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再谈“秦后”戳印



  (吴凌云,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研究馆员。)

  【中文摘要】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墓出土一件陶盆,上有戳印,笔者曾释读为“秦后”,近期有学者指出该戳印并非“秦后”,但未提出新看法。笔者再仔细比较分析,认为仍为“秦后”二字,但此墓肯定非“秦后”之墓。

  【关键词】贵县罗泊湾二号墓 戳印

  Abstract:A pottery pot from  Luobo No.2 grave in Gui county in Guangxi province, had been printed, the author read it as “qinghou”. Recently some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e stamp printed not“qin”, but without new ideas.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author think again carefully and confirmed the print as  “qinhou” , but not the Qin dynasty tomb .

  Key words: Luobo No.2 grave print

  

  不久前听友人说有一篇和本人讨论的文章即将刊登,是有关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的一件陶盆上的“秦后”戳印的,据说作者认为不是“秦后”二字,当时还挺高兴,以为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今天看到那篇刊登在《岭南考古研究》的罗泊湾二号汉墓的发掘和执笔者之一的蓝日勇先生的《贵县罗泊湾二号墓墓主并非秦后说》文章,颇有些失望。因为该文一直在证明其中的一字不是“秦”字,还举出了许多出土的小篆的“泰”和“秦”的情况,除此之外,并无其它的建树。如果蓝文能够释出那个不是“秦”字的字来,那倒絶对是南越国历史研究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其实上述两字中,更重要的是后面的一个字,亦即“后”字,发掘者连这一字都未识读出来,实在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后”字才包含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信息,是对该陶盆的定 性的问题。 

  后,据《说文》,“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释名· 释亲属》:“天子之妃曰后。”《白虎通·嫁娶》“天子之妃谓之后,何?后,君也,天下尊之,故曰后。”

  依据以上,皇帝或诸侯王之妻称后。与“后”相关的文物考古资料有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据传是刘邦之妻吕后的“皇后之玺”、山东临淄出土有“齐后中府”封泥。(见孙慰祖《古封泥集成》),湖南长沙出土的长沙王后墓出土的“长沙后府”封泥匣(载《文物》2010年第4期),还有如蓝文中所引的陕西“朔宁王太后玺”金印等。

  所以罗泊湾二号墓陶盆的“后”字如果不误的话,那将是南越国历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南越国学习中原汉室,实行分封制,《史记》和《汉书》有相关的记载,则这件陶盆肯定是南越国属国的宫中之物。如是“秦后”,那就是苍梧秦王的后府之物。如果不是,那将是对《史记》、《汉书》等史籍的重要补充,说明除苍梧之外,南越国还有未见记载的属国,正所谓考古文物的证史、补史的作用——谁敢说这不是一件重要的物证和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物呢?

  至于蓝文认为的那个非“秦”的“秦”字,依我看论据还是太弱。汉字一字多种写法的情况很普遍,同时“秦后”戳印是否就是蓝先生所说的小篆还有讨论的空间。该文所指的秦公鼎、秦公簋的铭文并非小篆。古文字学过去属 “小学”的行列,对古文字的释读历来争论颇多。按照前辈们的作风,多数是只立不破,稍逊一点的是边破边立,只破不立的情况我倒见得不多。

  那么,这个字是否是“秦“字呢?我且不要执着,复印上几份相关的资料,一是康殷、任兆凤先生主辑的《印典》中有关”秦“字的古印,一是和咱们学篆刻的必备书《汉印分韵合编》,足见秦的写法之多,让大家明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笨方法证明该字是“秦”或者不是“秦”——该字从“禾”,在禾的偏旁的相关字中找出与之相近似的字,遍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即可。说实在的,我真的希望那不是个“秦”字,但相信蓝先生不至于认为那不是个字。

  说了以上许多,我倒是同意蓝先生的一个观点,即贵县罗泊湾二号墓墓主并非“秦后”。因为考古材料往往只能表达结果,而无法表达过程,所以它始终只是反映南越国内部关系的新物证。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