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高州府

  1未说高州府之前,先说高州

  高州,作为行政建制始于南朝梁代大通中即公元528年,一登台就是州级建制,治址在高州古城,即现今高州长坡镇旧城村。

  当时,高州旧城也是电白郡治,后来电白郡降为县,县治仍在高州旧城,高州和电白同驻一地,直到明朝成化三年即公元1467年,电白县治才从高州旧城迁到今电白县电城镇。这就是前边说的,高州在电白,电白在高州。

  南朝梁大宝元年即公元550年,高州治址从旧城迁至安宁县城(今阳江地),安宁县改高凉县。

  直到唐朝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8年,高州治址从高凉县(今阳江地)迁到良德县城(高州境内东岸镇良德墟),唐朝大历十一年即公元776年,高州治址从良德迁至电白县城(即高州旧城)。

  在高州建制百年后,唐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南岩州改为潘州,州治茂名县城,即现今高州市区高州镇。

  高州与潘州幷存三百多年后,宋朝开宝五年即公元972年,潘州并入高州。高州治址仍在旧城,潘州城仍称茂名城。

  明朝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高州(此时已由高州路改为高州府)治址才迁至茂名城,从此,茂名城、潘州城、高州城同处一地。

  高州迁治路经可以这样概括:高州旧城(电白郡治)——高凉县城(今阳江地)——良德县城(今高州东岸)——高州旧城(电白县治)——茂名县城(今高州城)。

  图3-1 高州古城址示意图

  (图略)

  还应指出,历史上高州城是粤西行政中心,除了长期是州府治址之外,清朝时还是高雷阳道之道治,管治11个县;民国时期是南路行署之驻地,管治高州、雷州、阳江、合浦、钦州16个县。

  2现在开始说高州府

  高州府,明朝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设置,那时明朝实行布政司——府——县三级政区建制,高州也由元朝的高州路改为高州府,并把化州路并入,管辖茂名、电白、信宜、化州及所领吴川、石城共一州五县,府治茂名县城(今高州城)。

  清朝政区实行省、道、府、县四级建制,在明朝的省与府之间设置道一级。高州府辖区不变,仍一州五县,但化州不领县,在府之上,设置高雷阳道,管辖高州府、雷州府(辖海康、徐闻、遂溪三县)和阳江直隶州(辖阳春县),道治茂名县城。

  辛亥革命后,广东实行省、道、县三级制。高州府辖茂名、电白、信宜、化县(原化州)、吴川、亷江(原石城县),府治茂名县城。高雷道辖高州府、雷州府、阳江直隶州属下十一个县,道治茂名县城。公元1920年,道撤消;公元1925年,省下设行政区,府废除。

  高州府,从公元1368年开始设置,到公元1925年废除,共存在554年,府治一直在茂名县城(即今高州城)。

  明清时期高州府,属下辖五县一州,统称六属。版图东接阳江,北连罗定,西邻广西,南临海洋。地势总体北高南低。气候温热,雨水充足,众物繁生。北部山区,遍种竹木,经营林产,亦造“梯田”,种植谷薯;中南部丘陵、平原地区,农耕为主,盛产稻谷、甘薯、黄荳、桑麻、花生、糖蔗、荔枝、烟叶、香蕉、菠萝蜜、龙眼、柑橙等,农产品自给有余,尚有输出;沿海,晒盐捕鱼,世代靠海为生。

  域内交通也算方便,鉴江水道从信宜镇隆以下可通竹筏、木船和小汽船,主要港埠有镇隆、高州、化州、黄坡、梅緑等。海运以水东港为商港,五百吨小轮来往江门、广州。陆路唯有公路,六属相通,对外东行经阳江、三埠而达广州,西行通往广西钦廉,南行可通湛雷。

  高州府非龙腾虎跃之乡、兵家必争之地,故鲜闻兵马金革,户籍日增,田畴日辟。居民生活,日出荷锄而耕,日入沐浴而息。民风檏实,习俗敦厚,崇文尚义,行善笃孝。虽不及苏杭之富足繁华,却也是宜居立身之区。

  存置五百多年的高州府,可以概括三个特点:一是以高州为中心;二是辖区基本稳定;三是宜居立身之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