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湾内部对于两岸政治定位的看法

  为凝聚台湾内部共识,两岸统合学会邀请世界领袖教育基金会、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欧洲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20日共同主办「两岸政治定位」学术研讨会。隶属远东集团的徐元智先生纪念基金会及台湾竞争力论坛参与合办,邀请各方不同政治立场的俊彦一起探讨两岸政治定位。该研讨会亦是台湾内部第一次就「两岸政治定位」议题进行公开讨论,有其意义。本文为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所做的报导。

   

  台湾学者研讨「两岸政治定位」

  中评社台北12月21日电/当民进党在台中号召群众游行抗议第四次江陈会时,12月20日上午在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国际会议厅正在就「两岸政治定位」进行热烈的学术讨论。

  「两岸政治地位」研讨会是由两岸统合学会、世界领袖教育基金会、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欧洲研究中心主办,隶属远东集团的徐元智先生纪念基金会及台湾竞争力论坛合办。会议由代表徐元智基金会的戴瑞明大使与世界领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余艇教授致开幕词。旺教黄清龙社长担任主持人,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为引言人,与谈人包括国策顾问黄光教授、民进党台独理论大师林浊水、第三社会党发起人周奕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宜中、文化大学中山暨大陆研究所所长邵宗海教授、佛光大学文学系系主任谢大宁教授。

  戴瑞明在致词中表示,与以往研讨会不同,这次参与研讨会几乎都是年轻人,大多是各大学院校的意见领袖,总共有约200名以上者出席,整个会场爆满,显示台湾年轻人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如外界以为的冷漠,这是可喜的现象。戴瑞明并表示,两岸未来必然会碰到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不可能永远只是「一中各表」,研讨会的目的,就是未雨绸缪,希望能够凝聚台湾的共识,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两岸政府参考。

  余艇秘书长在致词时也表示,「和平是人类的最高境界」,「世界领袖教育基金会」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与两岸和平。两岸问题不只是透过瞭解就可以达成,而是需要用智慧去找寻解决方案。今天这么多青年领袖出席这个研讨会,就是希望能够瞭解与如何建构未来的两岸和平工作。

  旺报社长黄清龙表示,二战后,南北越以武力统一,东西德则是采取先政治后经济、先上层达成共识后再达到民间统一,目前只剩下南北韩与两岸间存在分裂状态。虽然两岸2008年以后交流逐渐密切,但是两岸未来终究必须要面对与超越政治定位问题。黄清龙认为,两岸间必须寻找出第三种模式来谈两岸问题,目前两岸采取先经济后政治的方式,但是政治在两岸是不可逃避的问题,因为这是最根本的。

  张亚中教授在引言时,将「一中三宪、两岸统合」做了简洁的介绍。张亚中表示,任何一个理论的论述必须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形成。两岸目前的现状是,第一、两岸目前的宪法都是坚持「一中」,为「一中宪法」;第二、两岸目前在宪政治理上互不隶属。在这个基础上,两岸可以透过和平协定的签署,为两岸确定彼此的政治定位。两岸和平协定以两个重要内涵来建立基本互信。一是双方互相承诺不分裂中国,即等于台湾保证不走向独立;二是中国大陆接受两岸彼此在宪法上的平等关系。

  在互动上,张亚中提出「平等而不对称」原则与两岸以统合方式成立共同体两个概念。「平等而不对称」表示两岸在宪政位阶上是平等,但是在政治权力上的地位并不对称,或许在国际代表权上,北京享有比较有优势的地位,但是在两岸经贸互动过程中,由于两岸的不对称,大陆也应该给台湾更大的优惠。「统合」意指,两岸可以在相关议题上建构「超两岸治权」的共同体机制,并在相关议题上推动「共同政策」。张亚中并以图表说明,「一中三宪、两岸统合」呈现的是两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主体、共有主体;合中有分、分中求合;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外国异己关系;中国主权为两岸全体人民所共有与共享;透过统合与共同体,两岸可以建构同属中国的重迭认同」。张亚中说,两岸统合不同于欧洲统合,欧洲统合是由「主权独立国家」合作为出发点,两岸统合则应该在「整个中国架构内」开始进行,透过超两岸机构建立共同政策,逐渐累积成为两岸统合的第三宪法。

  黄光国教授除了将「一中三宪、两岸统合」的辩证发展做了介绍以外,并表示任何一个理论或论述都不可能完美的,在没有更完美的论述前,我们必须要找寻一个比较好的论述,「一中三宪、两岸统合」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思考,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以前,我们可以接受做为推动的依据。

  台独理论大师林浊水首先对于两岸统合学会致力于寻找解决两岸根本问题表示欣佩。林浊水称,独立到统合间的光谱依次为「一边一国、特殊国与国、同盟、邦联、一中各表、欧盟、一国两制、单一国」等,因为中国有远比台湾大的影响力,所以把价码拉到最高,坚持「一国两制」,但是中国又无决定权,所以两岸只能陷入未定论格局。

  林浊水认为,「一中三宪、两岸统合」的主张「在形式逻辑上无懈可击,但可行性很小」,因为它在现实上不符合现实主义的权力逻辑,在世界观上和中国的观点格格不入,「中国的世界观基本上是以天朝秩序十多元帝国十西伐里亚秩序十沙文民族主义十霸权渴望的混搭」,因此,北京可能很难接受「一中三宪」的主张。

  中国大陆与两岸问题专家邵宗海表示,两岸定位最大的困难不在于两岸自己对自己如何定位,而是把两岸放在一起,界定两岸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一中三宪」就是把两岸放在一起来讨论,这是非常难的事,也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邵宗海表示,两岸关系定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对等性」(相对性,relevant),即你是什么,我就是什么,如果中国大陆是国家,台湾就是国家;如果中国大陆是中央政府,台湾就是中央政府,所以北京方面一直没有接受对等性这个看法。但是在实际的做法上,双方已经用「对等性」来处理两岸关系,例如海基会与海协会。在两岸关系的互动上,两岸并没有否定公权力的授权,也没有否认政治实体的操作,这就是一种「定位」的形式。用「两岸」彼此定位,就是为了避免用「两国」来定位。马英九用「两区」定位,即使民进党执政,在修改两岸关系条例时,也没有更改这种表述方式,显示民进党也没有多强,基于现实,在这个问题上也必须有所妥协与调整。

  邵宗海特别回应林浊水对「一中三宪、两岸统合」,「在形式逻辑上无懈可击,但可行性很小」的说法提出回应。他说,任何事情都有理性与感性面的双重面貌,理性不能够完全解决感性的发展。例如东西德在1990年突然统一、苏联的瓦解、欧盟的里斯本条约通过,都是几年前认为不可能的事。同样的,我们也必须了解,「独立」虽然不一定不可能,但是「统一」或「统合」也不一定是不可能。目前政治大学、成功大学都已经成立了「两岸统合中心」,今天有这么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关心这个问题,这也都是我们以前很难想得到的。

  周奕成表示,对于两岸统合学会的努力表示感佩,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共同加入来解决这个难题。周奕成称,要解决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前提是台湾人民能够可以接受,其次是大陆可以接受。台湾内部要达到共识不容易,这不是因为台湾内部没有共识,而是因为共识没办法表达,甚而被分化。台湾现有的政治体系没有办法去处理这个问题,很多复杂性的问题透过两党,就变成只有两种声音。

  周奕成认为,接受两岸目前为「特殊国与国关系」是进行高度统合的前提。他表示,目前两岸的现实就是「一中一台」,在名目上是「两个中国」,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中华民国,两岸都是个合法独立的国家,但是其中一方或双方均片面地宣称拥有对方的领土与主权。这两个国家关系并非一般的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因为双方并不排除高度的统合,甚而积极地向统合方向实践,这使得两岸的关系非常特殊,是一种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种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并不阻碍两岸未来的统合。如果排除未来的统合可能性,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一般的国与国关系,而不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周奕成并称,「正常的国家也不应该是台湾追求的目标,台湾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成为一个独特的国家」。他认为,目前的「一中」,只是个文化的概念,一个未来有政治机构的一中,必须在现有的两国基础上建构。

  陈宜中表示,有人期望的「和平独立」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台湾想以魁北克为经验,那么必须要期望中国大陆变成加拿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马政府仅仅强调两岸平等互不隶属,但是回避「一中」;由于北京始终不愿接受台北所期盼的两岸平等互不隶属,而坚持主从关系下的一国两制;因此,两岸虽有愈来愈深的民间交流与经贸往来,但政治僵局仍难以化解。陈宜中认为「一中三宪、两岸统合」是目前关于两岸和平发展的论述之中,称得上是思虑最周延者,值得肯定与推动,但是他也语带忧心的说,这可能需要十年或二十年的努力才会有成果。

  谢大宁教授也回应林浊水的看法,认为尊重两岸为宪政上的平等关系,与承认两岸为两个国家关系是完全不同的;统合并不会带来多元的消失,反而是尊重多元。

  谢大宁并称,从政治上的可操作性来说,任何涉及两岸关系的论述大概都要具备几个要件,首先,它当然必须相当程度上可以保住台湾的最基本价值与利益,其次,它必须满足所涉及之对岸与国际各造之相对利益,再者,它也必须能够某种程度描绘出台湾一个可以看得见的远景。「一中三宪、两岸统合」的论述,不仅符合上述三个要件,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为台湾勾勒出了一个远不同于和平保台论的远景。它以「一中三宪」为背景,以此将台湾纳入整个中国崛起的世界格局中,通过「两岸统合」的制度安排,去一起「经略世界」。这样的想法当然不只是在经济上运用大陆市场而已,它更是一种跨领域的,全面的把台湾带向一种积极进取道路的方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7/4/0/101174052.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174052

  谢大宁与林浊水辩论「一中三宪、两岸统合」

  中评社台北12月31日电/近日由两岸统合学会等单位所主办的「两岸政治定位」座谈会中,出席的几位与谈人,特别是民进党籍前立法委员林浊水,与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谢大宁之间,就两岸统合学会张亚中理事长所提出的「一中三宪、两岸统合」的主张,展开了一场激烈而精采的辩论。

  对于一中三宪,林浊水基本上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兼顾「统、独、维持现状」各种台湾对两岸主张之特色,而且在形式逻辑上「无懈可击」的一项主张。然而他也认为,逻辑上的完备并不意味着它具有可行性,或者说是政治上的可操作性。

  对于这样的判断,林浊水提出了几个论证的角度,其一,他认为这样的讲法挑战了国际上已经习以为常的政治秩序,这使得它被具体实践的难度太高;其二,统合也意味着多元性的消失,而这将成为现状的倒退;其三,它不符合两岸现状权力并不均等的权力逻辑;其四,此一构想以欧盟为模范,但两岸连当年两德的模式都不具备,就奢谈统合,这是犯了程序上的跳跃;而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这样的世界观和中国天朝上国一统天下的帝国式想法不合。以此,他以为这想法是华而不实的。

  关于一中三宪的主张是否具有可行性,与会学者多认为它在现实政治上充满着挑战,确实不是那么容易,但对林浊水的批判也未必以为然。

  谢大宁就指出几个观点,第一,一中三宪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把宪法和主权国家这两个概念脱钩处理,这使得已经对宪法等于国家习以为常的人,多少会感到错愕,但这种处理方式也未必不能成功,联邦制国家就是在处理一个统一宪法与内部多个宪法的包容问题。第二,若说统合就会扼杀了多元性,诚不知此论何所依据,难道今天的欧洲统合过程中就扼杀了欧洲的多元性吗?第三,一中三宪的构想从未机械式地套用欧盟模式,只是借用欧盟经验,所以它也未必要以两德模式为基础,其实此一构想反而比较接近中国传统的「天下」思想。第四,今天中国人往往误解了所谓大一统的意思,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其实是个文化概念,它意味着国家的治理必须循着某种文化理想与理则,如果台湾真对自己的制度有自信,就不该因为畏惧而污名化此一概念。

  当然,基于两岸权力的不对称,许多学者也都同意,这会是个难题,但是谢大宁以为,其实只要大家努力,也未必不能成功,这些年来大陆在相关立场上已经做了许多务实的修正,而且事实上一中三宪也未违背大陆的利益,焉知它不可能成功?反倒是台湾内部蓝绿的民粹式对抗,使得此一议题根本很难理性地进入现实政治的论域之中,这反而是最难克服的问题,也有待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罗祥喜)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