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现存之佛教文化珍品

  广东佛教历史悠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珍品佳作亦多。这些作品,历代皆有益损。二十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对佛教文化破坏甚巨。但由于各地僧俗巧妙保护,故使部分珍贵文物得以保存。80年代改革开放后,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发掘、整理和修复各种文物,佛教文化得予保存和发展。

  一、文物

  1. 真身

  唐代禅宗六祖“真身”。高80厘米,面容清瘦,双目闭合,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腹前作入定状。该“真身”是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八月三日六祖惠能圆寂后,用他的尸体特制的。即其内部是人体乾尸,外表贴以麻布,涂香灰泥,上漆等夹贮法制成的真身像。形象生动逼真,写实传神,表现出惠能大师的气质。这座真身塑像是六祖惠能的弟子,唐代著名的佛教雕塑家方辩的杰出作品。六祖“真身”现供奉在曲江南华寺内。

  南华寺供奉的还有明代憨山大师的“真身”和丹田大师的“真身”。

  2.舍利子

  广州华林寺原有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的舍利殿,内有肇庆星岩白石砌成的七级白石塔,高达丈六,塔下埋有舍利子。后塔殿毁。建国后,迁建石塔时,在原塔基中心处,发现一个密藏多重套盒。这个套盒共有四层,层层相套,异常紧密。最外层是石制的,长方形,放在塔基中心,揭开上有“佛舍利”三个朱字石盖,里面有一个175厘米见方的扁木盒,全用松脂封裹。木盒里面藏一122厘米见方的铜盒,盒盖面刻铭为:“大清康熙辛巳孟秋华林寺住持沙门之海敬合”证盒为康熙四十年(1701年)物。铜方盒底散置大小不等的珍珠38粒,琥珀3粒。下垫一块沉香木,木上放一个直径98厘米的圆形小银盒。内存佛舍利。现舍利子仍供奉在广州华林寺内。旧传六榕等寺有舍利子,但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未见有存物。 

  3.石经幢

  省内保存较好的石经幢有:

  一是广州光孝寺石经幢,称大悲心陀罗尼经幢。经幢是佛教寺院旗幡的一种形式。立于大雄宝殿外西南角。幢以青石凿成,高1米左右,形如多面短柱,下石趺座高60厘米,上宝盖高30厘米。幢身八角形,略呈锥状。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年)。八棱面镌大悲心陀罗殿经咒,现字多漫漶残缺。可辩者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园满无阻大悲心陀罗尼神章妙句……宝历二年……法性寺住持大德,兼蒲涧寺大德僧钦造书”。

  二是潮州开元寺石经幢,首推尊胜经幢。立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东侧,高约415米,座基周径约515米,幢身八面刻《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刻文尚清晰者,书法刚劲端整,锋棱铦利,幢身上下部分,有佛像、护法神,蟠龙形。由于年代久远,字、像过半已漫漶模糊。据光绪《海阳县志·卷三十·金石略之一》考证,认为此幢为唐开元年间(721—741年)之物。饶宗颐先生撰《开元寺志》序言中称:“开元寺此幢系不空译文,惟于粤中经幢信为最古而可贵之鸿宝”。开元寺还有唐准提经幢一座,大经幢两座,共四座石经幢。

  省内保存尚好的还有建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的东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座。

  4.千佛塔

  一是广州光孝寺南汉大宝六年(961年)和大宝十二年(967年)西东两座铁塔,分置于大雄宝殿前两侧。

  西铁塔是太监龚澄枢等于大宝六年铸。莲花底座之上有七层方形的塔身,加上塔顶(刹)共九层,全高6533米,方形共有一千尊浮雕佛像,塔身原贴以金箔,故称涂金千佛塔。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曾加建塔殿,元泰定元年(1324年)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年)部分毁于炮火。仅存底座以上三层,直至1986年才补铸上四层和塔刹。

  东铁塔是内侍太监李托于南汉大宝十二年奉勅监铸的。此塔从莲花底座以上为七层方形塔身,其千佛浮雕像与西铁塔相仿,莲花底座添铸盘龙纹饰,全塔高7333米。此塔原来放置在开元寺(原址在今惠爱西市场,后湮没),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移来并建塔殿,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修茸,清干隆二年(1737年)和十三年(1748年)两次加贴金箔。今存塔殿经干隆二年重修,塔上金箔则荡然无存。

  光孝寺西东两座铁塔为国内保存的最早的铁塔。

  二是曲江南华寺千佛铁塔。置于大雄宝殿前西侧鼓楼之下。座为南汉遗物,呈须弥式,四角有金刚力士,中间有龙头,上有复瓣莲花座,塔身为清雍正五年(1727年)佛山所铸。全塔仿砖木式结构,四方霰空心,共五层,高51米。第一层为塔铭,二层以上铸浮雕佛像1000个,形态端庄,面目生动。塔檐下有蔓草纹,顶为四注攒尖式,上置宝葫芦。

  三是梅州千佛塔,原建在梅县东山附近的修慧寺内(今东山煤场附近),为南汉大宝八年(965年)刘 所建。后毁于兵燹。清干隆九至十一年(1744—1746年),知州王者辅守此塔,移至离城2公里之东山岌顶(今钢铁厂内),民国24年(1935年)县长彭精一倡建护花塔亭。塔为实心方形佛塔,塔高5米,分七层,塔座为砖石叠砌无檐。第一层为八角形,二至七层为四方形,各面镶有生铁铸造的大小佛像排列有致,各尽其美。据考查,第二层每面77佛,第三层每面67佛,第四层每面57佛,第五层每面37佛,第六层每面12佛,五层合计千佛,故名千佛塔,旁刻有小字曰东方善德佛,南方旃檀德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相德佛。佛皆佥欠袖趺坐于莲花座上,仪态慈祥,形神兼备。

  5.铜、铁佛像

  (1)南华寺:供奉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560年)所铸铜佛造像。佛足踩莲座,座下为四脚方台,座与台高2厘米,小巧精美。整体高6厘米,佛像面形清秀,髻较高,一手向前,一手旁摆,两边飘带飞舞,后有园光和背光,上刻纤细火焰纹。背后阴刻铭文为“皇建元年五月五日淳于忠为善养造佛一区(躯)”。为省内年代最早的佛教文物。

  明代监斋菩萨铜造像,通高51厘米,监斋菩萨为佛教监督斋供之神。此造像头戴金冠,身穿袍甲,脚镫云靴,双腿向左钭坐。左手竖二指前伸,右手执利斧,形态威猛。

  天灵官铜造像。明代造。像通高735厘米,头戴帽。脸向左侧。身穿盔甲,脚云靴下踏轮,左手握拳,右手高举铜锏,形态凶猛。

  唐代释迦牟尼铁造像,高4l厘米。

  唐代观音铁造像,高615厘米。

  唐代天人铁造像,高70厘米。

  (2)六榕寺:清代铜铸三尊大佛和观音菩萨像。原是广州大佛寺文物。文化大革命期间,每尊像被截为三段,拟熔为铜锭,后存于废品公司南岸仓库。1979年,由市文物管理部门收回移至六榕寺存放。1982年,由政府拨款4万余元修复原状。1984年,在六榕寺新建大殿安放,海内外佛门弟子捐巨款为佛贴金。三尊大佛,居中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为阿弥陀佛,右边是弥勒佛,皆为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创建大佛寺时所铸。坐像连铜质莲花座计高6米,底宽4米,每尊重10吨。观音菩萨像连座高4米,重约5吨。铸像工艺精湛,比例适度,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佛像神态自然慈祥,和蔼可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六祖惠能铜像,铸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用紫铜铸造,连垂衣高135米,重1000多公斤,形态依南华寺六祖真身仿制,神态自然,庄重,衣褶精致,为省内宝贵的佛教文物之一。

  (3)潮州开元寺:藏式文殊师利菩萨铜像,连座高21厘米;毗卢观音菩萨古铜贴金像,高39厘米;又一座毗卢观音菩萨古铜像,高32厘米。

  6.铜铁法器文物

  (1)潮州开元寺宋政和四年(1114年)铸大铜钟。身高170米、直径110米,口沿厚3厘米,钮作蒲牢形,钮高40厘米,重约1600公斤,悬大殿内东隅。钟周刻有铭文,共27行凡453字。文曰:

  潮州静乐禅院众结金刚经社铸告铜钟一口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

  知府大夫

  通判朝奉州县文武官仍常居禄位人缘男女各增景福,圣宋政和四年甲午三月戊朔初十乙酉日□注谨题

  谨显(以下为炉首、钟首等捐款僧众名和官职与吉语。在此从略)

  (2)潮州原资福禅院大铜钟。此钟原是潮州海阳县资福禅院(院址失考)物,现悬于潮州市东门楼上。铸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甲寅岁三月朔日辛亥。高约185米,口径1397米,重约1500公斤。绍兴四年潮阳檀越范氏悟舍钱百万,合众捐施凡三百万钱,住持传法沙门善懋以铜为钟,上祝圣寿,普利群生,正信居士王以宁为之铭:“双溪之浒石剑锋,是为资福青莲宫,道人善懋作鸿钟,其权千钧庞且崇,铿鋐震叠余隐隆,声满法界无边中,惊悟人天及鱼龙,幽阴渺莽开惛聋,圆音动寂惧昆虫,闻所闻尽觉亦空,大檀范氏暨众功,无尽之福垂无穷。”

  (3)南华寺大铜钟,为南宋孝宗干道三年(1167年)所铸。高275米,口径181米,重约万斤。顶有龙形钮,口作花瓣形,钟身周铸有捐造者姓名及皇宋干道三年岁次丁亥十一月初一之清晰铭文。悬于寺内钟楼,撞击时声音洪亮,数里可闻。

  (4)南华寺大铁钟,为南汉太宝七年(961年)铸造,高17米,口径095米,重863公斤。悬于大雄宝殿内,钟声浑圆厚重,顶有龙形钮,饰有直线和莲花纹,简单檏素,有唐代遗风。

  (5)潮州开元寺铜云版(罄)。悬于开元寺藏经楼西檐下。为元至正六年(1346年)铸。高137米,宽127米,缘厚006米。作山字形卷云状。正面铸横书梵文“六字大明真言”,背面上方铸梵文“唵吽”两字,下铸铭文。铭文左右两边:其左为梵文“文殊护身直言”,其左为梵文“一字轮王真言”。左右真言之上铸日月各一。铭文曰:

  开元禅寺首座比丘普润募捐铸造铜钹法器

  供养人天同圆种智

  道以时鸣 警于朝夕  清净音闻 如夔拊石

  觉彼参玄 尽来知识 镇重禅林 有典有则

  至正六年丙戌上元谨书

  当代住持 日岩 觉葵

  前代住持 简庵 福吉禅

  前代住持 端叟 惠中

  (6)潮州叩齿庵大铜钟。铸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身高155米(连钮),口径105米,重1000余斤。钟身铸文分上下两段,上段铸《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下段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钟周又分五直格,其一铸“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其余四格铸“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康熙岁次丙午年(1666年)仲秋吉日募十方善信捐费叩齿造洪钟一口重千余觔”。

  (7)广州海幢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铸大铜钟,重1000公斤。

  (8)曲江南华寺南汉铁钟,为南汉大宝七年(961年)铸,高17米,口径095米,重863公斤。钟身浑圆厚重,悬于大雄宝殿内。

  (9)曲江南华寺铁鼓,铸于景泰五年(1454年),鼓面饰弦纹,并铸有“新会守御千户所金紫街居住奉佛信女杨妙香喜舍铁鼓一面,入南华寺六祖殿前,永充供奉,祈增福禄。景泰五年冬月吉日造”铭文。

  (10)曲江南华寺大铁锅,元惠帝至元四年(1338年)铸,高16米,口径208米,唇外折,环底,深腹,锅沿上铸有铭文,俗称“千人锅”。存于大雄宝殿后。

  (11)广州海幢寺清康熙五年(1666年)铁钟,重约750公斤,俗称幽冥钟。

  (12)鼎湖山庆云寺清代干隆大铁锅,铸于干隆十一年(1746年),高095米,直径192米,容量1100升,用它煮粥,可供千人吃,俗称“千人锅”。

  7.南华寺唐六祖金绣千佛袈裟

  这件千佛袈裟是罕见的唐代传世刺绣。长方形,长286米,宽146米,绢丝质,呈杏黄色,里面颜色较深,原来似为朱红色。佛袈裟的佛像全部为跏趺坐式,手式有入定、接引、说法、降魔、合掌等,形态庄严,口、鼻、眼和发髻清晰分明。用金线绣出形象,然后配以蓝色、浅蓝色、朱红色、柠檬黄色丝线加以陪衬。莲瓣绣成蓝或浅蓝色。背光和圆光亦为蓝或浅蓝色。周边绣出光芒。每行20个佛像共50行,总计为1000个佛像。袈裟周围绣12条腾空而起、张牙舞爪、戏弄宝珠的游龙;周围彩云火焰萦逥缭绕,活泼生动。据文献记载唐代武则天和中宗曾分别赐袈裟给六祖惠能大师。这件袈裟是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所赐袈裟。

  南华寺唐花缎袜。袜长54厘米,袜底长为27厘米。袜呈黄色,织有飞凤的云纹。传为唐武则天敕赐给六祖说法时穿用。

  8.雕塑

  木雕

  (1)南华寺宋代木雕360尊罗汉。为五百罗汉中的一部分,通高50—58厘米,形象生动,雕工洗炼。

  这五百罗汉造像雕于北宋庆历三一八年(1043—1048年),雕造地点在广州,匠师有张续、蔡文贽、廖永昌、王保、郝璋等人。这批木雕罗汉造像为国内现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的一部分。(如图)

  (2)潮州开元寺明代金漆木雕两尊立像,韦天将军和坚牢地神像,各高030米,身披盔甲,形象威猛,甚具动感,俨然如人。

  (3)南华寺四大天王木雕像,通高均为865厘米。明成化十五年(1747年)雕造。四大天王木雕外表渡金,辉煌耀目,雕工高明,刀法卓絶,是明代广东木雕的杰作。

  石雕

  (1)潮州开元寺唐代石栏雕刻。竖于大雄宝殿门前方东西两旁石栏板八块,东刻“佛日增辉,法轮常转”,西刻“皇风永扇,帝道遐昌”16个大字。每字半米见方,各刻人物花纹,古意盎然。

  (2)潮州开元寺宋代石刻。大雄宝殿之左右及殿后三面石栏之嵌石,共62方。每方高080米,阔12米,精刻世尊释迦牟尼出家的连环画式的故事,及奇花异草,珍兽瑞禽。其造型古檏,线条凝炼,周匝围线大殿,为主殿增色添辉。

  (3)潮州甘露寺(原为天然岩寺)弥勒佛石雕造像,依天然石雕刻,高255米,宽415米。袒胸露臂,大肚深脐,神态欢乐自如,造型优美。据考,该像不晚于明万历四十八年(620年)雕刻。

  泥塑

  南华寺有四大天王、弥勒佛及殿后韦驮塑像。四大天王塑像,均高4米余,其形象如明代木雕之四大天王像。弥勒佛坐于天王殿正中背靠屏风座上,高约16米,坦腹大笑,状甚慈爱。屏风后座上立韦驮像。高约15米直立,金甲披身、举剑,貌甚威严。

  大雄宝殿内正面泥塑三宝大佛(西为阿弥陀佛、中为如来释迦牟尼佛,东为药师玻璃光佛),每尊高83l米,浑身贴金,形貌庄严,塑法延袭清代则例。大殿东、西、后三壁为五百罗汉泥塑群像,饰以彩绘,色彩华丽,神形怪异,继承清代风格。其背景塑成大海,所有的造像背景都波浪滚滚,构思上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寓意。这些塑像是1936年大殿重建成时雕塑的。

  9.宣纸圣旨、帝师法旨

  南华寺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圣旨。宣纸,长140厘米,宽42厘米(明代复制件)。

  全文如下: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赐赉六祖大师宣诏。师以道契无为,德光先圣,入大乘之顿教,表无相之真宗。既而名振十方,声誉四海,万机无恼,八识俱安,功超解脱之门,心证菩提之序。联以身居极位,事继繁煎,空披顶戴之诚,伫想醍醐之味,恨不趋倍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师以宏扬之内,大济群生,横舟楫于苦海之中,究沉溺于爱河之岸。今遣中书舍人吴存颖,专持水晶钵盂一付,磨衲一条,白毡两端,香茶五角,钱三百贯前往,件物微少,伸供养,以表朕之精诚。仍委韶州节加宣慰,安恤僧徒,勿使喧繁寺宇,万岁通天元年敕。”右端有清光绪十五年张之洞题记。

  南华寺元朝八思巴文宣纸书写的圣旨,共两份均残缺。黄绫绢镶边。是中国发现八思巴文圣旨的唯一原件。1981年,由中山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文物、民族语言专家会同该寺主管人员考证和用汉文翻译。

  八思巴文圣旨之一 元代 残长157米 宽053米

  尾部残缺,译文如下:

  “靠长生天的气力,托大福荫的护助,皇帝圣旨。

  向军官们、士兵们、城子达鲁花赤们、官员们、来往的使臣们宣谕的圣旨。

  成吉思汗、窝阔台皇帝、薛禅皇帝、完者笃皇帝和曲律皇帝圣旨里说道:‘和尚们、也里可温们、先生们不承担任何差发,祷告上天保佑。’兹按以前的圣旨,不承担任何差发,祷告上天保佑;给广东道韶州路六祖大鉴真空普觉圆明广照禅师生前所建曹溪宝林山南华禅寺所属□□路勉普戒院、广州路枣树巷南华戒院、杭州路南华禅寺等寺院的福心弘辩慈济大师德衍长老收执的圣旨。在他们的寺院、房舍里,使臣不得下榻,不得索取铺马、只应,不得征收地税、商税,(不得抢压)寺院所属土地、河流、人畜、园林、碾磨、店舍(下缺)”。

  八思巴文圣旨之二 元代 残长 137米 宽053米

  尾部残缺,译文如下:

  “靠长生天的气力,托大福荫的护助,皇帝圣旨。

  向宣慰司、廉访司官员们、军官们、士兵们、城子达鲁花赤们、官员们宣谕的圣旨。

  成吉思汗、窝阔台皇帝、薛禅皇帝、完者笃皇帝和曲律皇帝圣旨里说道:‘和尚们、也里可温们、先生们不承担任何差发,祷告上天保佑。’兹按以前的圣旨,不承担任何差发,祷告上天保佑;给□□路何遇祖居士之意所建圆觉寺的和尚们收执的圣旨。在他们的寺院、房舍里,使臣不得下榻,不得索取铺马、只应,不得征收地税、商税,不得抢夺寺院所属土地、河流、园林、碾磨、店舍、解典库、浴池、船筏、(残缺)。和尚们也不得依仗圣旨去做无理的事,如做,他们岂不怕?(下缺)”。

  八思巴文圣旨全长385厘米,文字共58行,上钤朱红御宝五方。因年代久远,后人在重新裱制时,不懂文字,把它剪载裱错了。清两广总督张之洞对该两份圣旨所作的题记位置于圣旨前亦不合情理。民国初年,李根源将军等观赏者也跟着张之洞,把图章盖在这张圣旨的前头。

  南华寺元朝藏文护寺免差敕书(帝师法旨)和汉文译文。

  护寺免差敕书(上:藏文 榜书 下:藏文 行书)

  均为纸本。原件长104厘米,宽43厘米,译本长224厘米,宽41厘米。汉文译文全文如下:

  “皇帝圣旨。帝师公哥罗竹坚参巴藏卜法旨,敕计谕文武官、僧俗军民使臣人等,韶州府南华禅寺、广州府南华戒寺院住坐弘圆慈济大师第长老,敬顺天道,照依比先圣旨,本寺所有差役人夫吃食等项,尽皆蠲免,亦不许往来诸色人等住坐搅扰。着他自在修行,因此赐与护敕,敢有违者,奏知朝庭,治罪不饶。本寺僧众倚敕势力,不许违法。大都大寺内蛇儿年正月三十日”。

  藏文并汉语译文宽41厘米,全长328厘米。

  据明末修撰《曹溪通志》载元延佑五年赐护寺免差敕。注云“此敕本为梵书(明)天顺间西藏有梵僧来译之”实为藏文,误为梵书。

  以上两种文物的研究成果见杨鹤书撰《广东南华寺发现八思巴文藏文重要文物》《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2期。

  南华寺明代赐《大藏经》敕书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

  纸本,长177厘米,宽47厘米。全文如下:

  “皇帝圣旨。朕体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广东韶州府南华禅寺,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谕。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

  10.经书

  (1)曲江南华寺藏明代金书《华严经》,用金水正楷书写。全书一册残卷。每页长30厘米,宽115厘米。每页5行,每行17字。

  《显扬圣教经》,印度无着撰,唐玄装译,是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论著。该书共20卷。每页长343厘米。

  (2)潮州开元寺藏清代钦赐《大藏经》(世称龙藏)共收大、小乘经、律、论及印度圣贤撰集一千四百五十九种(总名正藏),又此著述二百零八种(名续藏)合一千六百六十七种,都七千二百四十卷,分贮七百二十四函。

  干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开元寺住持静会和尚晋京奏赐,准赐,运回。

  干隆三十四年已丑(1769年)春,赐《御制华严字母》一卷。

  干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春,再《御制四体翻译名义集正讹》二十卷。

  干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年),再赐《钦定同文韵统》六卷。《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壁阿礼嘎礼》一卷。《读咒法》一卷。《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壁大藏全咒》八十卷。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録》六卷,是开元寺为曹洞宗法华派华首分派第一世宗宝道独和尚所作。

  《首楞严经直指》十卷。是为华首分派第二世函昰(天然)和尚所着,共十卷。

  智诚和尚舌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卷。为该寺前住持智诚和尚于潮安县庵埠镇灵和寺(又名观音堂)掩关时刺舌血所书,共81册,宣纸线装,册高33厘米,宽22厘米,每半页七行,每行12字,都70万余字。始于民国26年(1937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毕于民国28年(1939年)农历二月十九日。

  (3)肇庆庆云寺藏清代刻《根本说一切有部斋尼毗奈耶卷》,残存第十一卷至二十卷。

  《紫柏尊者全集》,第一至第十卷。

  11.碑刻

  (1)罗定龙龛岩唐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并序》。

  龙龛古道场在本省罗定县县城东南20公里,离广海北线公路数百米处。传说曾有老龙脱骨于洞中,故取名龙龛。唐武德四年(621年),永定县令陈普光始建道场,距今已有1300多年。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冠军大将军陈集原为道场撰写《龙龛道场铭并序》镌刻在岩洞北壁,宽11米,高08米。距离地面25米。铭文共41行,每行字数从20余字至30余字不等。全文总共1238字。内有武则天新制文字10余个。石刻至今已有1300多年,字迹尚清楚,除三两个字漫漶外,余皆可辩,记述佛教在当地传播情况,是岭南罕有之唐代石刻。

  199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综合研究成果编撰成《岭南第一唐刻——龙龛道场铭》一书,由香港三昧出版社1993年出版。

  (2)广州三元宫唐观音像石刻。刻于大殿后石壁上。为唐代画家吴道子绘的观音像。是省内现存的最早石刻佛像。

  (3)广州六榕寺唐王勃撰写《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十一月,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探望在该处为官的父亲途经广州时,应邀撰写的。原碑下落不明,只有碑文流传下来,现已重刻。碑文长达3300余字,记述六榕寺和花塔历史的最早的文献资料。

  (4)乳源云门寺南汉碑刻两块。一是南汉太宝元年(958年)之《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大师实性碑》。二是大宝七年(964年)《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两碑均立于山门的内壁。

  (5)曲江南华寺宋六祖像碑,刻于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及明代《御制六祖坛经法宝序》碑。

  (6)肇庆庆云寺清康熙癸亥年(1683年)《禁伐树木碑》,碑宽50厘米,长70厘米。雍正壬子年(1732)《禁私据寮房公约碑》,碑宽50厘米、长20厘米;咸丰十年(1861年)《募修鼎湖山庆云寺碑》,碑长12米、宽60厘米;光绪十九年(1893年)地方政府立《禁伐树木碑》,碑宽80厘米,长16米;民国3年(1914年)县政府立《禁伐树木碑》碑宽70厘米、长12米。以上各碑除《募修鼎湖山庆云寺碑》被毁重修外,其他均为原件存放在庆云寺内。

  历代政府重视保护鼎湖山森林和庆云寺,致使原始林相完好,寺观庄严。

  二、楹联诗词

  1.楹联

  佛门楹联非常丰富,每一寺院,庵堂精舍之门及其殿堂内等都有楹联,十分醒目,语言精粹,含意深邃,宣扬佛门禅理及各自历史和修持的清幽环境。历代文化名流和为官一任者以及僧人、居士多有题撰,内容广泛,数量极多。本文仅选録其中一小部分(原为繁体汉字,现改用简化汉字)。

  法雨化分千佛国

  昙云度护五羊城

  (广州华林寺 卢福普联)

  永离盖缠放无量色光明网

  常服善铠出不思议变化云

  (广州华林寺 清·陈堂豀集《华严经》联)

  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

  只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广州光孝寺 明·憨山大师联)

  一塔有碑留博士

  六榕无树记东坡

  (广州六榕寺)

  墨妙隐榕根岁久又从苍壁见

  波光泛仙掌夜深时有画船来

  (广州六榕寺 清·翁方纲撰)

  大道有常

  佛法无边

  (广州大佛寺 朱庆澜联)

  佳气海天遥忆当年兆协桑弧早沐神慈垂默佑

  政声山斗在念此日荫承兰绮敢忘忠荩绍清芬

  (广州海幢寺 清·英和撰)

  庾岭继东山法脉

  曹溪开洙泗禅门

  (曲江 南华寺山门)

  宝林禅寺梁时初建唐代中兴历宋世明朝祖业重光看此日

  微法妙门西土开端东山定制分南顿北渐宗风运绍到而今

  (南华寺 大雄宝殿)

  礼佛好向南华大梦醒时心不眯

  祝你安居西土众生救尽我当来

  (南华寺 李汉魂撰)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南华寺 弥勒殿)

  风过竹林犹见寺

  云生锦水更藏山

  (别传寺 淡归和尚联并书)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乳源云门寺 虚云和尚撰)

  卧佛寐瞑乃欲众生通身放下

  佛示迁化为策我辈及早修持

  (云门寺卧佛殿 慧源法师撰)

  百城烟水无双地

  六代风幡自一天

  (新兴国恩寺大门 明·心如和尚撰)

  色非色 空非空 佛门有缘从此入

  来者来 去者去 禅门无禁不湏关

  (国思寺大雄定殿 清·赵拨卿撰题)

  朝朝朝 朝朝敬 朝朝朝敬

  齐齐齐 齐齐戒 齐齐齐戒

  (国恩寺大雄宝殿)

  百城烟雨无双地

  五岭律宗第一山

  (肇庆 庆云寺补山亭前门 商承祚重书)

  莲花历劫香初地

  云液飞泉响万峰

  (庆云寺大门 清·彭春来撰 梁剑波重书)

  多宝浮图 常自香刹地涌出

  能仁舍利 曾从金轮峰分得

  (庆云寺殿堂 清·谢兰书)

  云里钟声 云外泉声 昼夜宣流 如是法轮常转

  岭南越秀 岭西独秀 江山佳气 都为福地来朝

  (庆云寺殿堂 明·许初荣撰 清·欧阳潼献)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庆云寺大雄宝殿 1980年,日本国唐招提寺长老孝顺和尚书)

  琳宫辟唐代击大法鼓吹大法螺一茎草化丈六金身欢喜结良缘万象人天照圆镜

  绀宇接曹溪演无上乘说无上咒三菩提现亿千宝相皈依成胜果十方善信渡慈航

  (潮安 开元寺大殿 清·光绪四年,岭南观察使张铣撰 骆墨祺重书)

  圣教基乎西土只树园中慈悲忏悔遍大千世界皆舜日尧天一片祥光岂独凤城登寿域

  道林肇自南宗莲花座上色相庄严俾亿万生灵消蛮烟瘴雨四时佳气永为荔峤镇香台

  (开元寺大殿 清·潮州知府周硕勋撰 麦华三重书)

  当知是处恭敬供养不可以百千万劫说其功德

  若复有人受持诵读已非于三四五佛种诸善根

  (开元寺藏经楼 赵朴初集句)

  灵智耀宗道明慧学

  山泉神化泽及禅林

  (潮阳 灵山寺 释莲舟撰)

  灵鹭云深 花影泉声俱寂

  山门竹翠 松风鹤梦同清

  (潮阳 灵山寺联)

  刺史留衣传千古佳话

  高僧说法开一郡禅风

  (潮阳 灵山寺牌坊 吴南生撰)

  石泉泉石泉出灵石

  山岩岩山岩立名山

  (潮阳 石岩寺)

  观仰慧灯冻玉泉西慧睡普照

  音传峻谷石壁庵后佛号千声

  (饶平雷音寺观音阁)

  雷作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云成罗汉风吹移步过西天

  (梅县 灵光寺观音阁)

  山色水色色色皆空谁道尚留微墨色

  钟声罄石声声俱寂当思曾和读书声

  (兴宁 墨池寺)

  石里本无声诵到经声通南海

  林中非有像看来佛像悟西天

  (平远 石林寺)

  古寺篆金貌浮地烟霞环半度

  锦江润玉烛归帆夜半映三台

  (惠东 玄武山元山寺)

  湖干远树緑成雾

  山外夕阳红到楼

  (博罗 罗浮山崇福寺)

  名山第一果然圣地庄严赢得坡公赞许

  法界无边如此雷阳灵秀招来李相留连

  (雷州 天宁寺 释云峰撰)

  石窟藏经自古禅栖无俗地

  觉坛悟教从来佛渡有缘人

  (阳江 石觉寺 释云峰撰)

  

  2.诗词

  文人墨客参观游历开元寺,国恩寺,六祖故居,鼎湖山、庆云寺等以及大和尚云游四方,出访国外同门后所赋诗词数量颇多,有丘逢甲、郭沫若、田汉、王力、侯过、秦萼生、赖少其、许士杰等人以及高僧大德的作品,本文仅节选现代部分高僧和居士的作品。

  题开元寺禅堂 释太虚

  明月清风一杖担,见成公案不须参。

  眼前万法唯心现,何用逢人觅指南。

  游潮州城名胜 释太虚

  暖暖潮州簿雾天,开元寺拥万家烟。

  文能撼鳄韩公笔,钵可降龙宝祖禅。

  叩齿庵中参道俗,葫芦山畔是林泉。

  登楼一觉江湖胜,塔影钟声意洒然。

  开元寺大佛像 释慧原

  名蓝巨像口碑传,微笑拈花尚完然。

  宝鼎香飘幡影动,浑凝眼法来诸天。

  开元寺尊胜经幢 释慧原

  千年幢影留尊胜,(注)三藏译经唐笔传。

  国宝自邀神力护,沧桑几度总巍然。

  注:幢,在文化大革命间几被毁,嗣有人建议于幢周敷泥砌砖为标语柱,于是得免于难,1978年拆去外砖恢复原状。

  开元寺题偈(1986年) 赵朴初

  宋钟元淑,眼处闻声。石柱瓷檐,无情说法。

  重兴象教,大振宗风。时节因缘,不可思议。

  新兴龙山国恩寺 释清和

  峰峦重叠护龙山,灵气所钟绕一环。

  万载香烟真佛地,祖庭衣钵满人间。

  参偈六祖 日本河野大通

  菩提无树镜非园,五叶一花挥大千。

  原是卖柴真面尽,日本高揭碓翁禅。

  荣睿大师赞 赵朴初

  矫矫睿师,卓起东陆;倾心弥天,绍愿长屋;十年唐土,行坚志笃;诚感法宗,气惊群欲;屡遘蝇藩,再踬蚊窟;中道舍身,遐方委骨;形谢精存,山川吐馥;智炬东流,命终不辱;功施两邦,永灿朝旭;勉我后人,追彼前躅。

  鼎湖山荣睿碑亭 赵朴初

  调寄浣溪沙

  磴道行行雨不停,参天林木万山青,心苏影静对碑亭。

  千古舍身求法志,弥天达佛芦山云,殷勤接引两邦人。

  庆云寺 赵朴初

  寺古深林拥,心清胜地游。候迎劳长老,砥柱念中流。

  梦舍千僧镬,人过五比丘。宗风应未歇,奋迅看从头。

  扶病北行(1952年)   虚云

  业风吹送到武昌,老病驰驱累众忙,

  三月淹留三佛寺,一场灾难一渐愧;

  无心欲跨楼头鹤,青原同登选佛场,

  尚想玉泉关壮缪,能于言下悟真常!

  还古山访古月师 虚云

  州载他乡客,一节故园春,寒烟笼细雨,

  疏竹伴幽人。乍见疑为梦,深谈觉倍亲,

  可堪良夜月,絮絮话前因。

  山居五首(一则)   虚云

  山居意何远,放旷了无涯,

  松根自作枕,睡起自烹茶。

  蛾眉山怪石栖云(四首之一)   虚云

  石壑云涛高际天,浑囵还是太初先;

  坡前犊子迷归路,引入香风蹴白莲!

  过崆峒山 虚云

  凿破云根一径通,禅楼远在碧霞中;

  岩穿雪窍千峰冷,月到禅心五藴空;

  顽石封烟还太古,斜阳入雨洒崆峒;

  山僧不记人间事,闻说广成有道风。

  访日酹唱 慧原

  1986年7月慧原率中国佛协“访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暨诸山代表团”参加永平寺纪念中国天童寺如净禅师园寂765周年法会,赋诗告别

  灵山护法崇文佛,胜含思源仰净公。

  同气连枝情有自①,千秋一脉道无穷。

  并肩任运和平业,把手偕行世代荣。

  今日依依犹惜别,如期古越再相逢。②

  注:①慧原团长亦曹洞宗法裔。②古越指抗州,天童寺有如净禅师塔址。

  永平寺丹羽廉芳长老猊下和韵

  比邻天地宜和合,发愿利生应奉公。

  耆宿威仪偏堪仰,长翁思德太无穷。

  祖灯辉处佛瓶稳,佛道盛时家国丰。

  正法相传忘种姓,年年岂负几迎逢。

  七絶一首 慧原

  1987年慧原出席“广东省宗教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表彰大会”,被评为先进个人代表,赋此诗应之。

  佛法原本在世间,众生度尽始心安。

  文明建设分中事,荣誉于余非所干。 

  三、著述与期刊

  l.著述

  《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

  原开元寺住持慧原法师编纂,饶宗颐教授作序,全书记载始自唐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迄于1987年,总目有序、凡例、概述并自序内容设九章,并附多幅彩色照片。该志为16开本,共1100余页,分上、下册精装。于1992年刊印。

  《南华寺》

  广东省博物馆编纂,旨在对南华寺现存的重要历史文物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图文并茂,有文物彩色、黑白照片206幅,16开本,1990年文物出版社(北京)出版。

  《龙山国恩寺志》

  新兴县龙山国恩寺编纂委员会编。主编为苏增慰居士。重点记述该寺沿革,是六祖惠能和尚的祖庭,并附明、清时期重建该寺的文献和碑记。1997年刊印。

  《岭南名刹庆云寺》

  刘伟铿编着,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磊作序。全书24万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出版。

  《唐代广州光孝寺与中印交通之关系》

  罗香林着。该书为32开本。中国学社(香港)1960年出版。

  《天然和尚年谱》

  汪宗衍撰。收入天然和尚著作目録有:《楞伽心印》四卷、《首楞严直指》十卷、《金刚正法眼》(佚)、《般若心经论》、《天然禅师语録》十二卷、《各刹语録》、《禅醉》、《焚笔》(佚)、《天然和尚同住训略》、《东莞县志》八卷(佚)、《似诗》、《瞎堂诗集》二十卷。《丹霞诗》(佚)、《遗作》等14种。

  该书为32开本,1942年撰写,陈垣(援庵)先生题书名。于1987年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出版。

  《淡归禅师年谱》

  吴天任撰。该书宽16厘米,高24厘米。铅印线装,1988年吴天任自印于香港。

  《虚云法师年谱》

  岑学吕居士编着。分三期完成:一期于1953年,二期于1957年。一二期曾编辑内部刊物面世。其重要事实皆为师之口述,故称为自述年谱。第三期编于1959年,法师示寂之后几年搜集之佚稿及法师门人弟子録存之法语等,按照法师生前嘱咐旨意,查编全集,于1960年完成并于香港刊出。该书为32开本,共25万字。1995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出版。

  《曹溪禅人物志》

  易行广编着,赵朴初题写书名。全书25万字,199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粤北佛寺道观》

  黄细军编着,15万字,1996年8月,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岭南禅文化》

  覃召文着,20万字,1996年12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六榕寺志》

  住持:释云峰大和尚,主编:余庆绵居士,顾问:李伟云。全书记述广州六榕寺始自南宋至1998年,跨时一干五百余年,近40多万字。体例按照历史阶段编排,把历年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及引文、释文连为一体。于1998年完稿,1999年以(99)粤印准字0299号,印刷3000册。

  2.期刊

  《广东佛教》

  省佛教协会主办刊物,1988年5月1日创刊,原名《广东佛教通讯》。1991年改名《广东佛教》,双月刊。主编:黄礼烈。至1998年刊出64期。该刊栏目有:(1)本刊资料;(2)国家大事;(3)宗教会议;(4)检查视察;(5)佛协工作;(6)寺庵管理;(7)僧伽教育;(8)好人好事;(9)佛经语释;(10)四众论坛;(11)修学园地;(12)佛教医药;(13)佛学讲座;(14)佛教史话;(15)纪念文章;(16)人物传记;(17)禅宗祖师;(18)比丘尼传;(19)序跋碑记;(20)岭表丛林;(21)岭南禅韵;(22)法界春秋;(23)讣告悼念;(24)园寂往生;(25)戒杀放生;(26)缘起敬告;(27)名山巡礼;(28)台湾港澳;(29)书刊转评;(30)友好往来;(31)海外华僧;(32)世界之窗等。各期的栏目内容有所选择和侧重点。

  《人海灯》

  本省岭东佛学院院刊。于1933年10月9日,由大虚大师倡办,同年12月1日创刊,为半月刊杂志,每月1日和15日各出一期。由通一法师主编。至1935年5月15日共出12期,因经济困难停刊。

  1992年2月18日,岭东佛学院复办。1994年7月复刊,为不定期刊物,1997年起,改为季刊。总编定然法师。主编弘敏法师。1998年起,总编为弘彻法师,主编为宏明法师。其主要栏目有:卷首语、潮音论坛、人间路漫漫、灵山旧寺、心灯点点、维妙音等。至1998年底,已共刊出14期。每期约6万字。

  四、广东佛乐

  佛乐古称梵呗。其来源,学界尚无定论,但一致认为汉传佛教音乐,絶大多数是吸收中国民间音乐加以改造而成的。因此,因地而异。广东佛乐也是吸收丰富多彩的广东民间音乐改造而成的,显得极其华丽多姿。广东佛乐因方言区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广府区佛乐和潮汕区佛乐两部。

  广府区佛乐

  含广州地区和粤西的肇庆、湛江、雷州等地区。所唱的佛乐统称“广府板”。约于清末民初,广府板佛乐逐步流传到港澳及泰国,新加坡等地。泰国华宗佛寺都唱广府板佛乐唱腔。

  广府板佛乐唱腔的乐曲分为“忏板类”、“赞偈类”、“焰口”等3类,有乐曲百首以上,套唱不同的词句,供各类大小法会传唱。

  佛乐唱腔的音乐形式,一般分为赞、偈、板、呈、诵五种。

  赞,是对佛、菩萨的赞颂之词。

  偈,多是讲佛法和表达修行体验内容的歌词。

  板,内容多为称念佛、菩萨圣号,也有专用于“忏悔”的。

  呈,是专门呈奉给佛、菩萨的叙事性、礼仪性文类。

  诵,也叫直诵,经文、诗歌、韵文等都可以直诵。有的用一句极简单的旋律反复而贯穿全经文;也有只顺语言的音调念诵;有的甚至要所有的人音调统一,形成一个弘大的音量场,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广府板佛乐的演唱形式有二:

  一是清唱式:一般寺院的早晚课诵,以及平时供佛。祝圣礼和一些小型法事,都由僧伽及信众们清唱,并由僧伽兼掌吊钟、堂鼓、磐木鱼、引磐、铛子、小钹等法器来击节和掌握唱段的起止、转折等。

  二是唱诵加伴奏式:凡是较大型的法会,除僧伽唱诵兼操法器,以及信众们均席地而坐,经册放在精巧的经架上,跟随法师们唱咏和全诵之外,还请来鼓师和乐师伴奏。一般乐器有鼓、吊钟、大钹(由鼓师一人掌执)。大哨呐、小唢呐、笛子、扬琴、板胡、二胡、椰胡、中胡、大胡、琵琶、秦琴、三弦等。乐师有三、四人至七、八人不等。乐器则视乐师之所长而定,普通一位乐师都会两、三种乐器,轮换操作。

  广府板唱腔佛乐与广州粤乐有密切关系,它们在曲词风格、节奏类型、加花手法、伴奏乐器等方面,均同出一源。

  潮汕区佛乐

  含粤东潮汕和闽南部分地区。其唱腔有香花板与禅和板两种。

  香花板早年从福建传入潮汕地区,受到潮州音乐的影响乃至同化,故其曲调富有潮州音乐的气息,旋律热烈昂扬,跌岩爽捷。富有灿烂活泼之趣。其佛曲则徐慢哀婉,曲折多姿。其《金刚宝卷》及海上本之《瑜珈焰口施食起止规范》为大型代表作。

  禅和板亦称“善和板”(禅与善,潮音相同,推平仄轻重有不同而已),原属广府佛乐,与广府板同源。清干隆元年(1736年),由罗浮山华首台寺高僧密因和尚到潮州中兴开元寺而引入潮州传唱,又名“开元板”。禅和板曲调比较典雅古檏,加的花音没有广府板多。在演奏中还加插一些击点较为活泼的“七星板”,吸收潮州音乐的弦诗乐队和用唢呐、笛子等来伴奏。其鼓点只用单槌,显得庄严肃穆;其演唱速度也比广府板慢,从而显得稳重大方。

  客家地区佛乐,其本常用潮州佛乐的香花板和禅和板,流行于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等各县市的佛乐,另加一些不成体系的唱腔。如用客家山歌唱佛曲等。

  过去,佛乐从来没有乐谱,全凭师父带徒弟,一代一代用文字经册来传唱,易走样、丢失,乃至失传。潮州市开元寺住持慧原大和尚组织人员将潮州佛乐进行録音整理,成乐谱于1992年,刊登于《潮州市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中,并録制《潮州佛乐》録音磁带发行。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陈天国研究员(德音居士)和苏妙筝(德妙居士)夫妇从1982年起,即深入各地对广东各方言区的佛乐进行潜心的发掘和研究,甚至几次至泰国,对泰国中华宗佛寺高僧中所保持传唱的广府板佛乐进行发掘和整理成册。于1995年,由释慧原、陈天国、苏妙筝编着《潮州禅和板佛乐》,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陈天国、苏妙筝编《泰国华宗赞佛偈语词谱》(御封泰国华宗大尊长仁得上师校审印可)于199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原载《广东省志·宗教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附一:广府乐曲谱选(见原稿)

  1.《炉香赞》(快板)

  2.《炉香赞》(慢板)

  3.《南海普陀山赞》

  附二:潮汕禅和板乐曲谱选(见原稿)

  1.《炉香赞》

  2.《南海赞》

  原载《广东省志·宗教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