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我的老首长张根生


  1953年秋我从湖南调来广东,中秋节是在广州市长堤路的北京饭店过的。不久,我们由湘来粤的20多位机要干部有的分到海南岛,有的留在广州,而还有10多个则由华南分局机要处的张连奎科长领到韶关,为粤北区党委组建了一个机要科,并从粤北军区机要科调来了一些部队的同志。当时我是译电员,机要员有两句话是必须牢记的,那就是《心细如发,口紧如瓶》,搞密码电报的人和外界打交道的少,和首长接触的时候就多。张根生同志是粤北区党委书记,我们要经常送电报给他看,如果是絶密电报,还得请他来机要科看。那时我们机要人员,大都年纪比较年轻,所以,首长通常叫的名字不叫全名,而只叫「小韩」,张书记非常平易近人、关心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星期六晚上机关举办的文艺活动,张书记有时也来参加,首长和普通干部之间亲密无间,有时领导要我们拟的电文,张书记认真审阅修改后才发出,使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张根生同志调到省委当秘书长去了,我也离开了机要科调到乐昌县桂头公社任党委书记。1960年夏天,省委书记赵紫阳同志,在省委张根生秘书长以及乐昌县委第一书记王东生,县委书记兼桂头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郭宝等领导的陪同下到桂头的塘头队视察稻田的禾苗长势,当时我也兼任大队的支部书记,正和农民一起在田中拔草耘田,看首长来了,连忙上田迎了上去,郭宝同志把我介绍给省、地来的首长认识,紫阳书记和张秘书长都热情和我握手。赵书记说:「塘头这一片稻田,长势不错,只要我们的干部能和农民同甘共苦,搞好生产就好办了」。张秘书长亲切地问道:「小韩,你几时来这里的」?我说:「我是57年从韶关调到韶边县,现在并入乐昌,所以我就留在桂头了」。回到公社后,赵书记听了郭宝同志的汇报,就离开了桂头到其他地方视察去了。

  1963年,省委在乐昌县廊田公社搞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点,这是省委张根生书记抓的点,有省里来的干部,也有地委、县委来的干部,还有一些部门来的干部,省委张书记住在马屋大队,地委郑群书记住沙洲大队,地委宣传部李冲部长住龙庄大队,县委王东生书记住白山大队,县委郭宝书记住东庄大队,这些领导都是组长,还有几个大队则是从县机关或其他公社调来领导当组长。我被安排在早禾田大队当组长。在工作团开会的时候,张书记亲自到场听汇报,并认真记録,寻问各地情况,有一次当我汇报忆苦思甜,并通过写村史的方式教育群众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时,张书记插话给予肯定并指出:「你是县团委书记,应当写一个如何在社教中结合整好团组织的经验材料」。遵照张书记的指示我写了这方面的材料。经张书记修改,收编在乐昌社教汇编一书中。张书记生活很朴素,在公社食堂用餐,和干部一样,没有一点特殊,参加插田、割禾等劳动,做出了榜样。对群众疾苦很关心,问寒问暖,深得农民敬重。他有一个半导体小型收音机,在工作之余就收新闻和优美的音乐给大家听,给干群带来欢乐。有时在公社开会,安排工作队去龙山温泉洗洗澡放松放松,真是又严肃又紧张、又轻松又活泼。

  文革时期,张根生同志被下放到梅田矿务局当革委会副主任,而他的夫人杜清岩被调到乐昌棉纺厂当副厂长,夫妇分居,但是他们为革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非常饱满,很旺盛。在梅田矿务局,韶关地区许多县委书记被调去当各矿的领导,发挥了作用为矿山建设作出了贡献。

  1987年7月我和乐昌县政协的梁伯坚、邓贯然同志去北京参观学习,住在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适巧,张根生同志也调到北京中央机关工作,他也来办事处,我又有缘再次见到这位老首长,他问我来北京情况,还准备去哪里。在谈笑间被一位烧开水的年轻人看到了。等张书记走后,跑上前来问我从哪里来,看来你和我的姨丈很熟悉。我问他,谁是你的姨丈?他说,就是张根生呀。在北京找个工作很难,要不是我姨丈帮忙,我这个烧煤火煮开水的工作都没有呢!

  乐昌古佛岩开发后,张根生同志来乐昌视察,我又有幸陪同他去参观、游览,张书记对这个景区的自然风光给了很高评价。回到乐昌宾馆后,又叫了他三个老部下照了一张合影。这三个都是他在韶关当区党委书记时期的小干部。一个叫李秋芳是跟张书记南下的警卫员;一个是区党委统战部干部陈权。一个是机要员韩春华。我们三个人到现在还是叫小李、小陈、小韩。我说:跟着老首长几十年,我们都老了。可您还是「老当益壮」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