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章 少年潜志

  一

  一晃几个春秋过去了,子隆也长成个大小伙子了。他读完私塾接着又到公立学校上了几年学,接触了一些新思想。

  十七岁这年,他结束了读书的生涯回到家中。也就在这年,他的奶奶撒手西归,终年九十八岁。子隆对奶奶的忽然离去,伤心不已。奶奶是他学佛的领路人,也是他最亲近的人。奶奶过世以后,子隆便搬进了奶奶住的屋子,每日念佛诵经,丝毫不敢怠慢。

  这时候,子隆的父母年纪已大,加上家里人手也多,不需要老人再操劳了。他哥哥子兴,在米铺里挑起了大梁。子隆在铺子里帮了一段忙,感到店铺里并不需要他,就干脆到水月庵做义工去了。

  每逢初一、十五,来水月庵烧香礼佛的香客、居士很多,庵堂里也最忙碌。打扫佛堂、上大供摆放供果、挑香灯……,很需要人手。于是,每到这个日子,子隆便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到水月庵去帮忙。

  农历六月十三这天,子隆提着两袋新大米,风风火火地来到庵堂。见到根荃法师,他灿烂地一笑:“师父好!这大米是我按奶奶的遗愿送过来供斋的。您看庙里还有什么活需要我做的,您只管吩咐,我有的是力气!”根荃法师微微一笑,他看着子隆高大的身影,心中不禁一番感慨,昔日那个调皮的小娃娃,如今已经长成大人啦! 

  “子隆,这几年多亏有你帮忙啊!不然还真是忙不过来呢!”根荃法师由衷地说。子隆憨厚地笑着:“师父这是说哪儿的话,庵堂就像我的家一样,哪有自家人不干自家活儿的道理!”根荃法师说:“那就辛苦你去把菜园子收拾一下吧!”

  庵堂后院有一小片菜地,长了不少杂草,也该浇水了。他提着水桶,拿着镐头走进菜园,挽起袖子忙活起来。快到晌午时,子隆已经将菜园子收拾好了,他顾不得休息一下就又到斋堂去帮忙了。

  在斋堂吃过午饭,子隆把斋堂里的锅碗瓢勺擦洗乾净后,就去向根荃法师请法了。在根荃法师的推荐下,子隆拜读了《法华经》、《无量寿经》和《地藏经》,他在学习这些经典时,发觉佛法智慧深远,博大精深,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随着修习的逐渐深入,一个强烈的念头萦绕在子隆的脑海:他想出家。却又不知该怎么与父母商量,好几次都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米铺的生意平时有父亲和哥哥两个人就可以了,家务活儿有几个姐姐来做,子隆几乎插不上手。所以,他就干脆搬到水月庵去住了。在水月庵,他每天随师父们上早晚课,过着出家人的生活,在那里一直服务常住两年。

  一天,根荃法师把子隆叫到大殿,神情庄重地说;

  “子隆啊,师父观察你很久了,你慧根深厚,愿力广大,应该发心出家,去实践佛法!”

  子隆听了非常激动:“师父,子隆早有出家的想法,在搬入庵堂来住的时候,我就已经说服了父母,您就收下弟子吧!”

  子隆说完便要下拜,根荃法师急忙扶起他:“如果你的父母能同意,那可真是你的福报!我的大师兄根造法师,现在普陀山常乐庵做当家,他的修为和佛法造诣都很高,我先替他收你为徒,等到时机成熟,你就去普陀山寻你的师父去吧!”子隆闻言,激动得泪流满面,立刻跪倒拜谢师父。

  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年)九月十九日,也就是观音菩萨出家日。

  这天,子隆正式剃度了。他双手合掌,跪在佛像前,心中充满了喜悦,脸上挂着如释重负的微笑。

  根荃法师成为了他的剃度师。随着缕缕青丝的落下,子隆的心地也渐渐明朗清晰起来:不管未来的修法道路,有多么曲折、多么艰难,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根荃法师口中念道:“裟婆客,兜率子,又来娑婆因果缘啊!”我代师兄赐你法名——又果!”从此,子隆便成了又果。

  半年后,根造上师从普陀山捎信来让他过去。又果拜别了根荃法师,告别了家人,只身僧衣顶相,离开了故乡南宁。他顺着邕江入西江,经桂平、出梧州,历经三月有余,行程两千余公里,一路朝着普陀山方向,直奔他师父而去。

  二 

  这段时期,抗战面临着最险峻的考验。日本人实行了“三光”政策,百姓们搞坚壁清野,又果一路上颠簸流离,饥寒交迫。他几次昏倒在荒芜的草丛边,幸遇善良的百姓救活了他。回想着一路走过的日子,又果的心中五味杂陈,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发生在衢州。

  那一天,又果翻过一座险峻的山岭,焦急地赶路。行至半山坡,他看到一位砍柴的老人,倒在草地上,一脸的痛苦。

  又果快步上前将他扶起揽到怀里,关切地问:“老人家,您怎么了?”

  老人叹气道:“小师父,我砍柴不小心跌伤了脚,现在动弹不得啊!”

  “别着急老人家,让我先看看!”又果将包裹斜挎身上,小心地查看着老人的伤势,老人出血的脚踝又红又肿,伤得不轻。又果四下瞧了瞧,在附近找来一些鲜緑的草叶,放在口中嚼了嚼,敷在了老人的脚踝上。

  老人顿时觉得脚踝清清凉凉,不似刚才那般疼痛了。他不由的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想不到小师父年纪轻轻,竟然懂得医术,真了不起啊!”

  又果谦虚地笑了笑,摆摆手说:“您老过奬了!我不过是跟着我奶奶学过一点皮毛,谈不上什么医术。您家住在哪里啊?我背您下山回家吧!”

  又果蹲下身,老人却惊慌地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我怎敢让出家师父背我啊!这不折我寿嘛!”

  “老人家,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我若见死不救,还怎配做个出家人啊!”又果笑着说。老人禁不住劝说,只得任由又果背着,送回山下家中。

  这时,天色渐黑,老人挽留又果在家中住宿,天明再赶路。又果双手合十,施礼谢过。

  天刚蒙蒙亮,门外忽然传出一阵狗叫声,四周一片嘈杂。

  “糟了,鬼子又来了!”老人急忙披衣起身,嘱咐又果小心行事。此刻,日本鬼子得到线报,一名八路军伤员藏在村中疗伤。

  日兵鬼子把村民们赶到村外空旷的场地上,老人和又果也夹杂在人群之中。

  “你的八路的干活?”“你”“还有你”。日军兵把几个站在前排的群众,拉到一个日本头目的面前,这个日本军官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战刀,眼中闪着狼样的凶光。

  村民们惊慌地摇头、摆手:“我们不是八路,我们都是老老实实的庄稼人啊!”日军头目看问不出什么来,就气急败坏的把战刀一挥:“不说统统死啦死啦地!”

  一队日本士兵举起枪,瞄准这几个被拉出来的老百姓,在日本军官的一声令下后,扣动扳机,对这几个村民一阵扫射。

  这些无辜的村民,就这样惨死在了日军的枪口下,鲜血顿时流了一地……。那一幕令又果触目惊心!

  就在这时,日军头目忽然注意到了人群中大个子的又果,然后神色诡秘的向他走去。站在又果身旁的那位砍柴的老人,显得十分紧张,他急忙上前拱手作揖:“太君,他可不是你要找的八路啊!他只是个赶路的和尚”。

  “和尚?”日军头目颇有兴趣地上下打量着他。

  “我们大日本帝国也有和尚!”他忽然骄傲地挥挥手,“你是和尚?”此刻,又果的心中很恐惧,他强作镇定地点点头。

  “你的,念一段经文来听听!”或许是担心他是个乔装打扮的假和尚,日军头目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说道。

  又果脸上难掩惊惧和紧张,他看着地上那些村民的尸体,不禁颤抖着声音,念起了往生咒。

  日军头目眼睛微闭听了一会儿,便挥挥手,示意又果离开。又果愣愣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

  “哎呀,太君让你走呢!你怎么还不快走哇!”老人急忙上前来推了他一把。又果被老人这么一推,猛的回过神来,撒腿就跑。

  他一口气跑出了大约二、三里地,他的身后又传来了一阵枪声。又果停下了脚步,他知道鬼子找不到那个八路军的伤员,又开始枪杀那些无辜的百姓了。

  因为半夜三更的被鬼子赶出了村子,随身的那些衣物什么的也没带。山里的夜晚,寒风逼人,但此时的他也顾不得这些了,他只有一个念头,赶紧离开这里,前往普陀山找师父去。

  行至衢州城时,他遇了一位法号为印证的老和尚,这老和尚气宇轩昂、威仪不凡,目光中透着几分沉静和睿智。他的右手拄着一根像是禅杖的铁棍,在铁棍的顶端,挂着一个破布裹着的小包袱,这根铁棍足足能有几十斤重。

  又果见到印证老和尚,犹如见到了亲人,他全然不顾那些礼数,扑上去抱住老和尚痛哭不止。他向印证老和尚叙述了这一路上的生死交替和磨难。老和尚说:“这也是你的劫数啊!只有面对死亡,你才能更清醒的感知生命……”当又果得知老和尚也正要去普陀山朝拜,便恳求与老和尚结伴同行,印证和尚欣然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他们俩一路上风餐露宿,互相照应,几经磨难,终于来到了这个佛教圣地——普陀山。

  三

  普陀山,古称“海天佛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海天自成一色,小岛环绕其中。这里无论哪一处的景物,都给人一种海阔天空、振奋人心的情怀与感觉。

  倘若不经历战火和硝烟,顺着蜿蜒的山路眺望,或许依稀可见徜徉小径间漫步的游人、身穿袈裟的僧侣。在一抹寂静与禅意之中,体会丝丝入扣的蝉鸣,撞击人心的钟声。

  又果与印证法师,在普陀山脚下道别后,便独自寻常乐庵而去。

  普陀山地域宽广,庙宇林立。又果在山中转了很久,却怎么也寻不见常乐庵,这不由得让他心中焦急起来。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边,又果隐约听到暮霭的钟声,他在山中走着走着,忽然动了个念头:这是大慈大悲、闻声救难的观音菩萨道场,那我就求观音菩萨加持,让我碰到一个人指指路吧!

  正想着,忽见山间小道的拐弯儿处,迎面走来一位眉清目秀的小和尚,他手提两只空水桶,看样子是要去打水。

  又果喜出望外,连忙上前施礼问路。小和尚还礼后顺手一指:“你就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前面一座是悦岭庵,再往前右边山上就是常乐庵啦!”

  又果连忙道谢,顺着小和尚所指的方向朝山上走去。很快就找到了常乐庵。

  又果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常乐庵。他激动地快步向常乐庵奔去。他按照规矩先进入客堂拜佛,然后又给客堂师父顶了个礼,说明来意。客堂一个管事的,领他去拜见了常乐庵的当家——了清和尚,又果呈上根荃法师的信函。当家看过信函说:你远道而来,在庵里先歇息几天吧。又果忙说:“我想去拜见我师父根造法师。”

  了清和尚回答说:“他正在后山闭关,已经一年了。关期是三年,你现在还见不到他。你先安住下来,休养好身子,然后给你师父护护关、送送饭,等他出关后再行拜师吧!”

  从此,又果就每天往关房里给根造上师端水、送饭,老老实实地当起了护关人。虽说见不着面,但他心里很踏实。

  师父在关房内是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每天打坐念佛,十分精进。这期间,除了早晚课外,又果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他每天早晚都会到佛堂拜佛,磕一百零八个头;平日无事便看经书、念佛。

  如此过了两年,又果磕了十五万个头,念了一千万声佛号。这时再看他,气质大有改变,相貌较从前更为庄严了。

  一转眼,到了根造上师出关的日子。想到马上就能见到朝思暮想的师父了,又果既紧张又兴奋,早早地守在了关房外。

  不一会儿,房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人。又果抬头一瞧,不禁吃了一惊:只见这人胡子、头发好长,几乎看不清脸庞!

  “还不快拜见你师父!”一旁有个迎关的小和尚,小声地提醒着。又果这才回过神来,恭恭敬敬地给师父磕仨响头。

  这时,了清和尚走过来,按照规矩,给弟子根造做出关仪轨,然后由迎请的小和尚带他去安养院休息。闭关的人出关后,要止语数天,因此,又果望着默默地守护了两年的师父,纵然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也只能等待。

  过了些天,僧值带着又果来到僧寮,拜见根造上师。此时,根造上师早已面目一新。

  又果不禁一阵惊讶,他没想到根造上师如此年轻,从相貌上看,也不过三十来岁,可他的修行却早已是普陀山闻名的大法师了。

  见到又果,一直沉默不语的根造上师抬起头,注视着他。那目光明亮又犀利,令又果终生难忘。

  又果红着脸,望着师父,感觉陌生又亲切,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又果,你可否习惯这里的生活?”根造上师笑着打破了眼前的沉默。

  “谢师父慈悲,在这里很好!”又果诚实作答。

  根造上师和蔼地笑了笑,然后,两人开始你问我答的聊了起来,又果渐渐地不再拘束了。

  根造上师见又果貌似愚钝、却憨厚聪慧,不禁心中欢喜。忙招呼又果坐在自己的近前,取下手腕上的一串佛珠,给又果戴上,算是师父给徒弟的见面礼。

  根造上师又按排行,给又果起了“字”:“本行”,寓意慧根端正、必能成就。

  又果恭恭敬敬给师父顶礼答谢。从此,又果便开始跟随根造上师,正式修习净土法门。

  四 

  常乐庵是持名念佛的道场,以修学净土宗为主。

  净土宗的传承,不似禅宗,师徒辈份血脉分明;净土的传承重教、重行。生活中,根造上师以身为榜样,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着又果。

  无论冬夏,根造上师每日按时上殿做早晚课,从不懈怠;根造上师是常乐庵的知客师,日常事务繁杂,无论大小事务,他都会耐心细致地处理,就连居士们供养他的水果,他也马上恭恭敬敬的摆上供佛,从不先尝。

  燃香礼佛时,根造上师也极尽恭敬、虔诚。有一次,又果准备上殿点香时,根造上师对他说:“燃香时,可以闭目观想,以身做香炉,香火自头顶飘出,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师父以身供佛的做法,令又果十分钦佩。

  根造上师一颗佛心系众生,从不挂着自己。有一回,根造上师夜里染瞭风寒,咳嗽不已,病的很厉害。又果整夜的在近前服侍,端水、擦身,帮助师父念佛。

  第二天凌晨,师父有些好转,只是身子还很虚弱。他支撑起身子,穿好僧衣,准备去上殿诵经。

  “师父,您今天歇着吧,身子要紧。”又果见他走路有些打晃,十分担忧。

  根造上师没有说话,只是摆摆手,来到大殿,同往常一样,毕恭毕敬地诵经念佛,回向给战乱中死去的众生。根造上师的这种虔诚,对又果的触动很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向师父这般精进,以慈悲为怀。

  有一次,又果和根造上师在僧寮中念佛。念着念着,又果渐渐地走了神,口中在念佛号,心里却罣念着水月庵的根荃法师、父母和姐姐们。口中的佛号声不觉时高时低,断断续续。

  根造上师见他无法静心,便停下来,说道:“又果,念佛要心口相应,口不对心,念佛无益,喊破喉咙也枉然。内心要清净,念佛才相应啊!要恭恭敬敬的,以清净心拜佛。”

  又果点点头,惭愧地说:“师父,我无法静下心来,近日里总有些烦恼挥散不去,不知如何是好?”

  “那是有业障的缘故,要多磕头,忏悔罪业,久而久之自然无碍。”根造上师说完,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本书,送给又果,书名为《印光大师文钞》。

  “师父,这位印光大师是何人?”又果很好奇。

  “印光老和尚是当代净土宗的大德,他一生专弘净土,度人无数。当年,我曾在苏州灵岩山拜访过他,有幸聆听了他的教诲。”根造上师回忆着。

  “只可惜,我入关那一年,印老圆寂了。”话语中,根造上师带着浓浓的惋惜和遗憾。

  根造上师又劝勉又果多读诵《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此五经一论,是印光法师提倡的净土宗所依经典。”“你多读一读这些书,对你日后会有所帮助的。”

  师父的这番话,让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文殊菩萨发愿文里的真切含义: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渐渐地,又果领悟到持名念佛,妙不可言,净土法门无比殊胜。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一切不思议功德,成就一切佛的果地觉位。

  从此,他勤行菩提,常念佛号。更加精进地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随着修行的逐渐深入,人也顿时感到的无比轻松。无论在修密还是在参禅的修法中,他始终没有舍弃过念佛。在他的心里,禅、净、密本是一体,这一切都是圆融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