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明清造纸遗址
自从蔡伦造纸传入岭南,乐昌县民间造纸业开发,分为两种:一种是皮纸生产,另一种则是“蔡伦纸”的生产。
皮纸生产遗址
九峰镇半岭村,地名叫造纸埂,素有生产皮纸的传统习惯。造纸技术在清朝嘉庆年间已从南海县传入乐昌九峰、五山等地。至今当地的农户仍然保留着这种“家庭副业”形式的手工操作,村前屋后仍有造纸遗址。其作坊的建造设施比较简单,一般有榨房(约20平方米),蒸炉(高3米)和纸浆池、木榨机、竹筛等主要场所和工具。造纸原料主要采用雪花皮子树。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首次蒸煮、脚踩,拌入石灰使其软化,再次蒸煮、漂洗,加胶后变成纸浆,然后入筛、过榨、分层剥取,晒干后便得皮纸。据农户所述,每天可生产1000张皮纸。
皮纸,俗称“棉纸”或“引线纸”。在古代用作印刷纸张和鞭炮引线之用。尤其是农村用于排印各姓氏族谱,用量较大。乐昌县生产的皮纸,除在本县销售外,清末民初还销往湖南、汝城、郴州、南海县等地,现在仍为山区民间手工作坊之一。
蔡伦纸生产遗址
“蔡伦纸”俗称草纸或竹纸。九峰镇文洞,五山镇嶂下,上西坑村委会的乌竹洞等地村前屋后仍存造“蔡伦纸”的纸浆池、蒸炉、踏碓等遗迹。乌竹洞村的沈姓和锺姓,以造纸为家庭副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毛竹资源,世代相传,有3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浪费资源和低效率的手工操作,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需求,个体农户又无法添置机械设备,因此,“蔡伦纸”的生产也就随之而逐渐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