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安阳善应古瓷窑群考察记



  (陈敏,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

  【中文摘要】2005年初,笔者一行对安阳县善应镇一带古瓷窑进行调查,发现多处窑址。主要分布沿洹河两岸及小南海水库附近一带。调查表明,善应窑制瓷业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安阳 窑址 制瓷业

  Abstract:In 2005,the auther fownd many kilns on Shanying town in Anyang County. These kilns scattered around Huan river and Nanhai reservoir. Survey shows that the porlelain industry of and made Shanying kiln took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procelain industry, a great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which is worth further studying.

  Key words: Anyang kiln porcelain production

  

  最近几年,在郑州的古玩收藏界,对一种异样的元代钧瓷颇有争议,初见这种钧瓷,其釉色呈蓝色或浅緑色,釉面颇多鬃眼,釉的厚度不匀,胎色呈土黄色,胎质比较松疏,吸水性强,因其与我们所知的各烧制钧瓷之瓷窑的工艺特征不符,即疑为伪做之器;然而收藏者信誓旦旦,言絶为真品,并言之得于河南安阳县善应镇一带。逮见多件之后,因其与河南禹州一带伪做的元代钧瓷也截然不同,又疑其为真的元代钧瓷。2005年初,我们在安阳文物商店有幸又见到这种钧瓷,该文物商店的负责人宣称是从安阳县善应镇村民手中购得,并告知安阳善应镇一带有十几座古瓷窑,且都烧制钧瓷,据当地居民讲,他们在耕地、建房、打井、挖窖时,时常能挖到此类钧瓷。我们查阅《河南省文物志》,确有现属安阳县善应镇管辖的安阳县楼王坡古瓷窑遗址记载,这个瓷窑从唐代开始烧造,一直烧到明代,其中宋元时代烧造钧瓷,且钧瓷的品种还很多。但这条记载过于简略,且一无任何图像资料,二没有记述该窑钧瓷的工艺特点,我们对安阳善应古钧瓷的工艺特征,生产环境还是雾里看花,出于职业习惯,于是,促成我们到当地去进行一次实地调查。2005年初,我们一行九人驻进了安阳县善应镇旁边的一座已停产的煤矿场部,开始了对善应一带古瓷窑的调查。

  善应镇位于安阳县西南部,距安阳市25公里,地处河南省太行山东麓余脉的浅山区,当地盛产瓷土和煤,又紧邻洹河,为烧瓷和运输提供基础条件。古瓷窑遗址主要分布沿洹河两岸及小南海水库附近一带,如:北善应村、南善应村、西善应村、东滩村、楼上坡村、珍珠村、大平村、石板村、赵家河(龙洞)村和北齐村等数10余个村子都发现古瓷窑遗址,并采集到大量陶瓷片。现记録如下:

  1. 北善应古瓷窑址

  在北善应村北高地,见一处圆形塌陷地,旁边的断崖边有近似横穿的深洞,洞边有暴露大的匣钵,垫饼等物的残片,似为古瓷窑;在北善应西边有一处高丘,从断面上看,是古瓷窑的窑渣把这处平地堆成瞭高坡, 窑渣堆积厚4.8、南北长60、东西宽30米,窑渣堆积非常松弛。从窑渣的结构和成分上判断,应是用于烧窑的残渣;在村一民房工地,有一古瓷窑的瓷土堆积,青灰色。从断面观看,厚约1.5、长10 米左右,瓷土堆积有沉淀状的层次感大约是沉淀池;瓷土堆积的西部偏北处,有一处煤矸石与窑具的堆积,没有烧透的煤矸石与破碎的窑具混杂在一起,形成一层厚厚的堆积。

  北善应村窑址近有四五个煤井,煤井是附近埋藏煤最浅的地区,深40~60米,可看到当时所用煤井,窑筒直径6米,可看到的深度4米。

  由此看来,善应古瓷窑的燃料是煤,但煤的质量偏低,有大量的煤矸石,味臭,俗称臭煤(有碳化味)古瓷窑的燃料可能就是臭煤。

  从北善应村民口中瞭解到,北善应往北的坡上在十多年前到处都是蓝色的瓷片,现在都盖上房子了,所以,北善应村的民房下多有瓷片,有一居民家的道路就是用钧瓷片和水泥硬化的;当地村民指着村西的两处民房说,在这两家房子中间的地下有一口陏唐的古瓷窑,建房子的时候挖了很多唐瓷片,还有囫囵的;生产队的时候,村西打红薯窖,打出成撂成撂的碗盘子瓶子,都是钧瓷;前几年有两个兄妹在西边高玻上一块宅基地建房,在夯地基时把地夯塌了,这个塌陷下去的地方就是一个瓷窑,地下是空的,所以电夯一打就塌了,附近还有窑渣窑具。由此判断现在北善应村的居住区大都是座落在古瓷窑倾倒瓷片之处。

  2. 东滩古瓷窑址

  东滩村东北的高地断崖上,随处可见窑具与碎瓷片的堆积层, 堆积层南北长1公里左右,东西宽400米左右最厚处可达2米,从断面堆积上判断,东滩村最少有三口瓷窑;从地面所拾瓷片推断,此地烧钧瓷,黑釉和瓷州窑系(明)的瓷器,钧瓷有黄(偏白)胎,灰胎,有时一片之上有黄灰二色,胎松粗不坚硬,色呈蓝色口部发黄,品质不很高,地面上匣钵,垫饼残片很多。

  从东滩高地下来,见路边有河床淤积的砂石堆积,说明如今的道路在古时候是洹河河床,粗略估计洹河在此段的宽度应在500米左右。

  3. 南善应古瓷窑址

  南善应位于洹河南岸,与北善应隔河相望。南善应村后的山上,有很厚的高岭土地层,村西有两处古窑址,靠东的一处古窑址已大部毁坏,只残留部分窑壁。从残留的部分窑壁推算,窑筒的直径应该在5米左右。窑壁用石头和粘土垒砌,中间有部分元代的匣钵等窑具支垫填缝。窑址附近有很厚的窑具残片和碎瓷片。在此采集到一些带有窑粘的窑具残片和碎瓷片。再往西行百米左右,又有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古瓷窑。用石头和粘土垒砌、间以破窑具支垫填缝的窑壁至今仍保存完好。窑口面宽8、高4.5米,门洞宽1.8、高1.75米,厚1.1米。门洞以长方形的条石劵成。从窑壁上支垫的窑具看,与相邻的东面一古窑址年代接近,都是元代中后期的,至今仍完好的古瓷窑也是不多见的,据说这处窑址是省保单位。

  由此再往西行走出一个山凸,看见远处的山顶上一片苍白的山头,象雪一样白,据瞭解那就是有名的碗釉石,是烧瓷釉用的原料。上世纪60年代,江西景德镇派了一个汽车连来采运碗釉石,先从这里运到水冶镇上火车,再从水冶镇通过铁路运到江西景德镇,拉了好多年。

  4. 装货口村遗址

  从南善应村西向北过河就是装货口村。这段河上没有桥,倒是有一道堤坝,堤坝以上的河段就形成一个大堰。修筑这个堰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积蓄上游的水势,并将这段河河面变窄,原来三四十米的水面被拦水坝挡在堰内,从一个四五米宽的出水口流到下游,形成了一个水流湍急的出水口,流水的冲击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据说这个出水口可以追溯到元代,古代先人利用水能建造的动力水磨,这个水磨就是磨碗釉石的机械,原料就是白石山上的碗釉石,瓷釉加工作坊制成釉料,为各瓷窑提供烧瓷的原料。可惜如今水磨已佚失,但遗迹仍保存完好。从保存的遗迹看,水磨是建造在此处一个石拱桥上,桥长4、宽4、厚1、高5米,桥面上有一50厘米的圆孔,应是安插连接水轮和磨盘的中心柱的。据当地村民讲,几十年前,这个水磨还存在,水轮的直径有3米。

  据传说,装货口村过去是装货的码头,故名装货口。村西有一处瓷器胎坯的堆积层,但其周围全是民房,已找不到当年的窑口遗址了,但当地村民说,此附近又居民家中曾有两口元代使用的调釉料的大缸,我们上门一打听,主人说几年前被打烂了,就扔了。但其家中有钧瓷盘碗炉片,全部被我们收集了,也算不虚此行。另村中还有一居民家中有唐代黄釉碗,也是在装货口村中挖出的。

  5. 楼上坡古瓷窑遗址

  楼上坡古瓷窑遗址位于小南海水库东岸,我们从小南海过洹河沿水库东岸的盘山道前行,到东山村下车,走上通往楼上坡的山间羊肠小道。好不容易走近了地图上标明的遗址,却怎么也找不到古瓷窑。顺着水平面之上的台地断崖找了半天,除了少量的窑具碎瓷片外,根本没有瓷窑的踪迹。向湖心处有一打鱼人讯问,渔人指着不远处的水面说,那里有一块石碑。看看是不是。我们走过去一看,这块石碑半截已经淹到水里,露出水面的半截在岸边台地上也不易看到。走近再一看,正是第一批省保单位的标志牌。因为光线强烈,白色石碑上面的文字看得不甚清楚。经仔细辨认,其上记载有楼上坡古瓷窑遗址的位置、面积、文化内涵等,以下是摘録的部分文字。

  “楼上坡古瓷窑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南30公里东山村楼上坡,南北长200多米,东西宽100多米,实际的面积应该更广。”“断面上瓷片窑具叠压一般1.5米,地面裸露大量瓷片、窑具。”“从瓷片观察,火候高,胎厚,釉浓,色彩纯正,质地坚硬。釉色有孔雀兰、靛青兰、深兰、浅兰,兰色居多,其次苹果緑、豆緑、蟹青,还有米黄、淡黄、紫红。口部敞口、敛口、撇沿、滚边,形制各异,样式俱备之器皿,其釉色浑厚浓重,光泽晶莹洁净,瓷釉细腻滋润,工艺成熟精湛,承接宋钧窑变之美妙。”“经专家鉴定始于唐历经宋元之明废。”

  文字是用繁体字书写的,立于1963年。

  这个标志牌的后面正是一个古瓷窑遗址,外面裸露的窑具碎瓷片很多,是目前所见裸露窑具碎瓷片最多也最易采集的一处窑址。

  6. 珍珠、大平、石板、龙洞和北齐等村古瓷窑遗址

  沿水库东岸的盘山公路南行,过了东山是南郊,南郊的南面就是珍珠村。听向导说,珍珠村的旧村已经淹到水里,原来村是因为一颗夜明珠而得名,修建水库后,搬迁到现在的新村。珍珠窑址位于珍珠新村南边的台地上,台地之下就是水库的水面。从临水的断崖上看去,元代遗留的制瓷窑具碎瓷片堆积非常丰厚。南北长150、东西宽40米。听向导说,这里过去出过很多三足的炉子。

  由珍珠南行,经三仓过河到水库的西岸,由三仓沿水岸北行,就是大平村。在大平村一家村民房子的前面,发现有窑具和瓷片的堆积层,推断古瓷窑应在其房子下面;在另一家村民房后的断崖上,也有深厚的窑具残片和碎瓷片的堆积层,但堆积层的四周都为民房所覆盖,无法弄清古瓷窑的状况。

  石板村隶属于大平村。在石板村一申姓居民家中,我们看到完整的匣钵、月白釉和天兰釉的大碗标本。我们收集了这些标本的图文资料,记録如下:

  (1)带窑粘碗的匣钵,高13、口外径24.5、内径21.5厘米; 

  (2)月白釉残碗,高10.2、口径21.5、足径7、足高0.7、足厚0.9厘米;            

  (3)天兰釉残碗,高10.2、口径21.5、足高7.1、足径6.9、足厚1.1厘米;                         

  (4)带窑粘的碗,高10、口径21.5、足高0.8、足径6.9、足厚1.1厘米;                              

  (5)月白釉残碗,高9.9、足径6.6、足高0.8、足厚0.7厘米。                             

  从石板村到大平村南北长约800、东西宽约40米的范围,都有厚1.5米左右的窑具和瓷片的堆积,推断应是一处古瓷窑,但大部分都已经压在民房下面,不能看见其全部,的确是一件憾事。

  看完大平和石板的窑址,我们又驱车往赵家河(龙洞),这条路异常的崎岖,越往前走,山越高了,路越陡了,视限越来越小了,人烟越来越稀少了。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嶙峋怪石,仰视看天只有巴掌大小,俯视看地都是絶壁深渊。左边一个兀石,右边一个急弯,驱车走这样的路着实让人胆寒。好不容易走到赵家河。

  赵家河的山水风光的确很美。这里是洹河的源头,一条河槽像刀劈斧砍一般被天设地造在山间,河水清澈见底。上水池的冰柱足有5米多高。赵家河村子很小,加上往西2公里左右龙洞村也只不过几十户人家。很多居民都举家外出打工谋生,村里很少见到人。能见到的人非老即少,非聋即哑,非憨即傻。

  古瓷窑位于赵家河和龙洞村之间的坡地上,与龙洞村的直线距离大约200米。三层台地上都有窑具和瓷片的堆积,一般厚1~2米。由于这里位置偏僻,大约很少有人盗拢,所以保存的标本很多。瓷胎有白、香灰、黄等色,白、香灰色胎质细密坚硬,而黄色胎质较粗松。

  龙洞村和赵家河段的河道宽50~80米,从河水冲刷的痕迹看,这段河的水位最高在5米以上。行载重千斤的船舶应没有障碍。从这里下行可直达安阳,入漳河,扺天津出海,也可从安阳转陆路扺达各地。虽然今天到赵家河和龙洞行路非常艰难,但在古时还是一个交通非常便捷的所在。

  从龙洞回转经岭头向北,是马家乡政府所在地,在马家北十多公里处,有一村落名叫北齐。北齐村中有一条已经乾涸的小河,小河的两边布满了民房。北齐古瓷窑就分布在小河南岸的民房下面龢民房后的断崖上。东西长约800、南北宽约300米。在一家民宅后的断崖上,有高达4米、多达9层的窑具和瓷片的堆积层,从采集的瓷片标本看,下部是唐代的遗存,而上部是宋代的遗存。

  7. 西善应村古瓷窑遗址

  西善应位于小南海水库的西岸,东与楼上坡遗址隔水相望,南连大平村,北隔张二庄村与装货口村相望。西善应也是水库淹没区,现在的西善应村是搬迁的新村,水库东岸的东山村是西善应村的部分居民搬迁后形成的新村落,现在仍然隶属于西善应行政村。

  西善应村南部有一处临水的二级台地,南北长约800、东西宽现存约40米。台地的断崖上有1.5米左右的窑具和瓷片的堆积层,暴露在地面上的窑具残片和碎瓷片非常多,俯拾即得。有人在水边开垦了一块面积约30平米的菜地,在这30平米的菜地表层土里,就拾出3立方米的窑具残片和碎瓷片。在这里采集到的瓷片和窑具标本也很多,足足装了两个编织袋。

  8. 天喜镇古瓷窑遗址

  天喜镇中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名天喜镇河,东流注入洹河(今为彰武水库之尾),天喜镇河将天喜镇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新村,北部为旧村。在天喜镇新村的民房中间,有一条长100米的断崖,断崖之上是新建的民房,断崖的旁边也是民房,民房的墙壁和断崖之间有一条宽约3米的小路通向村里。断崖上有厚2~6米的窑具和瓷片的堆积层,中间夹杂烧土和窑渣。堆积层很松软,标本很容易采集。在这里我们第一次采集到完整的器物,是一件北宋时期的白釉瓷碗。从采集到的瓷片标本看,这个窑址大约是唐晚期开始烧造,一直到北宋时期,而又以北宋时期的堆积层最厚,标本也最多。一位热情的村民还向我们提供了她挖出的三件基本完整但是变形的五代时期的瓷钵。因为到处都建满了民房,所以窑址的面积很难估算。根据周围瓷片的发现情况分析,天喜镇南窑址的范围东西长约600、南北宽约200米。

  天喜镇河北岸的一座瓷窑比南窑的情况更糟,这里本就是旧村,民房早就建满了,很多房子又翻新重建,已基本找不到原来的瓷窑堆积层。找了好久才找到一些暴露在地面上的窑具残片和碎瓷片,沿着这些暴露的遗物向民房后面断崖上寻找,才发现有零星的瓷片和窑具堆积,这些堆积大约是处于堆积层的末梢,所以不象其他窑址那样有几十米长几米厚的堆积层。象其他窑址那样的厚重的堆积层或者已在修建民房取土时挖走,或者已经圧在民房下面,总之现在已不可能看到其大致的模样了。从采集到的瓷片标本看,天喜镇北瓷窑应早于南窑,从唐代早期开始,一直烧到北宋时期。

  9. 南平村古瓷窑遗址

  南平村位于从喜镇西行10多公里。那里也有一座瓷窑,但保存的情况和天喜镇北瓷窑相差无几。窑址上建满了民房,找窑址很是困难。只在一间民房后的断崖上发现了厚达4米的窑具和瓷片的堆积层。断崖的高度龢民房的房顶齐平,断崖与墙壁之间的间距不足1米。断崖上窑具和瓷片的堆积层厚达4米,由于那个堆积层的确很松软,刨土采集标本很有可能导致断崖坍塌,我们只采集些少量研究所需的标本。在民居周围的地面上,裸露着很多的瓷片和窑具,都是建民房取土挖出散落的。周围的人家也有建房子取土或打窖挖出的瓷片和窑具残片,我们也观摩或索取了部分标本。从观摩或采集到的标本看,南平窑也是从唐代开始烧造,持续到北宋时期。在一家村民家里,我们看到了北宋的油灯、瓷塑的狗、羊、猴等,白釉瓷碗、瓷盘、注子,黑釉罐、盒等器物。还有一家村民说,他们家还有白釉上带画的瓷片,那可能是磁州窑系的东西。可惜没有看到,不能证实。

  10. 碗釉石矿遗址

  盛产碗釉石的那个山头,当地把它叫做白石头山,碗釉石矿就在山顶。在洹河的南岸和小南海水库的东岸,白石头山异常醒目。由于山峦的障碍,在洹河的北岸和小南海水库的西岸,白石头山在视野中时隐时现。上白石头山只有两条崎岖的羊肠小道,没有坦途可走,一条道从长春观背后的小道直上山顶,路程虽近但很陡峭;一条从小南海水库堤坝前的山坡登山,绕过长春观背后再上山顶,路程虽远,但相对平缓,我们选择后者。

  我们从小南海水库管理所旁边有一条小马路,坡度很舒缓,弯弯曲曲地通向半山腰的采石场,从山腰采石场向东有一条用石头垒砌的小水渠通向长春观方向,沿着几乎水平的渠堤向前走,比爬坡轻松了许多。这里的相对高度为150~200米,水渠之下的山坡非常陡峭。但向下一看,立即就有头晕目眩的感觉。在山脚公路上奔驰的汽车象是一块会移动的平板,路上的行人象是一个移动的圆点。向远处看,洹河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小南海水库象一块晶莹剔透的緑宝石镶嵌在质檏雄奇的群山之间,洹河象一条淡緑色的丝带,在山峦间萦绕,一直绕到看不见的远处。灿烂明媚的阳光洒落在水面上,时时泛出耀眼的金光。水渠通到长春观前顺势而下,这段轻松的路程也完结了。再向前便是一段陡峭的小路。走这段路太耗费体力,爬到一半就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中途多次坐下稍憇,然后再往上爬。爬完这段陡峭的小路,走上了山脊平缓的小道,就可以碗釉石就呈现在眼前。俗话说:望山跑死马,这话一点也不错。在眼前近在咫尺的碗釉石竟然那样难以接近!走过山脊平缓的小道,前面还是蜿蜒崎岖的坡道,虽然不甚陡峭,但走起来絶不轻松。还要经过一番艰苦跋涉,才能坚持到顶。等走到碗釉石矿跟前,一个个早已上气不接下气,汗水也浸透了内衣,只觉得浑身湿漉漉的,疲态甚是狼狈。

  碗釉石真是洁白无瑕的石头!洁得象雪,白得象玉,质地细密而坚硬。据说从宋代开始,这个矿藏就被发现并开采,一直开采到现在。近千年的开采,在白石山顶的南面挖出了一个直径50多米、深40米的大坑,在其北面,也凿出了一个长10、宽5、高达20多米的缺口。这些釉料能够烧制多少瓷器?现在已难以说清。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碗釉石为善应一带古代制瓷业的发展与兴盛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

  白石头山向下有三条山谷,最长的是北面的一条山谷,长约3公里左右,最短的是西南面的一条山谷,长约1公里,东南面的一条山谷长约1.5公里。南面的两条山谷离河岸很近,而北面的一条山谷离河岸较远。顺着山顶的坡面到南面的两条山谷里,散落着大量的碗釉石碎块。根据这些迹象观察推测,古代运输碗釉石的方法,大约是将开采的石块从山顶向山谷推下,然后从山谷运到河岸上船,再运到各瓷釉加工作坊制成釉料,销往各个瓷窑。北面的山谷里也有一些零星的碗釉石碎块。可能是因为北面的山谷距河岸较远,运输不易,故而采矿时选择运输方便的南面开采。这大约也是白石头山南面的开采面积大于北面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安阳善应古窑群的实地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善应地区的瓷器烧造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代,品种多数量大,但从实地勘查的残留古窑和采集的瓷片看,我们见到的标本中,数量最大的为元代民窑钧瓷。

  1. 器型:有碗、盘、钵、罐盆、瓶、炉、盏托、杯等。

  2. 胎质:分为两种,一种为红胎,粗糙坚实;一种为灰白胎,比较粗松,胎与釉面结合不牢。

  3. 釉色:有天蓝釉、月白釉、黄釉、青緑釉、靛青釉。釉面棕眼较粗,施半截釉,釉不到低,釉胎结合处有火石红。

  4. 制胎工艺:碗盘等圆器,底足内壁斜削,中心有凸起的乳钉状。

  5. 主要采用的烧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支钉支烧,一种是垫圈或垫饼垫烧,碗内有支钉痕迹,底足无釉,未见覆烧工艺。

  6. 另外还有少部分白地黑花瓷、黑釉瓷、白釉瓷。

  善应窑制瓷业如此发达,主要条件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盛产高岭土、碗秞石和煤生产瓷器;交通便利,利用当时洹河西出太行东入卫河交通发达的水上船运,将生产的瓷器销往各地。我们认为善应窑制瓷业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