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北宋冶银遗址
长镇五汪村附近,有一片长约500米,宽约150米的炉渣矿石,黑褐颜色酷似铁渣,人们称为“铁屎”,铁屎岭故而得名。
1983年,乐昌文物普查组在铁屎岭曾作过实地考古工作,从矿渣发现其文化层堆积3至5米,厚度不等。在文化层中发现有:高足圈陶瓷残片,也有青花釉、冰裂纹、刻花、印花青釉等风格。颜色多以粉青、月白为主,具有宋代哥窑瓷器特点。从遗址文化层堆积以及瓷片纹饰、风格来看,当属北宋时期的冶炼场所。据《韶关大事记》记述,北宋皇佑年间,粤北各州府“岁运羡铜三百万,以赡岭北诸治。二岁市铜八百万斤,银二十万两,铸钱二千万贯。”从这段记述,已充分说明当时粤北各县的冶炼事业,其时以冶铜、冶银为主,出现鼎盛时期。元丰初年,“产银,曲江有灵源、石膏、岑水。乐昌有伍汪(五汪)、黄坑”(《韶关大事记》)。五汪是乐昌两处冶银场所的其中之一,从遗址约6万平方米的面积分析,其建置规模也不算小。宋政和元年(1111年),广东漕司奏:“将韶州曹峒场、英州银冈场皆拼入英州之清溪场。惟黄坑(乐昌)场权存;连州元鱼铜坑、黄田白宝,韶州伍注(五汪)岑水铜冈,英州钟峒等十六场,请拼如旧”(韶关大事记》)。从这段记述中便知黄坑、五汪两处冶银场所在韶州的重要位置,韶、连、惠、英、南雄五州的冶炼又是宋朝冶铜、冶银的重要州邑。“北宋大观(1107一1110)年间,韶、连、惠、英、南雄五州,各称银坑发泄,银价甚低,分得银额最重……其中韶、连、惠三州岁上银各8000两,英、南雄二州各3600两,其数浩瀚”(《韶关大事记》)。在此期间,由于银额上缴过高,后至坑冶废驰,然而银额成例又不变,民受其害,以至黜妻鬻子,轻去南亩。五汪铁屎岭遗址在宋代冶银的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繁盛和衰落的时期。
然而,铁屎岭冶银场所之规模,产银数量之多,其矿石原料又从何而来呢?在《韶州府志》、《乐昌县志》均未提及,距五汪冶炼遗址西北,不到五公里有个乐昌著名的铅锌矿,也许炼银的矿石与这里有关。据1987年版《乐昌县志》记载;“1958年,在西瓜地露天手工开采铅锌矿。”“杨柳塘(西瓜地)矿区位,乐昌盆地中部,东西向展布2700米,宽约600米,有矿体49个,其中工业矿体20个。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含锗、镓、镉、银)等”。矿石平均品位高,屑富铅锌矿石,中型矿床。因此,古人的矿石来源或取之于此矿,何况这矿山与五汪冶炼场较近,从古代交通运输条件考虑,矿石的来源不可能太远。或者说,乐昌铅锌矿之前身也曾有过银矿,待银矿采完则留下铅锌矿也有可能。抑或是古人对铅、锌、镓、镉、银混淆不清,又无科学的测验方法,把它充当银矿冶成银锭也未尝不可。故有“银价甚低”即银锭贬值之现象出现。怀疑其“冶银”非纯正之银也。尽管如此,历史为乐昌留下了一大片废渣场面,这就是古代冶炼遗址的见证。从时间考证,铁屎岭遗址的早期冶炼时间应为北宋皇佑元年至元丰年间,这是乐昌冶银和矿冶方面较早的史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