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高孔廉:台湾不能错将罩门当筹码


  最近,随着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台湾在野政治领袖相继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两岸经贸关系可能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如何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也势必成为更加现实和迫切的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台湾前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特任副主委、现任中原大学敎授高孔廉先生。

  两岸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

  罗祥喜(以下简称罗):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两岸经贸关系的特色与特点?

  高孔廉(以下简称高):海峡两岸从一九七九年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就有透过港澳地区进行间接贸易﹔一九八七年之后,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贸易也由地下变成了地上,而且成长的幅度相当大。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两岸贸易一九七九年的时候仅几百万美元,到一九八七年已达十五亿美元,其后成长更加快了。期间,也碰到了一些政治和非政治因素的影响,如大陆方面的两次宏观调控、非典、九五年的飞弹危机、九六年的戒急用忍等,都对两岸的经贸活动有影响,但只是减缓成长率而已,并没有倒退或下降。原因很简单:两岸间的经贸交流,本来就是互补互利的,它本来就有发展空间的。

  三年前两岸加入WTO之后,双方的贸易增长更快:因为一方面许多国家给予大陆最惠国待遇,同时大陆也更加开放内销市场,有更多的外商和台商进入,想要攻占大陆的内销市场。因为这两个原因,使得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形成另一个成长波段。两岸此时的贸易,三角贸易的形态非常明显:从台湾输出原料、零配件到大陆装配、组装,然后再出口。

  最典型的例子是笔记本型电脑,台湾的笔记本型电脑差不多从二○○○年开始逐渐移向大陆,最后一条生产线大概在去年八九月关掉,现在几乎所有的笔记本型电脑的组装出货都在中国大陆。这是互补互利的:对台湾来讲,可以腾出空间、腾出人力来发展其他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大陆方面也可以利用低廉的劳工、广大的土地来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和外汇的收入。

  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可能高达一千亿美元

  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除了戒急用忍期间成长比较慢以外,其他每年都以比较快的速度成长。目前我估计大陆有七万家台商。投资的金额有不同的算法,两岸官方的数字我觉得都偏低:台湾官方的算法大概只有三百亿美元,大陆官方的算法大概将近四百亿美元,协议投资金额大概有八百亿美元。我认为,两岸官方的数字都偏低,我估计大概有八百到一千亿美元。台商的这些投资,在大陆创造了就业机会﹔对台湾来说,有些传统产业获得了第二春的发展机会。因此,不论是贸易还是投资,对两岸来说都是互补互利的。

  如果进一步来看金额的话,两岸贸易去年超过七百亿美元,其中台湾享有的外汇顺差大概有五百一十三亿,而台湾去年整体的外贸顺差才五六十亿,可见大陆市场对台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成长的动力。如果没有这个动力,对台湾的经济成长可能就会造成相当的伤害。

  两岸应共同制订产业标准

  罗:最近两岸政党交流达成不少共识和成果,这些共识和成果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或意义?

  高:这些共识和成果,对两岸经贸交流有益,两岸应该本着以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从速落实。

  我认为,由于两岸产业及贸易商品互补性极高,且有同文同种的共通点,沟通容易,两岸可以朝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加上两岸市场庞大、人口众多,可以共同推动建立产业标准,包括制订针对两岸和华人市场的电脑操作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标签、高密度数码镭射光碟系统、音频视频压缩标准等,以免庞大的市场再落入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投资者手中。

  大陆在基础科技方面是很有成果的,台湾在把基础科技转为应用科技以及把它商品化方面具有优势。如果两岸能够合作,空间是很大的。而合作的最终结果,除了经济上的互利,也有助于降低两岸之间的紧张气氛和敌意。因此,这是两岸可以共同努力的地方。

  台湾不能拿自己的罩门当筹码

  罗:台湾国、亲两党先后访问大陆虽然达成不少共识,取得不小成果,两岸的紧张关系也大为缓和,但是,在台湾岛内,仍有不同的声音,尤其是作为执政的民进党和民进党政府,存在不少疑问和负面反应,陈水扁也面临很大压力。这些因素对未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民进党政府会顺应潮流、顺势往前推进?还是设法加以阻挡,或者完全不接受国、亲与大陆方面达成的共识与成果?

  高:阿扁上台以后,在二○○一年推出了一个大陆政策,叫“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但是依照很多人的评论,其实是“积极管理,根本没有在开放",管制比较多。按照原先的时间表,台湾要开放晶元代工到大陆投资,要开放石化工业去投资,等等,但每次两岸发生一些紧张的事情就挡下来了,挡下来说不准﹔大陆《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两岸货运包机的事情也停了。这好像小孩子吵架一样,一不高兴就情绪性地完全不理你。简单讲一句,就是“拿自己的罩门来当筹码”,这根本不是发挥聪明才智的做法。政府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样做是不是对。我认为,经贸的活动应该按照市场法则去做,市场买低卖高的贸易行为,不能用行政手段去干扰。

  我想强调的是,扁政府过去几年两岸政策的一个后果是:两岸关系都动不了,所以国民党在今年三月的时候就请江丙坤副主席到大陆去访问。访问的时候,达成了十项成果。里面提到,对台商的权益要保障,两岸包机要常态化,两岸货运要便捷化;还有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大陆的渔工输往台湾,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以及研究开放金融、保险、医疗等行业去大陆投资,这些都是对两岸经贸交流有益的事情,应该全速去做。

  两岸共同市场是发展方向

  罗:两岸目前的经贸关系虽然相当密切,数量相当庞大,但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受市场推动与政治扭曲的、远非正常的经贸往来关系。您认为两岸经贸关系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如何建立?

  高:四月底连战主席在北大演讲时提到,两岸的经济应该“互助双赢”。为甚么说是“互助双赢”呢?因为互相帮助就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境界。两岸经贸依存度非常高,你依赖我,我依赖你﹔两岸如果合作的话,对产品的研究创新和提升竞争力都有帮助。

  以此作为基础,两岸应该好好坐下来谈,未来可以组成一个两岸四地的自由贸易区,或者是经济共同体。名称可以不同,但基本的目的,是透过减少关税,以及非关税的贸易障碍来促进两岸四地贸易更大幅度的流通。我们从其他许多国家推动自由贸易区的经验中可以发现,组建自由贸易区一个明显的效果是,增加自由贸易区成员的经济成长率。更何况,大陆在二○○一年加入WTO的时候,就有对外承诺表,大陆要逐步开放内销市场,大概是到二○○六年底二○○七年初要把整体关税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因此我认为,大陆何不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以前,给两岸四地的中国人一个好的发展机会呢?

  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应重实质而非名称

  罗:您刚才提到的自由贸易区或共同体,与前几年国民党副主席萧万长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概念是否一样?

  高:概念是很类似的。

  罗:我留意到,自从香港、澳门与大陆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即CEPA之后,也有不少人提议或讨论两岸签订CEPA的问题。但是台湾似乎很敏感,觉得如果两岸签订CEPA,就会使台湾“香港化”。其实,CEPA本身是一个比较中性的文字。对此您怎么看?

  高:我认为大家要务实一点,台湾不要一听到CEPA,就作政治联想,就想到港澳化。反过来,大陆也不一定强求要用CEPA这个名称,可以想个别的名字,意思相同就可以了。既然台湾那么敏感,换个名字也无妨。我认为实质地推动工作,比虚的名称更重要。所以我觉得应该朝这个方向走。

  民进党心态上不想开放

  罗:您认为民进党政府会怎样看待和处理国、亲两党大陆访问团带回台湾的有关经济方面的共识与成果?

  高:民进党政府在心态方面是不想开放﹔如果不是被迫的话,他们不会开放,在心态上面他们就不愿意开放。

  其实,开放,对两岸都有好处。像台湾农产品可以销往大陆的问题、两岸农业合作的问题,对台湾中南部的农民会有吸引力,有助于降低他们对大陆的不瞭解﹔大陆民众可以享受到台湾的农业精品,而台湾的农民也有一个机会去发展精致的农业。加入WTO之后,台湾农民在生产方面遭受到进一步的打击,但是如果能够去发展农业精品,发展精致农业,对农民有好处。在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对台输出渔工劳务合作等问题上,如果不主动开放,就会给地下业者提供非法牟利的机会,对大陆的旅游者和渔工都不公平。

(原载《中国评论》2005年6月号)

 

高孔廉

  现为台湾中原大学及政治大学企管系教授、国民党政策研究基金会政策委员﹔曾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特任副主任委员、蒙藏委员会主任委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