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是文化的媒体,又是文化的载体。称其媒体,是因为石可缘生文化;称其载体,是在于石可承载人类诸多文化的赋予或寄寓。所以,石有被赋予的社会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收藏价值。
原始人类从群体生活开始,因共同生活与相互交流所需,即产生原始的人类文化。石文化是人类最早的原始文化之一。它与人类其他文化一样,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不断发展与逐步积淀,而逐步发展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各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使自身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和发展。现代石文化是传统石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在今”。要发展现代石文化,必须瞭解传统石文化,知其“来龙”,才能把其“去脉”;今承古业,古为今用,才能取得更大发展。所以,我的发言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石文化的传统及开发。
一、从生存依靠到精神崇拜
原始人类从直立到转化为智人,主要的标志是使用工具,而最早使用的工具则是石器,即用石做成的尖器、削器、石杵、石斧、石锤、石纺、石旋等等,既是捕猎食物或饮食的工具,又是防卫或搏斗的武器。石是原始人类生存的依靠,是原始文明的基础和标志。所以,这段史前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内分为旧、中、新三个时期)。
正因为原始人的生存、生命、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石,从而在精神上产生对石的崇拜观念和行为,这即是石文化从实用文化进化为观念文化的开始,也可以说是石文化的实用性和观念性两种文化分野的开始。从此两种石文化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两者有时是交叉状态,有时是先后或并列状态。总体而言,是观念性的石文化占主导或主流地位,但从经济上说,以实用性的石文化为多而普,所以,对石文化的开发应注意这两种石文化的并举与结合。
二、从地球之基到生命之源
在神话故事书《布洛陀》中,说地球是一块巨石,在宇宙不停地旋转着,突然分开上下两片,上为天,下为地。由此天地形成之后,又由天上掉下一个大石蛋,太阳晒了99天,裂开生出伏羲兄妹,于是产生人类。这故事清楚表明在原始人观念中,石是地球之基,生命之源。《淮南子》记载的“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就是说天崩决一角,女娲以炼石补天。“盘古开天地”神话所称的“盘古”,其实是“盘石”(巨石),还有禹及其儿子启,都是石头所生的神话,也都佐证人类对石的观念崇拜。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后来文明社会所产生的故事传说中,也仍有某些神人是由石头所生所化的说法,如《西游记》中写孙悟空是石头生出,两广的歌仙刘山妹(刘三姐),传说是死后坐化为石。屈大均《广东新语·女语》称,刘三妹是唐中宗时新兴人(与六祖惠能同乡同时代),是始造歌之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人唱和,“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徭、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絶,俱化为石”。这两个传说所显示的生死观念更证实人类对石乃生命之源的精神崇拜。
三、从母性崇拜到性崇拜的石化
原始社会曾有母系社会阶段,因无固定婚姻制度,子女往往知母不知父,所以形成以母性为中心的社会,并形成母性崇拜观念;久而久之,由于对性的无知和繁衍后代的渴求,又产生了性崇拜观念。这两种崇拜观念,都付诸于类似男女生殖器的奇石或石体中,可谓之曰崇拜石化现象。
据说广东博罗县的罗浮山中,有个由两块巨石构成的石崖,上块似男性生殖器,石缝中有泉水流出,叫之阳谷;下块叫阴谷,则似女生殖器,故整个石崖名为阴阳谷。从古至今每月初一都有妇女前来拜石求子。肇庆七星岩石,有两块滚石,各有一丈多长,一大一小,一俯一仰,好似一对男女相亲。前些年仁化丹霞山发现阳元石,引起四方游客叹为观止,后又发现阴元石,更起轰动效应,使入园人数和门票价格数倍增长,可见这种传统石文化的无穷生命力。
四、从雷电崇拜到族群图腾的石化
原始人以凿石取火,使人类开始了从生食进入熟食的时代。故有“燧人氏取火”的传说。其实火的来源还在于雷电,电闪雷鸣,给人类带来火种,也因不理解这种自然现象而带来恐惧,从而产生对雷电的崇拜。自古以来关于雷公的神话,即由此而生。神话中雷公的形象,鹰嘴獠牙,展翅伸膀,手持斧凿,活现巨神凿石取火的凶猛势态。
原始人以部族为单位而群体生活,逐步发展为民族或民系,群体形成的历史越长久,共性的文化观念越稳定,文化积淀越深厚。在原始部族,在所处的自然环境影响中,对某些自然现象不理解而又无征服力,便摸拟或创造出某种动物的形象,作为本族的神灵庇护,即谓之“图腾”。龙的形象即是中华民族(华夏族)的“图腾”。本来世上没有龙这种动物,实际是原始人模拟雷电的形象而赋予蛇身鹿头结合一体而创造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龙字,就是雷电的象形。
我国的少数民族或族群,大都在原始时各有本族的图腾,如越族、壮族崇拜蛙,瑶族、雷州民系以狗为神,还有龟、虎、狮、蛇、鳄、凤等为图腾的部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图腾标志,大都以石刻或石塑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流传下来,置于寺庙厅堂之上,顶礼膜拜虔诚供奉,或作为护佑神灵,蹲立于门户宅前、山道路口,如迄今各地仍可见的石龟、石虎、石狮等等。这种现象可谓图腾的石化。
五、从山石崇拜到石的泛神化
据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舜帝接尧位以后,每年都要祈拜东——泰山、西——华山,北——恒山、南——衡山,其处国中,始有“中国”之称。此后几乎历代皇帝,也都有拜山之仪,而且往往在祈拜时给山赏封种种称号,如泰山即被封有“岱宗”之号。封建社会称天下为帝王的江山。其祈拜山和为山封号,意在保佑其天下稳于泰山。所以,中国的封建文化,主干或根底是对山崇拜的山文化。
中国的山,大都是以石为主体,或以石山居多,所以山与石往往是同体或密不可分的,在文化上也往往如此,在山与石的观念崇拜上更是这样。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全国许多山村古道,常见有刻有 “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是降魔镇邪神的标志,清楚表明是山与石同体之神。在许多乡村或山道还会看到,许多民间崇拜的地方神灵,如山神、土地神、门神、火神、水神,以至地方传为升天的历史名人,都是以石碑或石像为载体供奉的。更为普遍的是,某处山峰形状独特,某个石有似人的形象,某块石生得怪异,往往被拜为神,或托之人之升天和仙人下凡之事;有些地方还有认石为契、为母的习俗。这些都是传统的石的泛神化现象。
六、从石到玉的文化“升格”
玉是精美的石,也是石文化“升格”为精美文化的一种媒体或载体。从自然体而言,玉是石的一种精品,提取难,产量少,加工大,质地高;从社会价值而言,玉也比石的价值高,主要是因其精美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
中国的传统玉文化,作为传统石文化的一部分或分支,同样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而又是有其独特之处的,这就是因其精美稀罕而作为“宝”物之一,作为“宝”文化观念和价值的一种载体和固体。由此玉的价值和用途而由此“升格”,成为镇国、镇族、镇世、镇家、镇情的标志或信物。司马迁《史记》所写“还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从秦始皇手中夺回的“龢氏壁”,就是可以镇国之玉。《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是写女娲补天时留下一块石头,年久成精,化为一块“通灵宝玉”,由贾宝玉带着投胎转世,在荣国府中与“金陵十二钗”悲欢离合的故事。这块玉,是贾宝玉镇身之宝,一旦失去即痴呆,又是贾宝玉与十二位奇女子情缘、尤其是与林黛玉爱情的镇宝,失去后即失去这些情缘和爱情;荣国府最后“树倒猢狲散”,也在于失去了这块镇族、镇家之宝;整部书实际是中国封建皇朝崩溃的挽歌,这块玉也意味着镇国之宝。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玉的观念非同一般。耐人寻味的是,《红楼梦》又名《情僧録》,主要在于贾宝玉与林黛玉前世有石草之恩缘,主要着墨于宝黛之间两小无猜的纯洁爱情故事,不是世俗的性爱小说,可见其玉的文化内涵,是重情轻性的文化观念。由此又可见石与玉既是性文化的内涵,又是情文化的载体,恐怕这也可以说是石文化的一种“升格”。
玉是人的宝物之一,常与金并列或对称。但金主要是财富的标志,玉则是珍美的象征。玉除有镇宝之用外,多用于随身佩物,既有珍美的装饰作用,又有扶正压邪的功能,既有经济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七、诗、画、书、刻、碑中的石文化
在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与行业中,有不少是以石为元素或以石为实体的。古代有许多写山水或古道的诗,大都因石而生、从石而咏。如:韩愈的《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既写出因“山石”之行的诗意,又写出“古壁佛画”的石刻。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既写出山中之石,又写出云中之山,写出傍晚山石枫林中的诗意,历历可见诗中内涵的山石文化元素。
中国画多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对象,多以“四君子”梅、兰、菊、竹为题材。这些为表现对象或题材的画作,时要以山石为背景或衬对,这即是山石文化元素。人民大会堂的巨型名画《江山如此多娇》,是关山月与傅抱石两位“山石”大师合作的,画中不乏山石文化元素。毛泽东原诗《沁园春》的意境也是如此。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这种艺术也与石有密切关系。首先是书法用的墨,是取于石中的石墨;磨墨用的砚,是一种特质的石;书写时的纸压,也多是用石;古时的书法,在发明造纸之前,除刻于甲骨、钟鼎之外,多刻于石碑或摩岩上,称碑刻或摩岩石刻。“文房四宝”(纸、笔、墨、砚)中的一半是石文化。这是实用性的工具文化。
雕刻艺术中的石雕,顾名思义是以石为原材料的雕塑艺术,是自古流传至今的一种工艺;篆刻则多是刻于石上的书法艺术,俗称印章、印记、印信。两种都是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石工艺文化。
石碑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石文化,其作用不仅是留刻书法,更多在于刻记有重要意义的诗、文、史、事、志,有诗碑、文碑、史碑、事碑、族碑、界碑、路碑、墓碑等。这种石文化极其普及,千百年来自然形成一条实用性的石文化长河,与观念性石文化长河交相辉映,不断发展。
八、衣、食、住、行、玩中的石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包括在人的衣、食、住、行、 玩等生活要素中,无不有石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衣,古越族人曾用树柏石布,迄今仍存化石遗物;在古书或诗词中有许多妇女在河边用石洗(捣)衣的记载和描写。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即在石台上用木棍捣衣。《浣纱记》写西施在河边洗涤,实际也是在石台上洗衣。
食,出土文物中有可作碗用的石器,猎取物的石具;从古至今沿用加工食物的石磨,吃饭用的饭桌、石凳。现代钦食仍需精制的石制工艺和用具。用烧热的石板烤肉,仍是至今流行的一种菜肴。
住,建房的石料,从墙基、门窗框架,到屋柱,都用石条,门窗或屋柱还有石雕。现代家居仍需石料建设、装修、石制家具、石艺摆设。
行,古时用青石板铺路,石碑指路,现代仍要开山凿石修路,仍需用石料铺垫修建公路、铁路。
玩,游山玩水,玩石赏花,均不可缺石的文化与乐趣,古今如此。
九、生、老、病、性、死中的石文化
人的生命文化,包括生、老、病、性、死,均有石文化。
生,古有“三生石”,即对前生、今生、来生的祈求崇拜石。
老,古今皆有供老人消闲的石桌、石椅、石棋;石珠、石球。
病,古有治病石,有捣药用的石具,如石槌、石擂。
性,有鸳鸯石,阴元石、阳元石。
死,有墓碑、石棺、石椁、石葬等。
十、发展经济石都,建设文化石都
以上论述,是试图从纵横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石文化现象,目的是供当今继承发展现代石文化和石经济之参考。
云浮市已被誉为“中国石都”,在这里举办石文化节和石文化论坛,是义不容辞的,也是很及时并有远见卓识的。前不久中共广东省委召开了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云浮市即以举办石文化节和石文化论坛响应,是很好的。
同时也表明,云浮市对“文化引领的意义与作用认识较好,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式和途径。现在看来,云浮市获“中国石都”的称誉,主要是经济上说的,即:经济收益占比例较高,生产规模较大,外贸市场较广,从国内到国外,都有加工订货,商贸往来。可以说,云浮市在石生产和石贸易的经济的发展上,在全省以至全国是占领先地位的。但从文化上说,则不见得是这样了。
从云浮市石生产的总体上看,主要产品是加工基建用石,其次是工艺石和石工艺;基建用石多是原材料或停留于原材料加工,文化元素较浅,从文化上发展生产品种较少;在商贸市场上,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不够;从产品到商品,都有待于文化因素和引领作用的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还有赖于从领导到员工文化意识与凝聚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所以,当今应当而且可以提出在发展经济石都的同时,建设文化石都的目标和口号。
文化石都是怎样的呢?应当怎样建设文化石都呢?
我看文化石都应当是:石文化的生产、石文化的经济、石文化的集粹、石文化的社会。石文化的生产,就是:以文化理念引领生产,以文化思想开拓产品,以文化精神进行生产,使产品文化化、生产文明化、企业文化化。
石文化的经济,就是:以文化魅力开拓市场,以文化产品扩大市场,以文化素质信誉市场,使市场交易和经济都有石文化品格。
石文化的集粹,就是:以建立一个石艺中心、一条商业街、一个创意园、一个石庆节并展销会、一个经济文化论坛等“五个一”的措施,将中外古今的石经济与石文化的精华汇集。
“一个石艺中心”,是专门生产世界或全国的石艺产品,包括世界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六祖惠能、冼夫人、孙中山等)、名神(如耶稣、如来、观音、弥勒佛、妈祖、龙母等)、名像(如希腊的维纳斯、萨莫持拉斯的胜利女神、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考者等)、名典(如耶稣升天、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名兽(如狮、虎、豹、猫、狗及“十二生肖”等)的石塑像,以及各种具有中国气派、广东风格、云浮色彩的工艺品,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包括可有保健、吉祥、平安、长寿、定情等寓意的石艺品等。
“一条商业街”,是石材产品和石艺产品展销街,是永不落幕的展销会。主要展销本市企业产品,也有其他地方或外国的名产品。街道建筑布局要有岭南风格,以骑楼街的方式为主。每种展销品一间。建筑材料都用本市产品,标出品牌,既是广告,又是文化。
“一个创意园”,是中外古今石文化博览园,包括传统和现代、观念与实用、先进和保守、生活与生命等等包罗万象的石文化现象。本文探讨中国传统石文化,也是为此提供借鉴。博览项目中,可以摆设传统崇拜的石像,让观众参拜或进行参拜活动。
“一个石庆节并展销会”,就是举办群众性的石庆节文化活动,同时进行订货交易的展销会。办石庆节要树立群众崇拜的仙神偶象,我看传说中的女娲形象可以备选。据《辞海》称,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物,也叫女希氏,又称“娲皇”,是人类始祖。在《独异志》、《太平御览》所引《风俗通》等书中,说她曾用山土造人;另在《淮南子》中,说她在上古天柱倾斜时炼石补天,可见她是开发地球这个巨型盘石的开山鼻祖,尊其为“石神” 或“石仙”是合适的。当然还须要更深入的论证和衍释,并选择适当的节日,才能使群众认同接受和参与。有节日喜庆的氛围和文化环境,招商引资会更红火,所以应同时举办展销会。
“一个经济文化论坛”,就是像现在这样进行的论坛,今后应每年举办一次,与石庆节同时举行。每次一个主题,依主题不同而邀请不同的专家,还可以跨学科、跨行业邀请,不仅是文化或经济学者,还应请企业家、贸易家、工艺家、美术家、雕刻家等等。
石文化社会,就是要云浮市以石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包括云城、云安县境在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上,从软件到硬件,都要突出石文化主题,处处洋溢石文化色彩,包括广告、标语、灯饰、城雕等设计,居民的文明、文娱、节日等活动,都要营造石文化氛围,使人进城即感受到石文化的气息,乐于在此投资长住。
(本文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在2010年首届云浮“石文化论坛”上的学术报告)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