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张瑞滨:中山思想是搭建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最好桥梁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和政治家,也是现在两岸中国人都依然非常尊敬的政治人物;孙中山思想是融合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文化的产物,对今天中国的发展及两岸关系的处理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在台北特别专访了国父纪念馆馆长张瑞滨先生。

  多功能的社敎机构

  罗祥喜(以下简称罗):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国父纪念馆的基本情况?

  张瑞滨(以下简称张):本馆筹建之议始于一九六四年,原因是为纪念国父百年诞辰,党政中央共同决定成立纪念馆以兼备弘扬中山思想及推展文化敎育活动之用,一九七二年五月十六日正式开馆。

  国父纪念馆是一个多功能、多元性的社敎机构,结合了名人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的性质。也就是说,国父纪念馆是一个综合体,我们有学术性的,也有文化艺术的,还有社会敎育的,功能很多。其主轴有三个:

  第一个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当然就是中山思想的宏扬。这方面,我们每一年单一的演讲有一百二十几场,学术研讨会有十到十二场。

  第二个是文化艺术的表演与展览。我们有台湾最大的表演厅,有二千五百七十个位置,比如七月初那个知名的茶馆,就在我们这里演出,非常轰动。另外,本馆有台湾地区最多、最大的展览厅。目前台湾有两个国家级的画廊,一个是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国家画廊,一个是我们国父纪念馆的中山国家画廊,而我们这个国家画廊是最标准的,大陆很多的作家或美术馆、艺术馆的作品,都到本馆来展出。

  第三个是社会敎育的推广。社会敎育非常广泛,我们为落实终身学习,推动非常多的活动,包括跟各个学校的交流,以及本馆自行举办的一些假日娱文活动,即我们的广场活动。我们的广场户外活动一年大概办五十几次。每年进到馆里面来参观的有二百万人,不包括在户外活动的。本馆全年无休,没有休假,是轮班的,晚上也有服务。

  阳明山中山楼也是国父纪念馆的,这个地方是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古色古香,非常有名;新台币一百元的钞票上,国父孙中山肖像后面就是中山楼。关于国父的史料史迹,由于本馆祇有三十二年的历史,比不上中国国民党搜集的丰富。有关国父的史料原件,最多的当然在国民党的党史馆里面,但本馆目前搜集也不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很多复制品,中国大陆、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友馆都送了很多的复制文件。所以我们可以说资料是最齐全的。

  4孙中山与台湾的渊源

  罗:孙中山与台湾有什么样的关系或渊源?

  张: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之目标,一为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其次则为改造中国政治社会之积弊。当中日甲午战争之际,孙先生于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美国檀香山创立革命组织“兴中会”,次年中日马关议和,清廷割让台湾,当时孙先生环顾世局,认为台湾是策动革命起义的良好基地。他在一八九七年即派陈少白来台筹组“兴中会台湾分会”,并于一九○○年亲自来台策划惠州起义,又于一九一三年及一九一八年先后共三次到台湾传递革命香火。 

  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菁英罗福星、翁俊明、蒋渭水等人一连串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就是效法中山先生革命救国的精神;也由于孙中山思想在台湾的传播,吸引大批知识青年投入中国大后方携手共同抗日,而促成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至于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之后所施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基本上都是立基于中华民国宪法,亦即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原则,为建设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而共同努力。所以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之国父,其建国理想在台湾付诸实现,为近代台湾迈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台湾的中山思想研究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罗:台湾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敎育情形如何?民进党执政后有何变化?台湾民众如何看待孙中山?

  张:台湾的敎育环境随着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及社会多元化发展,大致上中山思想之研究与敎育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一九七零年代之前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情况,党国意识型态极为突出,它是立国精神结合反共的爱国敎育,也是推展民族精神敎育重要的一环。一九七零年代之后,台湾社会随着经济起飞与行为科学研究的发展,中山思想研究走向学术汇通的阶段。当时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三民主义研究所或中山学术研究所,三民主义学术化有着融入人文社会科学走向科际整合的蓬勃趋势,也是大学及台湾考试的重要科目。第三阶段在一九九零年代开始呈现衰退转型的形势,原因是党政意识型态消退,学术自由化的呼声高涨。随着政党竞争与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走向,中山思想在大学逐渐并入社会学群,三民主义研究所也逐渐朝向国家发展、中山人文社会科学或政治学研究等方向转型。

  民进党执政之后的变化

  民进党执政后,台湾的政治社会环境大致上仍系蒋经国总统所定调的本土化的延续。虽然政党竞争情势激烈,也不论本土化议题如何燃烧,历任总统仍是在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华民国国旗及孙中山先生遗像前宣誓就职。所以中山思想仍是中华民国立国精神之所在,祇是孙学研究为适应现实环境,当然须加强台湾本土议题的阐扬。

  中山思想博大广泛,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社会科学的精义,不仅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为人类须共同关注的问题,有关主权在民、族群和谐、民生建设更是当代社会问题的重心。所以孙学研究虽然脱去其政治性色彩,并从学校敎育体系内转型,其实民众反而能更真确认识其原貌。今后藉由社敎机构以终身学习的形式从社敎推广的角度来阐扬孙学,民众反而易于接受,这也是近年来本馆凸显弘扬孙学及加强研究业务的原因。

  两岸的共同语言

  罗: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交流情形如何?

  张:台湾方面孙学研究由学院内走向社敎发展途径,本馆则扮演整合资源及引导风潮的角色。目前本馆每年举办大型中山学术研讨会,网罗海内外(含大陆)学者共同参加,并且与台湾各相关大学及学术机构合作举办十场以上之专业性学术活动,也每年排定与大陆著名学术机构,如北大、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单位合作。今年与武汉大学合作在武汉进行大型交流研讨会,此一模式深获学界重视,成效亦日愈显着。

  罗:中山思想研究对台湾现实社会及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有何意义与作用?

  张:孙中山救国建国的策略是以改造中国政治积弊、迎头赶上欧美为目标,而且蕴涵中道博爱思想,他倡导天下为公的理念是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所共同敬仰的对象。近年来大陆改革开放的步调,相当程度上是中山先生开放思想及国家发展策略的实现,台湾的政经发展是中山思想具体实现的成果,今后在民族融合、族群互动、尊重民权、政治改革及经济开放、创造发展等方面仍有待两岸人民协力合作,而中山思想即是搭建两岸良性互动、互惠合作及建立共识最好的桥梁。

  (原载《中国评论》2004年11月号)

 

张瑞滨

  一九五○年十月十日生于台湾省彰化县;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结业、美国密苏里州立中央大学硕士、中华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父纪念馆馆长;曾任高中教师、组长、副主任,中兴大学、东吴大学、世新大学助理教授,彰化县政府人事室主任,人事行政局科长、简任视察、专门委员、简任秘书,人事月刊主编,立法院新闻室主任、院长室主任、法制委员会主任秘书,考试院研究委员会委员、铨叙部人事制度研委会委员;着有:《现代应用文》、《行政管理论衡》、《中山学说探微》、《孙文政治道德思想体系与新世纪价值》、《我国社教机构知识管理策略之研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