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黄教授拳打少林僧


  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率洪三泰及鄙人胜德往乐昌,由乐昌韩春华翁陪同至西石岩寺拜谒六祖禅迹。我到过不少寺庙,以岩洞为佛殿,唯此西石岩寺。洞中高点青灯,映着汉白玉佛像,映着深邃莫测的岩洞,庄严中透出神秘,肃穆中略显诡谲。

  穿过「偏殿」的岩洞,洞口又见宽阔,岩顶有水点点滴滴,汇成涓涓之泉,湿漉漉四渗于地。有石仅容一人偃息,为慧能坐禅陈迹,我等肃然。举首看到岩上有红漆残渍,盖文革之标语,字迹依稀可辩,「战无不胜」云云。

  文革期间,粤北有「五七」干校,实为迫害广东文艺界,黄教授亦于此落难。他记得曾经被集中此山洞中,听「中央文件」传达「林彪事件」。气氛紧张,不透风声。这使我有一种如同为皇帝筑墓的工匠被闭于墓穴中活活憋死的感觉,令人惧怖。其实,六祖在此石床坐禅,早已顿悟「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又何以有人间如此的纷扰。

  从洞中出,遇一小沙弥,我知他未受戒,因脑门上无「六根清净」的小疤点。相问之下,果然。故谓小沙弥。小沙弥生得健硕,18岁,山东人,8岁在少林削发。相问亦得知为嵩山少林寺武僧,来粤表演武功。言师去深圳未归,于此亦偶有表演。小沙弥说,师父外出,锁了器械库的门,拿不出家生来表演。不过,他愿意表演一些硬气功。说可以任由我们打他的肚子,于是人人都跃跃欲试。小沙弥先是运了气,仰臂吸纳真气,聚于丹田,肚皮即坚实如铁。三泰兄一上,二话不说,就结结实实先给了他一顿好打,小沙弥纹丝不动。据说三泰兄为洪门之后,祖上是洪拳教头,乃翁力可伏牛。虽至三泰这代弃武习文,亦当有功底。三泰兄数拳不克,深感其功,摇摇头笑笑,自愧弗如。

  黄教授颇感兴趣,捋手捋脚的走来,问真切了是不是真的任打,小沙弥言诺。黄教授即跨弓箭步,前弓后箭,拔出拳头,憋足了劲,脸也红了,头发也立了起来,「砰砰砰」在小沙弥的肚子上打了三拳头。小沙弥还是不动,黄教授气喘吁吁,本来极有亮色的额头,更亮了,原来渗了微汗。他摸摸小和尚的肚子,告诉我们说:「真的好硬的哟!」

  韩翁在乐昌开有武术学校,担任顾问。据说他曾在嵩山拜过师,是少林寺俗家弟子。黄教授让他验证这小沙弥的功夫。韩翁数年前陪黄教授在九龙十八滩漂流,运起气功,竟使黄教授滴水不沾,上岸时,衣衫一点也不湿。不过,韩翁老矣,中了风。虽已愈,但武功不足了。既然黄教授让他比试比试,他亦不辞,即出拳,小沙弥亦感到震撼,知遇行家。对韩翁肃然起敬,合掌施了礼。韩翁亦合掌还礼。韩翁告黄教授,「这可是真的功夫!」黄教授于是问小沙弥练了有多少年?我在旁用粤语告之。黄教授推我出来:「老戴,你不也练功夫吗?你试试!」我连忙推辞,事后私下对三泰兄说,我想我是个五十六七的老家伙,何必跟一个十七八的小和尚争一时之短长。况且他是个出家人,在佛寺中对小沙弥动拳头,似有对「三寳」不敬之嫌。

  黄教授在文坛可谓是我们的教师爷。他在文坛「华山论剑」,高谈阔论文学批评,词锋犀利,辩风所向披靡。当年评论《三家巷》,使欧阳山公也对他敬重备至。广东文坛上作家大多被黄教授评过,都领教过他如铁一般坚实的「肚皮」。可知其「力拔山兮」的岭南文派「功夫」。少林功夫是一种传统形体竞技的东方文化,讲求「精、气、神」高度统一。而黄教授的文学思想则是一种现代与传统融合的思辩,现代的「文心雕龙」,讲求的是「风骨、神韵」。这是一种具有相当功力,抽象的「功夫」,并不形于形体,而形于思想文字。这是两种文化现象,在现代文化的氛围中的撞击。于文坛,于武林而言,都是一桩令人忍俊不禁的轶事。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作协国家一级作家戴胜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