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名山重上读西樵

  2002年10月28-30日市文史馆组织一次部分老馆员的西樵山短期休养旅游。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

  “桂林山水甲天下,南粤名山数二樵”。西樵山与罗浮山齐名,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自古有名,清朝时还把“西樵云瀑”定为“羊城八景”之一。对此名山虽常向往之,但真正上山的机会并不多,且时间都短,虽每次都有感受和收获,但这次收获感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多,这次算是三上名山了。

  我们到西樵山后,下榻于西樵山大酒店,该酒店在西樵旅游渡假区白云洞左侧,依山而建,一进大堂,迎面有一滴水小岩,下有小池,上建一六角撵尖顶小亭悬于岩上。客房依山势建成几排,中间杂以石径、果树、过廊、小池,错落有致,自成一庭园格局。各走廊及房间墙上,均挂有国画,很有文化气息。

  翌晨,我们乘车沿盘山公路上山。樵山,原来是珠三角人打柴的山,古人打柴的小路、石径而今尚在,所以至解放前大树已很少。解放后,西樵山大搞緑化。现在已满山苍翠。有的树直径已有三、四十公分。现存植物已有3000多种,緑化面积达1500多公顷。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僻为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漫山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泌人心脾,成为珠三角中心的一大“氧吧”。许多禽鸟栖息其间,时闻乌语花香,站在山间,令人怡然舒畅!山上天湖公园建设得更漂亮了,堤坝上已建有宽阔的广场,栽上各种奇树异花,据说,不久的将来湖上要建音乐喷泉,使湖中金龙随音乐起舞,那时西樵的生态文化又将上一新台阶。 

  接着我们游览了西樵大佛,大佛建于西樵七十二峰的一山峰上。中为座椅式的台地广场,上面建一宏伟的牌坊,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几个直径一半多的大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广场边依山砌花岗岩石的台阶,拾级而上,共四百七十八级。西樵观音铜像便造在山顶之上。像高十六米高多,青铜铸成,端坐在莲花座上,颜面慈祥、含笑;衣褶线条飘逸简练,为青铜铸片,焊接而成。铸工精细,堪称精品。佛内学香港大屿山大佛建法,也分三层楼,内销售饮料、工艺品、佛像;顶层收功德钱为人供奉佛像用。站在佛像前平台上眺望,左右两山层层环抱,前面有屏有案,视野开发,不论堪舆家或一般人都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

  下午游览了有名的白云洞。这是山中48洞之一,由长庚、白云、幡子三峰环抱而成。洞中有洞,是山上流水经长期冲刷塌陷而成。岩上有岩,壑中有壑,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上有飞泉,中有流涧,下汇三湖,即应潮湖、鉴湖和会龙湖。后在洞口增辟注碧湖、剑湖和白云湖。洞内林壑秀美,水声如琴。上下湖光,三三相影,各显其趣。我馆原副馆长书法名家已故李曲斋先生,有诗云:“直干三千尺,苍鳞万千重。飞流溅奇石,亘古发琤琮”(《西樵山游草》)。我想描写的主要是这个地方。

  据方乘记载:西樵山成为旅游风景区大约始于宋,明清兴盛起来。白云洞草创于明嘉靖年间。为本乡人何中行、何亮(白云)所开发。明清以来继续有许多文人雅士,或隐读或吟咏其间,如陈白沙、李子长、黎简、朱次琦、康有为等辈。洞口相继建有“白云古寺”、“云泉仙馆”等佛寺、道观。所以上面提到的佛教文化等宗教文化,西樵山确实是很丰富的。西樵山旧有“仙山”之称,据记载唐朝就有道人在此地建观传道,明清以后寺观多见,如云泉仙馆原为清初学子读书吟咏的地方,后供奉吕洞宾。但我看西樵山的“宗教文化”很有特点,以他们的外观,陈设(比如各庙观供奉的神像),和内在思想藴涵(如楹联含义),都给人一种非佛、非道、非儒;即佛、即道、即儒之感。下面两副对联就很说明问题。其一:“坐梦醒华胥普度众生历唐宗元明昭代荣封垂万古;玉清容宝诰兼通三教合神明文武名山崇祀亘千秋”。(云泉仙馆正殿柱联),其二曰:“为仁人师为忠臣师为孝子师佩剑雍容云泉寄迹;是儒中圣是道中圣是医中圣熏风化被草木皆春”。(云泉仙馆殿廊廊挂联)。可见西樵山是儒、道、释三家长期共处之地,各种思想经过碰撞涵化、融合,形成相互贯通的所谓“三教合一”文化。他们已不是单纯的宗教文化,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组成部分,这种现象在清远飞霞洞也清晰可见。当然这种三教融通的文化现象,自宋明以来全国皆然,但在岭南表现尤为突出罢了。这也许为岭南文化兼容并蓄的行为品格开了一道先河。

  到西樵,游白云洞不能不游三湖书院。三湖书院创建于干隆年间,因建在鉴湖、应潮湖、会龙湖边而得名。历代有重修。1987年按原格局迁址重建于白塔后,注碧湖南灌木林中。两进祠堂式,前低后高,中有天井,左右设廊。向为邑内文人学子讲学读书之所,青年康有为曾隐读其中。门扁“三湖书院”四字为民族英雄林则徐书,字体雄健刚劲。院内几副对联引人注目:一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于运动十七年后的1915年游三湖书院时撰写的对联:“春尽花魂犹恋石,雨余山气欲吞湖”。此联脍炙人口,字体清丽隽永。但我总觉得它有种震撼力:犹闻这位社会改革家的胸中霹雳;眼见其笔底波澜!再一木挂联为我馆馆员刘逸生、关振东先生撰联,关山月书:“匡国奇方芳百日,补天壮志讠志三湖”。还有我馆馆员书法家曾景充先生撰联并书的一联,上款“谒三湖书院缅怀南海先生撰联寄意兼赠捐书人士石景宜先生:维新救国长素笔,弘道宣经景宜心”。原来书院正殿珍藏着澳门爱国爱乡的企业家石先生捐赠的大批精美图书。所以我馆诸先生的雅联实为切题、点睛之作,为书院增辉。

  书院侧立一康有为先生铜像,像后石壁上有摩崖石刻“戊戌摇篮”四字。(按:戊戌(1898年)有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两大事件,我看“戊戌摇篮”提法不确切,正确提法应是“戊戌维新[或变法]摇篮”)。铜像是南海市政协港澳委员刘富业先生捐资铸造的。为什么说“三湖书院”是戊戌维新运动的摇篮,是有一番来历的。原来1876年时康有为19岁,在南海九江师从名儒朱次琦(九江)学习。三年中他非常用功,遍读了宋儒经学、二十四史札记、掌故、词章、乃至日知録,困学纪闻等。且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这时前后,他有机会接触介绍西方学术的著作如《瀛环志略》,地球图;《海国图志》等等。他饱学经书,但在这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下他觉得死读书不是救国救民之法。他突然间不读书、不会友,日夜静坐沉思,最终他辞别朱九江,于1879年来到西樵山三湖书院苦苦思索国家民族的出路。时而学佛静坐,时而长啸行歌,时而散发狂笑,时而卧石痛哭,焦燥、仿徨,人们看他半人半鬼似的,以为他疯了。就在这年,翰林院编修盛名京师的番禺人张鼎华来游西樵山,两人相遇和交谈,后来张说,“到西樵山但见一土山,唯见一异人”。康有为随后到广州拜访张,张热情接待他,并按他的要求详细向他介绍了北京朝野风气,近来的人才和各种新书,以及道、咸、同三朝掌故。使他将所学知识、岭南情况,与中原时事结合起来思索,眼界为之一开。知道了京城士人中所酝酿的改革新风,正是自己憧憬的东西,顿感清醒,初步意识到变革社会乃是中国出路。于是他更加注意搜集阅读古今经世要籍和介绍世界情况的中西图书。他还在这一年短时间游历了香港,看见西方人建造房屋的华丽,道路的整洁、巡捕制的严密,知道西方人治理国家有一定的好办法。认识到要向西方学习。从而使他的思想从科场应试,转向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进而改造中国上来。他后来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在他1888年上京应试前,就写出《人类公理》、《康子内外篇》等著作,在这基础上发展成《大同书》,故说在西樵山康有为已形成变法维新思想的雏型,西樵山三湖书院是名副其实的戊戌维新的摇篮!为满足我们进一步瞭解康有为,瞭解变法维新历史的愿望,郭岳馆长还临时决定冒雨带我们到南海银塘乡去参观了康有为故居。

  这里,令我蓦然感悟:啊,西礁,历史上不仅是退隐之地,游憇之地,还是忧国忧民之地!思索酝酿变革之地!西樵,她的精髓,她的灵魂是她的文化;是读之不尽,领略无穷的西樵文化。游西樵山而不领悟其文化,真怕是过宝山而空回了。而这也应是当代文化旅游的真缔吧!

  短短的两天结束了。我背着两个传统食品西樵大饼回来,但胸中更盛着精美的精神食粮回来。心中恋念着:秀丽的西樵,文化的西樵,思想的西樵!“天缘有份再来游”吧!

  原载《文史纵横》2003第4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