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龚卞与玄帝赞碑
龚卞出家修行,史载:“道行闻于南粤”,可见其道行已蜚声乡外,在西石岩尚有法碑传世,作为文物佐证。1985年,乐昌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石岩进行田野考古作业时,于原佛殿之右发现“龚卞立石”的玄帝赞碑刻。该石刻通高2.78米,宽1.56米,厚14厘米。额首雕盘龙,额下右边直行阴楷“玄帝赞”。自右至左,八行阴刻草篆,每行四字。词左为玄帝画像,象下侍立坎、离(水、火二将)与金童、玉女共四人。词下阴刻龟蛇图案,栩栩如生,威武雄奇,象征玄武大帝。龟背上罗列七星八卦,即北斗七星。据我市道教研究者萧长春在其撰写的《考乐昌市西石岩古迹玄帝赞碑》中记述:“其两座相对的大小北斗,象征天地阴阳五行一年十二个月变化之规律。从卦位干、兑、离、震的排列看,这是伏羲先天八卦,且取阴顺阳逆之势,内含玄机,合于道教崇尚自然,探索阴阳,贵生无死的教义法度。从道家修炼内丹的角度看,此碑又像南宋时代武当清微派的修真图。”萧长春的研究考证,亦说明玄帝赞碑的纪年及其在道教中的现实意义,可见龚卞在道行修炼方面之功底。但在乐昌的志书及古籍中对《玄帝赞》碑之记述仍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如民国二十年版《乐昌县志》这样记述:“玄帝赞,俗曰飞来碑,石碑高七尺余,宽四尺,碑首作龙文(纹),文(纹)下刻词,词右刻“玄帝赞”三字,楷体。词凡三十二字,作八行,(每)行四字,草篆体,奇古难识。词左刻真武像,像下左右各二人,俱武装。词下刻龟蛇文(纹),龟背列星斗。羽士译其词曰:‘上帝降令,干斩妖精,坎离相合,雷电震惊。七星魁斗,八卦见形,吾笔令下,红道上清’考宋人题志,但言六祖石床,陆羽题名,未有言及此碑者。惟清初卢陵刘遇奇,游仙人石室记,始言上有飞来石,传飞自武当山,则知此碑。明时始有其来历,则不可考,若羽士自为之,则当时亦不得曰飞来。”清同治十年《乐昌县志》、光绪版本的《韶州府志》均未提及此碑之纪年或何人立石。
在乐城附近地区、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昔时西石岩中有一洞穴,深邃莫测,据说可通下界阴曹地府,能会见已故先人,可与之谈心,诉说衷肠。有一次,一位孀妇从洞中深入,欲寻已故丈夫,见面诉说衷情。从此便一去不复返……后来一道人得知其中秘奥,运其所学道行,在洞口入处立一法碑,念动真言,以镇妖魔鬼邪,从此人们便无法从洞口通往下界去了,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玄帝赞碑的意义所在。至于洞内的描述有:“就中飞来碑,龟蛇俨蠖屈。”“张炬入黑穴”,“邃深莫究述”。“睛昼黝冥阴,光径肖百物。”从诗句中的含义已道出洞中之神秘。当考古人员在碑下表土下约30厘米处,掘出左下角有“龚卞立石”楷书字样时,从而考证了民国以前古人对此碑的模糊认识。
既然知道此碑为龚卞立石,龚卞,何许人也?在《乐昌大城龚氏续修族谱》师召世録中记述:“克振公子师召,讳蓼,号卞。宋淳熙七年乡举,因愿不仕,遂修行于钟霖(灵)寨,至今尚有故迹,时以道行闻于南粤,王尝建寺黄莲,一朝而聚千杉,今散水坪是也。又有西石岩飞碑一块,在佛殿之右,至今仍存。”族谱与县志、府志记载基本相符。与萧长春的“南宋时期武当清微派的清真图”说法在时间上也是吻合的。
西石岩为中国七十二福地之一,历来成为乐昌佛、道、儒三教之地。北宋余靖曾游西石岩,有《同游泐豀石室记》,文中记述了六祖石床,陆羽“枢室”,但未言及玄帝赞碑。可见西石岩玄帝赞碑为南宋时始有,而宋代因避忌太祖“玄朗”名讳,故将玄帝改为真武帝。此碑为何仍称玄帝呢?原因是龚卞看不惯宋朝腐败,而愿不仕,其仍用玄帝之意以示龚卞之逆悖心理。玄帝赞碑为南宋道士龚卞在乐昌留下的珍贵文物,至今八百余年,完好无损,在岭表碑刻史上亦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