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留德中国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
2009年11月19—20日,Alumni Seminar Geography(留德中国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在地理学院D128教室举行,会议讨论了德国地理学近年来的发展,以及中德间在地理教学与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中山大学地理学院保继刚院长、Dr.Werner Breitung、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原院长曾刚教授和4位外籍教授等中德地理学者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组织者Dr.Werner Breitung的发言稿
欢迎参加“留德校友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共同举办,邀请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四十位学者。学者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来自地理学或相近学科;目前执教于中国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曾在德国的大学学习或工作过较长时间。可以说,是共同的经历与背景使我们汇聚一堂!
作为会议组织者,我们深信国际学术交流对整个学术界的现代化与发展非常关键,尤其是对地理学科的现代化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位嘉宾的德国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使你们拥有其他学者所没有的优势,幷且使你们可以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海外经历也对个人的生活与职业生涯构成了挑战。在德国学习或工作时你可能同时也丧失了在中国本土建立学术网络的机会;你也可能已经适应了与中国学术界不同的研究与发表文章的标准;也可能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所知甚少。上述情况在各位嘉宾身上的反映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可以使您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自信!
本次研讨会之目的即在此:帮助您应对挑战,开发德国经历的潜力。这些潜力源于德国地理学的特色,源于推动中国学术国际化的机会,亦源于与其他留德校友建立专业网络的机会。在本次研讨会上,我们将讨论德国地理学近年来的发展,以及中德间在地理教学与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与此同时,希望能为您提供机会结交拥有留德经历的地理学科或其他相近学科的朋友。正因为如此,组委会安排了野外考察、珠江夜游以及小组讨论。请您充分利用此次机会结交新友,巩固旧交。
会议的组织方之一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对本次会议非常重视,因为能够将中国的留德校友汇聚一堂可以提升德国留学目的地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亦可以提升各位嘉宾的形象。竭诚希望各位嘉宾为德国经历感到自豪,如那些对自己的美国经历感到自豪的学者一样。同时希望您对德国地理学如何与国际接轨提出宝贵意见。
本次研讨会召开之时正值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成立八十周年,本院对与德国地理学界开展的诸多合作感到自豪,亦对以地理学名义促成本次会议感到自豪。我们真诚欢迎您参加本院八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本次会议即是其中之一。紧随本次研讨会之后的是“中德论坛”,其目的与本次研讨会相同,都旨在给各位嘉宾创造与德国地理学者交流的机会,并共庆中德地理学多年来的合作。
2. 全国高校地理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
“全国高校地理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会议”于11月20日在中山大学隆重召开,来至全国各地、中国香港地区和美国等大学的25位地理学院院长、系主任齐聚羊城,探讨中国高校地理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会后还举行了“全国大学生地理野外调查”的颁奬晚会。据悉,本次活动是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地理系)为庆祝成立八十周年而举行的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研讨会于11月20日早上八点半在中山大学怀士堂召开,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保继刚院长首先发言,他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之后,他从中国地理的百年历程与中大地理系的八十年开始,探讨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寄语本次活动在怀士堂召开,依托这一百年建筑,希望本次会议能产生对于中国地理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此后,会议以Panel Discussion的形式展开,分别由各地理院系的院长主任们主持演讲,展开热烈讨论。会上,来自海内外的地理院系领道们分别就共同关注的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地位和构建问题、协调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面对的就业压力问题、地理学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地理学改制问题、地理教学改革问题、地理学教育培养方向、地学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讨,对野外实习经费不足问题、专才培养和通才培养问题、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其中,来自香港大学的林初升系主任和香港中文大学的陈永勤系主任对香港地区的地理学教育专业设置与发展进行了介绍,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柳林系主任对美国地理学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南京师范大学的林振山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地理学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动力,当代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为与会专家学者所一致认同。
全国高校地理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与会嘉宾名单及发言内容(略)
3. 第二届中德高等地理教育、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
2009年11月21-22日,“第二届中德高等地理教育、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怀士堂和地理学院D129讲学厅顺利举行。我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许学强教授、院长保继刚教授、副院长薛德升教授、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主席Dietrich Soyez教授,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和德国的美因茨大学、维尔茨堡大学、莱堡大学、科隆大学、汉堡大学、卡塞尔大学等国内外的50多名地理学者和100多名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既是1989年第一届中德地理学发展与地理教育学术讨论会的传承,也是对未来中山大学地理学与德国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展望。会议以高等地理教育现状、问题和改进与地理学研究和应用为主题,分主题发言和研讨会两种形式进行。会议在如何促进中德教育深化合作发展、地理教育国际化、地理跨国实习、如何发展地理学等议题取得有益的成果。会议形成以下三方面的结论:(1)中山大学与德国地理学合作发展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应促进双方在地理学教育、学术交流、研究和实习的进一步合作;(2)国际化是当前地理学教育和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地理学生应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国内国外的地理议题开展研究,积极融入国际地理学术界;(3)在结合应用性的基础上,应注重地理研究知识和理论的总结。此次会议对我院在如何改善地理教育、提高地理研究水平、拓宽地理国际化发展途径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4. 德国国家基金优先项目“巨型城市——巨型挑战:全球变化的非正规动力”研讨会
2009年11月23日,德国国家基金优先项目“巨型城市——巨型挑战:全球变化的非正规动力”研讨会在地理学院D129讲学厅举行,会议就珠江三角洲的城市非正规现象开展深入的讨论,并考察了广州城市中典型的非正规空间和景观。Professor Frauke Kraas, Professor Bettina Gransow等德国科隆大学、卡塞尔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汉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6所国外大学的16位国外学者和薛德升教授等来自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2所国内大学的12位中国学者参加了会议。
5. 中德水资源论坛——巨型城市中水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
2009年11月25-26日,中德水资源论坛——巨型城市中水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在地理学院D129讲学厅举行。论坛围遶“巨型城市中水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主题展开小组演说。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国家自然基金委水利学科李万红教授、广东省水利厅林旭钿副厅长、水资源系主任陈晓宏教授等四十多位中德地理学知名学者及本院师生近80人参加了论坛。
6. 全国地理学博士生论坛
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地理学)于2009年12月7日-9日在广州中山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负责具体承办,中国地理学会和华南师范大学协办,是一项面向全国在校博士生(含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围遶地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论坛共收到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31个科研院所,以及来自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共105篇参会稿件。经过论文评审专家组筛选评审,最终选定了66份稿件邀请作者参会,并分为三个分论坛和一个展板会场进行了口头发表和展板发表。发表期间,论坛共邀请了20多位中山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进行论坛评议,对各位博士生的发表成果进行点评。
除博士生的成果发表外,论坛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的蔡运龙教授、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周尚意教授、兰州大学的潘保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郑祥民教授等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分别进行瞭如何研究的主题报告。同时,邀请了《地理学报》、《地理科学》、《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学报》、《地球信息科学》等主要地理学期刊编辑部的主编进行如何写作、投稿和如何规范研究成果的主题论坛。会议期间,还邀请这些专家共同就博士生培养的相关话题与博士生一道进行了主题对话。在学术讨论之余,论坛还安排了半天的野外考察和一个博士沙龙,以进一步增进博士生之间及其与专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加深对广州会议举办地的瞭解。论坛于12月9日下午5时圆满闭幕。
本次论坛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大力资助,得到了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成立了以保继刚院长为首的论坛组委会和以董玉祥副院长牵头的论坛执行委员会来推动论坛的准备工作。期间,包括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学工部、办公室、中山大学地理学院研究生会,以及本校的多名志愿者同学参与了论坛的筹备与运营。本次论坛也得到了中国地理学会、华南师范大学的大力协助,得到了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大力支持。本次论坛的举办,对于进一步提升地理学的学科影响,加强青年地理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重要参会者名单(略)
7. 第四届中日韩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中日韩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2月9-11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保继刚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蔡运龙教授(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李志刚副教授等中国、日本、韩国的地理学工作者150余人出席本次盛会。研讨会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东亚地理:挑战与展望”。
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略)
8. 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2009年12月11-12日,十二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委员会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举办了“研究生学术辩论赛”,该项活动是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来自全国高校的13支研究生辩论队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就“经济发展可否避免自然环境恶化?”等辩题展开辩论。会后,青工委组织与会学者参观沙面、北京路、高第街、珠江新城、猎德村、广州大学城、岭南印象园等地,对广州市城市发展进行实地考察。
2009年12月第12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学生辩论赛获奬名单
人文地理组
冠军:华南师范大学代表队
队员:古杰、李旭瀚、曹慧允、胡鹏、陈斌峰
亚军:太原师范学院代表队
队员:侯孝平、马臻、王金、蔚远、李由之
最佳辩手:李由之,太原师范学院
自然地理组:
冠军:南京大学代表队
队员:魏晓、王超、陆昳丽
亚军:中山大学代表队
队员:刘人龙、冯婷、姚远、唐宁、蔡晓玲、王青
最佳辩手:冯婷,中山大学
获奬文章
1. 水权交易多轮——阶密封投标拍卖定价研究
邓晓红、钟方雷、徐中民,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基于工作巡逥的时空决策影响因素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透视
赵莹,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3.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居住结构的社会生态学分析
高军波,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4. 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杨雪春、王茂军,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5. 2000~2008年长白山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响应研究
刘志锋、南颖、董叶辉、胡浩、杨易、周鹏、吉喆
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附:参赛队伍及队员
人文地理组
1. 北京师范大学:罗智德、熊建国、张学娇
带队:朱青,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首都师范大学:左双双、李丽、陈自胜、吴晓征
带队:王茂军,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3.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陈叶龙、贾磊、苏荣魁
带队:李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
4. 太原师范学院:侯孝平、马臻、王金、蔚远、李由之
带队:牛俊杰,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5. 华南师范大学:古杰、李旭瀚、曹慧允、胡鹏、陈斌峰
带队:张正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6. 中山大学:姜超、王炎、王丰龙
带队:李志刚,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自然组地理组
1. 北京师范大学:陈荫、齐丽丽、冯丽超
带队:朱青,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邓晓红、梁友嘉、尹小娟
带队:钟方雷
3. 太原师范学院:侯孝平、马臻、王金、蔚远、李由之
带队:牛俊杰,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4. 西北师范大学:穆娟、张良勇、师满江
带队:赵雪雁,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5. 南京大学:魏晓、王超、陆昳丽
带队:张敏,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6. 华南师范大学:陈斌锋、陈恒娟、唐洪城、田楠楠
带队:张正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7. 中山大学:刘人龙、冯婷、姚远、唐宁、蔡晓玲、王青
带队:李志刚,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9. 第四届中日韩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报告
第四届中日韩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2月9-12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内地、日本、韩国的156位地理学工作者出席本次盛会,其中国内与会学者88位,国外与会学者68人。
中日韩地理学家研讨会由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首次发起,并由中、日、韩三国地理学会每年轮流主办。研讨会已于2006年在中国北京、2007在日本熊本、2008年在韩国清州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日本地理学会及韩国地理学会协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承办。本次会议同时也是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举办了“研究生学术辩论赛”,来自中国相关院校和机构的一共有13支队伍分别参加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辩论赛。此外,经青工委评审,多位青年学者论文获“优秀论文”奬。
作为中山大学地理系80周年庆典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东亚地理:挑战与展望”,讨论主题涉及 “环境变化与緑化”、“城市及区域发展”、“东亚社会转型”、“文化与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本届会议受到中日韩三国地理学会的高度重视,参会人员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保继刚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蔡运龙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地理学会青工委主任曹广忠博士(北京大学)、青工委原主任柴彦威教授(北京大学)、日本地理学会会长谷内达教授(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地理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松本淳教授(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大学院)、韩国地理学会会长全容佑教授(韩国诚信女子大学)、韩国地理学会副会长郑还泳教授(韩国公州国立大学)、韩国地理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南基范教授(韩国首尔大学)。部分国内外知名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有李康元教授(韩国全北国立大学)、荒木一视教授(日本山口大学)、刘卫东教授(中科院地理所)、周尚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南颖教授(延边大学)。本次会议会务组秘书长为李志刚博士(中山大学)。
本次大会的先道为12月9日在中山大学紫荆园举行的庆祝晚宴。12月10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中山大学怀士堂隆重举行。开幕式由曹广忠副教授主持。保继刚教授、张国友教授、蔡运龙教授、日本地理学会会长谷内达教授、韩国地理学会会长权容佑教授致开幕辞。之后谷内达教授(“认识自然:东西方的差异”)、周尚意教授(“文化再现:北京老商业街的景观变迁”)、权容佑教授(“低碳时代的緑色增长城市”)和刘云刚博士(中山大学,“实用主义与科学主义:谁是研究的主道?”)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从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地理等方面阐述当前各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重点,充分贯彻中日韩会议的宗旨,揭开了第四届中日韩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交流的篇章。
12月10日下午至11日为会议发言阶段。本次会议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设立了三个分会场,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旅游与地理、尺度与地理、景观研究、空间与格局、GIS及可视化、可比较的地理学等多个专场报告会。在此基础上,会场同时设置了两个海报张贴栏。共有来自国内外的80多位专家学者做了研究报告,这些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东京大学、首尔大学、东北大学、全南国立大学、建国大学、广岛大学、全北国立大学、釜山国立大学、南首尔大学、韩国国立教育大学、诚信女子大学、庆北国立大学等国外高校,及延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科研单位。
不同的报告主题为三国地理学家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会议同时设置中文会场,为年轻的中国地理工作者提供展示平台。此次会议的举行对中国地理学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一,日本、韩国、中国分别为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城市也处于不同成长阶段,通过中日韩会议可以促进三国学术交流,瞭解中国、日本、韩国的地理学发展、城市发展历程、城市规划等与目前地理学各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中国正处于城市的转型期,从各国不同城市的发展时间中吸取不同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国政策及相关规划,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二,日本五六十年代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韩国在七十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东亚的特殊区位赋予了这个区域特殊的发展,东亚地理的研究应该实现区域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中日韩会议为实现区域合作打开了一扇窗口;三,此次会议于广州召开,广州是珠三角的中心城市,珠三角是中国“先行一步”的典范,也是金融危机下城市转型的典型案例,通过广州,三国地理学家可以瞭解中国城市的发展。本次会议的举办极大推进中日韩地理学者的交流沟通,为在研项目的深入展开开拓新局面。
以日本为例,日本人文地理学经历了二战后50 多年的稳定发展, 现在研究已走向成熟,其人文地理学近年依靠吸收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成果推陈出新, 再加上自身一直坚持“用脚说话”, 成果丰硕。与日本人文地理学不同,中国的人文地理学从80年代才开始繁荣发展,加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大,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许多建议,相对日本而言应用性较高。而日本的自然地理学近年则从根本上出现了学科的肢解。许多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和专业整体转到了环境学、农学、生态学、地质、地球物理、大气科学等其他领域, 包括东京大学等,而中国的自然地理学则相对稳步发展。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三大转向,社会、制度和文化转向,这意味着人文地理学与邻近学科特别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开始借鉴和融合,而日本恰好就可以作为一个例子,为我国的地理学发展提供参考。
另外,在青工委组织下,会议于12月11日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举行了“研究生学术辩论赛”。13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乾旱所、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中山大学的研究生辩论队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就“经济发展可否避免自然环境恶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会愈来愈小还是愈来愈大?”、“计量方法是否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流动人口增加是否有利于城市发展?”等辩题展开激烈辩论,由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委员会及多方专家组成的评委老师团队打分评选。这促进国内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未来青年学者的交流。
会后,52位与会学者还参加了由会务组组织的科学考察,参观了沙面、北京路(高第街)、珠江新城(猎德村)、广州大学城(岭南印象园)等地,增进与会学者对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的认识。
本次会议是中日韩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尤其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日韩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首次由青年地理学家拓展为面向所有地理学工作者。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巩固了三国地理界的学术交流机制,为海内外地理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展示其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互动机会与展示平台。
10. 第二届中国科协会员日——中国地理学会华南地区会员日活动
2009年12月10-12日,第二届中国科协会员日——中国地理学会华南地区会员日活动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张国友秘书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张元勋书记、刘祖发副院长及师生近100人参加了活动。为了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活动派发全国会员名録等资料,以及接收新会员等。
11. 中国地理学会华南地区代表处揭牌仪式
2009年12月10日,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成为中国地理学会华南地区代表处。中国地理学会张国友秘书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张元勋书记在地环大楼主持举行揭牌仪式,刘祖发副院长、蓸小曙教授及其他师生共20余人共同参与了揭牌仪式。
12. 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规范研讨会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道分委员会主持的“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规范研讨会”,于2009年12月9—12日在我校召开。出席会议的主要是承担地理学三个本科专业规范编制单位(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代表,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应邀参加了会议。张元勋书记和周春山副院长代表学院到会表示祝贺,保继刚院长非常关心会议的召开并到下榻酒店欢迎蔡运龙教授等与会代表。
本次研讨会主要是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一般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2008年8月)的要求,结合2009年8月安徽芜湖会议关于地理学三个本科专业规范修改的意见,对三个本科专业规范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主要包括:
1)三个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
2)地理科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3)知识体系英文代码的规范和编制
4)三个本科专业课程实践体系的定位和附録C的编制
经过与会代表的认真讨论,明确了问题的认识,大家对上述几个问题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2010年春节前完成“规范”的初稿,2010年6月底前提交“规范”的最终报告,以便上报教育部高教司理工科处。
此次会议开得卓有成效,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指道分委员会主任蔡运龙教授多次表示非常满意,秘书长秦其明教授回北京后发来感谢信,感谢学院精心周密的安排和热情的招待。
(陈俊合供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