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萧万长:两岸应寻找一种双方都接受的政治语言


  四年前,亦即在台湾政党轮替之后不久,台湾前行政院长、国民党副主席萧万长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他无意再从政,但愿以他的财经专长及经验,就台湾经济的发展和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为两岸人民的和平与共荣贡献心力,“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也是在此背景下由他一手推动成立的。

  几年来,随着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以及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两岸经济整合的话题或讨论趋于热络。萧万长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愿景,虽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甚至两岸未来经济整合的模式或名称,未必称为“共同市场”,但是“两岸共同市场”的理念及其用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或肯定,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也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所达成的共识之一。萧万长本人,也在这几年积极从事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交往中,加深了对大陆的瞭解,并且更加体认到两岸经济的结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台湾不应该成为中国复兴的旁观者。

  以下是萧万长董事长今年六月率领庞大的两岸经贸考察团访问西安、重庆、武汉、上海返台之后,接受本刊专访的全文:

  两岸领导人转趋理性务实,两岸关系重新评估与定位

  罗祥喜(以下简称罗):非常感谢您再次接受本刊专访。谈到两岸的经贸关系,或两岸的经济整合问题,实际上都离不开对两岸政治关系的评估与处理。因此,能不能请您先谈谈对当前两岸关系特别是两岸政治关系现状和前景的看法?

  萧万长(以下简称萧):好。对于两岸关系的现状,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来谈。两岸的政治关系,经过这四五年来很大冲击之后,现在慢慢回到要怎么理性、冷静评估和重新定位的时候。五年来,台湾执政的民进党,激进的话讲了很多;大陆方面新旧领导人实现了交替,新的领导人对台湾的态度,虽然基调没有改变,但口气、策略已有所调整。所以,台湾和大陆都差不多大概已到对两岸关系进行重新评估的时候。

  台湾这边,执政的陈水扁、民进党已经理解到:台独,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可能、不可行的一条路。所以他已经回归到说中华民国是最大的公约数,希望朝这样的路走。

  大陆方面,我觉得,一国两制讲了那么久,大多数台湾人民还是不同意,所以,现在也暂时不提这个了;大陆要提的是,两岸怎么样在一中的原则之下开始协商。

  中华民国的存在,是一个现实,也是现状,不能够否认,但这不代表要否定大陆说的一个中国原则。我这个讲法,其实大陆已经隐隐约约有了:大陆说台湾跟大陆都同属于一个中国,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表示两岸是对等存在、平等存在,对不对?大陆也承认两岸还没有统一,那没有统一就表示中华民国还存在,大陆祇是不愿意明讲而已。

  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台湾讲的中华民国跟大陆讲的一中原则,有没有办法找到交集点,找出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治用语。如果能够找到这样一个政治用语,两岸的协商谈判就有了基础,那么两岸的政治关系,就可能进入一个稳定的对话时期。

  寻找两岸都接受的政治语言

  罗:谈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您觉得两岸要朝好的方向发展,两岸关系要有和平、健康的前景,具体要怎么做?

  萧: 我认为,对台湾来说,不要强调中华民国主权独立,不要强调一边一国,祇强调目前中华民国存在是一个事实,台湾需要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大陆方面应该强调,台湾与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还未统一。这样,给双方都留下接近的空间。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双方再进一步讨论怎么样才能让台湾讲的中华民国跟大陆讲的一中原则,找出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治用语,用一个新的政治用语来取代一中原则,或者对一中原则作一个新的定义。如果能够这样,两岸政治关系就可以柳暗花明,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开始。

  我觉得,这样的基础建立起来以后,大陆就不用担心台湾会朝独的方向走,至于统是慢慢来的;台湾也不用担心大陆马上要把你统一、把你兼并,双方可以在平等的状态之下好好对话协商。在这里,大陆需要向台湾释出一种善意,即怎么样在现状的基础之上,给台湾一些不会影响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空间,并使这个善意成为一种有助于未来统一的助力。

  罗:其实根据我的理解,大陆并不急于要达到统一的目标;两岸这几年之所以那么紧张,主要是台湾执政者一系列激进的台独言行,包括两国论、一边一国、正名、制宪,等等。如果能够像刚才说的,台湾执政者在认识到台独之路走不通之后,重新回到务实面,要寻求合作的基础和对话的空间,应该是不难的。

  萧:对。政治方面,我们必须发挥我们的智慧,寻找一个这样的基础。如果有一个新的政治名词出来,那最好,因为以前所用过的名词都已经非常政治化了,彼此互相猜忌;如果我们有高度的智慧,创造一个新的政治名词出来,这个新的政治名词,既能够考量到台湾大多数人民现在所能够接受的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这个事实已经很明显地排除台独路线),同时又顾虑到大陆那边不能放弃一中的概念,即把大陆一中的意思跟台湾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两者融合变成一个新的政治名词。如果能够这样,我认为接下去要谈的经济、文化等的交流事情,就会非常具体,而且会很有效率。

  两岸的政策形成模式不同

  罗:那么您觉得陈水扁有没有动力或压力去寻找这种政治空间呢?

  萧:这种政治空间要看两岸的互动,不祇是陈水扁有没有动力的问题。大陆跟台湾不同的是,在大陆,很多事情是由上而下,对不对?比如国共两党,本来是世仇,是敌对的,但是,大陆现在很务实,一夜之间就说国共要和了,完全就是由上而下;一个政策下来,国民党的主席、亲民党的主席去,大陆不但可以接受,而且以最高规格接待;大陆的人民不但没有说不,而且还很欢迎,我可以看得出人民的接受度很高。

  罗:其实大陆人民对国民党早已没有仇恨,对台湾人民也没有仇恨。

  萧:对。这就是说,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跟着变,事情才好办。但是大陆的政策是由上而下,上面一决定就好办。台湾这边不一定这样。在台湾,你此次来访对台湾的情况很瞭解,有很多东西如果我们觉得对,不一定要政府觉得对才能做,政府过了一段时间也不得不做;如果真正是好的,真正是对的,真正是为了人民的,政府也不得不要配合。也就是说,台湾的政治,台湾政策的形成模式,跟大陆是不同的。

  因此,你刚刚讲的,最好就是说阿扁、政府,或者民进党,有这样的觉悟。可是他也已经讲过,中华民国是最大公约数。在台湾,社会上所谓的意见,意见领袖也好,精英分子也好,知识分子也好,都有责任,创造一个气氛出来。但我们很怕的是,当我们在创造这样的气氛的时候,如果北京那边来一个不同的声音,这些气氛就创造不出来了。

  所以从这里我就可以说,像这样的一个东西,也不是说两边的政府先谈,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有一个好处就是,台湾社会的知名人士,就是这些意见领袖、精英分子,跟大陆的精英分子、知识分子,交往很密切,大家用什么样的方式建立一个平台,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出一个智慧来的时候,也许就变成两岸政府不得不接受的意见。这个意见不一定是跟政府唱对台的,而可能是给政府找一个下台阶,或者寻找一个出路。

  两岸问题的处理应该超越党派顺乎民意 

  罗:我能理解您的意思,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往往不太一样。比如国亲到大陆之后达成的一些共识,虽然这些共识实际上民进党政府也是在规划中要做的,但是因为这些共识是大陆与台湾在野党之间达成,我的感觉是,台湾的政府并没有把这些共识视为社会意见领袖的意见,或者是一种桥梁,反而把它看作是一种不友善的作为,并且加以抵制和批评。

  萧:所以我认为,两岸的问题应该超越党派,最好少由政党来主导;两岸的问题如果要寻求社会的共识,最好不要有太多的政党参与,因为台湾政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可能使本来是一件好的事情,或者绝对该做的事情,被政党竞争误导、扭曲变成不好的事情。因此,不要让政党变成主流、主导,而要由台湾的民意变成主导。当然,民意讲起来好象比较空虚、比较抽象,政党比较实、比较可以有具体的对象,但那个很实际、具体的对象,你很难取舍,很难选择。如果你选择甲,就可能得罪乙,得罪丙,这样反而起了反效果。因此,不如直接诉诸民意。你也应该瞭解,台湾民意也是台湾的意见领袖的意见的综合体,广纳各种意见领袖的意见,也就形成了民意。

  两岸经济结合势不可挡

  罗:前面讲的都是比较虚的政治问题,那么对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处理,您有什么特别的看法?

  萧:如果说政治问题比较虚的话,那么经济问题比较实。大陆和台湾都应该瞭解到,两岸经济的结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为什么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呢?因为它是由市场的驱动促成的。因此,任何顺应市场、有市场诱因的,就应该让市场机能发挥作用。所谓市场的机能,就是WTO的机能,参照WTO的架构来运作,绝对就好办。现在两岸都是WTO的成员,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在WTO的架构里面来谈,但祇要我们都有心想要把两岸的经贸关系往前推,凭良心讲,比照WTO的规范来做,就好办,就没有困难,不要去考虑到政治的因素。

  对于两岸经贸往来,大陆比较开放,因为大陆需要台湾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所以大陆是尽量开放。台湾这边为什么有很多限制呢?一方面台湾比较不需要,另一方面台湾太小,怕,因为一开放,台湾就没有退路了。因此,如果两岸能够坐下来谈,都按WTO的规范来做,台湾就没有什么好怕了。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两岸才能够谈经贸正常化。我觉得,两岸经贸关系要正常化,先要把三通做起来。在谈三通的时候,不要枝枝节节地谈,要把相关的问题,如货运便捷化、客运包机,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大家摆出来好好地谈。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如果要期待台湾更加开放,大陆需要给台湾一点时间,让台湾更加有信心;同时,大陆要多让一些,因为大陆现在有实力了,已经变成老大哥了,应该开始给台湾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诱因,不要跟台湾计较太多。

    两岸的经贸交流,双方坐下来谈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台湾搞企业或者研究经济的人,大部分都知道,三通直航对台湾经济是好的;但是台湾一般人民的看法未必完全如此。原因很简单,我们研究经济或搞企业的人,看的是自己经济层面的利益和企业个别的利益。这样,经贸关系越开放,往来越方便,自己的发展空间就越大,前景也就越好,这是很自然的事。但一般人民可能会觉得说,那是你们做生意的人的好处,对你们的好处如果对我无益也无所谓,但如果给我带来的是坏处,那我就要反对。

  那么两岸经贸关系的开放是不是会给一些人带来坏处呢?这是有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两岸加速整合,就会有更多的台湾企业到大陆发展,到大陆的台湾人就会越来越多,结果台湾可能越来越空洞,失业的问题也更严重;社会问题突出之后,政府所面临的政治压力就会更大。

  比如说,三通以后,台北到上海乘飞机祇要一个半小时;到厦门,祇需四十五分钟。这样,礼拜五下班后,可以坐飞机到上海、厦门,打两场球,玩一下,礼拜天晚上回来,礼拜一照常上班,不会影响台湾的工作。但是,这样一来,所有的花钱都花到大陆去了,很多做小生意的人可能就会说:这怎么得了呀,本来在两岸往来不方便的时候,台湾人总是在真正有事的时候才会去大陆,但两岸往来方便之后,很多台湾人可能祇是为了去打两场球,或其他无关紧要的事,都可能到大陆去消费,而不在台湾消费,这对台湾旅馆业、酒店业、饮食业、运输业等,都会造成影响。这样一来,台湾的社会面会怎么样呢?经常有台湾的朋友问我,我真的答不出来,因为这些都是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要打好基础,渐进开放

  那么台湾要怎么办呢?我的想法就是说,要避免上述疑虑,第一是要渐进式地开放,不能一下子全面开放,要一步一步来,像盖房子切砖一样,要一砖一砖切起来,最后再盖瓦,然后再把外表装饰起来,这个房子才会好看;一下子想把这个房子盖起来,外表可能好看,但如果基础很脆弱,总是不好。所以要一步一步很务实地来做。

      第二,一定要先化解上述可能的疑虑。包括像我刚才讲的,许多做小生意的人,许多中小企业,可能有很多疑虑,这些疑虑都要努力化解。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先让大陆的观光客来台湾旅游、消费,让台湾的中小企业、摆小摊的、做礼品生意的,从事出租汽车生意的,都受惠了,再开放台湾人去大陆。这样对台湾的冲击会比较小。

  访问大陆深刻印象

  罗:您最近率领台湾工商企业家一行访问大陆,考察了西安、重庆、武汉、上海等城市,您有什么收获或体会?考察团成员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

  萧:我去过大陆几次,但这次待的时候最长,其中西安、武汉都是我第一次去,又是在内陆,所以有一些新鲜感。概括起来,有几个深刻的印象:

  第一,每一个地方,都在积极发展,都有非常庞大的发展规划,大事建设,格局都很大。因为这样子,每个地方都很积极地招商引资。那我自己就在思考说,到底有多少的外资,包括台商,能够到这些地方去投资呢?这真的要很冷静地去思考。我认为,大部分的投资,不能靠外资,而应该靠自己。大陆改革开放初期,需要靠外商投资来带动,但现在大陆已经有相当基础,内需市场已经很大,应该以自己的投资为主,外来的投资为辅。我认为,这一点,大陆要想清楚。如果每个地方都强调,这个区域是开发区,那个是高新区,这个希望外商来投资,那个希望台商来投资,说句老实话,没有那么多外商、台商有那么大的资金跟计划去投资。所以这一点,应该把它点出来。

      第二,大陆要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清楚自己的投资环境和投资优势在哪里。弄清楚自己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发展这个地方的特色产业;你有这个特色产业,人家才会非来不可。否则的话,你今天以优惠的条件吸引人家来这里,别的地方明天又比你这里提供更好的奖励措施,投资者又会跑到别的地方去。

      第三,大陆西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成果已经开始慢慢显现出来,但同时,沿海地区还在加速增长,以致西部的增长幅度没有沿海快。本来西部的基础就比沿海地区差了一大截,现在沿海与西部的差距不能缩小,外来投资者就不容易放弃沿海而到大西部去投资;我所到的西部这些地方,敎育都不错,人才不少,但是很多人都因为沿海更有机会,或者薪水更高,而跑到沿海去了,西部不容易留住人才。这些因素都会抵消西部的一些优势,降低西部的吸引力。

  要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

  罗:对于您考察过的这几个城市,您觉得主要的优势与特色是什么?有何建议?

  萧:我的主要感想是,西部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根据各自的优势,发展有特色的产业。比如西安,一方面它是历史古都和文化名城,历史古迹和文物,太丰富了,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灿烂;另一方面,西安现在的基础条件,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机场条件,都很好,交通非常方便,这就是西安的特色。因此,我觉得,西安的发展,除了现在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积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外,有两个特有的产业可以发展:一个是文化创意产业。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利用西安特有的、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那么多的文化遗产,将其变成商业的产品,销到全世界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是中国崛起的一个最大的力量。中国的崛起,除了体现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发展方面,更应该体现在文化方面,因为文化的复兴,不但不会给人家带来威胁忧虑,而且会使人家心悦诚服。第二个可以发展的特色产业是旅游观光业。

  其他几个城市也都各有特色,可以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比如重庆,可以利用四川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及自己的经济、交通条件,发展生技制药业。武汉,除了现在的几大产业以外,还可以进一步根据自己的交通枢纽条件,使自己成为大陆重要的物流中心,以及根据自己高等院校众多、人才资源丰富的条件,发展相应的特色产业。至于上海,它的条件比其他地方都好,可以发展出更多的特色出来,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上海现在也很强调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实际上也是上海的强项之一,但是要与香港竞争,或达到香港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很多东西实际上都还是表象。另外,在上海期间,好多人都提起说,上海的东西现在慢慢贵起来了,工资、生活费用都高起来了。虽然上海有钱的中产人士不少,但也有很多低收入的弱势团体或边缘人,这会使中产阶层感受到压力,加上生活费用越来越高,这些人会不会一直留在上海,还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问题

  罗:除了前面讲到的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方面之外,您觉得从这些城市来看大陆的发展,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值得注意?

  萧:大致来说,我觉得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个就是,我刚才讲到的,每个地方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第二个感觉是,大陆这些年开始注意环保和生态问题,强调要种树,要退耕还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政策,但是离目标恐怕还有一段距离。第三个就是,大陆的运输增长太快,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能源的耗竭,是全人类未来要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大陆现在也已开始重视能源问题。但我觉得,重视能源问题,不是光重视怎么到国际间去跟人家竞争能源资源的来源或者供应,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应以“复兴”而非“崛起”来形容中国当今的发展

  最后,我自己还有一个感想,就是现在全世界都在讲中国崛起,而全世界在讲中国崛起都是从经济面来讲,有一些人还加上军事面。其实我个人认为,要好好研究,不应该把中国当今的发展叫“中国崛起”,而应该叫“中国复兴”。因为二百年前(即一八二零年前),二三千年来,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强国,后来最近两百年,受列强的欺凌才变成积弱不振,而现在是回到跟我们老祖先一样再起来了,所以就是“复兴”,不应该称为“崛起”。那么中国的复兴呢,你要看看过去的历史,秦、汉、唐,一直到清朝,除了元朝蒙古人以外,都不对外侵略,中国都是用文化面来影响世界。所以要根据这样的历史,应该强调中国的复兴,要用文化来让世界对中国有更深刻的认识。

  (原载《中国评论》2005年9月号)

 

萧万长

一九三九年生于台湾嘉义农家,祖籍福建南靖;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及外交研究所毕业;是台湾从政经历最为丰富和完整的本土政治人物之一;曾先后担任台湾经济部国贸局长、经济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兼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立法委员、行政院长、国民党副主席,曾代表台湾参加美台贸易谈判、APEC领袖高峰会议等;现为财团法人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财团法人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