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録了云浮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美丽瞬间;石头,凝聚着云浮人的精、气、神。
驻足回眸,在石文化的广袤原野上,有一朵奇葩盛开了几百年,它将石文化的深邃内涵用最质檏直观的方式展现于人前。这朵奇葩就是云浮石艺。云浮石艺于2007年2月被列为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録,并于6月被列为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録。
据《云浮县志》记载,3亿多年前,云浮就形成了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所拥有的丰富石料矿产资源,为当地民间石材雕刻工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据记载,肇庆水月宫有一块石碑,上刻“水月宫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东安县(即现在的云城区)所产所刻。这证明,400多年前,云城区已有云石工艺石匠加工石板材和雕刻云石工艺了。而在明朝万历年间,云石雕刻工艺就有了建筑实用装饰、家居用品、天然石板画、石碑等明确的石雕工艺行业分工。
清咸丰年间,云浮石艺开始迈上新的台阶。据记载,咸丰7年(1857年),富林镇莲塘岗咀村的张源昌,在红塘板山设厂,生产云石板材和建筑装饰实用工艺。尽管还只是作坊式生产,却开了云浮石材工艺产品远销国外的先河。当这些产品踏上新加坡等国的国土之时,也将云浮人的聪明才智带到了那些遥远的国度。
据介绍,清朝末年,县城附近的罗斗岗、张屋、石脚围一带,民间加工雕刻云石工艺的活动相当频繁。事实上,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初期这段漫长的历史里,云浮人在石艺技艺的探索之路上一刻也没有停歇过。在此期间,当地一些村落、氏族大兴建造庙宇、宗祠。这些庙宇、宗祠内的柱座、门座、地脚、石狮、石屏风,处处都是石雕石刻工艺的展示台。从现存的城基路的吴家大屋(吴氏宗祠)、腰古镇程氏大宗祠、河口初城村的李家祠等宗祠来看,当时的建筑实用装饰石雕石刻工艺,尤其是家居用石刻装饰工艺的造诣已颇有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瞭解到,云浮石艺融汇了本土文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和西方文化。它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每一种文化都是画布上绚烂的一笔。究其原因,原来自明朝开始,中原人南迁、闽南人西移带来了新的石刻技艺和材料,汉白玉、青玉、蓝田玉石、福建石的流入给云浮石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海外谋生的云城邑民也带回了一些西方浮雕技术,并将之融入于传统石材雕刻之中。更值一提的是,心灵手巧的石雕工匠还根据云石片的天然纹理,创作出了栩栩如生的天然石板画。由此,云石雕刻艺术便以其包罗万象的题材、丰富优质的石料、精湛传神的工艺树立起一块金字招牌。如今,从广州花园酒店到香港地铁站,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到美国夏威夷广场,云浮加工生产的石材工艺品遍布海内外。其中,镶嵌在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的著名大型大理石工艺壁画《天长地久》,堪称云浮石材工艺享誉全球的最有力证明。
有人说,来云浮不看石头就等于没来过云浮。徜徉在石艺海洋中,记者心潮澎湃。这边,艺术墙幕、浮雕、石画、风水球、壁炉让人目不暇接;那边,栩栩如生的石雕人像、精工巧制的圆柱、鬼斧神工的云石天然画流光溢彩。平淡无奇的石头,却在云浮能工巧匠的精工细作之下,幻化为美仑美奂的艺术品。
云城石艺匠人李师傅告诉记者,云浮的石材工艺主要分石雕、石拼图及装饰实用工艺三大类,其特色在于“新、巧、精”,构思要奇特、搭配要巧妙,要贴近自然,在形态和质感上都得注重和谐。他介绍,石雕早期题材以仙佛、罗汉等人物及各种象征祥瑞的古兽居多,很多作品还有故事情节。解放后,石拼图和装饰实用工艺开始在石艺舞台上大放异彩。特别是石拼图巧用石材边角碎料变废为宝,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实现了超越,同时解决了环保等问题。而装饰工艺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使生活用品也变成了艺术品。
圆雕、浮雕、阴雕,石雕的工艺手法各具特色,选料、敲坯、定形、精刻,石雕的每一道程序都要求精工细琢。李师傅的手指在石头上游走,口中细数着那些烂熟于心的要领口诀:打坯要“四从二欲”,修细得“五要十达到”……在他们心中,每一块石头都是璞玉,只要精心雕琢,都能演奏出悦耳动听的曼妙旋律。
作为石艺海洋中的一朵奇葩,云浮石艺的“奇”还在于其浓郁的地方色彩、“人天同构”的产品特征。具体说来,云浮石艺所表现的内容大都体现岭南的本土特色。如石狮造型以南派为主。而所谓“人天同构”,则表现在因材施艺,因色取俏,在石料的自然形态上,融入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传统与时尚、夸张与写实、完整与简约……石匠人信手拈来各种表现手法,赋予石头无尽的生命力。
云浮民间石艺是中国民间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朵奇葩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对研究中华南方石艺文化的发源和云浮地区的历史及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注重美,发现美、展示美。艺人们借石抒情,带着人们在石艺海洋中领略石头的生命张力,享受石文化带来的飞扬激情。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