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坪石老街
老坪石街位于乐昌市坪石镇的西北4公里,原叫平石村,因当地回龙庙后山有一平坦之石纵横二丈余(约7平方米),平石以此得名。
平石,由于地理位置之重要,外来经商者日益增多,已出现了以乡谊结合的各种行会、商帮活动和组织。最早为经营农副产品的湖南帮,接着是以经营药材为主的江西帮,在平石的商业人口渗杂中,这是纯属商人的集团组织。人们为了维护同乡、同行的友谊龢利益,沟通行情,参加商业竞争,纷纷加入行会。清代只设盐院管理盐业,而没有专门管理商业的机构,商业全赖商人团体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平石已逐步出现了有组织、有章程的各种同乡会馆。
楚南会馆:位于上街,刘八万家道中落后,其后裔将宅院卖给湘南的郴州、湘潭、永兴、资兴、宜章、临武、汝城等县同乡会筹建会馆。为平石清代较早的会馆之一,其建筑结构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门楼后有戏台、天井。大堂设神位,供奉昭德候(关公)。后厅神位供奉福、禄、寿以及无量祖师神(财神)位。大堂两侧有厢房四间,供来粤各县商客留宿及议事用,该会馆是平石会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每逢节日,各县商人同乡会便宴请宾客或请戏班唱戏。宜章、临武县商人供奉昭德候,郴州、永兴、湘潭等地商人供奉福、禄、寿、财神以及无量祖师。其建造时间约为康熙年间。清末民初,楚南会馆历任会长为曹昭汉、资伟烈、资世盛、邓裕发等。
广同会馆:位于中街(官街)附近,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为广东15县同乡会筹资兴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门楼后为天井,戏台。建筑宏伟,面积仅次于楚南会馆,大厅两侧有厢房四间,供粤地商贾游人歇息和议事。墙内仍存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广同会馆碑记》、《裴氏置业碑记》等石刻多件,1982年因失火焚毁。清末民初,广同会馆历任会长为梁继帮、梁浩生、周贵朝等。
这些会馆,在平石曾为各地商人解决联络住宿和保护商人利益起过一定的作用。比如:平石当地商人的昌源会馆与楚南会馆曾经发生过一次矛盾纠纷,主要是解决摊派款项不公平事宜,曾一度把事情闹到乐昌县衙,请求县衙解决。
平石的会馆前身为商帮组织,后为会馆,尔后又发展成同业公所和商会。平石商会于清光绪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才成立,民国二十九年(西元1940年)平石商会改组,成立同业公会,当时有会员6人,会址迁于平石中街三界庙。平石当地人的会馆及商会负责人为何品生、黄永盛、黄兴泰、黄海清、李龙安、赖泽环、罗柏孔、欧汉南、何泽仁、何帮伟、何泽洪、黎福生、段裕后等。当时的会馆及商会设会长1人,理事若干人,财务、会计,伙夫各1人。1947年,坪石同业公会发展到9个。
平石有三街四市,从三官堂(坛)城门至拱桥城门,分上、中、下三街。土地楼以上为上街,100多家店铺。土地楼至回龙庙一段为中街,300多家店铺,是平石街最繁华之商业区域。回龙庙以下至拱桥、城门为下街,100多家店铺。
上街内又分前街,后街,约70家店铺;回龙庙右侧有咸鱼巷,约三、四十家店铺;回龙庙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桥以下至今古庵(何氏总祠堂)叫新街,约100家店铺,焚于民国初年的战事中。街内有一墟四市:每逢农历二、七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热闹繁华。以猪仔、生猪、耕牛贸易为主的将军庙集市;以肉类(猪、牛肉)豆腐、鱼虾、三鸟贸易为主的镇江祠集市;以粮食、豆类、副食、五谷贸易为主的三界庙集市;以蛋类、蔬果、茶油、桐油贸易为主的回龙庙集市;湘人以及附近乡民,以山货、土特产、粮、油、猪、牛、三鸟,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后买回盐、肉、布匹、洋杂、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为小额交易,解决生活问题为主,也有部分为贩子收购作长途贩运的。
道光年间(西元1821-1831年),前街与后街的店铺,曾为三星坪富户、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门以外为作坊和船厂,经营五行,八作、纸扎、抬轿、磨豆腐、开油榨等手工业及造船业。
中街门店,多数以盐埠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经营洋杂、药材、布匹、故衣、丝绸或较高档次的茶楼、旅馆。会馆、商会以及富商,皆聚居于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竞争。湘南人以经营盐业、洋货、土产、矿产贩运为主;江西人以经营药材、布匹,丝绸、食盐,洋货为主;其中颇有名气的同吉祥号,为平石街最具规模的唐姓洋杂货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庆和堂以及万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长安、甘德和裕生厚药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药材商店,此外,还有冯炳贤医官、张秋萍医官分别开设的两间西医诊所。李姓开的钱泰钱庄以及后来的洪吉押当铺,均为平石街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它既可以存钱,兑换银票,又可以提取银两,与外地金融进行流通,直接调节市场,相当于后来的银行机构。此外,亨记、泉记的烟铺,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书店,乃楚南会馆欧姓人开的,人称欧胖子(其后裔现居香港)。这家书店表面上卖书,其实是经营来自临武香花岭的铅、锌、锡、电石、信石等矿石生意。清末民国初年(1890-1930年),按当地人算其资本至少超过50万银元(光洋)。
平石街的广府人,来自广东省15个县市,除部分为盐贩外,大部分从事土特产贩运和经营饮食业。平石街较有名气的有:骆盛记、侯昌记(大馆子)、罗顺记、大同、永和祥茶楼、以及黄(兆雄)姓的西湖茶馆子。黎姓开的利兴号饼食业,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饼食店,颇有名气。此外,禤刚记的饼食兼屠宰;广陈记的乾电池厂,大利、世盛、万利设的赌馆,许姓的万兴隆号、郑姓的全安号、刘姓的刘福利、刘合记、神姓的神新记、孔炜记、萧财记、萧福记,锺相汤的麻庄,何邦伟的万益和号,傅来安的来安号。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陈章彩以及陈有记的辣椒酱,等等。在老街已久负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较有名的老板要算是又新、亨记、钱泰、泉记四人。除钱泰之外,其余三位皆为湘南商人。
回龙庙之下的下街,店铺多为中伙店(平民旅馆),接待做行江生意的经纪人或挑夫歇脚,其价钱较低,既可自带米煮饭,又可住宿。有:兴隆客栈、经太客栈、逢安客栈、楚惠号客栈、群利客栈、宝记客栈……商运繁盛时期之平石,客栈发展到拱桥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绪年间(西元1875—1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铺产业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乡绅何姓、李姓、朱姓三大宗族的人手里。时下有:何高佬的面子(莲塘村),李老二的银子(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码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萧家湾,店铺、船厂、大部分为李姓、何姓、朱姓产业。下街与部分中街,基本上为何姓产业,所以人们说,平石街的店铺,何姓已占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