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后 记:用心看台湾
前面三十位受访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面向,或者不同的立场,谈了自己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及两岸关系的看法。透过这些专访,我自己深刻感受获益良多,对我加深对这些相关问题的瞭解和认识,具有相当的帮助。
除了这些专访,这些年也拜访了台湾许多政党、政府、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过很多公开和不公开的学术研讨会及座讨会,与多个机构(如中华港澳之友协会、中华欧亚基金会、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等)共同举办过多场“思想者论坛”;与会者除了有蓝绿阵营的代表,也有知名企业家和资深的专家学者。通过这些拜访、交流和座谈,笔者深感受益匪浅。
这几年在台湾访问、交流期间,也碰到过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及政治事件,包括“台湾正名”游行、“保卫中华民国游行”、台铁罢工、电讯公会游行、教师游行、公投风波、陈水扁在民进党十七周年党庆会上高喊要“催生台湾新宪法”以及今年一月一日发表“元旦文告”风波等。观察这些活动,不难看出台湾民众对政治的热衷、疯狂、不满、无奈与无助。
台北的政治气氛有时真的让人感到窒息。所幸,离开政治化的台北,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政治和情绪之外的风土民情,感受到台湾朴实与感性的一面,让人感到亲切、舒适及进步。
总之,这几年在台湾的所见、所闻、所思,感慨良多,较为深刻的感受和印象至少有以下几个:
两岸人员交流非常重要
我从事台湾及两岸关系问题之观察和研究近二十年,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台湾进行访问和交流。我深深感到,尽管在当今这个资讯时代,各种资讯的传播相当快速,台湾各种资讯很快就可以通过电子或平面媒体以及互联网络传播到海外和大陆,但是在台湾实地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因此,我认为,两岸的人员交流非常重要,尤其在两岸关系紧张对峙的情势下,人员的交流更是刻不容缓。在两岸的交流互动中,虽然台湾民众前往大陆的人数远多于大陆到台湾交流的人数,但我在台湾也感受到,许多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瞭解和认识还是非常有限或片面的。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大陆民众来说,台湾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之地,因此对于台湾的认识更加限缩。大陆和台湾的政府都应该为两岸人员交流创造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人员的交流,绝对有助于增进两岸人民的瞭解,有助于增进互信,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本土化不等于台独
笔者认为,台湾的本土化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发展。虽然这种趋势与台独势力的壮大几乎是同步发展的,但本土化并不等同于台独。许多台湾民众还是认为台独是条走不通的路,也是一条危险的路;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区域经济整合是台湾未来必走的路;台湾要避免被边缘化,必须在区域经济合作大潮中有所作为,有所选择。对此,大陆应该正确分析,小心因应;审慎理解台湾民众当家作主的诉求,将本土化与台湾独立相区隔,才能够争取人心。在两岸的竞争和对峙中,时间对大陆有利;台湾祇有融入大陆、利用大陆,才有前途,也才是正途。
台湾的民主政治未臻成熟
台湾的民主化程度可以说已经相当高;但是,台湾的民主政治仍然不够成熟,与西方的民主政治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参加选举的不同政党及其支持者,一般不会形成严重的对立或对抗;不同的候选人胜选,也不会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台湾则完全不同,台湾的领导人虽然由民选产生,但蓝绿两大阵营的政治立场和诉求主张几乎不同,处于对立、僵滞的状态;不同的候选人赢得选举,可能将台湾引向不同的发展方向。政党和政治人物之间的竞争也常不择手段,非理性的抗争和抹黑、抹红、抹黄事件多所闻见,社会乱象频生,这些都是台湾民主政治不臻成熟的表现。有不少分析家认为,台湾的民主政治可能要经历几次的政党轮替之后才会变得理性成熟。
台湾社会理性的声音有增强之势
我观察到,这些年,台湾的社会和族群,已经因为选举等原因,出现严重的分裂和对峙,台湾多数民众对此既显不满,更感无奈。不过尽管如此,台湾也不是非蓝即绿,台湾社会还有一股理性的力量。许多社会精英乃至社会大众,已开始反思、反省相关问题,反对撕裂族群,反对统独对立,要求政治人物理性问政的声音有增强之势。二○○五年十二月三日举行的三合一(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长)选举,就是最好的例证。选举结果所昭示的:不是简单的蓝胜绿败,更重要的是突显台湾民众理性的回归。
不要仅从两岸关系的角度看台湾的政治发展
在台湾,笔者深刻感受到,大陆往往是从两岸关系的角度、从统独分合的思维来看台湾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斗争。其实台湾的政治发展有其特殊之处,无论是对台湾各个政党的主张,还是政治人物的言论,大陆都应尽量避免率从两岸关系的角度去判别;对于陈水扁的言论包括他的两岸政策,也都不能仅从两岸关系的思维去解读,而应就台湾内部政治运作和权力竞逐的面向去看待,才可能掌握住关键。因此,大陆尚需要投入更多的功夫去瞭解台湾内部的政治运作。
大陆对台湾应更包容
在台湾,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面对中国大陆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这种崛起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台湾有不少人感到忧虑、害怕,担心台湾被大陆吸引过去。也有很多人动心,把希望和出路放在大陆,无论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增加,还是到大陆寻求出路的专业人士的增多,以及移居大陆和赴大陆求学的学生增多,都说明、解释着这一点!但更多的社会大众,则希望两岸能够良性的互动、增进互信,希望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更加开放,也希望中国大陆对台湾更加包容、理解,释放更多的善意。
台湾南北部的文化差异大
台湾北部,工商业比较发达,社会比较开放,民众的教育程度也比较高,投票行为比较理性,会有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选择自己认为对整个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政策和政党。相对的,在中南部地区,由于工商业比较不发达,社会开放度相对较低,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也较低,投票行为的理性程度明显较低。在南部地区,可以很容易看到或听到,许多人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对阿扁和民进党政府甚为不满,但若问到选举投票时,许多人还是会支持民进党,因此,中南部仍是民进党的的铁票区。不过,正如台湾立法委员、台南县观光协会理事长蔡胜佳博士所说,“因为阿扁一再的失言、失信,行政能力不彰,这种情况已经慢慢在转变了;现在你看还有哪一个人跳出来说‘肚子扁扁还要支持阿扁’?这种话已经很少听到了”。
台湾的农村充满生机和活力
离开城市,走入乡村,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在城市,听到、看到的,多是政治的东西,是政治的激情或不同阵营的“口水战”。在乡村,听到、看到的,常常是农业转型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故事和朴实的风土民情。笔者的感想和感觉之一是:尽管台湾的农业生产已逐渐萎缩,尤其是加入WTO对台湾农业的冲击相当大,但台湾农业是成功的;许多农业产品还是有竞争力的,台湾农民更是有活力和创造力,生存能力很强。同时笔者也感受到,两岸农业合作是台湾农业的出路之一,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的农民,可以在大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大的成功。
以上所列,祇是笔者在台湾访问、研究、交流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对台湾的认识和认知可能还相当肤浅,有些看法和观点未必正确。在此,敬请读者朋友,尤其是台湾的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我也会继续冷静、理性地用心观察、研究台湾和两岸关系。
罗祥喜
二○○六年一月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