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怀乐昌县历史沿革
乐昌境域,周以前属扬州南地,春秋时属百粤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平南粤,以曲江、浈阳、含洭隶属桂阳郡,郡隶荆州,乐昌属曲江县地。后汉置始兴(韶关)都尉,南朝宋辖曲江,乐昌境域仍隶始兴郡曲江县。宋泰豫元年(西元472年),改始兴为广兴,齐仍为始兴。《南齐书·地理志》记载,始兴郡领:“曲江、桂阳、仁化、阳山、令阶、含洭、灵溪、中宿、滇阳、始兴”10县。灵溪县治即今乐昌长来镇灵口坝遗址,齐时已从曲江县地划出,乐昌旧志无载。梁置东衡州,废始兴郡。梁天监七年(508),其时灵溪县已废,分曲江县西北境与灵溪县合置梁化县。十七年(518),又将梁化县分置平石县。陈天嘉元年(560),复置东衡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郡改东衡州为韶州,十一年废,入广州。十二年废平石县入梁化县,十八年(598),改梁化为乐昌县(一说以乐石、昌山得名,一说以陈朝陈霸先孙女“乐昌”公主而得名),隶属韶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废仁化县入乐昌县,北宋咸平三年(1000),复置仁化县。南宋干道二年(1166),分县西南境置乳源县,同时将县西南依化乡划归乳源县。元朝,改革政区建置,全国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乐昌隶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明、清,乐昌隶属韶州府,民国初废府制,乐昌县直属广东省。民国3年(1914),设岭南道,乐昌隶属岭南道。民国9年废道制,乐昌县先后隶属北江区善后公署,北江绥靖公署。民国25年撤销绥靖公署,乐昌隶属广东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9日,乐昌解放。1950年1月,广东省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专署)成立,乐昌县隶属北江专署。1952年12月9日,广东粤北行政公署成立,乐昌隶属粤北行政公署。是年,原乳源县的梅花、秀水、云岩、三溪和老坪石镇、坪石镇、罗家渡的部分地区以及清源、三元、岐石、新安、茶园、柘洞、太平、亚婆寮、沙坪等乡并入乐昌县。1953年,土改工作结束后,清源、三元、岐石、新安、茶园、柘洞、太平、亚婆寮、沙坪等9个乡仍划归乳源县。1957年7月,韶边瑶族自治县成立。乐昌县的必背、王茶、桂坑、杨溪划归韶边瑶族自治县。1958年9月,乐昌县将韶边瑶族自治县和乳源县划入的桂头、瑶山、大山、沙坪以及本县等地组成:红旗、桂头、瑶山、廊田、坪石、黄圃、梅花、大山8个农村人民公社。1963年10月,将大桥、桂头、游溪、必背、东坪等5个公社划归乳源瑶族自治县。从此,全县分为16个公社,2个镇,162个大队。1964年增设三溪公社,全县为17个公社2个镇,161个大队。1971年8月,五山公社中山大队划归仁化县。1977年增设罗家渡公社。1978年3月,增设两江公社,全县为19个公社2个镇,197个大队。1983年11月,全县19个公社和2个镇,改设为18个区公所和2个区级镇人民政府。1986年冬,撤销18个区公所,设置10个镇和10个乡建制。1993年8月,全县设立镇级建制,取消乡级建制。1994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乐昌撤县建市,乐昌成为韶关市属第一个县级市。2000年之后,罗家渡、老坪石、河南三镇先后撤销并入梅花、坪石两镇,河南并入乐城镇,改为乐城街道办事处。至此,乐昌市辖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5个村民委员会,1985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