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正确引导教育 不要误导教育
原载《中国教育理论》香港新闻出版社 2002年10B 总第4期 P19-21
【摘 要】教育是立国之本,其根本宗旨就是教书育人,促进社会文明道德,并为社会培育人才,又服务于社会。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使之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要不断改革,永葆其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教育制度,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提高教师教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教育,保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育不能动荡,误导教育就会误国。
【关键词】教育 立国 误导教育 误国
一、当前教育的误导与混乱
(一)有着严重缺陷的重点中、小学制度
在改革之始,百废俱兴,但人才青黄不接,为加速人才的培养,适当办一些重点中学、快速班等,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一哄而起的办重点中学、重点小学、快慢班,甚至办重点幼儿园成风,并成为制度。近些年虽然取消了部分重点小学,但重点中学还在办,而且还在加强。广州市要办示范高中、设优质学位就是例子。然而,实践证明,重点中、小学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
把学校分成重点、非重点,而重点学校只是少数,每县(市)仅一所。这少数的重点学校集中优势的师资力量、较充足的设备和资金,并以优先录取方式集中成绩优秀的学生,的确可以培养出部分智力颇优的人才。但是,这是教育上的垄断和划分等级的人格制度,不但不利于全民的教育,而且会造成师生的心理创伤,危害教育,危害社会。
首先,把中小学分等级就十分荒谬。6-12岁的小孩智力发育尚未完全,便以因住地不同和读书分数的高低而定终身,严重的后果是:重点学校的孩子从小就有优越感,但未必品学兼优,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部分人在不良家庭环境或社会环境中往往缺乏“免疫力”。许多“三门”出身的高智能人才容易成高智能罪犯就是例子。
非重点学校的问题就更严重了,而且这类学校又是大多数。这多数学校,其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设备差,严峻的问题是招收的都是成绩差的学生,部分学生家庭环境差,或家庭有问题。所有低成绩的学生集中在一起,首先是受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产生自卑感,缺乏上进心,其学习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当然也有奋发图强的,但为数不多)。另一方面是广大教师面对教学条件差的学校,更面对成绩低的学生,负担沉重,严重影响教书的积极性。无心向学和无心向教汇集在一起,使多数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基础教育,怎能培养出人才?走上社会以后,不少人在不良家庭环境或社会环境下,就容易出问题或犯罪。
(二)沉重的学习负担,摧残师生教学的积极性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掌握知识的入门教育。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在于课程多,也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课程太深和教程的混乱。20多年来,为了应付高考,不断增加学生的负担,开始是增加课外读物、参考资料,后来是加深功课深度和难度。目前是不少大学课程高中上,高中课程初中上,初中课程下放到小学,功课内容多,臃肿而无序。但是,目前学生年龄趋小,6岁上小学,11岁上初中,14~15岁初中毕业还是孩子,思想尚未成熟。沉重的功课和家庭作业,使学生望而生畏,除少量学生能适应外,不少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学习的困难和考试排名次的难堪,使之把读书视为畏途,畏而生厌。失去读书兴趣与读书难成为恶性循环。无心向学的学生怎能培养成为人才呢?教学负担重,课程变化多样,学生难教,也是在折磨教师,使之身心俱损。
(三)义务教育成为“过程教育”,使教书育人成为空话
我们虽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际上仍是收费教育),但是,由于取消了升留级制度,使义务教育成“在校过程教育”。由于课程难度大,不少学生学习困难,难以学到应有的基础知识,然而,不管学生在校学习如何,反正“九年读书”是义务的,到时走人。把年仅14、15岁、又读不到书的孩子推向社会,实际上是向社会输送储备犯罪“人才”。而且名为“义务教育”,实是收费教育,费用又多,不少学生中途辍学成了流浪儿,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智育至上,德育不足,使学生缺乏做人的基本涵养
什么是德育?德育不但是崇高理想和世界观的教育,德育在古代是“礼、义、廉、耻”以及孝道等做人的基本准则教育。今天的道德教育更应是以‘勤、俭、礼、教’作为基本做人准则的基础道德教育,并吸收旧礼教中的积极部分,建立一套中华文明的道德风尚教育。但是,解放以来学校却缺少基本道德教育,而今家长要望子成龙,学校要学生上名牌大学。教师的教学成绩、晋升、待遇都与学生学习成绩、升学率挂钩,迫使学校只顾学生读书应付高考。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在家娇生惯养,在学校或存在高人一等心态,或有自卑感;进入社会则是文凭+年轻=官才的诱惑。有关社会实践、人民的疾苦、个人的修养等观念十分淡薄或者基本就不存在。
由于上述的原因,虽然我们的教育可以培养出人才,但不少只是书本知识人才,并非德、体、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少还难以成才,一些人在不良环境下便会犯罪。2002年1月4日《南方日报》A4版报道:“少年犯罪触目心惊”一文列举全国一些地区少年犯罪,小标题分别是‘摧花恶魔’竟是两少年”、“‘恶魔团伙’”大半未成年”、“小丫头指挥少年班”、“涉黑头目年方十八”、“13岁女孩做‘大盗’”、“14岁抢劫杀人”、“小小摩擦即动刀”、“恶少专门诈学生”,网络犯罪更是与日俱增,这些罪犯都是10多岁的少年学生。据广东省公安厅统计,近几年抓获的刑事犯(嫌疑人)中,未满18岁的超过20%,“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更趋成年化、智能化,团伙犯罪相当突出”。报纸“编后”指出:“有些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高低、排名次,搞重点班、尖子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受冷遇和排斥,造成部分学生厌学、弃学而流入社会……”这已谈到问题的层面了。这也是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控诉。
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问题已是越来越严重,各级党政总是说要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然而搞好教育才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措施,才是真正的综合治理,我们的领导应懂这个道理!
(五)“3+X”、“4+x”考科和高中文理分科,是四体不全的教育方法
近年来,在全国人民声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我们广东的教育部门提出了“3+X”考科。广州对此又创造初中升高中的“4+x”考科以及高中文理分科,企图用减少考试科目的办法和减少考试次数来减轻学生负担。这种做法将使学生偏废地理、历史、生物以至物理或化学的学习。减少考试则使学生放松温习功课,知识不巩固。这是因噎废食的跛脚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史、地、生和物、化都是基础课程,不懂史、地和物、化可以说都是半文盲。有人辩解说,这几科只是不考,不是不读。实际上,不考试就无法督促学生学习,知识不巩固,读了也白读。设置课程好像让学生去谈天听古仔,何谓读书?一个不懂史、地的人,懂什么叫国家,什么是爱国主义呢?不懂物理、化学哪有什么基础知识可言呢?
(六)鼓吹“教育产业化”,是经济新增长点,将把教育引入邪道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提高,少数有经济能力的家庭望子成龙心切,不少人送子留学,于是,有经济学家把经济理论也搬到教育方面来,鼓吹教育产业化是经济新增长点,要扩大教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引发乱办学,办高价学校、乱收费,收高价学费等问题。这也是误导教育。
教育是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培养人才的社会基础建设工程,需要国家投资,也可鼓励社会投资。基础教育不但应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应创造条件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而且要使学生真正完成基础课程(含道德修养)的教育,不能把办教育看成是政府或部门挣钱的途径。目前我国教育的投资还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也即“用世界教育预算的1%来教育世界1/4的学生”。广东为经济大省,但2000年教育经费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还比不上发展中国家(占41%)。目前教育费用之重已使大部分家庭难以承受,贫困地区的许多孩子已读不起书,不能火上加油。专科技能教育以及大学教育,也应多方集资,政府办学与集资办学,多途径办学使有钱家庭的孩子可以学习,贫困家庭孩子若有能力的也应有机会可以读书。这才是培养人才之道。
(七)一哄而起的院校升级和大学并校热,不利创办特色大学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中专挂大学,学院改称大学,90年代又出现大学并校热,并且各大学都要办成文、理、法、工、农、医等专业齐全的综合大学,要以大为名牌,办成全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这与科技界的“百千万工程”如出一辙)。的确,我国仍存在大学少、规模小等问题,适当升级或扩大规模,少数大学并校本来是应该的,但问题是一哄而上的老毛病,不少是心术不正和长官意志为创官绩的利益驱动。如果并校可以拼出名牌大学,何不全国各地所有大学都并入清华、北大,改称清华、北大分校,或干脆称剑桥、哈佛分校,名声不是更大吗?实际上,内在原因还有:(1)官本位。学院称大学好听,官也大了,原来学系也可称学院,系主任可称院长。(2)农、工、林、师范等学院企图摘去农、工、林、师范的帽子。(3)综合大学可以按“市场需要设专业”,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武汉大学、武汉测绘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等原都是名牌大学。院校改大学和并校之后,使许多院校丧失名称也失去特色,失去无形资产,同时,学校太大,顾此失彼,难于管理。农、林、师范以及一些专业院系不想办了,国家如何培养专门人才?这是症结之所在。
(八)搞“首席教师制”,不利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
近年来,广州市某教育部门来个模仿“首席科学家”提出在中学设“首席教师制”,事实上科研的“首席科学家”提出后,并没有市场。不知中学设此职何用?教师的职责是知识媒介,俗语可称“知识商贩”,即把掌握的东西输送给学生,并起教书育人的作用。教师的职业的崇高,是因为她要教知识给学生,又要以身作则,以师德引导学生做好人。但是,不论是初、高中课程,都是基础知识,并非高深学问,更不是新探索的科技领域。当然教学方法要探索、要发展,但教师的成就已有各种职务晋升制度和先进荣誉去评定,何来个首席不首席?教师都是学生的师长,划分太多等级不但不利鼓励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而且有分裂教师队伍、扰乱军心的作用。如果这一措施普及化,将不利于中学教育,更不利于创造和谐社会,而且重踏分裂人群、分裂社会的弊症。
(九)“示范高中”是应试教育和重点中学的综合体,不宜提倡
近年来,在教育“创新”中,又别出心裁地想像出个什么“示范高中”,即选一批重点学校,不办初中,只办高中,并扩大学校规模,称优质学位。这是大学并校热的仿作,又是应试教育和重点中学的综合体,是长官意志为创官绩的想当然的所谓“创新”,已普遍受到抵制,说明群众和师生觉悟正在提高。办中学有多种形式,但是一般上,初、高中同校已是一种普遍办学模式。在一些农村地区也有小学办初中的,但作为中学仍然是初、高中同校较好,这有利于课程衔接、师资晋升和交流。
此外,强调智育而忽视实践和弄虚作假的所谓“研究性教育”等,也是在误导教育。
二、拨乱反正,正确引导教育的发展
“文革”后的“病急乱投医”引出的不正确措施和部分领导要政绩的长官意志,使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不少弊端。乱提口号,一哄而起,凡事一刀切,以及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要么“全盘苏化”,要么“唯美是崇”等固有的通病在教育界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使教育忽左忽右,成为混乱,扰乱正常教学,所以教育仍需拨乱反正,引入正确轨道,切实做到教书育人。
(一)全面取消重点中、小学制度,平等办学,平等竞争
应充分认识中小学校分等级是践踏人格和教育垄断的违法行为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可以断言,社会治安的愈来愈严峻与这一教育政策失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尽快、坚决地取消重点中、小学制度,平等办学,扶持弱势学校,实行平等竞争,促进师生教书和读书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学生的混合,在树立学校正气前提下,还可以全面带动后进生,有利于全面培育人才。要学习孔夫子的“有教无类”教学思想。
为了搞好教育改革,各省区可以适当办少数实验小学,实验中学,作为教改的试点。
(二)减少中小学课程深度,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中小学课程不应减少,考试制度也不宜取消,更不应偏科考试。中学生什么都要学,高中生什么也应该懂,要设置全面知识的课程,并且健全正常的考试制度。关键是减轻课程深度,简化和系统化教程,从小学到中学只应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不应逐级下放课程,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做到通俗、易懂、直观,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使他们把读书看作是增长知识、学习本领,而且可以学好,对读书就有乐趣,也不怕考试了。读书不考试,等于耕种不问收获。试要考,而且应多考,但要灵活地考,督促学生温习功课,才能巩固知识。
(三)实行实在的义务教育,要保证学生成品
义务教育要对学生和家庭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要规定学生读几年书,还应规定达到什么程度的知识标准。不要把义务教育变成收费的“过程教育”,应付教育。9年或12年的义务教育应通过严格考试,测定学生掌握文化程度如何?应有严格的升留级制度,让不合格的学生补读或留级。补读或留级的学生可让家长负责学杂费。对罪犯尚要改造成好人。把不合格的学生推向社会,不应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良心。
(四)坚持德育第一,德体智全面发展
近两年来,有的学校已把道德(行为准则)教育列入学校教程,这是贯彻江泽民同志要以德治国指示的体现,也是我们的觉醒。德育应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并从幼儿园和小学生抓起。在小学至中学阶段要以德、体、智为序,在搞好德育基础上,做到德体智全面发展。学校的德育是为人基本品德的教育,不能以政治课代替,对中学生还应增加行业道德教育。抓好德育是社会综合治理的根本措施。学校德育抓好了,再抓好官德,社会风气就会好转。抓德育还要抓好师德,使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生活待遇,大力提倡尊师爱生,同时,要严格要求教师树立良好师德。
(五)坚决纠正四体不全的偏科教育,培养有全面知识的人才
要取消所谓“3+X”或“4+x”等考科和高中文理分科的跛脚教育考试制度。中小学课程不能减少,尤其是中学课程设计更应全面,使学生从小学到中学12年间什么都学到,什么都应懂得,但课程不必太深奥。此时,他们才18~19岁,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如果从业,可以适应各方面工作。如果进行专业训练或进大学深造,他们有全面的知识水平,较强的理解能力,能从不同知识面认识事物,便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六)制止大学乱并校的歪风,多类型多形式办特色大学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当地把部分专科学校升格为大专院校,或大学办分校,在适当时候再独立成为大学都是多办大学的途径,同时,也应当办部分大型综合性大学,但应制止胡升乱并和一窝风办大学城的歪风。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建成世界强国,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缺一不可,所以大学不但要有综合性的,更要有工、农、医、师范等专业性大学,以各自特色、特点和特长培养专业人才。市场规律对教育有强烈的引导作用,但是,也需要部分非市场经济的人才。作为国家决策部门和领导者不能和群众一样起哄,一定要掌握政策,从国家利益出发,用政策引导办好各种大学,有专科的,也有综合的,中等专业学校也应该办,以培养各类不同人才。综合大学可多种形式办,国立的、私立的、合办的,甚至与国外联办都可以。大学办多了,学生入大学机会多了,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七)教育以教为主,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有用人才
在教育中要彻底批判“读书越多越蠢,越反动”、“实践就是读书”、“大老粗光荣”的歪理邪说,也应反对“读书唯一”、“智育至上”,文凭+年轻=官才的误导。教育主要是读书,掌握好书本知识,但是决不能“从死读书到读死书”。中小学应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应让学生适当参加体力劳动、生产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让孩子经受些锻炼,吃些苦,以免培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三、教育要与时俱进,又要循序渐进,稳定发展
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也要不断改革。行业不同,各行业改革的程度也就不同,有的要改弦易辙,有的只是改偏,有的只是改进或改善,使之更好前进。凡事不能一哄而起,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极左,极右,忽左,忽右,要学习孔子的中庸之道。
教育在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的前提下,教育的改革应与时俱进,要循序渐进,不可激进、盲进。要吸取教育大变动对于人民、对于国家都会造成严重危害的深刻教训。文革仅失去10年教育,对学生就是影响一代人,对国家危害更深远。有些似是小事,影响也极深。例如,解放以来,我们搞运动会(包括当今的运动会以及地区性的群众活动)都是要求学生参加表演,为此,一花时间就是一整年,中学生放弃一年的学习,也影响其一生,但当政者并不当一回事,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没办法,孩子在人家书房里嘛。教育若动荡,影响更大。家庭希望孩子成龙,国家希望出人才,都是一致的,要成龙、出人才关键是正确引导教育,办好教育,教育政策要稳定,需要不断又逐步地改进和完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其他切不要乱闹胡搞。我国几千年的教育,有其长处,也可以学习别人的东西,但切不要丢掉自己的好传统、好办法,应努力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