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圳近现代史迹保护及其意义
(林易蓉,深圳博物馆,馆员。)
【中文摘要】本文对深圳建市以来的近现代史迹分门别类进行叙述,阐明其价值与意义,使其类别分明,易于规划、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有利于深圳城市特色的形成,有利于保护和宏扬深圳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深圳 近现代史迹 分类 保护
Abstract:This paper base on the category of modern Shenzhen’s morden sites, to expounds it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making it helpful for protecting the Shenzhen city’s form, character, and also to develop the city’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Shenzhen morden site category protection
深圳地处南中国珠江出海口的东岸,西临珠江,东南面是前、后海,南与香港仅隔一深圳河,东南有沙头角海与大鹏湾,东接大亚湾,地理环境优越,得天独厚。因此,在历史上,近现代的深圳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级1处,省级4处,市、区级14处。这些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共分如下几大类:
一、抗英史迹
南头古城。位于南山区南头九街村,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内有九条街和数十处文物古迹,因古城址位于南头,而有南头古城之称。明万历元年(1573)南头古城建为新安县城。至清代,由于清廷软弱,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咸丰十年(1860)、光绪二十四年(1898)分三次把新安县的九龙司部分地方划给英国,其地即今回归祖国的香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新安县知事梁星源为配合两广总督林则徐、参将赖恩爵在九龙抗英,带领乡勇前后策应,取得九龙、官涌海战的胜利〔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新安知县王寿仁、户部给事中沙井团练首领陈桂籍率领新安军民抗英,收复一度被英军占领的新安县城,使英军大败而去〔2〕。新安县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民国三年(1914)改名为宝安县城。1954年宝安县城从南头古城迁往深圳镇。1979年改宝安县设深圳市。南头古城已于2001年7月17日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鹏古城。位于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该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隶属南海卫,原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该城在明清两代抗击葡萄牙、倭寇和英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是岭南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该城占地11万平方米,除北门在明万历年间被封塞外,东、西、南三个城门保存较好,城内主要街道有南门街、东门街、正街等,主要有参将府、守备署、火药局、左堂署、城隍庙等遗址和将军第、司马第、赵公祠、侯王庙、天后宫、民居等历史建筑,还有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清代抗英名将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振威将军第”、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第”等。大鹏所城是深圳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英街。位于盐田区沙头角镇内,全长250、宽4~5米。中英街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不平等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产物。沙头角中英地界形成后,中英双方居民陆续在地界两边修建房屋、店铺,从事农副产品和商业品的交易活动。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英地界形成初具规模的街道,中英街取代中英地界。中英地界确定时,沿海关桥头共竖了八块界石。中英街有“一街两制”、“购物天堂”之称。沙头角中英街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中英街南端于1995年还建有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展示盐田区的远古文明,讲述中英关于香港的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的故事。中英界碑于1989年6月29日公布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广府与客家建筑
黄氏龙田世居,又称龙田围,上田锻围,位于龙岗区坑梓街道田塅心村,为深圳龙岗客家黄氏六世祖黄淑才筑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的寨堡式民居,坐南向北,平面呈圆形,分成二围龙。一围龙,即外围龙,包括围墙、护城河,外围门、桥、内围前禾町及内围外左右横屋。二围龙,即内围龙,位于中间,面宽65.5、进深72.4米,占地4750平方米,包括正面的大门及左右两侧门,四角及后墙正中五个阁楼,还有牌楼、天井、水井、祠堂及众多的民居。咸丰四年(1854)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波及这里,义军曾多次攻打,但无法攻入〔3〕。抗日战争时,日军在此刺死小贩黄满仔,用汽油烧毁右侧门,至尽遗迹尚存。龙田世居是现今龙岗客家地区布局合理、建筑精美、保存较好的城堡式围楼之一。2001年7月17日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茂盛世居。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四联村茂盛自然村,为茂盛何姓客家人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一座三堂二横加外围屋的寨堡式民居。通面阔86、进深73.8米,占地面积6278平方米。包括月池、禾坪、大门、侧门、前天街、砖券古井、祠堂、横屋、后天街、楼阁、角楼等。四角建角楼,之间连以高大的围墙,墙体系三合土夯筑而成,砌有方窗和枪眼。后横屋部分尚未建好。该建筑反映出近代海内外何氏客家人艰苦经营的创业精神。该处客家围2001年7月17日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绮云书室。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村,由广府民系的爱国港胞郑姚创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建筑群包括门厅、中厅、后厅、东船厅、西书楼、明楼、花园、厨房、水井等,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是深圳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室建筑。该建筑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精美,有“深圳的陈家祠”之美誉。特别是所有木作构件均用粗大的红木制作,质地上乘,选料考究,在岭南地区也不多见。大革命时期绮云书室曾是宝安县第二区农民运动和党组织的革命活动中心。1998年7月15日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湖墟纪劬劳学校纪劬劳学校。位于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墟的南面,广九铁路东侧,1916年为广府民系的爱国港胞刘铸伯捐建,学校占地南北长42、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平房、厨房、运动场和围墙。门额上有两块石横匾,下面一块为“纪劬劳学校,丙辰仲春铸伯氏立”;上块匾刻:“急公好义,大总统题褒绅士刘铸伯,中华民国四年十月”,大总统就是当时的黎元洪。刘铸伯的办学精神,还受到当时的广东省长朱庆澜、广东督军陆荣廷、宝安县知事兼警察事务所所长周德馨的表彰,朱庆澜、陆荣廷、周德馨的布告和告示均刻石立于学校之前,至今保存尚好〔4〕。该学校2001年6月7日年被公布为龙岗区文物保护单位。
平湖念妇贤医院。位于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墟的北面,坐北向南,与纪劬劳学校南北相望。该院为三开间的二层楼房,面宽为17.2、进深11米,门前筑有围墙,大门上方书有扁额,一为“念妇贤医院,丙辰仲春铸伯氏立”,另一为黎元洪大总统题赠的,额曰:“乐善好施,大总统题褒绅士刘铸伯,中华民国四年十月”。刘铸伯名该院为“念妇贤”,一为拯救乡人之疾苦,二是念及原配妻潘氏之贤孝,以示不忘。在医院的围墙上立有石碑三方:为广东省长朱庆澜、广东督军陆荣廷、宝安县知事周德馨的布告和告示,表彰刘铸伯对于公益事业的贡献。该医院 2001年6月7日年被公布为龙岗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宗教建筑
乐育神学院,又称存真书院、传道书院,为教会学院级学校,位于龙岗区布吉街道李朗村,清同治三年(1684)为崇真会创建。始名为李朗存真书院,巴色差会驻华总牧法国毕安(1884年回国)任第一任院长,牧师法国贝德明(1874年回国)任第二任院长,1876年李朗存真书院改为李朗传道书院。1925年李朗乐育神学院迁坪塘〔5〕。自1864年到1924年的60年间。毕业和肆业学生共有527人。神学院迁坪塘后,旧址改为李朗中学。乐育神学院遗址2001年6月7日年被公布为龙岗区文物保护单位。
基督教浪口堂与虔贞女校。位于宝安区大浪街道浪口村,由德国巴色会牧师毕安(Charles Piton)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包括教堂、牧师楼(1948年被烧毁)、宿舍等建筑,是深圳地区较早设立的教堂之一。是基督教南区4个区堂之一,管辖浪口、乌石岩、黄麻埔、麻冚4个支堂,是巴色会在深港两地传播的重要区堂之一。光绪四年(1878)在村民吴其昌的支持下,在他办的私塾学校的地方又创办了虔贞女校,是深圳较早的女校之一。女校包括大门、水井、饭堂、教学楼(1948年被烧毁,后重修)、围墙、菜地等。后来改办虔贞学校。虔贞女校是深圳地区现今保存最早的女校之一。
天主教育婴堂,位于南山区南头古城内,建于1913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兴办。占地1500平方米。主体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围墙为砖墙瓦顶。仿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门楼。主体建筑呈凹形,正面为三开间二层,左右有相对称分布的三开间厢房,走廊为罗马式拱廊,颇具意大利建筑风格。屋内墙上有外文及白话文碑刻一通。1984年9月6日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孙中山反清革命遗址
三洲田起义遗址。位于盐田区与龙岗区横岗、坪山街道的接壤处,1900年10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惠州起义就在这里集结〔6〕。三洲田村原由上围、下围、南坑和阮屋等七个自然村庄组成,为客家人聚集之地。1958年因建水库被淹没在水下。1999年春天水库乾涸,三洲田村落遗址露出水面。经文物工作者初步勘测,暴露出水面的部分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遗迹有民宅、打谷坪、道路和学校,散落于遗址中的石制建筑构件有门楣、门墩、石柱、柱础,发现的加工工具有石臼、石磨盘等以及一些生活用瓷器碎片。住房的结构为三合土夯筑墙。这是深圳重要的近代史迹。
马峦三洲田起义纪念地。位于龙岗区坪山街道马峦村,1900年孙中山领导三洲田反清起义时,司令部设于三洲田廖姓祖祠,后因廖姓绅士的反对,而转移至三洲田东面的马栏头村,以该村罗生的大屋为司令部〔7〕。罗生大屋,向南偏东30°。通面阔80、进深25.5米,面积2040平方米。围墙正面开一正门、二侧门。围内建筑由三横三纵单层排屋组成。中轴线上为罗氏宗祠。在大屋的西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座四层高的方形碉楼。整组建筑皆为三合土夯筑墙体。三洲田起义失败,清军烧毁了罗生的大屋。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关怀革命故地,派员筹资重建。“强华学校”旧址位于马峦村口,民国初年,为孙中山先生命名创建。解放后曾为马峦小学和生产大队部。2006年7月14日龙岗区人民政府公布“马拦头反清革命纪念地”为龙岗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大革命时期旧址
南庆街省港罢工委员会接待站旧址。又称思月书院,位于罗湖区东门老街南庆街22号,建于清代。建筑原为水贝村等张氏的分祠。三开间二进布局。面阔13.6、进深16.2米,面积210平方米。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辟为接待站,接待往返广州、香港的罢工工人,后为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队部,是一处重要的现代革命旧址。1988年7月27日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因东门改造需要被拆除。1999年重建于东门老街广场。
湖贝村省港罢工委员会接待站旧址。又称怀月张公祠,位于罗湖区湖贝村南坊529号,为罗湖广府民系的张氏族人重修于清嘉庆九年(1804),三开间两进布局,坐北朝南,面阔11.70、进深26.80米,占地面积313.5平方米。包括大门、前堂、前后廊房、“金鉴流芳”牌坊和后堂等。大门石额刻“怀月张公祠”,“嘉庆九年甲子岁吉日立”。1925年2月广州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时,黄埔军校师生驻扎于此。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时为工人接待站,后为省港大罢工工人纠察队队部。是深圳重要的近现代史迹。
燕川村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又称陈氏素白公祠,位于宝安区松岗街道燕川村,始建于清代中期,是燕川村陈素白的后人为纪念其祖先而兴建的分支祠堂,通面阔11.6、进深18.4米,占地面积约213平方米,为三开间二进一天井两廊房布局。1928年2月23日,中共宝安县委召开第一次全县党员代表大会,会址原定周家村,后改在此举行。抗日战争期间,我党领导建立的东宝行政督导处设在燕川村,这里曾作为督导处开展农民运动、减租减息的办公地。1999年3月29日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建成中共宝安县“一大”旧址纪念馆,举办了“宝安革命风云”陈列展览,2001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七、抗日救国旧址
叶挺东江游击指挥部旧址。位于罗湖区南庆街,为下梅林郑姓客家人建于民国时期,后为何华益女士经营,名鸿安旅馆,人们尊称何华益为“鸿安婆”。 鸿安旅馆为砖混结构的三层主楼带副楼的洋楼,坐西朝东,主楼面阔8.5、进深10.3米,西侧副楼面阔4.4、进深12米,共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叶挺任东江游击指挥,经宝安县游击大队长曾鸿文的安排,鸿安旅馆便成了叶挺将军的秘密办公地点。何华益女士将旅馆收益的大部分捐给抗日救国事业。1949年后为邮电工会。1983年5月30日该旧址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后因东门改造需要而重建。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又称葵涌天主教新堂和旧堂,位于龙岗区葵涌街道土洋村,旧堂建于1912年,后又在后面建了新堂。新堂主楼为二层的土木建筑,东侧为礼拜堂。1944年1月至1945年5月,东江纵队将这两座建筑作为司令部。司令部会议室设在新堂主楼正厅,旧堂则作为警卫人员住地。东江纵队历史上有名的“土洋会议”(1944年省临委和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就在新堂召开。1984年9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将东江纵队司令部土洋村旧址公布为深圳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4日东纵司令部旧址纪念馆成立并对外开放。2001年7月17日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龙村营救文化名人旧址。又称白石龙教堂,位于宝安区民治街道白石龙村,原为晚清住宅,土木结构,三开间两进布局,面阔6.5、进深11.8米,面积76.7平方米。清末民国初改为天主教堂,门额匾书“天主堂”,内部用砖拱结构代替传统的木构梁架。白石龙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部所在地,东江纵队历史上著名的“白石龙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1942年2月起,根据中共南方局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历尽艰险,将滞留香港的国内著名文化界人士龢民主人士分批从日寇占领下的香港营救出来,并在宝安县白石龙村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部、白石龙村天主教堂等处作短暂停留、休息后,安全护送到解放区。是我党保护和抢救著名文化界人士龢民主人士的重要举措。1999年3月29日被宝安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建成营救文化人纪念馆。
燕川村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又称陈氏宗祠,位于宝安区松岗街道燕川村。宗祠坐北向南,始建于明代,原祠名为明朝理学家陈献章所书,重修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为三堂两横带后枕杠间的布局。通面阔22、进深42米,占地面积约924平方米。1944年7月至1946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路西解放区东(莞)宝(安)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府即东宝行政督导处设在此。1949年后成为燕川小学校校址。1999年3月29日被宝安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对其全面维修,并在此建立宝安抗日纪念馆。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东江纵队《前进报社》石灰陂旧址、东纵军政干校旧址、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八、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
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借深圳市“文物保护年”的有利时机,深圳市文化局、规划局、旅游局和深圳商报社联合主办了“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评选(2005)”活动,获评的十大建筑为:莲花山广场邓小平雕像、地王大厦、市委大院及孺子牛雕塑、国贸大厦、电子大厦、上海宾馆、世界之窗世界广场、罗湖口岸联检大楼、深圳博物馆、深圳大学主体建筑〔8〕,这十大建筑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历程。
莲花山广场邓小平雕像。位于福田区莲花山公园山顶, 2000年11月14日落成,是国家第一座由中央批准,以城市雕塑形式树立的邓小平雕像,江泽民同志为雕像揭幕。雕像高6米,重21吨,铜铸,中空。广场上每天人流不断,市民纷纷前来瞻仰和敬献鲜花,表达对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地王大厦。位于罗湖区深南中路北面,1996年完工,为全国第一个钢结构高层建筑,高384米,共81层,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外装修为緑色玻璃面墙。建成时是亚洲最高建筑,现为深圳市最高建筑,目前位居世界十大现代化建筑之列。现在世界500强企业有30多家在地王设立“根据地”,各国领导到了深圳,往往把地王大厦作为定点参观地点。
深圳市委大院及孺子牛雕塑。位于福田区深南中路。市委大院是深圳建设的总指挥部。门前孺子牛雕塑,于1984年7月27日落成,当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金奬。雕塑象征奋力开拓的特区建设者,成为代表改革、开拓、创新的深圳精神的一个标志形象,广为人知。
国贸大厦。全称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位于罗湖区嘉宾路与人民南路交汇处,1985年12月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国贸大厦总体以方形塔楼为主体, 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楼高53层(其中地下3层)共160米,顶层为旋转餐厅,是我国建成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创造了“深圳速度”,素有“中华第一高楼”的美称。1992年春天,在国贸旋转厅,88岁的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讲话,此后,国贸大厦、深圳速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电子大厦。位于福田区深南中路华强北地段。始建于1981年1月,次年8月竣工。楼高20层,建成时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座高楼,也是当时深圳的地标建筑,围遶电子大厦,逐渐兴起了华强北电子商圈,带动了深圳电子工商业的发展。电子大厦凝聚着深圳人旧的情怀,伴随着特区走过25年风雨厍程。
上海宾馆。位于福田区深南中路的北面。始建于1983年,由深圳中航集团、上海石化、香港深业集团合资750万元,于1985年10月28日正式开业。1991年9月通过二星级评定,2000年升为三星级饭店,2005年斥资千万进行彻底内装修,着力突出海派文化的内涵特点。上海宾馆素有深圳城市“坐标”之称。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初期,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深圳城市发展进程。
世界之窗世界广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深南大道的北面,建成于199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48万平方米,是全国最早的主体公园之一。是世界最具代表性、艺术性的一个景点。2001年广场内建成的中国首座全景式环球舞台,为亚洲第一。
罗湖口岸联检大楼。位于罗湖区南湖街道罗湖社区,与香港相通的界河深圳河的北岸,于1985年4竣工投入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12层高,从1991年到2004年,经过罗湖关口的旅客流量从3139万人次增长到了8968万人次,是亚洲最大的旅检口岸,也是我国最早实行联检的口岸。
深圳博物馆。位于福田区深南中路北面,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初创时著名的“八大文化设施”之一。始建于1984年2月,1988年11月开馆。建筑具有传统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特点,曾获全国公共文化设施设计二等奬。是深圳文物收藏展览和地方史研究中心。曾举办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0周年、20周年大型展览,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81个国家元首先后到博物馆参观。门前一座造型为双臂撑门的雕像,象征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敢闯精神。
深圳大学。位于南山区南头街道粤海门居委会地界,深南大道的南面,主体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校园布局合理,面积达到1000000平米,从筹备到开学只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它的建成被香港记者称为“神话般的奇迹”,共有60栋建筑拔地而起,现在每年招收新生达到15000人,目前将进行第三次校园规划。
深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创造的辉煌建筑,成为深圳的近现代史迹的絶唱,对于深圳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见证深圳近现代史上,抗击英国殖民者入侵,证明深圳是座抗击外敌入侵的“英雄城市”。
二、深圳是座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历史厚重的地方,丰富的近现代广府和客家建筑见证古今移民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
三、深圳是与西方较早接触的城市之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天主教、基督教就进入深圳传教,在此传道、办学、行医,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交流,不少教徒经教会出洋深造,成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一。
四、深圳是近现代史迹丰富的城市,见证了香港的分离与回归,深圳与香港一衣带水,是血浓于水的关系。
五、三洲田起义是孙中山打响反清革命的第一枪的地方,见证深圳是孙中山反清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六、深圳在第一、第二次革命军东征,省港大罢工时,风起云涌,是主要的活动地之一,周恩来、叶剑英等在此活动过。
七、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在深圳一带活动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和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的一面旗帜,曾为我国抢救文化人和民主人士做出过贡献。
八、深圳30年间崛起的万千广厦,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特区发展与繁荣的标志。
弘扬和保护深圳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是深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宣传、展示特区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倡导与时俱进的“深圳精神”,促进“文化立市”战略的实施,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注释:
〔1〕《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1839年11月11日两广总督黄宗汉给清廷的奏议。
〔2〕《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1858年10月7日两广总督黄宗汉给清廷的奏议。
〔3〕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田塅心村民国二十年《黄氏族谱》。
〔4〕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镇平湖墟纪劬劳学校围墙宝安县知县事兼宝安县知事周德馨的告示石刻。
〔5〕香港崇真会资料室:《巴色传道会差遣韩黎二牧来吾客族地区传道简史》、《韩黎二牧年谱与本会百年大事表合编》,《基督教香港崇真会事略》香港崇真会出版社1974年编印,页20、25。
〔6〕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24。
〔7〕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25。
〔8〕《一个时代的高度——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