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乐石、昌山


  乐石、昌山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的“乐韶”公路两旁,是石灰岩石山,高70余米。昌山临水,河对面为塔头村,武水绕山而过。据《方舆纪要》记载:“乐昌县城东南三里处有一座山叫昌山,山上有两块大石,迭在一起,上面的石较小,下面的石较大,看起来像个“昌”字。清代白润颢有诗赞曰:“鸿蒙窍剖邑之东,日曰成形迭石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昌山。乐石,人们又称为乐山。据《乐昌县志》记载:“在附城乐石塘,山石嶙峋,高数十仞。暗藏石窦,声由石罅传入,呼之则应,俗称应声公,奏乐其间,双音拼发,清越可听,故名之曰“乐石鸣韶”。另一说是:“昌山上有一块平宽的大石,广约数十步,上面竹林成荫。每逢佳节,人们在山上游乐,这块山石称为乐石”(《大清一统志》)。乐山、昌山合为“乐昌”两字。乐昌县名便由此而得。

  宋代李渤有诗赞曰:“嶙峋峭壁武溪东,耸起昌文迭秀峰;空谷流声凝管钥,断云出岫挂崆峒;依稀玉韫含辉晓,灿烂花开向日融;不羡锺灵怀拱璧,山川淑气郁菁葱。”明代白莹亦有诗赞:“……二月味忘韶乐美,九成音协凤凰鸣;昌山今幸留遗迹,愿奏钧天入大廷”。“乐石鸣韶,昌山合璧”便由此而得。为乐昌县八景之一。

  乐城镇飞虹桥

  飞虹桥原于县城府前路,距县政府约百余米处的武江河上,是用船连环相接的一座“浮桥”。该桥为南北两岸用18只木船连接在一起。每两只船相距3.7米,船与船之间两头用8米长的杉木连固为一组,共九组。上游每组船头以粗铁线系锚抛入河底固定,每组连环船之间用粗铁线上下船头连固,船身之间用长5米,宽约2米的木桥组合铺成桥面。北边引桥5米,南边引桥35米,浮桥全长142.8米。

  据《乐昌县志》“浮桥记”文中记载:“碑在仁寿阁墙壁,碑额题“飞虹桥”三字,大五寸,记后有和东坡诗一章,文字残阙,不可读。末署大清康熙五十一年岁次,玄默执徐相月、文林郎乐昌县知县事天中许维嵚撰并书。”该碑失考。综上所述,乐昌县城浮桥已经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而且历代都有文史记録,浮桥位置曾设在先锋街码头,龟峰寺下河边码头等处,80年代初合并为上浮桥。1987年,府前大桥建好后,浮桥迁移长镇,距县城7.5公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