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关注人道主义研究,专攻人道主义理论与实践,调研报告《广州首创的民办儿童教养院》〔1〕率先用人道主义为理论指导考察弱智儿童的重大社会问题。后来又把残疾人事业作为专门研究课题,写出了《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2〕、《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研究》〔3〕、《广东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研究》〔4〕三部代表性著作。同时,还从关注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入手,把关心弱势群众作为人道主义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人道主义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中是不容逥避的问题。范英先生在1985年冲破禁区,在考察弱智儿童的重大社会问题时,率先提出人道主义紧迫课题。21世纪之初,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以下简称“两会”)从残疾人研究开始,专攻人道主义理论与实践,写出了《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研究》、《广东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研究》三部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在以人道主义为基石研究中国、广东残疾人的现实问题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广东省“两会”把对弱势群体的研究引入人道主义范围是个重要创新观点。弱势群体有很多方面,其中最大的弱势群体主要还是“三农”问题。《南雄特色研究》〔5〕、《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 粤新农村建设集论》〔6〕和《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7〕都是关注“三农” 弱势群体的力作,作者们的人文精神,终极关怀,所表现的无限爱心,就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一、冲破禁区提出人道主义紧迫课题
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中国对人道主义研究一度讳莫如深。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范英先生便本着学者的良知,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冲破禁区。
(一)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道主义是重点禁区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之前,受左倾思潮影响,中国全盘否定人道主义,除了“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提法之外,关于人道主义的研究和讨论属于理论重点禁区,是不能涉及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反思“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政治背景下,才有少数人在文艺研究中提出人道主义问题,例如朱光潜先生发表了《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8〕一文,率先打破了“人道主义”的禁区, 冲击了权威理论的底线。1979年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充分肯定了“伤痕文学”呼唤人性复归的主题,是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争论的发端。〔9〕可是,好景不长。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始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后,最终以所谓的反对“自由化”为名,又重新把对人道主义的宣传和研究打入冷宫。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冲破禁区的冒险尝试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范英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做了一次冲破禁区的冒险尝试。为了避开上述“理论性和现实政治性的争论”〔10〕,1985年范英同志明确用人道主义作基石来考察弱智儿童的重大社会问题,并用自己主持的调研报告《广州首创的民办儿童教养院》一文来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人道主义。
范英先生在1985年5、6月间为筹备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所作的这项专题社会调研报告《广州首创的民办儿童教养院》,是国内最早关注民办儿童福利教养院的一项专题社会调研报告,呈报给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领导,发表于1985年第5期的《学术研究》,同年《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引起全国20多个省市有关单位的关注。
(三)该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创新思维扫描
这篇调研报告指出,用人道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弱智儿童的教养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有民间社会的力量来分解其难。广州一批热血青年参与这项工作,在国内则是一种创新举措。其实,这篇调研报告不仅是对广州市民的人道主义创新实践的彰显;在当时的政治气候条件下,用人道主义理论作为基石来归纳总结这种利国利民的人道主义实践,也是一种理论创新。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该调研报告没有对人道主义进行更多阐述,但却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地说明瞭创办民办儿童教养院的人道主义价值和意义,这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理论创新思维方面的品质。
1984年北京成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将残疾人的社会教育与社会福利问题,提到社会建设的议事日程之上了。这实际上是在进行人道主义事业的社会实践,标志着中国经济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范英先生敏鋭地感到如何认识和推进正在进行的人道主义实践,是历史交给理论工作者的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他在调研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重视“残疾人当中弱智儿童的教养与福利问题”,“救治那些无辜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育、理疗、训练和培植”,“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11〕
二、拓展探索人道主义相关著作简介
由于某种原因,20世纪80年代对人道主义的讨论,只能是点到为止。进入21世纪,广东“两会”又把残疾人事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对残疾人事业进行研究入手,专门探讨人道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广东“两会”立足残疾人事业研究人道主义
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受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委托,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专家学者,与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的同志一道完成了《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三项课题的研究。
经过一年多时间,课题组广泛收集并消化整理了国内(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国际社会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走访了广东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部分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先后深入到广东省中山市、佛山市、韶关市、深圳市、茂名市、阳江市、广州市等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到当地的残疾人联合会、福利企业、康复中心、特教学校等进行实地调研和开展问卷调查;曾多次召开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残疾人生存状况、残疾人事业现状、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等不同主题的座谈会,曾多次召开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残疾人代表等不同人群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相关人士的意见。〔12〕
三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最终汇集成郭德勤、范英、刘小敏等主编《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郭德勤、范英、刘小敏、董玉整主编《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与发展战略研究》两本著作。后来“两会”骨干刘小敏等学者又对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写出了《广东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这本著作。广东省“两会”这三部代表性著作在人道主义理论的系列阐述方面,在以人道主义为基石研究中国我省残疾人的现实问题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二)广东“两会”三部重要代表作主体观点述要
1.《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主体观点〔13〕
这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委托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共同承担的课题的研究成果。全书约30万字,除序言、前言、附録、主要参考文献和后记外,正文部分共分为12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1)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文明中国的人道学说、西方的人道主义学说。
(2)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践依据。主要介绍了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人道主义在中国的现实际遇、国际社会的人文环境。
(3)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概念,倡导共同富裕,倡导民主法制,倡导协调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三个代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坚持尊重和维护人权;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这里专门探讨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对残疾人事业的指导作用:从历史嬗变来看,它是残疾人事业开创、培育、壮大的思想基石;从现实状况来看,它是残疾人事业融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行为准则;从未来发展来看,是残疾人事业保障平等、促进参与、实现共享的理论旗帜。
(5)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基础。人道主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残疾人事业最重要的理论支柱。但残疾人事业理论体系应该是一个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完整严密的体系,除人道主义理论外,至少还应该包括哲学、伦理学与政治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经济学、文化传播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
(6)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价值定位。主要探讨了当代中国残疾人的地位与作用;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地位;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作用。
(7)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经验总结。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经验,既有关乎整个残疾人事业大局的宏观方面的经验,也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具体工作中创造的微观方面的经验。宏观方面的基本经验有更新观念健全法制,依托残联创新体制,突出重点完善机制;发达地区的基本经验列举了“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广州市在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欠发达地区的基本经验则列举了欠发达地区在扶贫、就业工作等方面的经验。
(8)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现状剖析。一是基本情况扫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就自身的发展而言作纵向比较,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如在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方面、在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在社会环境方面,成就都十分显着。二是具体情况剖视:根据国际国内的一些最新的数据资料,作者还对中国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组织建设、维权状况、康复、教育与文体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正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三是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中国残疾人生存状态与社会各成员团体之间相比,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关的问题主要有:相当多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无障碍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问题主要有:康复工作难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残疾人教育仍然落后;残疾人文体生活有待加强。上述问题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从残疾人事业本身来说,问题存在的原因关键在于思想认识、发展模式和政策法规三个方面。
(9)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目标任务。一是主要目标:这里设计了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长期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中期目标即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到2010年的近期目标。二是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任务: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方面、扶贫解困方面、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任务。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任务:主要包括康复工作方面、特殊教育方面、文明创建方面的主要任务。
(10)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方针原则。一是应秉持的理念。新残疾人观的要点是: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社会代价;残疾对人身造成的缺陷能够以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残疾人问题的主要症结在外界障碍而不在残疾本身;要积极地为残疾人提供各种补偿条件,善待残疾人。新残健关系观的核心是:健全人与残疾人人格平等、机会平等、法律地位平等。新残疾人事业观的要点是:人道主义思想及相关学科中的其他相关理论是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理论支点,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必须在经验总结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明确目标任务和方针原则,创新模式和制度;发展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必须在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同时积极吸纳国际社会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有益经验。二是总的方针原则。这里从宏观上从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三是具体方针原则。这里从残疾人劳动就业、扶贫工作、康复工作、教育工作、文化工作、社区工作等具体业务工作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11)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模式创新。一是机构职能概说:现有的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各种机构,是残疾人事业的主要载体。二是体制创新思考:基本思路是:新时期残疾人事业体制应该以“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为基本模式,把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橄榄型结构演变为宝塔型结构,实现管理体制行政化、代表体制事业化、服务体制社会化。三是机制创新思考:作者极力主张,关于投资融资机制,各级政府财政进行二次分配时,用于残疾人事业的比例应该大幅度增加,并确保它能够与国民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在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根据广东的经验,还可以通过福利彩票划一点、就业保障金收一点、企业和慈善机构筹一点、社会募捐募一点、海外友人出一点、福利企业造血式扶贫赚一点等多种办法筹集资金。关于硬件建设机制,要切实加强残疾人事业各种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切实加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关于软件建设机制,要切实加强残疾人组织运行机制、社区残疾人工作运行机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工作机制建设。
(12)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制度创新。一是政策法规概说:作者对新时期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与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相关的就业政策、扶贫政策、宏观政策、维权政策、康复政策、教育政策等重要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重要法规进行了简要介绍。二是政策创新思考:作者分别探讨了残疾人就业政策、扶贫政策、宏观政策、维权政策、康复政策、教育政策等重要政策创新可遵循的思路。三是法规创新思考:这里重点就当前最为迫切需要的《义务康复法》、《残疾人劳动就业特别保护法》、《慈善募捐法》、《民间社团组织法》和《义工法》等重点法规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立法建议。
2.《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研究》主体观点〔14〕
这是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共同承担的《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和《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两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全书约15万字,除序言、前言、主要参考文献和后记外,正文部分将两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分设为上下两篇共16章。该书各篇章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上篇: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分设四章:
(1)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取得的基本成就:初步建立了四大工作体系;各项业务工作成绩突出;扶残助残社会环境逐步优化;残疾人自身素质明显提高。
(2)广东省残疾人事业体现的主要特色:广东残疾人事业进入“快发展、求实效、上水平”的发展时期;广东残疾人事业凸显“全面性、领先性、创新性”的发展优势,广东省残疾人工作最大特色是“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敢于突破、勇于实践”,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开拓性工作;广东残疾人事业体现“现代化、理性化、外向化”的发展趋势。
(3)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发展和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度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观念和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服务和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残疾预防方面存在的问题。
(4)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对策措施:残疾人事业必须与广东的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逐步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保护体系;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努力实现残疾人工作社会化;大力地宣传新残疾人观,提升残疾人事业的形象;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残疾人机构的组织建设;建设广东残疾人事业数据库,规范统计管理体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路和方法,为残疾人多办实事。
下篇: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分设12章:
(1)战略概貌:主要探讨课题研究的战略意义、指导原则和主要内容。
(2)战略基础:广东残疾人事业的基本的经验就是: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全社会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残疾人事业,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各尽所能,不断壮大残疾人事业。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经纬图,成为推动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为广东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3)观念变革:正确的观念是正确行动的先导与指南;而对残疾人的观念排斥则是最深沉的排斥。发展残疾人事业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观念建设,帮助人们从不正确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残疾人事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残疾人解放的助推器,是创建和谐广东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组织是残疾人利益的代表,是联系残疾人与政府及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残疾人并不完全是社会的负担,他们也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与此同时,残疾人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残疾人观、残疾人与健康人关系观。
(4)法制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种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工作;还要制定普法规划,切实加强法制宣传工作。
(5)组织保证: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开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保证。目前,广东省市级残疾人联合会的组织机构基本健全,但仍需要建立健全以县(市、区)残联为主导、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要大力开展社区残疾人工作,要努力开展乡村残疾人工作,要努力建设一支合格的残疾人事业工作队伍。
(6)资金管理:充足的资金是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基础和保证。目前广东残疾人事业在财务资金的募集、管理、引导和配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强财务建设。要进一步拓展残疾人事业资金来源路径,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残疾人事业资金管理制度,要努力提高各种残疾人事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7)产业创新:大力发展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产业,是解决残疾人问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现实需要,是推动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力量。要坚持以服务为本、以自强为本、以人道为本,努力拓展残疾人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要加强残疾人产业的组织管理,不断提高残疾人产业的综合效益。
(8)康复保健:帮助残疾人康复,是使残疾人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广东提出的到2012年实现全省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就要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的指标体系,建设并完善残疾人康复活动基地,还要探索实践残疾人康复的长效机制。
(9)教育服务:教育残疾人学习文化、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内在力量。要把残疾人教育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努力消除残疾人教育歧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努力建设学习型的残疾人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残疾人教育工作队伍。
(10)就业保障:就业再就业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残疾人就业是法律赋予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各级党和政府要更加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的渠道,要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规范管理。同时还要继续加大对贫困残疾人扶贫的力度。
(11)文体发展:开展文体活动既是满足残疾人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残疾人康复、教育残疾人自强不息等重要途径。要努力开拓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的新局面,努力改变广东的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与广东的经济文化大省地位不太相称的局面。
(12)家庭生活:关爱残疾人离不开残疾人家庭的支持,家庭是残疾人的主要依托,家庭也承担着残疾人的痛苦。
3.《广东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该书是在2009年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从社会学、人口学的视角紧贴广东实际撰写的以广东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专著。该书系统探讨了省内外、国内外与残疾人社会保障相关的理论和规范,深入考察了广东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发展实践并分省内、省外、国外三个层次进行了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广东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比较科学的总体战略设计,对广东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特别社会扶助和全面发展保障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具体制度设计,最后建构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测评体系,并附广东残疾人社会保障问卷分析报告。〔15〕
(三)广东“两会”三部重要代表作特殊价值点评
细览三部著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三部著作有的梳理了古今中外有关专家学者对人道主义的论述;有的对近现代中国几代领导人关于人道主义的论述进行了概述;同时归纳和概述了广东学者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创新理解,幷且对在残疾人事业实践中贯彻人道主义精神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
第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研究对象方面,三本专著专门对在残疾人事业中贯彻人道主义精神、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研究、社会保障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尚不多见。在研究思路方面,三本专著以人道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紧扣当前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政治学、哲学、社会学、人口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所作分析深入细致,有创见性。在研究成果方面,三本专著提出了一些创新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建议,在某些方面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第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三部著作立足于广东省在残疾人事业中贯彻人道主义实践,努力反映广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贯彻人道主义的创新做法和创新经验。三部著作的研究成果能站在坚实的实践经验之上把它上升至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对于人道主义如何落到实处的确很有参考价值。
第四,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三部著作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可操作性。残疾人人道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实践,研究结果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它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贯彻落实。应当说在残疾人事业方面,人道主义不是抽象的理论或者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具体实践,因此三本著作提供的广东省在残疾人事业中贯彻人道主义的做法和经验具有可操作性特点,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三、爱心无限长期关注弱势群体状况
在以残疾人事业研究为立足点研究人道主义的同时,广东“两会”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还更广泛、更深入地把人道主义研究拓展到农民、患者等相对而言处于弱势状态的群体。由于下文将专题探讨文化强医问题,这里主要探讨人道主义研究向“三农”问题拓展的情况。
(一)《南雄特色研究》等激发对弱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中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人们普遍认为老弱病残是当然的弱势群体,但是从数量上说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还是农民。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一些落后农村地区,还存在不少农民群众靠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状况,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未解决,这种状况让人不能不承认是人道主义缺失的问题。重视落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建设,关心最底层的农民的安危冷暖、衣食住行,实质上就是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两会”秉承人道主义旨意,把关注农民弱势群体的研究引入人道主义范围。20世纪80年代特别关注广东省粤北南雄山区改革开放、脱贫致富问题,出版了《南雄特色研究》等多部著述;进入21世纪,广东“两会”又从整体上关注“南粤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而且从广东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高度、实践急需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开展研究,出版了研究成果《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粤新农村建设集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研究“三农”,关注“三农”是有社会良知的表现,充满人道主义情怀,应该大大发扬。
(二)《南雄特色研究》等多项成果之简介与写作特色〔16〕
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凭藉“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效果举世瞩目,但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47个山区县的“三农”问题还处于被动状态,一直困扰着人们。如何改变“三农”问题特别是“老、少、山、边、穷”地区的落后现状,便成了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为了给广东省委、省政府提供解决这一现实难题的对策思路,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广东社会学学会便对全省47个山区县的基本情况作了近年的摸底。通过摸底,发现地处粤北贫穷落后山区的南雄县,由于“改革、开放、搞活”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山水和人心,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山区资源的综合保护、开发龢利用,并藉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把资源优势变为商品市场经济优势,在1984年到1986年短短的3年间,工农业产值连年翻番,地方财政收入和群众个人收入大幅增长,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也有较大改善……
1986年年底,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认为,南雄县3年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宝贵经验不仅对广东全省47个山区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全国各地同类型山区也有参考价值,应当及时地认真总结、推广。于是,以时任副主席的陈枫先生为首,组织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三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20多人的调研小分队,在当年年底至1987年5月进驻南雄山区进行实地考察,分别撰写了《南雄山区经济起步实践的回顾》(赖泽南、郭逢让)、《南雄山区经济发展战略设想》(钟梅坤、朱江标)、《改革开放搞活中形成的南雄特色》(陈枫、范英)、《南雄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和启示》(钟梅坤、李彩彬)、《南雄‘两个同时增长’的哲学》(林佐良、罗迪锋)、《南雄黄烟发展的辩证法》(陈光、李国基)、《南雄引进科技设备的奥秘》(李金山、冯勇进)、《南雄理顺一业与百业关系的认识》(郭逢让、罗展雄)、《南雄的用才之道》(陈明星、朱光标、康登生)、《南雄教育事业振兴之路》(江青粦、钟俊环、康登生)、《南雄是怎样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赖泽南、郑泰仁)、《南雄力保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范英、冯达才)、《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马铭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南雄特色》(范英、陈枫)等30多篇论文或调研报告。
1987年6月7日至9日,由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三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发起,中共南雄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南雄山区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南雄县雄州镇举行。来自北京、广州、韶关及南雄的100多位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新闻传媒代表参加了会议。在这次研讨会上,除了主要论文或调研报告代表发言外,时任中共南雄县委书记肖有根、代县长黄永东,中共韶关市委书记袁炳焕、副书记高禩仁、洛雁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大莹,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肖如川处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张江明教授、副主席张绰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廖建祥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原部长、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朱厚泽,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罗元铮教授,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薛德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赵振英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主任沈冲教授等均对南雄经验作了充分定评。
1987年秋,及时反映南雄山区改革开放、脱贫致富宝贵经验的著作《南雄特色研究》(陈枫、范英主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对南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特色及其主要依据、南雄特色的主要内涵及各特色之间的相互联系等重点论题作了系统阐析。著作指出:南雄山区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十大特色——战略方针的特色;工业与农业同时发展、县级财政收入与群众个人收入同时发展的特色;抓准突破口的特色;搞活外引内联的特色;一业兴带百业荣的特色;善于用人的特色;狠抓教育事业的特色;严控人口生产的特色;高度重视生态平衡的特色;领导班子革命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特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10家报刊分别作了采访。
1987年底,另一著作《南雄发展之路》(陈枫、范英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相继出台。该书对《南雄特色研究》提出的一批理论与实践课题作了进一步阐述与深化,同时收进了1987年6月7日至9日在南雄县雄州镇召开的“南雄山区经济发展研讨会”上众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讲话或评论。
前述在南雄山区所撰论文中的若干篇如《论改革开放搞活中形成的南雄特色》等被《学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登载;研讨会讯息由数10家报刊编发;时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罗元铮教授为《南雄特色研究》的出版写了序言;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作了“南雄经济发展的路子,也是同类型山区将要走的路子”的题词;南雄县鉴于显着的先进事迹,被中共韶关市委、市政府和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分别树为全市与全省山区“改革、开放、搞活”的一面旗帜;不久,省内数10个市县和全国30多个省市的山区工作部门前往南雄取经;《南雄特色研究》一书曾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奬等多项。
而范英先生等主编《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粤新农村建设集论》(以下简称《南粤新农村建设集论》),则是一部论文集,絶大多数文章属于“专题”性研究探讨,但从整体上都是关于“南粤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从全书到每一篇论文选题都围遶“三农”这个大方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该书的许多选题是作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比较以后提出来的。《南粤新农村建设集论》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是五花八门,但都是围遶“三农”问题来开展研究。这些研究体现了作者们关爱农民群体的高度责任感和热爱“三农”的人道主义情怀,这是该书的又一个特点。
几年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员、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理事柏萍的专著《广东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全面系统评估了包括农村社会求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广东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研讨了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解决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对策。
(三)《南雄特色研究》等多项成果所展示的人道精神
《南雄特色研究》等系列著作和《南粤新农村建设集论》等多部著作、论文的作者们关心落后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关心“三农”建设,所体现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他们在上述著作论文中字里行间体现的人文精神,终极关怀,所表现的无限爱心,都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主要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展示人道主义精神:在关心农民疾苦方面展现人道主义精神;在关注农村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展现人道主义精神;在提倡农村社会农民共同富裕方面展现人道主义精神;在提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展现人道主义精神;在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研究方面展现人道主义精神。概而言之,上述著作和论文的作者们特别关注“三农”,把“三农”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方面。仅凭这一点就说明他们关爱农民这个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体现了人文精神,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终极关怀,所表现的无限爱心,就是人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广东省“两会”在组织专家学者拓展人道主义研究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研究残疾人事业中实践人道主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两会”特别关注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在研究“三农”问题上舍得下功夫花力气,体现了学者的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范英先生更是有独到的眼光,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调查研究广州市民办儿童教养院时就提出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在关注弱势群体农民方面则把目光聚焦到了粤北南雄山区,在中国较早关注和深入研究“三农”问题。
注释:〔1〕范英:《广州首创的民办儿童教养院》,《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同年《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郭德勤、范英、刘小敏主编:《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3〕郭德勤、范英、刘小敏、董玉整主编:《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4〕刘小敏主编:《广东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出版集团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5〕陈枫、范英主编:《南雄特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范英、刘小敏、董玉整、胡浩民主编:《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粤新农村建设集论》,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版。
〔7〕张兴杰、史传林、王建平主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9〕薛晴:《我国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理论界》2008年第5期。
〔10〕卢之超:《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1〕范英着:《社会与文明漫谈》,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12〕范英着:《社会与文明漫谈》,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13〕参考了范英着:《社会与文明漫谈》中的《和谐社会中的残疾人事业》一文,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版。
〔14〕参考了范英着:《社会与文明漫谈》中的《和谐社会中的残疾人事业》一文,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版。
〔15〕以上内容来源见《广东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一书内容提要。
〔16〕此题目下《南雄特色研究》的内容来源范英着《社会与文明漫谈》中的《广东30年:三农研究早抓典型》一文,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