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

  近年来,学校在扩招,学生在增加,学校规模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则是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近些年来,人才供求矛盾日益尖鋭,学非所用现象日益突出,根源就在于我国教育体制滞后。

  一、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

  1.教育结构不合理。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都存在问题。2009年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有610万,加上历届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基本上仍有一半找不到工作,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愿意接受保姆、保安或无薪实习生之类的工作。试想,如果大学毕业生和普通工人没有区别,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广东经济增幅高达14.1%也远不及大学生就业增幅的28%。

  中国已跨入工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工人,而我国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化所需要的技能工人远远不足。尽管大学的扩招给予更多人受教育的机会,但如果培养了一大批没有用的高级人才又有何意义呢?因此,培养人才的过程演变成浪费人才的过程。中国基础研究的很多方面领先世界,但中国产品的附加值为什么远远赶不上其他国家?一个原因在于技能工人的缺乏。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形成了:一方面大学本科生的大量过剩,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急需的技工人才,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工业化进程。

  2.教育方式滞后。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学校和教师的自主空间越来越小。现在大学生考试要标准答案,研究生教学要指定教科书,大学教育方式初中化。评判大学生优劣的标准在于标准答案的正确与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只啃书本知识,不问国家大事,不联系实际,为了考试得到好成绩,无形之中,将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遏制人的社会责任和个性的自由发挥。

  3.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是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忽视教育资源公平性。现今,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很多政策出台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往往倾向于分割利益。比如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示范高中、重点中学制度是典型的精英教育,除了成绩因素,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成了可与成绩并列的另外要素。这种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分配必将影响教育质量的“两级分化”和受教育者的两级分化,形成了潜在的腐败,教育资源两极分配的后果就是贫富分配的代际传承,也注定了没有享受精英教育的子女,也可能要继续他们的辛酸命运。

  4.教育花费过高。在我国,因财政投入不足,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调查显示,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开支。调查发现,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

  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分别达到25.9%和23.3%。在我国有子女的家庭中,子女教育费用超过医疗、养老、住房等消费,居家庭总消费的第一位。目前,我国大学每年学费在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甚至更高,比1989年增长了25倍,其涨幅是居民收入增长的10倍。按照国际通行的高校学费标准,学费一般占人均GDP的20%左右。中国一名大学生的费用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80%左右,更相当于中国农民13年以上的纯收入。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例大,弱势群体人数多,贫富差距大的国家,高等教育收费过高,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就会一步步地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社会不断地受制于不平等就会造成社会公正与平等权利的损害,这种损害将以社会不稳定或犯罪等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5.高教体制面临的其他问题。一是入学考试问题,目前我们尚未找出其他办法来代替高考制度,但改革应试制度势在必行,统一入学考试制度使只会死啃书本的学生进入大学。二是教育质量问题,目前大学教育质量堪忧,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社会实践,大学过程中所必修的“社会实习”、“社会调研”等课程只是“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掌握,缺乏教师指导。学生所写的“毕业论文”基本是从网络上下载别人的资料凑合而成的,甚至连句、字都搞错了也不知道。教师上课学生可以搞其他小事,考试时,借抄别人的笔记复印下来进行复习。这样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目的是为了一纸文凭、别的全不考虑。四、五年的大学本科生毕业了能学到什么?恐怕连他本人也不知道。三是财政问题,我国的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2—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以上。

  人们已经意识到,以追求单纯的GDP数字增加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追求单纯的扩招、学校规模扩大和入学率的提高的改革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我国教育体制必须加快改革步伐,这不仅仅是培养人才问题,而且也是社会政治问题(“毕业即失业”若成为事实,其社会政治动荡也将不可避免)。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吁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实际上没有停止过,教育必须改革,但改革方向不能受制于权力龢利益驱动。

  二、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体制改革方向。

  我们必须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以人为本,按照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爱好、专长等特点分门别类,建立有关人才的档案资料。高校在选择人才时,既有全面的“通才”,也有各种各样的“奇才”、“专才”、“怪才”,不必责全求庇。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爱好、专长。从普通高校角度来说,需要有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并不排斥具有某些专长而又突出的“专才”生。我国高校体制改革必须转变过去传统招生制度模式,广招各式各样有“一技之长”为我所用的人才进入高校,以弥补我国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2.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因此,教育必须改革和创新。“教育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我们必须破除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推动教育三个优先,即: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二是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三是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3.倡导科学的学校育人模式。

  学校的育人模式,指的就是以什么方式和标准培养人,即如何育人的问题。今天,我们的教育,无论是理论超越还是制度变革都显得滞后,我们曾片面地提倡适应社会,使教育成为急功近利的“摇钱树”,单纯成了“就业的训练场”,扭曲教育的光辉形象;我们一味追求规范性,忽视个性培育,不鼓励冒险,不宽容失败,容易形成枪打出头鸟,其实宽容失败本身也是一种观念创新,美国硅谷企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就是“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我们既要确立创新成功的奬励机制,更要确立创新失败的宽容机制,使成功者舒心,失败者安心;我们忽视了人的生命价值,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忽视了人的良知与追求。

  学校的育人模式应该是汲取古今中外学校育人的精华,使接受教育的人成为国家合格与优秀的建设人才,为此,学校的育人模式应该是:“以品德培养成为先导,以个性培养为核心,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发展为重点,以情感陶冶为动力,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造就国家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4.调整教育结构。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势必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专门人才。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来选用人才,为此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可以考虑:一是转变学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的倾向。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相互配合。二是确定高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理比例,适当提高职业教育的比重。三是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各类专业结构的设置,直接面向市场的需要进行优化,大力培养市场的急需人才。

  5.确定人才开发的不同重点。

  我国目前面临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幷存的局面,在经济上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迫切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为此,必须确定人才开发的不同重点,既需要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向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冲击的攻坚骨干,又需要面向市场、企业和基层,培养大批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重点抓好“尖子”、攻坚骨干和“一线”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解决:一是高等学校应当营造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学校应建设一批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加强与企业和服务部门、管理部门的结合,广泛实行学、产、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训练,加快实现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移。二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我省高等教育招生的大部分将用于发展综合性和社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及其他途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中小企业、城镇第三产业及农村实用性人才的需要。三是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的制度。

  6.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局面,必然造成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引起收入差距也跟着扩大。收入的差距可以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却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强调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决不意味着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学校还是要办出特色。

  7.增加财政投入。

  目前,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贫困子女上不了学,更上不了大学。在印度,穷人为什么也能上大学,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的高投入,目前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如此庞大的高校教育体系能够在低收费的境况下维持正常运转。主要原因便是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把更多的教育资源分配在农村地区。二是高校善于理财,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不需要支付学费,住宿费等。

  改变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政府责无旁贷,问题在于增加教育投入应有法定的规定指标与比例,比如可以考虑从财政收入中提取20%左右投入教育,在程序安排上优先普及基础教育,再提高专业教育,争取在近期(5年内)我国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并争取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水平。

    (吴厚德)
  2009年2月18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