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云浮民间传统石艺综述

  云浮石艺有400多年历史,分石雕工艺、石拼图工艺和装饰实用工艺三大类,极具南方石艺特色,是南方石雕工艺的代表。

  一、云浮石艺的历史渊源

  (1)我国石雕工艺的渊源

  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工巧匠比它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有很大变迁;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在制约着石雕创作的发展演变。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人类历史。

  距今一万年前后,原始先民告别了采集、狩猎经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转入了定居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以农耕和畜牧为主的聚落生活。当原始人告别山林的采集、狩猎环境,移居平野河岸和丘岗,过去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猎艺术也不复重现。人们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往往都是简练、概括抽象变形乃至几何形式化了的动物纹饰,因而在新石器革命蓬勃发展的地区,石刻岩画已退居次要乃至絶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已会烧制陶器,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才开始进入彩陶时代。相比而言,中国古人类发明磨制石器的技术,在旧石器晚期就得到了运用,山顶洞人的石质装饰品,是经琢磨穿孔而成,这是中国古代雕刻史上的里程碑,因为 ,只有研磨技术的发明,石料才会成为人类攻无不克的雕刻质材。

  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中华大地的冰川期结束,是非常适宜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气候温暖期。定居的农耕民,他们乐天知命、相安无事地编织着和平的颂歌。他们制作各式各样的陶器,喜欢采用抽象简练、概括的人面鱼纹以及各式几何纹作装饰,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大为扩展,造型艺术也扩大到雕塑的各个领域。

  中国新石器时代较早的石雕作品,可以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磨棒为代表。它是用砂岩加工而成,外观被设计成鞋底状的几何形,工整而大方,重心稳定,其加工难度很大,需要敲打、切割、琢磨修整,涉及到各种石雕加工的基本技法。与同时的各种磨制石器相比,它更具有形式感。它不仅是对原始人生产劳动的忠实记録,还体现了较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凝聚着双重性质劳动的石工具,往往被作为随葬品置于死者的身旁,正是宗教般的感召力才能促使艺术家创造出这种罕见的石雕作品。

  然而在新石器时代,由于陶塑易于造型,质材随处可得,因而它始终是雕塑的主流。一直到铁器发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罕见的艺术品,所以,我们的注意力还得转向石刻岩画。

  石刻岩画,在条件适宜的边区,仍是原始行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形式,而且经久不衰。例如阴山岩画中就有不少新石器时代作品。阴山岩画的表现风格,其影响是十分深远巨大的。事实上,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古代游牧民创作的岩画,多属凿刻石璧而成,其源头则应溯至阴山岩画。另外,狩猎与动物的描写始终都是永恒的主题。商周金文中的图画字,战国铜器的写实纹样,秦画像砖的人物狩猎图,都是这样技法的延伸,只不过后者日趋精确化、形式化和韵律化而已。由此可见,黑影技法的抽象概括和夸张的特点,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不重形似,追求气韵生动传神的审美理想。

  此外,中国古石雕技法的另一源头——线雕,也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发现于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石刻雕像,据认为就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先民凿刻的。这种线刻石雕形式,在历代的石雕创作中,被运用得最为广泛。

  新石器时代的石雕虽然出土不多,但其风格并不单纯,也是完全不同于石雕岩画的另一番天地。出自辽宁东沟后洼的几件滑石雕刻,皆为圆雕小人头像,刀法显得粗犷奇拙,形象古檏、生动,表明它们是象征性的作品。

  人首石雕尽管表现手法稚缺陷抽象,但并不意味着当时雕刻技法低下。如大溪文化的浮雕人面就采用了刻磨的技艺,而且其形象还具有一种无形的宗教力量。显然,当时的雕刻家是把他们主要的精力放在创作玉石雕刻品上了。因为我们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已看到了许多精湛絶伦的玉雕作品以及小石雕工艺品。

  红山文化的玉龙是罕见的杰作,它是用硬度较高的岫岩玉制作的,这是石雕技法应用于玉石雕刻创作的证明。众所周知,古代雕刻品中,玉与石的质料是很难区分的,在专家的鉴藏分类标准中也只有相对看法。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古代雕刻家是将玉和石同等对待的,所以我们在红山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中,见到与五雕幷存的还有鱼形石坠、雨花石装饰品。

  另一方面,原始的艺术家还把他们的技艺广泛应用于实用器具加工的领域,制作石杵、石臼、研磨盘以及各种石农具,同时还用于雕琢石室类型的墓冢和石椁。尤其是后者的出现,在中国古代石雕建筑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巨石建筑是不加雕琢的天然巨石的简单组合,显得沉稳有力,是使人超脱于尘世的原始巨石崇拜的产物。它一度盛行于欧亚草原,后流传至东亚大陆,辽宁海域的石棚形式,其石板已被雕琢成规整的几何体,人为的力量得到加强,自然力和宗教精神显然就减弱了。它当为巨石建筑的尾声。这咱石棚建筑,据认为是墓葬。在史前人的心目中,巨石通常被认为是灵魂或神的住所,因而它常被用作界石、棺椁或宗教崇拜的对象。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雕作品,可大致划分为几类。第一类为传统石雕,包括传统的典型细石器和小件饰物;第二类为磨制实用器,包括日用品、器皿和生产工具、武器;第三类为具有宗教性质的偶像;第四类为具有生活气息的动物石雕、琢制的石磐。其中以器具和动物石雕最能代表当时石雕造型的最高水平。我们后来能在商代妇女墓中,见到众多的现实动物和幻想神性动物雕刻品的存在,不能不归结于新石器时代这种热衷于讴歌自然生命的石雕传统。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新石器时代先民创作的实用器具中,颔略到几何造型这种艺术语言的美妙之处。

  事实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如生产工具和武器都具有能够引起人们视觉美感的点、线和轮廓,它们再现在装饰形式上,便构成了前所未见的几何艺术语言的系统。

  不以规矩,则不足以成方圆,这是古人对形式美感最本质的观察和体验。所以,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都是一些由方、圆的线条结合点、划构成的精巧图形。这些象形字是把语言文字同美学结合而成的艺术创造。事实上它与原始石雕的几何造型同出一源。

  古代人类是在创作生活用具的同时,创造了点、线、方、圆等几何形象,我们中人仔细地浏览一下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石制品,就禁不住会赞叹古代先民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造型技巧。尽管尚未发明铁质凿刻工具,但他们已能用最概括的点、线反映出对象的客观实际。这些器物的形、线都是那样优美,是那样对称精确。古代先民已完全懂得,最美的形式同时也是最为便利实用的器型。

  在漫长的旧、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是岭南原始先民谋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门、珠海发现多处岩刻,以复杂的抽象图案为主,采用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镇高栏岛岩刻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长5米,明文凿刻,线条清晰,从复杂的线条中还可辨认出人物和船刻。

  据研究,该处岩刻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年,是青铜时代的作品。南越王宫署遗址发现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栏杆,是中国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件。南越国御苑遗址,以石板作冰裂纹精工铺砌的石池、婉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设的石室以及多种石构件,为中国秦汉遗址所首见。

  南越王赵昧墓,是迄今所知岭南规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达2.6吨。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两件青玉圆雕舞女、l件浮雕卷云纹的青白玉雕角杯,还有丝镂玉衣、龙虎并体玉带钩,龙凤纹重环玉佩、兽首衔壁,均可谓精美絶伦的珍品,反映了当时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艺水平,可见南越国已掌握了开料、造型、钻孔、琢制、抛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镶嵌工艺。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滑石烤炉、耳杯、猪、枕以及石砚、研石。砺石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等。说明石雕也是被重视的工艺。

  (2)云浮石艺的历史变化

  从蟠龙洞出土的“智人牙齿化石”和在思劳发现的石器证明云城境内于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在周代,云浮境域为百越地,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据《云浮县志》记载:3亿多年前,云浮就形成了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遍布可溶性岩石。地面上孤山突兀,石骨嶙峋,奇峰林立,多姿多彩,地下则是溶洞、暗河。独特的地貌,形成丰富的石料矿产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有大理石(云石)、石灰石、白云石、花岗岩、石英岩、砂岩等10余种。丰富优质的云石资源,为当地民间石材雕刻工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在明朝万历年间,云石雕刻工艺就分为建筑实用装饰、家居用品、天然石板画、石碑等不同的石雕工艺行业。据《云浮县志》记载:肇庆水月宫有一块石碑,上刻“水月宫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东安县(即现在的云城区和云安县)所产所刻。证明400多年前,云浮已有云石工艺石匠加工石板材和雕刻云石工艺了。清咸丰7年(1857年),云浮、阳春交界处的富林镇莲塘岗咀村的张源昌在红塘板山设厂,生产云石板材和建筑装饰实用工艺。尽管是作坊生产,但当时他的产品已远销到新加坡等国家。明清时期至民国时期,腰古仙坑花岗岩石场曾兴旺近400年,为周边地区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村庄打制花岗石门座、石门套、石柱及路桥砌件。清末,县城附近的罗斗岗、张屋、石脚围一带,民间加工雕刻云石工艺的活动已相当频繁。解放前,云浮石艺人曾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定为伍丁先师宝诞(凿石师傅诞),解放后因破除封建迷信而废除。伍丁是我国石艺业的鼻祖。据史料记载,伍丁是传说中先秦时期伟大的石艺鼻祖,石工的先师。据介绍,伍丁又名五丁,是五兄弟的统称,山海经里的神话人物。传说他们力大无穷,可开山劈石,十分神通广大,以至后来从秦始皇开始追封为石业的先师。根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开明)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说明伍丁来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古蜀国开辟蜀道的五位力士。如同鲁班被当作木匠的祖师一样,在长期的流传中,五丁力士逐渐演变融合为一位姓伍名丁的神人,被石业界当作采石者的保护神来崇拜,其拜祭的习俗也在石业界传承了下来。

  明清时期龢民国初期,当地一些村落、氏族大兴建造庙宇、宗祠,如春岗山的龙母庙(已毁)、区委大院内的关帝庙(已毁)、云城的陈太保祠(已毁)、城西的城隍庙(现尚存一亭)、城基路的吴家大屋(吴氏宗祠)、腰古镇程氏大宗祠、河口初城村的李家祠等等,这些庙宇、宗祠内的柱座、门座、地脚、石狮、石屏风等等的建筑实用装饰石雕石刻工艺,尤其是家居用石刻装饰工艺,其工艺水平已有相当造诣。除此之外,这些石雕工匠还根据云石片的天然纹理,创作出如幻如真的天然石板画。已不是一般简单粗糙的吉祥图案刻画线条,或者简单的线条动物刻画,创新的技术水平,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作品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艺术瑰宝,也为日新月异的石材工艺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历史上,云城的石雕石刻匠不用如木雕木刻匠那样,行走大街小巷、乡间村落,而是有专门的作坊。这些石雕石刻匠与其他的民间艺人一样,名不见经传,他们没有图典资料可仿制,只是承袭先贤的智慧、人生的经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在众多的事物中去创作那些如意吉祥又极富生命力的艺术品。

  文化的传承对云浮民间石艺也有较大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前因和后果的。任何地方的民间艺术与其他民俗文化一样,都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和积淀,云城的石雕石刻艺术也是不例外。从现在的实物和史料的记载,在明代万历年间,云城的建筑和家居用品的雕刻工艺,已经初显端倪,从中也看出云城石文化底藴之深厚。云城先贤崇尚文学艺术,如明末清初年间的杰出书画家张穆之,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的状元林绍棠(林绍棠居住长达20多年的村庄现在仍叫状元头村)。在近现代,云城也曾出现有影响的文化人,如清末民初留学法国的彭世枋等等。

  对于云石雕刻艺术来说,它是多学科的艺术,包括了绘画、雕塑、篆刻、构图等。从云城较早期的建筑实用品和家居用品的石雕石刻来看,虽手工粗糙,但与石雕工艺较接近,如明代建筑用的石柱、石柱墩、石门墩、石舂、石凳、石磨等。到了清代龢民国时期,云城地方的县衙、庙宇、宗祠中那些石柱,大部分都雕刻上各式各样的花卉雀鸟、盘龙飞凤等,还有达官贵人身后坟墓的石人、石马、石华表等。有些已经不是单纯的石雕工艺,而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品。同样,这时期的日用品,包括百姓家的大床、台椅、祭台、屏风等木制家具往往镶嵌有经过加工的天然石板画;文房四宝中的石镇子、民间上香奉神用石香炉等等的云石工艺制品都溶入了精湛的雕刻工艺。 

  还有,在古代的桥梁建设中,有许多地方设计用料、装饰都与石材雕刻大有联系,也促进了民间雕刻艺术的发展。如位于云城城西的九龙桥石拱桥,建造于明代,全桥用精工雕制的云石结砌,全长23米,高8米,宽2.5米。是二拱墩柱平桥,两个半圆拱,其中一大拱跨度17米,桥面用长2.5米,宽0.4米,厚0.4米石条架设。清代康熙七年重修,现结构非常坚固。无论是整体外形还是局部都很有美感,活象一件大型工艺品,与周围环境相配,又活象一幅中国传统的小桥流水的风景画。又如位于云城下潭村的南山河石桥(因城市建设需要已废弃),也是建于明代,属梁式桥,全长25米,用人工雕刻而成的云石条结砌,桥面宽2米,用每条长5米,宽0.4米,厚0.4米的石条架设,每5米砌一桥墩,桥墩用0.45米×0.40米×0.40米的石结砌。康熙十一年版的《东安县志》载:“南山河桥下滩水清,游鱼可数,日晚桥畔返犊归,樵群歌相和”。还有位于河口的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的旧永丰桥石拱桥,精湛的设计令人惊叹。

  此外,位于市区城基路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的吴家祖屋,内还保存有四个重60公斤的石鼓,一块长2米,宽0.75米的花卉石雕和一块长1.2米,宽0.60米的“鱼跃龙门”石雕。石雕造工精湛,富有艺术韵味。

  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部分装修工程,也指定要用云城生产的经艺术加工的云石片作装饰,并指定要云浮县(时为云浮县)派员到现场镶嵌。

  云浮石艺源远流长,源于黄河流域的雕刻艺术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形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除云浮本土文化的承袭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对云石雕刻艺术有较大的影响。追溯到唐、宋、明朝,中原人的南迁和闽南人的西移,带来新的石刻艺术和石刻材料,如汉白玉、青玉、蓝田玉石、福建石等。明末清初时期,云城已有邑民千辛万苦跑到海外谋生,他们回来时,带回了一些西方浮雕技术,后也融会于传统石材雕刻之中,从而逐渐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云石雕刻艺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云浮石艺大部分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产品,原有作坊纷纷转产云石板材,云浮石艺曾一度濒危。改革开放后,云浮石艺首先以集体企业的形式恢复生产,如牧羊的云浮石料总厂,九星岩侧的云浮县工艺厂。私营工艺厂和小作坊多达近100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影响,传统的石雕艺术受到严峻挑战,不少厂家或作坊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纷纷转产或雕制西洋工艺品,而专门从事生产传统工艺的厂家已处于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的境地。

  二、云浮石艺的类别与工艺特点

  石雕主要是利用天然石,坚实,耐风化,因而,在岭南建筑中,除了石塔、石桥、石坊、石亭、石墓,更广泛地应用于建筑构件和装饰上。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作为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梁枋、井圈等;二是作为建筑物附属体的石碑、石狮、石华表以及石像生等;三是作为建筑物中的陈设,如石香炉、石五供等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观点的不断改变,石雕制品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数量庞大,类别繁多,是天然石材制品中种类最多的一种,也是异型石材制品中的一个大类。其加工的技艺要求和难度远高于其它类型的石材制品,它是艺术思维创作的完美结合和体现。目前,成批量加工的石雕就有百余种,既有须用起重设备安装的整体或组合式巨型雕刻件,也有可置于掌心、浮于水面、挂于脖子或戴在手腕的不巧欣赏品和装饰品。

  石雕的材料分类。中国石雕按石料分有青石雕刻、大理石雕刻、汉白玉雕刻、滑石雕刻、墨晶石雕刻、彩石雕刻、卵石雕刻等。福建惠安的青石雕刻以建筑装饰和石狮而闻名,其中石狮口中含有滚动自如的石珠,享誉东南亚。云南的大理石雕刻以点苍山的大理石为原料,其花纹犹如着色山水,或危峰断壑,或飞瀑随云,镶嵌家具别具一格。河北曲阳、北京房山等地的汉白玉雕刻,在明清两代主要用于宫廷建筑装饰,如华表、石狮、栏杆等。辽宁海城、山东莱州的滑石雕刻以小巧可爱的小动物为传统品种。湖南洞口、湖北利川的墨晶石雕刻,石质漆黑而光亮。彩石雕刻以浙江青田、福州寿山、湖南浏阳为主要产地。卵石雕刻主要产于兰州、沈阳等地。石雕技法有阴刻(刻划轮廓)、影雕、浮雕、圆雕(不附任何背景的完全立体雕法)、镂雕(又称透雕)等。而云浮的石雕在古代较为简檏,主要雕制各种形式的柱座、门座、地脚、石狮、石屏风和雕刻墓碑及摩崖石刻,属岭南特色的石雕风格。目前云浮的石雕材料主要来源世界各地。

  云浮的石材工艺主要分石雕、石拼图及装饰实用工艺三大类,在解放前以石雕石刻为主。石雕工艺分为圆雕和浮雕及阴雕。

  圆雕作品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的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圆雕的特征是完全立体的,观众可从四面八方去欣赏它。 圆雕摆件如果是群像,观众绕雕塑一圈,则可以看到前后左右各个人物的不同动态和思想感情,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如罗丹创作的《加莱义民》群雕共六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怀抱牺牲的决心,但那种与亲人诀别、献身祭坛的姿势是各不相同的。在群像的正面,只能看到老者(即欧斯塔施)坚毅而沉重的步伐,以及壮年两手下垂、拿着锁钥、为城市将受到屈辱而深感痛苦的内心情绪;到侧面,才能见到那两兄弟,他们都受欧斯塔施的鼓舞而紧跟着;其他人,有的举起右臂,有的手在空中张开,表情犹豫、疑惑,想象将要遇到的结局而感到痛苦;有的人物,观众要走到雕塑的后面才能看到。总之,要绕雕塑一圈,才能看到群像的全貌和每个人物的精神状态。 

  就圆雕来说,它不适合表现自然场景,却可以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来暗示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如通过衣服的飘动表现风,通过动态表现寒冷,通过表情和姿势表现出是处在炼钢炉前或在稻田之中。渲染大规模的群众场面不是它特长,可是集中深入地塑造富有个性的典型性格却是它的拿手好戏。众多的罗马头像,龙门石窟,东山的浮雕罗汉像,罗丹的一系列肖像,《收租院》的一些农民形象都是范例。圆雕不适合表现太多的道具、烦琐的场景,要求只用精练的物品或其局部来说明必要的情节,以烘托人物。 

  由于圆雕表现手段是极精练的,所以它要求高度概括、简洁,要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观众,正因为如此,硬要它去表现过于复杂、过于曲折、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将无法体现圆雕的特点。它常常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用强烈、鲜明、简练的形象表现深刻的主题,给人以难忘的回味。比如,矗立在美国纽约市港口的《自由女神》和原置于巴黎国际博览会苏联馆顶端,后又移至莫斯科全苏农业展览会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 

  由于圆雕是空间的立体形象,可以从四面八方去观看,这就要求从各个角度去推敲它的构图,要特别注意它形体结构的空间变化(当然,要有一个主要的观看面)。 

  圆雕虽是静止的,但它可以表现运动过程,可以用某种暗示的手法使观者联想到已成过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见将要发生的部分。 

  形体起伏是圆雕的主要表现手段,如同文字之于文学,色彩之于绘画。雕塑家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对形体起伏大胆夸张、舍取、组合,不受常态的限制。形体起伏就是雕塑家藉以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 

  总之,圆雕要求精而深,强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既要掌握雕塑艺术语言的特点,又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一般地说来,为适合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浮雕与圆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它的空间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所谓压缩空间。压缩空间限定了浮雕空间的自由发展,在平面背景的依托下,圆雕的实体感减弱了,而更多地采纳龢利用绘画及透视学中的虚拟与错觉来达到表现目的。与圆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绘画原则来处理空间和形体关系。但是,在反映审美意象这一中心追求上,浮雕和圆雕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显示的只是某种外表特征。作为雕塑艺术的种类之一,浮雕首先表现出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与此同时,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与环境、叙事情节的连续与转折、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复杂多样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使浮雕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保持手法上的多样性和多样化。二维空间中的透视缩减,陪衬主体形象的背景刻画或虚拟,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 

  压缩空间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二种基本形态——高浮雕和低浮雕。高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用圆雕的处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浮雕艺术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法国巴黎戴高乐广场凯旋门上的著名建筑浮雕《1792年的出发》,是高浮雕的杰作。艺术家将圆雕与浮雕的处理手法加以成功的结合,充分地表现出人物相互叠错、起伏变化的复杂层次关系,给人以强烈的、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亚述人,大概是最善长于用此手段进行艺术表现的艺术家。在一系列的“亚述人狩猎图”中,他们很好地运用浅浮雕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地表现出充满生气的艺术形象,并以复杂的动势贴切地展现出人物和动物的内在情感。浮雕空间压缩程度的选择,通常要考虑表现对象的功能、主题、环境位置和光线等因素,其中环境与光线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优秀的雕塑家总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关系,从而使作品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充分表达审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创作原则之下,浮雕的不同形态各有艺术品格上的侧重或表现的适应性。一般地说,高浮雕较大的空间深度和较强的可塑性,赋予其情感表达形式以庄重、沉稳、严肃、浑厚的效果和恢弘的气势;浅浮雕则以行云流水般涌动的绘画性线条和多视点切入的平面性构图,传递着轻音乐般的平和情调和抒情诗般的浪漫柔情。 

  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圆雕日益强化了它的相对独立性,相比之下,浮雕虽然更多地受制于一种依存关系,即对“平面”或“墙面”的依赖,但其独特的表现特质和丰富的雕塑性造型手段仍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而且,其审美特性在现代艺术革命的促进下,也日益强化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对固定“墙面”的依赖性和适应性,在现代浮雕上已不再象古典浮雕那样显得那么地强烈、拘谨和不可动摇。对现代浮雕而言,作为载体或环境的“墙面”是自由的、可选择的,它因此具有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阴雕主要用于建筑墙面的装饰及碑塔、牌坊、摩崖石刻、匾额、宅居楹联等,以线的造型为主要特色,要求线条劲挺有力,柔顺畅达。有些阴雕法吸收中国画与意、重叠、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石料经平面加工抛光后,描摹图案文字,然后依图刻上线条,以线条粗细深浅程度,利用阴影体现立体感。此类产品多数用于建筑物的外壁表面装饰,有较强的艺术性。

   影雕。在云浮属新的工艺品种。最早的作品是80年代云浮县工艺厂在云浮本土云石401板材上用钢针刻制石画,因作品都以图片为依据,故称“影雕”。这种雕件云石401平板作为材料,先把表面磨光,利用其经琢凿能显示白点的特性,以尖细的工具琢出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仅分黑白的不同层次,使图像显示出来,不但细腻逼真,而且独具神韵,是石雕向纯艺术化的发展,为石雕工艺生产开辟了新的道路。

  石雕手工艺的一般流程是:⑴选料布局;⑵敲坯戳坯;⑶钻洞镂空;⑷拉剌定形;⑸精刻修光;⑹磨光上蜡。石雕打制前要先进行选料,选料是石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石料的石性、软硬、疏密、质地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石料是石雕作品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艺人若无好石料也难以雕出好作品来,所以选料是至关重要的,选料大致可分按料选题和按题选料两类。按料选题首先要对石料作最基本的选择,主要考虑是否结实、脆软。如若石料松散,多裂,或者质量很差、多硬钉,则难以用作雕刻石料。然后根据石料的形态、质地、色彩,苦心经营,精心设计。石雕和一般绘画雕塑相比,既有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经营位置,刻划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质材料强烈制约的个性。所以,石雕从布局开始就要“因材施艺”,艺人往往将石料摆在案头,横摆斜置,仔细观察,反复构思,当面前的石料与脑中的某一灵感图像相契合,产生创作冲动时,才挥锤握凿,确立作品雏形。按题选料则与上述相反,先有主观构想,形成了某个新颖构思,贮于脑中,然后苦心寻找合适的石料,或许某个时候不期而遇,则会惊喜万分。或则准备雕刻某一类题材的作品,然后对石料作针对性的选择,主要从作品的要求方面考虑。雕刻人物题材要求石色纯净文静,花鸟题材的石料以绚丽多彩为佳,山水题材的石料最好是形态突兀多变,精雕作品则要求石料质地优良,石色丰富。许多题材还要求石料有一定的体积。

  选料主要凭雕刻者的经验和眼力来完成。艺人们根据作品规格大小、做工繁简、陈放条件来选择不同产地和石性的料,如放置于室外的作品要选择耐风化、硬度高的石料,并依据石料的大小、软硬程度、质量性能等因材施艺、量体裁衣。例如要雕刻一尊佛像,就要依据材料的形状、尺寸来确定佛像是站佛还是坐佛,是单佛还是双佛。或者根据构思寻找合适的石料。雕刻经验丰富的艺人一般根据实践经验来选料。一“看”,观察石料的横断面,若石料颜色一致、质地坚硬、均匀、细密就属于比较好的石料。反之,颜色不匀,有杂色,能看见明显的层次,横断面呈锯齿状,则石质较差。另外,还可以用水浇泼石料,这样更易鉴别石质。二“听”,用铁锤轻轻敲击石块,如发出当当清脆之声,则石质较好;如发声暗哑,即证明石料有隐线(如斗漏子、砂眼、石核子等),石质偏差。但要注意如果冬季选料时,裂隙内若有结冰,就不能单凭敲打听声音,必须要仔细观察,才能鉴定石质好坏。

  石雕按照艺术形式的不同,其基本制作顺序如下:

  镂雕顺序:打坯——包括先敲坯、后戳坯,均属粗坯型;钻凿洞——第一道较大的“放空洞”;镂空——内部镂戳并同时将坯进一步戳细;又钻洞——较小和细小的“造型洞”;拉剌——完全定形成坯;精雕修光。

  圆雕顺序:(指单纯的人物、动物,没有花艹等景物相衬);敲坯(粗坯);戳坯(细坯);精修。

  浮雕顺序:先将作品部件表面基本刬平或刨光后画上图纹;刻线(图纹边缘线);起地(戳去该凹的部位,使图纹浮起);精雕修光。

  阴雕(指在石材上刻字雕画)顺序:把作品部件表面刬平或刨光后画上或印上书法作品或美术作品;刻线(有深浅轻重);着色(一般为油性颜色)。

  打坯戳坯:石雕艺人的构思布局,有点像国画家画山水、花鸟,仅打“腹稿”,做到胸有成竹,就直接在石料上敲打落形。只有少数大型作品或构图复杂的作品,要画设计图或捏泥塑稿。打坯是雕刻作品的第一步,用打坯凿大刀阔斧地劈削出作品的外轮廓,景物的大块面,以最简练、概括的手法,将构思变成视觉形象。打坯中特别强调整体观念。艺人有所谓“四从”的说法,“四从”就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表到里”。整体给人以总印象,大效果,诸如作品的主体是直立、横置还是倾斜,作品的外形是长方形、三角形还是圆形等等,都会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再如对外轮廓线的处理于作品影响也很大,哪些地方要“开门”(为破长直线的凹线),“开门”的部位,大小等等。务须仔细推敲。打坯时必须从这些有关整体效果的地方着手。“从大到小”,在一件作品中体积(或面积)较大的景物先予定位,其他部分也就容易安排了。“从主到次”,是在不少作品中有些体积不大的“眼”,如花卉中的花,人物中的头脸等,先确定它们的位置、大小,就可以此为准,生发开去。“从表到里”,要求首先处理好作品欣赏的第一层次,然后作深入刻划,使作品跌宕起伏,层次丰富。

  戳坯是用阔凿戳出景物较小的分面,一些小作品也有不用打坯而直接用阔凿戳坯的。戳坯和打坯都要留有余地,以备必要的修改调整,同时又不能太臃重,要尽量接近实体。对此,艺人有“打坯不留料,雕刻无依靠,打坯打彻底,雕刻省力气”之说。打坯要领:有“四从二欲”之口诀,“四从”就是“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高到低”;“二欲”是“欲右必须从左到右,欲左必须从右到左”。

  放洞镂雕:这是一道化时最多、技艺最复杂的重要工序,雕刻的过程就是不断剔除多余石料,逐步显现景物实体的过程。作品实体外层的多余部分,主要靠打坯戳坯时凿除,实体本身的空间以及里层的丰富层次,只有靠放洞镂雕才得以实现。放洞是为了给镂雕创造条件。放洞得当,可以使作品形态确切,疏密得体,层次丰富,玲珑剔透,精巧耐看,严密坚实。放洞一般都在景物本身的间隔和景物之间处进行。艺人十分重视放洞,并在“洞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镂雕是放洞的继续和深入。放洞在石料上留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规则的圆洞,而镂雕则是改造圆洞,使圆洞成为实体之外的形态多变的空间。空间与实体互为依存,空间越具体、实体越显露。必要的空间都镂雕出来了,实体的造型也就完成了。所以有人把雕刻的过程概括为“运用减法,求得实体”。

  精刻修光:这是雕刻中的最后一关。精刻用以深入刻划细部,修光用以修饰外貌,使作品显得有生气、更美观、更传神。精刻时着重刻划景物的细微之处,传神之点。诸如通过刻划眼睛、嘴角,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雕叶筋、花瓣、藤,以表达花卉蓬勃的生机;细镂飞檐、窗花,以表现山水的优美秀丽。修光是为了抹去作品上不必要的刀痕凿迹,使作品简洁可爱。但修光不是一味追求“光”,而要“光”得恰如其分。修光中要从结构出发,从质感出发,强调“刀触”,不能将体面交界线都刮得圆浑,含糊不清,否则会使景物显得软弱无力,丧失特征。有些景物也不宜修得光溜溜的,如有的艺人将岩石的表面保持其斑斑点点的刀痕凿迹,反更能表现其硬、糙的质感。修光时的“刀触”将与作品共存,故而必须十分讲究。刀触的方向要与景物结构、生长规律、运动气势相一致。刀触的轻重、缓急、刚柔也应该从景物的质感和作品的情调出发。修光的程序是“从里到外”,与雕刻的程序恰恰相反。

  修细要领:有“五要十达到”之要求,即一要刨光,二要雕净,三要刮深,四要刻明,五要剔清,使作品达到:光洁、乾净、清晰、精细、明确、爽气、形实、神似、俏妙、韵美。

  打光上蜡:打光上蜡可使作品外表光洁、明亮,充分显现石料的材质美、色彩美,使作品显得高雅、艳丽,并便于陈设观赏。打光用的材料有粒度80号至120号砂布,280号至2000号的水砂纸,以及糠灰、打光粉(金钢砂粉末)、打光油等。打光时要从粗到细,循序渐进。先用砂布打磨一遍,再用小毛刷、竹签裹软布,蘸糠灰磨揩作品的精细部分。然后用各号水砂纸磨揩,最后可用软布蘸打光油或打光粉反复揩拭作品,使其光亮耐看,经久不脱,形成真包浆,俗称“硬光”。打光时要注意保护景物的体面交界线,否则会使景物的体面转折模糊、结构不清、立体感差。同时要根据需要,区别对待,一般在较大面积的平面、球面上,在作品的主要部位,务求反复磨揩,使其光亮可鉴。而有些部位也可少打光或不打光,以求得作品中光亮度上的某些变化和特定效果。石章的打光,无论砂布,水砂纸,都要平贴于玻璃上,将石章紧按其上磨揩,否则难以平整挺括。最后将石章置于手上用1000号以上水砂纸及打光油、打光粉揩拭,即可取得十分光洁的效果。上蜡前先将作品刷洗乾净,除去一切灰尘、汗迹,再将其揩干,置于火盆上烤热。加温要缓慢、均匀,防止爆裂。烤至摄氏100度左右,再将黄蜡均匀地涂刷在作品上,使其渗透到每一细部的表面。然后让作品慢慢冷却,在尚感有余热之时,用细麻布轻轻揩擦,仅留一层很薄的黄蜡余其表面。切忌在作品表面堆积黄蜡,否则如妇女的浓脂腻粉,庸俗不堪。

  采石工具:采石使用大锤,重量分12镑与14镑,锤把不象别地用木棍而以三片青竹合成,更加灵活有效。小锤,木把,钢钎,长度各异,根据所打炮眼的深度选用。撬棍,粗细各异,根据所撬石料的大小和分离易难选用。錾仔,又称“晶子”,用于打“斧眼”,尖端有尖和钝两种,尖的用于引眼,钝的用于楔开斧眼。錾平,方型,用于给分离块整形。钢钎、錾仔、錾平均以六角钢煅造而成。 

  雕刻工具:石雕粗加工使用的工具有:小锤,作敲打用;錾缠,方嘴,用于剔除较大面积的边角斜料;錾仔,尖嘴,用于雕晟构件的表面。 

  石雕精加工使用的工具:打琢(尖扁嘴)和斜琢(斜扁嘴),都是剔除石料用的,类似錾仔,但体质较细小,根据雕件的不同分有多种型号;剁斧,平扁嘴似斧状,用于剁光石料表面;梅花锤,方形嘴表面有梅花点,用于剁平较大面积的石料表面,比剁斧效率高;钢条仔,细长尖嘴,用于镂出石料,根据雕作的不同要求也有多种型号。 

  云城石艺人早期题材以仙佛、罗汉等人物居多,如“大肚弥勒佛”、“观音”等。另外各种象征祥瑞的古兽,如龙、凤、狮、龟、鳄、蛟、麒麟、螭虎等,还有虎、象、牛、马、猪、鸡、狗及飞禽鱼虫。很多作品都有故事情节,或引用如“仙女散花”等典故,或表现古人的诗文名句,富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解放后,随着经济生活需要,云浮石艺除石雕外还有石拼图和装饰实用工艺。拼图是利用不同种类不同色彩的石板拼制成精美的图案。拼图又分板材拼图和石材马赛克拼图。板材拼图利用不同颜色的石板材拼成图案。而石材马赛克拼图则利用石板材的边角料、碎料和天然色彩,拼成独特的精美图案和书画。装饰实用工艺主要分家居实用装饰和建筑实用装饰两种。家居实用装饰主要有花瓶类、盘类以及其他综合性的作品。花瓶有圆形和扇形,款式有长颈、葫芦颈、直口、喇叭口、荷叶口等。盘类有茶叶盘、梅花盘、树桩盘、墨水池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叶开盘和几何形盘。建筑实用工艺主要有圆柱、罗马柱、球体、管形、弧形、线形、壁炉、扶手、拦河等。

  三、传统石艺代表作概要

  1.《天长地久》大型云石拼画。由当时云浮工艺总厂承制李林才等工艺师雕刻,现镶嵌在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云石壁画,该壁画长154米,高2、8米,内容分人物和风景两大部分共15个画组。人物部分有对话、交流、友谊、和平、爱情、母亲、儿童、艺术等9个画组;风景部分有尼罗河、金字塔、太阳、月亮、椰枣树等6个画组。整幅壁画用洁白云石作衬底,人物、风景则用红色云石雕刻拼制而成。其表现手法借鉴了古代埃及壁画的形式,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加以变形,以一种崭新的艺术语言表现人类向往和平、友谊、发展的美好愿望。画面神圣庄严、明快热烈、浪漫而夸张。这幅二百多平方米的巨型壁画,仅云石就用去了26吨,作衬底的905块石片加工时长宽厚薄误差不超过0.5毫米。

  2.《云石链条吊瓶》石雕工艺。由李森才工艺师创作雕刻,获1984年广东省和全国旅游产品优秀产品奬。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该法源于玉雕,却比玉雕更难,因为石质不比玉质坚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断石破。石链一环扣一环,每一环皆活动自如,巧夺天工。链雕对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鉴定。一般情况下,质细性坚、纯而无格的石才比较合适。在相石构思时,也要特别精心细致。首先要安排好链条的位置,使链条巧妙避过裂纹与砂格。在雕刻时,链条可与其它景物同时打坯,但不能急于穿孔脱环,必须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进行脱环。脱环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难度极高。先用小型钻具小心翼翼地顺着每环的内廓幷排钻孔,每孔之间略留距离,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谨慎按序,一一脱环。为了防止已脱链环遭受破损,每完成一环后,还要用“可回性打样膏”加以固定,待整条链     环刻成后,再将胶合的部分用温水泡浸,慢慢脱落。

  3.肇庆七星岩牌坊石狮。由云浮县工艺厂设计用花岗石雕刻而成 。石狮威风凛凛,威猛霸气,镇魔驱煞,祁佑生财。左边是雄狮右边是雌狮。该石狮雕刻风格基本是明清时期石狮雕刻风格的延续。石狮被奉为“中国人的守护神”。 石头本来是冰冷没有感情的,可经过云浮石艺人用石头雕刻的狮子却一直传承着吉祥如意、平安祥和的寓意。

  4.《出入平安》石茶盘。由梁建坤设计创作,《出入平安》石茶盘荣获第三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金获;首届广东省(云浮)石艺创意大赛金奬。现收藏于云浮市博物馆,作品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

  “出入平安”是一中国传统茶褐色双扇木门造型的茶盘。长75厘米,宽60厘米,厚4.5厘米。“门”页上有两张栩栩如生的门神浮雕,门神下面是两个造型生动的铜狮子门环,“门”两侧上还有一幅浮雕对联。其中右手边的一扇门稍向内伸,预示着出入之意,同时也是作者设计的一处巧妙之所在 两扇门中间出现的缝隙就这样顺水推舟地成就了茶盘的漏水之处,将艺术与实用自然地融合了在一起。

  初见“出入平安”这个作品,你很难把它与石艺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木纹”流畅清晰,看起来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木制“木门”。但其实不然,该作品采用的材料是一种酷似古木的名贵大理石,这种大理石纹理和颜色与天然木材十分相似。

  以中国式传统木门作盛茶的茶盘,显得古檏素雅,其看似简单之中又似乎藴涵着深远寓意,两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文化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古韵茶香之中,将生活在现代快节奏之中的品茶人的思绪悄然抽离,慢慢飘向远方那片宁静的圣土,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

  5.《茶韵飘乡》石茶盘。由梁建坤设计创作,荣获第二届广东省(云浮)石艺创意大赛金奬;第四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奬。现收藏于云浮市博物馆。作品获广东省版权局作品著作权登记。“茶韵飘乡”茶盘,造型是岭南古建筑中一种独特的锅耳式山墙,长81.5厘米,宽52.5厘米,厚6厘米。用料为花岗石,作品由一整块原石制成。

  锅耳式山墙线条优美,仿古人官帽形状而建,取意前程远大、官运亨通。锅耳墙又称“鳌鱼墙”,因而兼有“独占鳌头”的含意,象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其形又如铁锅之耳,故俗称“锅耳墙”,墙体厚实,具防火、防水、防盗三大功能,可保家宅平安长久。百余年前工匠竟有如此杰作,令人叹服。锅耳式山墙不愧为广府乡土古民居中的艺术瑰宝。

  在制作茶盘时,为充分表现古居韵味,作者运用了多种雕刻技法,完美地展现了石材丰富的表面肌理效果。细看茶盘,石质面可分多种灰度,于简单处见精工,这是利用多种工具进行雕刻,并采用多种材料进行打磨的结果,研磨得越细腻,石面颜色就越深,充分利用了石料天然色泽,显得层次分明、古檏素雅,石材质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历经沧桑,风雨洗涮。人说“墨分五彩”,在此茶盘上,作者已做到“石分五彩”了。

  在茶盘墙体中间,有一古钱形的窗户,此乃作者的神来之笔。为收集茶水,作者令四周墙面向内稍倾,窗户成了茶盘漏水处,有四水归源、广纳善财之意,自然而然的把吉祥文化与实用性有机融合起来。

  年月磋跎,古居有情;热茶待客,不亦乐乎?若茶盘是静,则茶水为动;如茶盘是山,则香茶是水,一阴一阳,意藴悠长,使人神游玄虚,远离凡嚣。到底是继续流连古居,还是再斟香茗?稍作犹豫,还是顺其自然,率性而为吧!

   6.《步步高》(0.3米×0.3米×0.9米)玉雕。由梁建坤设计创作,荣获第二届广东省(云浮)石艺创意大赛金奬;第四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奬。现收藏于云浮市博物馆。

  作品采用一进口玉石制作,由一整块玉料精雕细刻而成。与一般玉石作品不同,此作品巧妙之处不在玉料上,而在包裹着玉料的石皮上。作者以石皮为主,玉料为辅,在石皮上雕刻出一对惟妙惟肖的“东风螺”,甚是生动可爱;玉料本身则被雕成了两株青翠温润、生机盎然的“春笋”。

  仔细欣赏,两只“东风螺”灵动传神,几可乱真,“螺殻”的纹理和颜色与野外真螺并无差别,且两螺一大一小,各具形态,仿佛一对情侣正在相随漫步,悠然自得。两株“竹笋”长得挺拔茁壮,另有一株破土而出,沾着“泥土”,还没长出緑芽,三株“竹笋”布局合理,形成呼应,错落有致。螺与竹,一静一动,生动地构成了一幅充满大自然气息的春日情趣图。作品的几个组成部分无论是质感、颜色还是纹理,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又和谐统一。

  该作品创作前后总共花费了10个月的时间。在设计作品阶段,作者曾到乡间捡回几个东风螺回家养起来,时时仔细观察,熟知螺的体态、行动,并查阅相关资料,详细瞭解螺的生活习性,做了多个泥稿后才最后定稿。作者在做“竹笋”部分时,因未到竹笋生长季节,雕刻竹笋缺乏真实的参照物,所以便停工等待,这一等就是半年之久,为的是要等到山间竹笋破土,雕刻有真实的参照之物。因此,客观地说,此作品在表现真实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有专家曾质疑作品的“东风螺”是否粘贴而成。事实证明,此为一石而出的完整作品,并无半点人工粘贴行为。对此,专家纷纷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难得一见的工艺珍品。

  7.《盛世中华鸿福轮》(1.1米×1.1米×1.85米)装饰实用工艺。该工艺由云浮市云城区富利达工艺厂设计创作,荣获第二届广东省(云浮)石艺创意大赛金奬。盛世中华鸿福轮是一座喷泉水塔,采用鸿福轮的结构特点——水力二维转座(专利号:ZL20092005756.0)。以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为内容,表达了中华民族渊源流长丰富的文化和智慧,和当代具有现代特色的先进的文化和成就。歌颂了中华民族能吐旧纳新不断进步的民族特征;祈求实现中华民族国泰民安、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愿望。

  盛世中华鸿福轮由塔座、塔身、泉盘和塔顶组成;外形为中华民族如“箭发”态势在世界腾飞,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形态;塔座是地球面块,比作世界。塔身以龙的文化和古代文化成就为内容的四柱石刻和四面浮雕,泉盘为“世博”天下粮仓拱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迅猛发展和复兴;塔顶为喷水九龙转盘;象征着龙的传人生机勃勃,凝聚团结,进取向上;九龙转盘承托着水力转轮,两侧面分别有随动56个圆点,代表着56个民族,含有泰卦、中国地图的“国泰民安”雕刻画和由国庆成立图、三峡工程图、神七飞天图、中国高铁图和上海世博中国馆图组成的中华辉煌盛世画。转轮上随着滚动的石刻对联栩栩如生,生动地表达了盛世中华和鸿运中华的祈求。

  盛世中华鸿福轮的设计贯穿着儒释道吉祥文化理念。整座泉塔的设计以天园地方,五行生合为理念,融入了儒释道吉祥文化和现代雕刻技术,采用电光等现代技术手段,效道加之法,设流水、飘云、布动轮、施九龙喷水转盘、四水归堂,现鸿运当头、财纳四方、风生水起风和云祥之势,求运鸿福祥,百业鸿图,生机勃勃,国泰民安。

  盛世中华鸿福轮巧妙应用流体力学原理。使沉重的九龙石刻表现出生动活泼,能喷出泉水,充分表现了龙的刚阳之势和龙的精神。滚动的转轮带动着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对联,能生动地呈现出承载着中国文化动态的石艺,使石艺文化增添了新的亮点。

  盛世中华鸿福轮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和刻録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成就篇章;体现和谐发展的理念,可起到教育和宣传中华文化的作用。它不仅是一座石工艺品,又是一座具调节空气湿度,产生负氧离子的泉塔,既有装饰摆设,又有实际使用的用途。

  8.《傣农担水图》(2.6米×2.6米×0.05米)马赛克石拼画。由云浮市中艺马赛克工艺厂卫鉴嫦设计制作。石拼画是利用石材的边角料切成碎片,跟据石材的天然色彩进行巧色拼接出各种图案和画种。石拼画是一种变废为宝的“緑色”工艺品种。《傣农担水图》是一幅规格为2500cm×2500cm纯手工镶嵌的天然大理石马赛克艺术壁画,历经三个多月的制作时间,画面由两位妙龄少女神态自若担水迈向前方的景象所组成;运用天然石材的色彩变化,形状不一的搭配恰到好处,充分体现出少女娇媚的神情,在祥和气氛中欣然向前,栩栩如生的情景;《傣农担水图》是一幅具有双重意义的石工艺作品;1:画面寓意在改革开放后,广大女性积极进取,在社会发展中为不可或缺的一员;2:云浮石拼画工艺过去一直以摆放室内的装饰品为主,《傣农担水图》向大型壁画方向出发,填补过去国内各大城市,公共场所没有云浮大理石马赛克壁画装饰的空白。2008年,《傣农担水图》参加广东省(云浮市)石艺创作大赛,荣获石艺大赛“金奬”。

  9.《春满人间福满堂》(2.6米×1.38米×0.06米)玉石雕件拼花画。由云浮市欣艺工艺厂设计制作,荣获首届广东省(云浮)石艺创意大赛银奬。玉石雕件拼花画是云浮石材工艺四大类型之一,属装饰工艺。主要材料是大理石和玉石。制作玉石拼花雕件主要是按照设计好的图案选择不同色调的大理石或玉石分拆进行雕刻,所有雕件雕刻打磨抛光后再按设计图粘贴。玉石雕件拼花画一般都是以传统的中国工笔画的图案和构图作为参考。题材大多以花卉、雀鸟、虫鱼为主。象征吉祥如意,纳福聚财。《春满人间福满堂》玉石雕件拼花画以花卉、雀鸟和山水为题材,运用中国画的构图,巧色利用玉石天然色调雕刻拼接而成。既有玉石的高贵又有中国画的韵味。

  10.《宜居之城——云浮》(6米×2.3米×0.05)石材水刀艺术拼画。由云浮市新高雅工艺厂设计制作,荣获第二届广东省(云浮)石艺创意大赛银奬。该作品以云浮标志性风景蟠龙天湖山水图片为蓝本,运用高科技电脑手段设计成上百个不同色快再通过数控高科技水刀切割拼成的大型水刀艺术拼画。作品经过流畅的块面处理,布局变幻无穷,丰富多彩,其颗粒粗大、棱角分明、形态各异,粒度分布自然和谐,若干晶粒所形成的亮点,令花式有更强的立体感,流露出伫立于时代前列的风范,在适当的空间和环境中起到更多设计之外的空间美学效果。在适当的空间和环境中起到更多设计之外的空间美学效果。该作品材料为大理石,风格介乎国画,水彩画和装饰画之间,形式新颖,内容意象,易读耐品。

  艺术拼花是指通过对石材等平板石材料进很艺术加工,然后拼接在一起,形成的艺术图案。材料在切割前首先要做的是对图案和效果的设计。设计图案后,还要通过对图案的数码化操作,即编译工序,将图案转化成机器能够接受的语言传送给数控加工设备——高压水切割数控机床(俗称为水刀),“水刀”根据编译的语言能切割出任意的图案。工艺师们再将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纹理的图案配件通过专用粘合胶粘结在一起形成成品的艺术拼花。艺术拼花的工艺起源于欧洲,它的出现使石材深加工成为可能。艺术拼花的显着特点无疑是多样的。比如用石材加工的艺术拼图的色彩和纹理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色,损坏等。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可以切割任意图案,使其能表达的艺术主题范围非常广,比如宗教、文化、艺术等,而且能根据设计的理念去用图案去表达,尺寸可以做大做小不受限制。

  四、云浮石艺的主要特征

  1.工艺特征:一是选取原料,主要选取当地优质天然石材,作为加工原料;二是绘画,根据不同的石材形态造型及成色进行构思,石艺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在所选取的石材上墨绘勒线,描绘好雕刻图案;三是精细加工。在绘画的基础上,采用人工雕琢、砂磨抛光等方法精雕细刻。其工艺技术主要是师徒相传或家族世代相传,靠言传身教,要达到高超境界就要靠个人的悟性和长期的实践了。

  2.产品特征:云浮石艺与其它雕塑一样,属于造型艺术,既有传统装饰性稳定感强的对称造型形式,也有稳中求变动感强的造型形式。无论是石雕、石刻、石拼图和装饰工艺,其造型构图严谨,运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完整与简略相结合,做到粗中见细,主题突出,使没有生命的石头,变成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石雕能因势而造型,巧妙雕琢;石刻则线条流畅、刀断意连、突出金石味;石拼图则巧用石材边角料和碎料,妙取石材天然颜色,变废为宝;装饰工艺则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既是生活用品、建筑用品,又是艺术品。云浮石艺絶大多数能因材施艺,因色取俏,构思巧妙,充分利用各种石料的自然形态、质地、色彩、花纹,具有“人天同构”的特点。

  3.实用特征:民间对石雕石刻艺术的需求,并非仅仅为其美化家居装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需求及民间活动的实用性意义,云浮石艺是造型艺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如石狮、龙柱、楼梯扶手等。

  4.地域特征:云浮石艺所表现的内容和雕刻的图案造型、题材大都是体现岭南的本土特色。它体现在体裁、题材、构思、情节、形象、雕刻造型等内容与形式的要素中,在题材上更具岭南地域性。如石狮造型以南派为主,人物服饰、水果等为南方特有。

  五、云浮石艺的主要价值

  云浮民间石艺是中国民间美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价值有:

  1.历史价值:云浮的石雕石刻艺术富有民族性。藴含着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和精巧的技术,更凝聚着各种历史、科学和艺术的价值。石艺所体现的审美特征,既具有各个时期的特殊风格,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折射出不同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也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道德、伦理、政治和宗教哲学的观念。同时也能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对研究中华南方石艺文化的发源和云浮地区的历史及古建筑、家居装饰等民俗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价值:云浮石艺注重美的内涵,体现云浮人勇于进取的人文素质。每一件石艺作品,都体现出当地人民的文化、知识、艺术修养的底藴和内涵,反映出当地人民的智慧、悟性、哲理、精神、情感和境界。达到娱人、娱己、修心养性,悦人眼目,怡人性情的效果。艺人们运用其智慧,借石抒情,通过赋予它一种寓意,使石头“活起来”,达到点石成金,因而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3.学术价值:云浮石艺的发展可折射出本地区不同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也可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道德、伦理、政治和宗教哲学等观念。

  4.实用价值:云浮石艺多用于建筑,如石雕龙柱既可承重又可装饰。其民间用途在于美化人居环境和陶冶人们的性情,同时担任着教化礼仪、宣扬美德、歌颂生活的媒介作用。

  5.经济价值:云浮石艺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文化产业,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云浮的支柱产业之一。

  参考资料:

  1.1995年版《云浮县志》

  2.百度文库网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