任务。
一、我省国土问题的严重性。
本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隅,我国的最南部,濒临南海,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自然条件较为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土地生产潜力大,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然而,由于地域差异,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匀,并且由于历史土的原因和解放后某些政策的失误,人口增加过快,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因而面临许多严重的国土问题。
1.人口过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土地问题和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农村问题”。
本省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并且增加较快。据统计,1952年全省总人口为3163万人,1957年为3593万人,5年间增加43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6万人。1985年全省人口又达到62531万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295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的27倍。28年问增加了2660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95万人。相当于每年净增加两个县的人口。人口的激增,人平自然资源占有量就迅速减少。以耕地为例,1952年本省人平耕地为157亩,到1985年人平只有074亩。与此同时,耕地绝对数量也在不断减少。1957年全省有耕地5185万亩,1983年仅有4713万亩,26年间减少472万亩,每年平均减少上8万亩。近年来耕地减少速度更快,1980年~1983年以每年平均273万亩的速度减少,几乎每年消失一个县的耕地。这一多一少就展现一幅国土问题非常严重的情景。
随着人口的暴增和耕地的减少,就伴随着“城市问题”和“农村问题”的出现。
解放以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别是机械增长很快。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与之不相适应,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医疗、卫生,文化和教育等设施不足,并且城内绿地减缩,郊区大量农田被占用,城市污染加剧,环境质量降低,生态平衡出现危机。以广州市为例,1950年市区面积36平方公里,共102万人口。1984年以东山、海珠、荔湾、越秀四个区统计,面积共544平方公里,人口达1944万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5735人。市区住宅用地仅12多平方公里,只占市区面积的22%。全市缺房户达113482户,占总户数的20%。医疗方面,市内平均每万人口才有39张病床。中、小学不足,难以普及初中教育,而城市不能普及中等教育是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市内交通十分拥挤,交通事故年年上升,已成主要公害。类似广州市的情况,省内其他城市也在出现,尤其是象汕头、潮州、榕城、韶关、梅城、兴宁、佛山、海口、湛江等中等城市和城镇,城市问题也日益严重。
城市问题还包括城市职能不明确,没有合理的建设规划而造成杂乱无章出现的种种问题。
随着人口的激增,我省也出现了“农村问题”。所谓“农村问题”是指因人口暴增以致平原广大农业地区的“农村城市化”和山区农村到处开山造屋等而造成的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
“农村问题”以粤东地区为最严重,平原地区则以汕头市属各县为最突出。汕头市面积仅10346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9%,总人口已达92024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47%,而每年仍在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2~4%增加。现在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890人,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3倍多,全国的8倍多。其中潮阳县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360人,澄海县达1688人,作为全国大城市之一和广东省第一大城市的广州市,包括近郊在内的人口密度也只不过是每平方公里2356人。因农村人口稠密,村寨相连,居住“城镇化”,而自然资源不足,人平只有3分多耕地,农业需用劳力只占总劳力的20%左右,大约有70~80%剩余农业劳动力可从事其他行业,目前该地区除了水果、手工业轻工产品和部分加工食品等能调出外,大量的物资,包括能源原料,工业原料,粮食及其他一些食品需要由外地调入,近乎于城市的物质循环特点。1985年,汕头市调入粮食达83亿斤,给国家和地方财政增加大量负担,也给交通运输带来很大困难。由于资源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也较低,1985年全市农村住户调查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的14%。就业问题,社会问题,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以及环境问题都有恶性循环之势。
山区的“农村问题”以梅县地区为例。全地区自解放至今36年间,人口增加了1倍多。现在人平也只有054亩耕地。自1980年以来,粮食调入大量增加。在盆地平原区也有“农村城市化”趋势。在山区则因少有平地,农民到处在山坡上开山造屋、开荒,水土流失更加普遍,致本地区成为全省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地区,居住过于分散,又增加了农村生活现代化和生产集约化的困难,
上述情况在本省其他地区也越来越明显。
2.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
解放以来,金省虽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累计到1985年全省造林面积达67754万亩,但成活率不高,保存面积不多,并且由于人口的增加,因大量用材、薪柴的需要和开垦种植而不断砍伐森林。尤其是历次政治运动造成林业的浩劫,便森林在不断减少。目前全省森林面积仅88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2786%,生态效应不高,尤其是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天然林的不断消失,大量野生动植物在消亡,有的且尚未被人们所认识便已灭种,全省目前仅粤北和海南山区保存有部分天然林,不少野生动物已濒临灭种或已经灭种,这是人类财富不可补救的损失,也导致生态失调;本省珠江、韩江口等河流以及沿海浅海水域,由于环境污染和酷渔滥捕,鱼类水产资源也不断减少,造成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危机。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人口增多,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我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全省城镇每天污水排放量达547万吨。仅广州市每天排放的污水就达273万吨,还有工业废渣6000多吨,废气164亿立米,全市15条排污河涌的水质,重金属检出率平均达l00%,砷达866%;市郊受污染的耕地中,镉、铅、汞、锌四种元素,平均污染指数按污染程度都达到中度至严重的程度。地处粤北山区的韶关市,据市南8公里北江河段检测,废水含汞量最高值为每立升000285毫克,铅0128毫克,镉06毫克,分别高于国家水质标准的285倍、128倍和60倍。河底泥沙含汞量更是高达每公斤为92~218毫克。在山区中,由于铀、煤炭以及其他矿产的开采,在不同程度上对土壤和河水造成有害的污染。据省考察团调查,每年流入珠江的污物有:石油12728吨,氰化物1074吨、酚403吨、锌12675吨、铅10501吨、铜2273吨、铬283吨、镉219吨、氯114吨,多数超过国际卫生规定的标准。
目前,全省每年农药的施用量约达l万多吨。化肥用量更是逐年增加,1970年为3346万吨,l978年达6012万吨,1983年达10446万吨。这也是环境污染源之一。
再之,由于森林的减少和生态效应的降低,加之开山垦植,修路、取土,基建、开矿等工程和坡地耕地无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致使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态问题。
解放以来,虽然我省做了不少水土保持工作,但水土流失面积则有增无减,且程度愈来严重。据统计,全省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遍布70多县、市,流失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县市,其中以韩江、东江及北江等江河上游和粤西一些盆地为最严重。韩江上游的梅县地区,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仅1180平方公里,1984年竟达2556平方公里,增加117倍。整个梅江流域水土流失2908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44%,其中沟状流失达693平方公里,崩岗284平方公里。五华县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竟与全区面积的60%以上,一片“山河破碎”景象。北江上游浈江流域的南雄县,水土流失面积751平方公里,几乎占全县面积的33%;连江上游的连县达540平方公里,也占全县面积的205%;此外,粤西的德庆、罗定盆地以及本省沿海台地丘陵都在发生大面积水土流失。因为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流入河流、山塘、水库和农田,造成危害。据检测,韩江每年平均输沙量达761万吨,最高年份达1750万吨,30年间河床淤高1米多,韩江下游一些河段已成世界少有的河口三角洲上的“悬河”,每年洪峰威胁着潮州、汕头两市和潮阳,揭阳、澄海等县280万人民和105万亩农田的安全;北江上游仅浈江的年输沙量已达62万吨,而在1959年前后每年仅50万吨,32年间河床淤高22米。据统计,全省受淤河道有800多条,使航程大大缩短,不少过去靠航运交通的山区因失去航运,资源难以开发。全省因水土流失,水库淤积情况非常严重,最典型的例子有兴宁县中型水库石壁水库,正常库容500万立方米,现已淤积433万立方米,损失正常库容的866%,基本失去效益;大型水库合水水库,也已淤积1269万立方米,失去库容的354%。据梅县地区统计。全地区因水土流失而报废的山塘505宗,水库的淤积相当报废41宗小(一)型水库。全省受水土流失危害的农田达138万亩。
水土流失和生态问题也是本省严重的国土问题,急需规划整治。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急待综合治理。
因地域差异,即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和自然条件的差别以及社会、经济,交通与历史传统的不同,造成本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明显。贫困地区问题也越加突出。近几年来,以广州市和港、澳为轴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其他地区却较缓慢,1984午广州市人平工农业总产值为2196元,是全国人平工农业产值1091元的2倍,惠阳地区人平工农业产值为619元,海南自治州581元,汕头市572元,梅县地区仅369元,是全国人平的338%,广州市的168%。粤北石灰岩山区、梅县地区水土流失以及其他一些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更加缓慢,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其中,特别严重的是粤北石灰岩山区中的典型地区如阳山的东山,英德的青坑、岩背,清远的白湾、乐昌的沙坪,乳源的大坪,连南三排、南岗等区以及其他区的一些乡,人平收入在120~150元以下,人平口粮只有200~300斤,并且大部分为旱粮,几十万人口至今仍未解决饮水问题,连南三排有5户农民,共26人口,9个劳动力,人平只有180斤旱粮,人平收入317元。这些地区的主要问越是自然条件很差,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土地生产潜力和国土人口负荷能力极低,人们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皆缺,仅能维护最低的生存条件,难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人口仍在激增,生境也在恶化;梅县地区的水土流失区,由于水土流失,地力降低或毁灭耕地,阻碍生产的发展,使人民生活贫困。根据统计,全地区仍有125个乡,共61万人口,人平收入在120元以下;本省其他边远山区,则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技术文化落后,资源开发困难或经济效益低,遭致贫困落后,急需治穷致富,
4.能源的缺口越来越大
本省是能源严重不足的省份,而且缺口越来越大。1985年全省共发电17517亿度,人平占有电量280度,比全国人平少109度,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在上述发电量中有7696亿度是水电,因本省水资源的时空变化极大,故冬春季节,以及平原地区,电力供应更加紧张。全省水能可开发量只占全国的12%。煤的储藏量也不多,仅7亿多吨,占全国储量的01%左右,并且因质量差,作为一些工业应用以至生活用能尚有问题;全省有林地共8818万亩,活木蓄积量23亿立方米,人平37立方来,为全国人平的40%。且多数为用材林,水源林,或分布在难以开发的深山中,薪炭林不多。全省林木年生长量估计为2000万多立方米,每年生产的农作物秸杆约2500~3000万吨。而全省农村人口每年约需薪柴(包括作物秸杆、柴草)7500吨,供需矛盾尖锐,不少地区农村柴火十分困难,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本省其他能源尚未大量开发利用。而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能源不足的矛盾将会更尖锐,目前外省能源调入和各地对商品能的供应则受交通的严格限制。
5.交通状况与经济发展极不适应
解放以来我省交通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到1983年止,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63790公里,己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并且沟通桂、湘、赣、闽等相邻省份,省内大部分区乡也通了汽车。铁路方面,共有铁路846公里,除有全国南北大动脉的京广线联结本省外,还有广九、黎湛等线,广三线正在向粤西茂名石油城延伸。航空方面,广州和省内汕头、兴宁、湛江、海口、三亚等地及国内务大城市都有通航,还有多条国际航线可通泰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国首都。航运方面,内河仍有11195公里航程,每年运输量很大。海运发展也较快,黄埔港、广州港、湛江港、汕头港、海口港、三亚港和赤湾港的港口建设和装卸能力都有极大提高,成为内外联络的重要口岸。但是本省交通与经济发展尚未适应,由于缺乏铁路交通,公路质量低,运力有限,未形成起骨干或大动脉作用,联系全省强有力的交通网络,本省东、西两翼与广州交通干线未形成,尤其是面积占全省l/5,人口占1/3的粤东地区,连一寸客运铁路也没有,粤西和海南,特别是粤北山区交通更加落后,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困难;运价低廉的内河航运则日益萎缩。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淤积,大多数河流上游无法航行,较大江河的中,下游虽能航运,但是一方面因失去上游资源丰富的物资运输。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水利工程不注意航运综合利用设施,尤其是当前河道“封建割据”的管理体制,航道难以统一规划、改造和管理,故此内河航运日益不景气。山区资源难以得到廉价的运输而无法开发,造成“地富人穷”。港口也缺乏全面规划开发,有关粤东地区以及赣南、闽南等地与外地和海外进行物资交流的汕头港尚待开发扩建。海南岛的岛内交通和港口问题尚多,有待全面规划。
6.水源供需矛盾显着
本着虽然是全国水源较丰富的地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达376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有2110亿立方米,另外还有邻省流入本省的客水径流量约2560亿立方米,全部径流总量达4670亿立方米。人平占有水量7500立方米,为全国人平占有量的3倍。然而,因降水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也较大,并且受地形、地质的制约,水利设施仍未完善,给水源利用带来很大困难,每年旱、涝交替,威胁工农业生产。据水利部门统计,金省旱涝保收的农田只有218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63%,仍有800多万亩农田缺乏水利灌溉,沿海台地,雷州半岛、海南北部台地、海南西南部,粤北石灰岩山区,用水十分困难,尤其是石灰岩山区和一些沿海台丘地区,连人畜饮用水也难以解决,
由于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用水日趋紧张,水源问题已不容忽视,特别是枯水年份和每年干季,本省大部分地区都感到用水严重不足。
上述问题可归纳为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我省当前的突出国土问题。
二、国土规划的实质、依据和原则
所谓“国土”是个现代的名词,有的专家认为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其实,领土和领海是指特定地域的土地及共所属海域,领空则是依附陆地和水面而存在的。这个概念与土地资源的概念是一致的,都是指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在内的某一地域的土地资源,不同的是“国土”有一定政治地域的含义。故此,国土规划实质上是一项为合理配置生产力,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对某特定地域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规划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谋求该地区(域)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国土规划主要是以资源也称国土资源的开发为依据,特别是以土地资源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为依据,并考虑相应的社会经济因素和内外联系的条件,然后从历史,现状和发展的可能来论证生产力配置、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保护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因此,国土规划应遵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为主要原则,并应用下列观点:
(1) 战略性观点。国土规划是为国家或某一特定的区域制订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服务的,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通过国土资源的调查和研究,根据各种客观条件和可能,提出远景目标和战略性措施。
(2) 区域性观点。地域分异规律是国土规划必须遵循的重要自然规律,由地域分异和历史发展面强化的区域性是国土规划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按区域观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建立合理的地域经济结构。
(3) 全局性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在国土整治中,应考虑上下游整个流域的全局;对经济发展战略来说,应以开放的眼光,着眼于本地区与邻省、邻国以及其他地区相互联系和交流的需要和可能,全盘、周密考虑发展的战略目标,
(4) 历史性观点。历史发展过程中,区域的盛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制订规划的重要参考,因此,要研究地域的有关历史发展情况。
(5) 综合性观点。国土规划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项兼顾地区内外以及过去未来的工作,涉及到城市和广大的农村,从土地资源为核心涉及到大农业、工矿、交通、能源等生产的各部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地貌、地质、水、土、气、生物到社会条件和社会资源的各方面。故此,要有综合的观点,考虑各方面的条件,采取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多学科、多部门协作,制订全面的规划。
三、本省国土规划主要任务的设想
我省的国土规划属地区性规划,但它是以行政区为界限,其中包括多个地理区域在内,故此,既包括纵向的部门规划,也包括横向的经济区规划,不过,在经济区内也包含部门规划在内。其关系是:全省的纵向部门规划必须以经济区的部门规划为依据,同时它又是经济区部门规划的指导,渗透综合。本着纵向的部门规划主要有下列几项:
(一) 人口规划
人口规划包括人口的数量和布局规划,人口的发展应与国土资源的人口负荷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地区的经济职能、国土人口负荷能力,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确定人口发展规模、速度、布局、城市人口规模、城乡人口比重、职业构成、劳动力使用和转移,同时还要考虑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措施等。
城市的人口规模和职业构成是以城市职能和交通条件所决定的农村腹地对城市人口的负荷能力来确定的。但是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看,应控制超级大城市的过多出现。
农村人口数量和布局应以国土人口负荷能力和生产力合理配置为依据,并从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生活的措施等方面考虑。
由于我省地少人多,自然资源分布悬殊,地域差异大,故必须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城市规模过大。地区人口合理布局,应特别重视人口过密地区,如粤东地区和贫困地区人口问题的妥善规划。
(二) 城市发展规划和农村建设规划
主要是从宏观控制的观点,研究各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并以此来进行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则包括农村城镇和圩集的布局和发展规划,从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科技水平,并促进生态平衡的建立,进行合理农村居民点布局、改造和建设的规划。
本省农村建设规划大体可分为两个类型:平原和山区。
本省平原地区的主要特点是人口稠密交通方便,耕地不足,能源紧缺,但经济较为发达,要从这些特点考虑以城镇建设为中心的农村建设规划。
山区的主要特点是丘陵、山地广阔,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自然资源较丰富,但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等,为了有利于改变我省山区的落后面貌,要科学开发山区,故此应高度重视山区的城镇建设,合理布局城镇圩集,从建设成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农副产品加工等中心和山区对外联系窗口,并且有能吸引科技人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的城镇进行规划,并且为了有利集约生产,建设高效的山区农业生产体系,和提高人民生活,应适当合并扩大村集,合理布局建设。
(三) 地区经济职能和商品基地建设规划
社会生产总的来说都可以分成对国计民生起关键性作用的基础生产和为市场需求的商品性生产,前者主要是计划性生产,后者是指导性生产。根据国土资源的特点决定这两种生产的地区经济职能。这是国土规划的重要任务。
我省主要基础生产有粮食,用材和其他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原料的生产。其中粮食生产是最重要的基础生产,可根据经济区域内土地类型,人口状况,外地粮食市场、发展可能和交通运输等条件确定自给率或商品率生产指标,作为法定或半法定的任务。政府有关部门则从生产资料、农田建设、予以投资或从产品价格的经济效益予以保证来扶助、支持其生产。这是一项重要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计划,其他基础生产也同样。
林业既是基础生产,也有经济商品性生产,更是重要的生态支柱,主要由土地资源状况决定的。根据经济区内土地类型的特点分成生态林用地和经济生产开发性林用地,从而可以进行林业建设规划。本省林业从生态支柱作用考虑有沿海固沙防风林,农田防护林,丘陵山地陡坡地(25°)水土保持林,水源林和自然、生物保护林等;从经济生产角度考虑则有果林、经济林、薪林和用材林等。
在林业规划中还要从全局生态平衡的角度研究森林覆盖率,并确定全省及各地区森林的应有面积。
商品基地规划是根据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及其开发潜力、土特名产生产传统,发展新产品条件、市场需求等进行规划,作为指导性生产的依据。
确定某一经济区基础生产,林业发展方向和商品基地规模等,就可以确定该地区的经济职能,这是其他规划的基础。
(四) 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规划
本省南濒南海,海岸线长达84496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达43144公里,海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渔场374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约250万亩。此外沿海还有港湾153处,有不少优良渔港。这是本省重要的国土资源,为了开发海洋资源,要进行渔港建设,滩涂的合理开发利用。河口和浅海鱼类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深海及远洋渔业开发等方面的规划。
同时还要对海洋矿产、能源、盐和其他化学资源的利用研究和开发规划。我省南海大陆架石油、天然气、海岸带金属矿物、潮汐,波浪、海流等能源以海水中的盐及其他化学元素都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可规划开发。
(五) 能源规划
针对我省能源不足、有一定开发潜力,但利用困难的特点。确立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开拓新能源,形成多元能源结构的能源建设方针,除依靠国家提供商品能源和规划本省煤炭、石油开发外,重点应抓好本省再生能源:包括水能、薪炭和其他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开发,合理布局能源基地。
(1) 煤炭的开发利用。本省煤炭质量低,并且目前运输困难,可考虑建设坑口电站进行利用的开发规划。
(2) 加强近海石油的开发,并研究扩大核能的开发利用。
(3) 重视水能开发。水能是本省具有开发潜力的再生能。全省可开发量达738万千瓦,年可发电200亿度以上,是廉价的能源,但投资大,要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支持水能的开发,并且要加强水利规划,多建设调节水库电站,保证水电的均衡供应。
(4) 大力发展薪炭林。薪炭林是利用土地资源转化、储存太阳能的较好形式。我省山地丘陵多,发展薪炭生产是长远的战略措施,要多种形式,结合用材林、经济林、果林、防护林以及牧草发展薪炭林,并研究薪柴的综合利用,同时还应重视城乡沼气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发展。
(5) 其他能源。本省海岛和沿海地区可开发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太阳能也是本省开发利用的能源,尤其在海南岛西部都更应着力太阳能的开发。此外,一些地区还有地热能可利用。
在开发能源的同时也应尽量节能,故此也要进行节能规划。
(六) 交通规划
本省目前交通虽然仍未适应建设和经济发展要求,但发展交通条件优越,要从全省经济联系和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局规划交通建设。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有不同于公路的作用要从加强本省东西两翼和海南的联系以及各经济区内大经济中心考虑铁路干线建设。本省人多地少资源不足、但劳力丰富、交往频繁,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铁路建设不但要考虑物资外运,更要考虑物资的调入,才有产品的调出的因素,另外还要考虑与邻区邻省历史上和发展上的经济联系,确定的铁路交通规划。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可以联系到山区和偏僻乡村,是重要的交通网络,故除规划好建设省际、区际干线外,还要考虑形成骨干交通网的建设,广州至各经济区及各区内经济中心都应有相应的质量等级的公路干线。
本省内河航运优势和困难并存,要根据资源开发对水路运输的要求和物资交流的需要,重点而高要求地规划重要交通河道的建设,还要研究统一管理营运、综合利用的措施。
本省作为华南的门户,航空和海运交通是对外联系的重要桥梁,但投资大,效益也大,故要有重点地建设,各经济中心一般应有大型机场和大港口(韶关除外)。目前本省唯独粤东地区尚无万吨级码头的港口,要从潮、梅两地区、赣南,闽南等地联系对外交往规划港口建设。
(七) 重点地区整治规划
本省国土整治的点是水土流失、石灰岩山区,城市工矿污染和河流整治等。
水土流失整治的重点是台地低丘水土流失的整治,这类土地处于盆地平原的周围,高程较低,坡度不大,因长期采椎、放牧、开垦、取土等人类活动,植被反复被破坏,而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尤以成土母质是第四纪红土、红色岩系、风化程度较深的长石花岗岩和伟晶花岗岩的地区为甚,主要分布在韩江上游梅江流域、北江上游南雄盆地和连县星子盆地、粤西的德庆、罗定盆地,东江上游河谷盆地和本省沿海台地丘陵区,其中以梅江流域最为严重,是本省整治的重点。水土流失的整治要从流失类型入手,以生物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结合,并且要从流域整治全面考虑,整治与开发相结合,以整治促开发,以开发巩固整治,才能取得成效。
石灰岩山区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由于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劣,整治十分困难,要从国土人口负荷能力,研究减少人口负荷的妥善措施,并从保护环境,恢复土地生产力的角度,研究必要的整治措施,全面有效地进行治理。
本省部门的规划还有水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和布局、工业布局等规划。
(八)经济区规划
横向的国土规划主要是经济区域规划。经济区是由地理因素和历史上经济联系发展形成的,所以实际上的地理经济区域,是以地理区域为界限,以经济联系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全省大致可以分成下列经济区:
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包括广州市、肇庆地区、珠海市、深圳市和江门、惠阳两地区的大部分。本区是以广州、佛山、江门、惠州等城市为经济中心和对外门户,以珠江三角洲为重心,粤西、粤北、惠阳等山区为后盾的全省最大的经济区,该经济区内城镇密集,水陆交通方便,对外经济关系密切、商品经济发达,并将迅速形成城市化的地区,本区作为本省经济中心,搞好城市规划、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是国土规划的重要内容。
2.粤东经济区。包括汕头市、梅县地区和惠阳地区东部小部分,即包括潮汕平原在内的整个韩江流域,以汕头市为对外门户和经济中心,该区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居全省之冠。是本省“农村城市化”较成熟的地区,历史上与邻省经济关系密切,外向能力也较强,但是因为近几十年来的内部封闭,而本地资源有限,致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本区必须加强内外联系,恢复活力,才能获得经济发展。故加强交通是本地区发展的关键。人口问题和梅江流域水土流失整治是国土规划的重要问题。
3.粤西沿海经济区。包括雷州半岛、茂名市和江门市西部,该区以湛江为经济中心和对外门户,全区以农业经济为主。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本区水热不协调、土地瘦瘠、经济基础薄弱、生态条件较差,但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大量台地低丘和海域有待开发,水源、能源和生态问题是本区国土规划的重点,此外还应重视湛江港的开发。
4.粤北经济区。以韶关市为范围的北江上游流域地区,京广线把韶关和毗邻的广州、香港连结起来,使之成为本区的经济中心和对外联系的窗口,该区地域较广。在全省中人口密度稍低,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生态条件尚好,具有较大开发潜力,但经济发展缓慢。区内大面积石灰岩山区是全省最贫困地区,另外还有北江上游水土流失问题,同时粤北山区又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经济开发,石灰岩山区和水土流失区整治、生态保护是本区国土规划的重要内容。
5.海南经济区。包括海南全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地区,本区热带自然资源和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是本省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但是经济仍较落后,兼之为热带海岛的地理条件,水热不协调、水资源不足,并且能源紧缺。热带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开发、联系岛内的交通和对外联系的港口建设,生态保护和解决水源等项是本区国土规划的重点,为更好地发挥地区优势,本区还可分为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经济区、以三亚为中心的琼南经济区和以东方为中心的琼西经济区,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四、切实做好国土资源调查,为国土规划准备条件
国土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规划,为了搞好国土规划,必须进行国土资源调查,为国土规划做好基础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先后进行了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农业区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调查考察,这些都是对国土规划的有益工作,但是作为国土规划核心的土地资源的调查工作仍然十分薄弱,1978年起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综考会、农牧渔业部等部门等分头组织的全国范围的地貌、土地利用、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等四项内容的调查和1/100万图编制工作,简称“四图”工作。本省四图的编制主要由广州地理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地理系承担,省内大部分编图任务业已完成,但是此“四图”是小比例地图,只是示意性的表示方法,在省级以至省以下经济区的国土规划难以应用,全省农业区划中只完成各县市大、中比例尺的土壤图土地利用图和少量地貌图,编制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资源图、土地类型图和调查工作尚未进行,故此应切实补充搞好这一项工作,尤其要搞好土地类型调查工作。
所谓土地类型是根据土地的地貌、地质、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特点所进行的土地分类,按这种分类的土地可以通过数学和生物学的办法,可以定量地估算土地的生产潜力,然后参照其他国土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合理地评价土地的用途和价值为国土规划提供依据。但是土地类型调查工作,涉及范围广、因素多、工作量大,需时间多,并且工作难度较大,应尽快开展工作,
目前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土地详查,实际上是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虽然这项工作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国土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土地利用状况并不完全反映土地的客观属性和实质,而且是一种不稳定的状况,根据土地利用状况,无法全面地对土地质量,土地利用价值和合理利用作较准确的评价,例如在土地详查中的草山和草坡,该作何种利用为好?利用价值如何?无从评价。土地类型则不然,草地分为各种土地类型,有其相应的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地质条件和土壤、气候及水文等特征,只要联系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便可以作较合理的利用评价和利用价值评价。
为了搞好我省的国土规划工作,要把土地类型调查和土地资源评价这一基础工作做好,并且做好其他国土资源和社会经济调查等工作。为国土规划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资料
1. 广州市综合农业区划,广州市农区办 1985。
2. 韶关市综合农业区划,韶关市农区办 1985。
3. 陈朝辉等,广东省山区开发战略的几个问题 1985。
4. 张桂霞《关于广州城市土土使用问题》热带地理第六卷 第2期。
5. 陈朝辉《韩江上游水土流失特点和整治措施》广东省亚热带山区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队第四分队编 19861。
6. 广东省综合农业区划 广东省农业区划办公室编 19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