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鲍正刚:台港关系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改善空间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以其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地理条件,与大陆和台湾都维持直接且密切的关系,台港关系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两岸处于分离、对峙状态期间,香港是两岸联系的纽带及交流接触的缓冲地与中介地;近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已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但香港依然在两岸互动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旅行社作为台湾在香港的最高代表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为维系和促进台港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华旅行社总经理鲍正刚先生。

  香港的平衡角色非常重要

  罗祥喜(以下简称罗):对于香港在两岸关系中的平台和中介角色,您是怎么看的?

  鲍正刚(以下简称鲍):就两岸三地来说,香港扮演的是桥梁的角色。从地理位置来看,香港处于大陆与台湾之间,长期以来,无论是台湾民众要去大陆,还是大陆民众要去台湾,基本上是通过香港,近十年来还加上了澳门。从这一个角度来看,香港的中介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两岸关系时紧时缓,当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香港这个桥梁可扮演平衡的角色,使两岸关系趋于纾缓;而在两岸关系趋于纾缓的时候,香港更可以起一种连接和润滑的作用,让两岸的交流、沟通更加顺畅。我想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概念。

  台港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罗:您怎么看台港关系的现状?台港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鲍:在我看来,台港关系有其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台港两地人民的往来一向密切,很多人透过婚姻建立了家庭关系。因此,有很多台湾人的亲戚在香港,也有很多香港人的亲戚在台湾。在香港,还有许多早年到台湾留学的校友。而台港之间生意上的往来,就更加密切了。因此,香港跟台湾的关系,是非常深厚、久远的。在此基础上,台港两地民间的交往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就现状来说,台港关系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然其中也会有一些问题,但我们不会以个别的或突发的事件来论断台港关系的发展状况。即使人们日常交朋友,也难免会有摩擦。我们希望台港关系能够在前面提到的深厚基础上,很平顺地发展。至于因现实或一些概念性的东西造成的一些状况,我们也希望能够逐渐在交往中,从很生涩、摩擦,到慢慢润滑,再到成熟。

  台湾的对港政策没有变

  罗:虽然您来香港工作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您在陆委会都满长的了,您觉得台湾的对港政策在九七之后有什么变化?或者说台湾政党轮替之后,民进党政府的对港政策跟过去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对港政策有没有明显的不同?民进党是不是不像过去国民党那样重视港澳?

  鲍:我认为,台湾对香港的政策,是一贯和持续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不论是九七香港,还是九九澳门的时候,我都在陆委会工作,我不觉得台湾的港澳政策有什么特别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跟香港政府之间的联系比较少,当然这里有特殊的原因,不能以九七来划线。台湾看香港,可能会以九七来划线,香港看台湾可能会拿台湾的政党轮替来划线。其实,不能够这么看,因为这些年我都在陆委会工作,对我们而言,台湾对香港的政策一直没有改变;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希望台港之间能够加强交流;我们驻在香港的机构——中华旅行社,也希望能够不断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希望加强驻港机构,为大陆人士经香港到台湾,或者香港居民及外国人到台湾,提供更好的服务;希望台港两地民间有更多的交往,希望香港人能够多跟台湾来往,多到台湾看看,加强彼此之间贸易的发展,或者是科技文化的交流。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政策一直没有改变。

  我们也希望跟香港政府各个阶层多接触,改善香港居民到台湾或大陆人士经过香港到台湾去的手续。我们以前在香港机场没有柜台;现在有了,大陆人士可以在机场领取入台证直接赴台湾,而不再需要特地跑到市区来取,方便了大陆人士,大家都说好。可是在我们起初要这样做的时候,很多人都怀疑我们的动机与目的。其实我们都在做搭桥的功夫。当然大家现在都明白了,且受到许多方便的服务。

  香港主管涉台事务官员应该到台湾沟通交流

  罗:您作为台湾驻港机构的最高负责人,对香港特区政府处理涉台事务及台港关系上的做法或政策有什么看法?

  鲍:我常常说,人与人之间,一定要交往:不管是男女朋友,还是兄弟情怀,都要多交往。比如像一个学生,如果祇在家里学习,一个朋友也不会有;如果到学校去,虽然大家最初都不认识,但是一回生、二回熟,很快就会有朋友。我认为台港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又比如说,我们处理大陆事务,如果连大陆都没有去过,人家就会质疑你怎么定政策的?是不是?现在大陆台办系统,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干部,每年到台湾去的很多,上百跑不掉吧?可能不止上百,上千有没有我就不知道。这样,大陆慢慢就更瞭解台湾。同样,台湾要瞭解大陆,是不是也要到大陆去看了才会知道?祇有交往、沟通、瞭解,才能做出互惠互利的事情。

  说到这里,虽然台港关系那么密切,但香港每年去台湾的官员有多少?几乎没有!香港官员到台湾去的,虽然在香港九七之前就比较少,但在九七主权已经转移了,大陆都有那么多官员去了,香港官员为什么不能去呢?

  我们在这里,是提供各种服务,基本上是改善很多人到台湾去的行政手续等,让他们更方便、更便捷;有些台湾民众在香港,或者香港人在台湾,不管遭遇到什么紧急危难,我们可以马上提供协助,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上次香港一个旅行团在台湾九份发生车祸,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些无辜的罹难者,以及怎么尽快协助他们的家人到台湾去;香港这边的官员有什么要求,我们也马上配合,让他们去照顾香港的民众。

  应从积极面来看台港交往

  罗:这几年台港关系,除了政治上没有太多的发展以外,经济文化交流还是比较平稳发展的。

  鲍:现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就像地球村,比如说禽流感来了,香港不能置身事外,台湾也不能置身事外,大陆也不能置身事外;小鸟一飞,不会去管你有没有PASSPORT,就飞过来了,对不对?还有像前两年的SARS的时候,请问一下,大家不合作行吗?

  罗:这是台港关系面临的新课题:以后除了传统的经贸文化交流之外,重大的疫情通报和防治,需要尽快加强合作,建立一种机制,因为当疫情发生以后,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大家都需要去面对。

  鲍:对。这也是我们在这里最基本的功能。我一向认为,大家都应该从正面、好的、积极面来看待台港之间的交往。香港跟台湾本来就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的交往,以后两地的交往不但要保持,而且也应更加便捷、更加轻松,不要加诸不必要的限制。过去台港间因为沟通少,瞭解不够,所以在交往上出现一些困难。这些年经过台港双方政府与民间的努力,沟通增加了,误解也减少了。特别是香港政府最近在处理台湾人士申请港签的问题上,做出了许多的改善,我们相信这对于增进大家彼此的交流与瞭解,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我们希望未来港府在这方面能够有更积极的作法。另外,我们也希望台港的交流未来能够从单向的交流,走向互动式双向的交流。

  大陆能的,香港为何不能

  罗:近一年来,两岸关系有很大的缓和与变化,您觉得这样的变化对台港关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鲍:照道理来讲,如果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发展是缓和的、平稳的、往前走的,必然会对香港有所影响:台港关系发展即使不能超越两岸关系的发展,也至少使台港关系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希望未来香港也能跟大陆一样,多一些领导干部到台湾访问,做多方面的交流。香港与台湾之间的交流,可以不涉及政治,两地在敎育、科技、文化上都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两地可以互利互惠、互相激励和研讨,这样的交流所激发出来的火花有利于两岸和平的发展,也有利于台港之间的交流。这种民间交流,台港之间一直在做,一直有民间的力量在推,我们希望未来能有特区政府更多的参与。

  香港印象

  罗:来香港工作,您觉得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印象最深是什么?

  鲍:我觉得香港是块福地,有山有水,高楼大厦林立,却没有地震;汇聚了各地的美食,大家都可以品尝:从最高级的饭店,到最基本的香港居民生活的茶餐厅,各地的小吃,各国的风味,都有。香港有古董街、兰桂坊,有海港游艇,有许多离岛,陆海空什么东西差不多都有,很难说出香港缺少什么东西。

  另外,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让我印象深刻和感动的是,香港人吃东西吃得快,个性较急,走路走得快,节奏很快。节奏快代表勤奋,也代表工作压力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一个六百多万人的国际城市,汇聚了那么多的国际企业,当然会有很大的压力。国际的银行、国际的金融、国际的公司,每年来展览的东西那么多,生意上的竞争自然很激烈。那么多金头脑汇聚,要在这么小的地方取得一席之地,没有三两下子,怎能成功?能不勤奋、不努力吗?

  因此我觉得,虽然许多香港人都有钱,但确实都是他们努力打拚的结果。香港各个行业每个人的奋斗史,不管最终的结果怎么样,但打拚过程中的那种精神,是蛮感动人的。很多香港人其实是白手起家的。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香港居民非常守法,交通虽然拥挤却井然有序,这也是香港的可爱之处。另外,慈善团体、社福团体发挥的功能与善举更是一大特色,也是香港人的爱心表现。

  兴趣与爱好

  罗:在香港,您除了工作上很严肃的事之外,有没有其他一些爱好或收获?

  鲍:工作上,如果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但大家相处得都很好。就我个人来讲,到香港来,让我见识了很多东西。比如吃的方面,香港有一种很特殊的吃的文化,让我大开眼界。

  我自己也有一些嗜好,但不能登大雅之堂了。比如我喜欢篆刻,收集一些老东西,不敢说古董啦,因此会去逛逛街,买买这些东西,回家去整理整理。

  到目前为止,离岛我祇有去过两次,而且都是公务,其他地方都没去玩过。至于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来香港的第一年简直忙得不可开交,活动行程很满,即使有朋友来我都没有带他们出去玩。我去的地方很多,但都是点,去办完事情我就走,没有真正去玩。我来的头两个月,就拜会了一百多个社团。我去的最多的是大屿山机场,因为经常要接送客人。

  人生有三宝:健康、老友和嗜好

  罗:您爱好篆刻,收集了很多砚台和木质观音像,您在收集、整理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有什么重要的感想、体会或精神上的收获?

  鲍:收获非常大,感觉真的不一样。我会去思考佛像的制作过程,然后加上不同朝代,不同工艺,还有它的法相。所有这些,我会去请敎人家,或者去寻找相关的书籍,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观音佛像是很美的东西,你看了以后,都会觉得心里很宁静,很自然,想的都是比较好的事情。像收集砚台、刻印章也是一样,在收集、欣赏过程中,我有很多收获,学到很多知识。当然也要花很多的时间。如果静下来,我可以五、六个小时做一件事情,一句话都不讲。

  我常说人生五十岁以后有三宝:健康、老友跟嗜好。首先,如果身体不好,什么都不必讲了,健康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老友,做人失败,做人很孤寒,就不会有朋友,就会很孤单;其三是嗜好,一个人如果有嗜好,不管是养狗、溜鸟,还是打太极拳、收集邮票,祇要有嗜好,就有寄托。

  (访问时间为2005年11月)  

 

鲍正刚

  一九五六年三月八日生;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学士,中兴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硕士,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博士候选人;曾任台湾省训练团讲师,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专员,考试院编纂,铨叙部法规司、退辅司副司长,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秘书、参事、处长,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秘书、参事,在张京育、苏起、蔡英文担任陆委会主委期间协助主委综理相关行政的主任秘书职务;一九九八年曾随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访问大陆;现任香港中华旅行社总经理。爱好与兴趣包括收集佛像与古玩,篆刻,相命及烹饪。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