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陈添枝:台湾经济走在大陆前面才有存在的价值
这几年,有关台湾的各种议题或焦点,基本都在政治方面,经济议题祇好靠边站。执政的民进党虽然不能说不重视经济问题,甚至不时把“拚经济”的口号挂在嘴边,但还是改变不了外界对民进党政府重政治、轻经济,祇会搞选举、不会搞经济的印象。为此,本刊记者访台期间,专程访问了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陈添枝敎授。
台湾经济基础不错,但正面临发展瓶颈
罗祥喜(以下简称罗):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当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比如有哪些基本的特点、优势或问题?
陈添枝(以下简称陈):坦白讲,从九十年代到今天,台湾的产业发展还算不错。九十年代的年均经济成长率是百分之六点四,但二○○○年之后开始恶化。九十年代,台湾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是高科技产业非常集中,简单来说就是IT。台湾在世界IT市场上的地位,在九十年代发展到了极限,不管是半导体、电脑,还是后来的平面显示器,在世界市场上都有很高的竞争力。这方面当然有部分是跟中国大陆合作,利用大陆的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我们过去也认为,台湾的技术基础不够,台湾人都不做R&D,都是拿别人的技术来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台湾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也是不容易的。
但是二○○○年之后,台湾的瓶颈就开始出现,而且非常明显。就是说,由于台湾是以代工生产为主,虽然技术不错,产品也做得很好,价格也有竞争力,但就是赚不到钱。我觉得是因为台湾自己在创造产品本身的问题上,台湾虽然做了很多的R&D,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制程上的开发,而不是真正新产品、新品牌的开发。这种情况发展到二○○○年的时候,就开始出现瓶颈,没有办法突破,结果相关产业也就祇好外移到中国大陆,用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来维持竞争力。所以,虽然台湾的市场份额在扩大,但赚的钱并没有增加,台湾的人均所得也上不去。从这点来看,韩国比台湾做得好,韩国从九十年代开始,非常积极地在打品牌,现在韩国的一些大厂,如三星、现代等,已经有相当高的成就。
由于产业太集中,都集中在IT部门,九十年代以后IT产业大致占到了台湾工业产值的百分之四十,如果相关的行业再纳进来的话,这个比重还会更高。这当然不是什么好现象,因为对稳定不利。台湾现在已努力开发一些新科技和新产品,我认为慢慢会有一些成果出来。长期以来台湾产业发展的基础还好,许多优势已经形成,不过短期之内一定会有困难,我不预期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台湾会非常好过,因为经济要从原有的模式转换成一个新的模式,需要一个过程。
经济不发展台湾将失去生存价值
罗:您如何评价非经济因素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陈:非经济因素对台湾经济的影响,我觉得媒体的报导有点夸大。从八十年代末期,当蒋经国掌控政权的力量比较微弱的时候,其实就有很多我们所谓的非经济因素在影响台湾的经济发展。当时首先看到的是一些劳工及环保组织抗争,像台塑的六轻厂,搞了十年才定案,中油公司的五轻厂也搞了很多年。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环保社会运动,开始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接下来当然就是政治民主化和所谓政治因素。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民进党执政的台中县本来有个德国药厂(拜耳)要设厂,结果民进党藉的县长当选后说,要公投才能定案,结果人家祇好放弃;后来又有核四厂的问题,决策反反覆覆,对台湾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我觉得这些非经济因素,跟威权时代比起来,其实没有增加。因为威权时代的非经济因素也很多,威权时代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像退出联合国、跟美国断交等,这些影响远远超过后面这些。也就是说,因为社会跟政治的转变、环保的抗争、劳工意识的高涨,及后来的民主化,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觉得这种影响是短暂和可以承受的,不是长远的。因为台湾的情况非常清楚,即我们的经济一定要发展,如果经济不发展,台湾就没有办法存在;如果台湾不是永远的跑在大陆的前面的话,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从某种意义说,对大陆来讲,台湾这个地方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里有一些产业不错,有些技术不错,可以跟大陆相辅相成,这样台湾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台湾的政党,将来不管谁执政,经济搞不好都是没办法存在的;经济搞不好,这个政权一定会垮掉的。所以民进党现在也知道这个道理了,本来大家都觉得民进党是反商的,但现在大家对它的批评不是因为其反商,有人甚至批评民进党的政策根本就是替商人的利益着想。
两岸关系因素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两岸关系如果不好,会影响投资人的信心。虽然不同政党对于如何来维持两岸的和平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民主政治很正常的情况,但对于需要稳定和平绝对是有共识的,因此需要领导人用政治上的智慧来处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其实也不是那么担心。很多企业家因为过去习惯于国民党统治,因此当民进党执政的时候,可能会有所担心。但是四年多来的情况证明,其实民进党也在学习如何跟经济互动,如何制订政策。民进党对商人的重视程度虽然不如国民党,因为他们的支持者多来自草根,这也是他们的弱点,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但是如果他们能够得到商人的支持,民进党的政权就会更稳固。
台湾尚无非三通不可的压力
罗:台湾作为高度对外依赖的经济体,如何看两岸三通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陈:台湾是一个对外依赖程度很高的经济体,因此台湾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开放,不能关起门来做任何事情;因为一关起门来,就会死掉。从这个角度来讲,维持与中国大陆比较正常的经贸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三通的问题,由于两岸经贸关系那么密切,有那么多的台商到大陆投资,所以两岸如果能够直接往来,不需要绕经第三地,当然是好事,对两岸都有利。
但也不至于说,如果不能直接往来,两岸密切的经贸关系就不存在,顶多是不那么方便,以及增加一些往来当中的运输和时间成本。其中影响比较明显的是空运的部分,人员的往来会比较不方便,受影响比较大的是时间成本比较高的高阶经理;如果来往两岸很麻烦,很多厂商的活动就可能被迫作一些调整。比方说,如果要开一个区域性的会议,就不会选在台北开,因为在台北开很不方便,而可能选在香港或其他地方开。其他更大的影响,尚未出现。或者说,台湾执政者尚未感受到非三通不可的即时压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台湾执政者对三通问题还有耐心,或者还能跟大陆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岸不能三通,台湾未必会边缘化
罗:很多媒体都有报导,在台湾的外商或外资,都非常期待两岸能够早日三通,否则不少外商可能不得不撤离台湾,也有人担心台湾经济会被边缘化。对此您怎么看?
陈:即使两岸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直接三通,我认为台湾也未必会被边缘化。台湾在整个亚太地区所处的位置,无论是从海运还是空运的角度来看,都是具有优势的。就区域整合的角度来说,如果区域内经济体,大家都以某种方式进行自由贸易了,祇有台湾被排在外,台湾会不会被边缘化?我认为,如果台湾什么事情都不做的话,当然会被边缘化,理由是台湾的东西要卖出去就要交税,其他经济体则可以互相免税,所以别人都不会到台湾来投资,因为在这里投资生产的产品出口就会被课税,到别的地方投资则都可以免税。所以台湾确实有被边缘化的风险,这是台湾要去克服的。现实当中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出现。
第一个方法就是到别的地方去投资,中国大陆将来跟东盟要签自由贸易协定,那我就到中国大陆去投资,投资的产品可以卖到东盟去;或者去东盟投资,产品卖到中国大陆去。所以从厂商的角度来看,很容易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化解经营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当然问题是说,如果大家都到别的地方去投资生产了,台湾自己干什么呢?这也是我所担心的,台湾要设法去面对,这也是目前台湾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大自然的无情反扑
罗:敏督利台风对台湾造成严重灾害,台湾应从中吸取什么敎训?或者对日后的经济发展策略有何启示?
陈:七月二日的水灾虽是自然灾害,但也是大自然对民间长期忽略环境保护的一个反扑。类似的案例已经很多了,前几年的桃芝台风把台北市淹得一塌糊涂;在中部,几乎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台风,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对于民间的过度开发,政府并没有彻底的下决心解决,每次都祇是重建,等下一次灾害来时又是同样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政府确实要彻底检讨,土地要重新规划,不能住人的地方就不要再住人了。
过去,一方面要发展经济,二方面又要保护农业,要维护一个相当大面积的农业生产。台湾的土地很多都作为了农业用途,许多住户、工厂,都祇好往山上搬,所以很多山坡都被利用开发。现在应重新检讨,因为现在很多工厂都已外移,不需要那么多的工厂用地。同时,台湾已经加入WTO,现在也不需要那么多农业用地。所以不管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实际上都减少了。
农业人口老化且越来越少
罗:要让农民离开长期经营的农地,他们靠什么维生呢?
陈:农民问题,我觉得不用太担心,现在台湾大约还有百分之十的农业人口,其中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所以从世代交替的角度来看,随着农民人口的老化,农民数量会越来越少。现在新进的农民已经很少了,除非有什么把握或新的产品,不然很少人会对农业有兴趣。农村里面很多人读书出来了就留在城市,加上其实很多农民也不是全职的农民,很多人都是平时在工厂打工,农忙时才回去帮忙。不少年轻农民所从事的都是高科技的东西,产品价格比较高,否则他们也不会从事这个行业。如有的种兰花,有些农民也蛮有创意的。所以农业人口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调整,会大幅度的减少。
农业也可以外移
罗:台湾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太好,但台湾的农业生产过去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是比较发达的,不少农业生产技术都不错。
陈:台湾政府在农业方面投资了很多钱,投资于研发的费用很多,如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而且政府研发出来后都是无偿提供给农民,所以台湾的农业是很进步的。但台湾的生产条件不好呀,所以有点可惜。其实现在很多业者都到大陆发展了,台湾的养鳗业都已到大陆,养兰花的也到云南去了。在大陆,土地和人工都便宜,这样加上台湾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效益都不错。过去我们有个错误印象,好像农民是走不出去的,其实农民也是可以走出去。很多农民很有学问,农业生产也需要很多专业知识,以及生产经验,所以如果台湾的技术和大陆的土地、劳工能够搭配起来,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大家互利互惠。如果不合作,台湾的很多生产条件显然是不行的。像水产养殖业,台湾的技术很好,养出来的鱼很好,但由于大量抽地下水来养鱼,台湾很多地方的地表都沉降了,环境都破坏了。如屏东,养殖鱼业最大的地方,现在都不能再搞了,而且也没有人力,所以农业这一块本身也是可以外移的。
(原载《中国评论》2004年8月号)
陈添枝
台湾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USA及 Drexel University USA助教授,中华经济研究院国际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院长;现为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