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张,两岸关系应当由「合理的过程」,达到「改善之目的」。此即所谓的「过程论」,以有别于过去的「目的论」。
想像中,两岸未来的「目的方案」有四种可能:一、台独、二、维持现状、三、屋顶理论的政治联结(如邦联或欧盟模式)、四、统一。这四种「目的」,无一不需以「一中各表」为「过程」。
先说台独。台独活动若无「一中宪法」的中华民国为屏障,将连赖以寄生的寄主都没有。现今的台独,包括曾经执政八年的陈水扁台独政府,既寄生在中华民国,也不敢撕去中华民国的护符。何况,如今不论从世界、中国大陆、台湾内部及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局大势看,台独皆已无可能作为两岸关系的「目的方案」;而只是寄生在中华民国的内斗工具而已。
再谈其他三个「目的方案」。维持现状固然就是要维持一个「过程」;屋顶理论及统一虽是「目的」,但亦仍需有一「过程」。且倘若此一「过程」应当符合和平、民主、国际接纳,并能创造文明典范、增添人类价值成就等期待;那就必将是一个很细腻,而且耗时很长的「过程」。因而,若无「一中各表」,此一「过程」即难以维持。
所谓「维持现状」,就是要维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皆主张「宪法一中」的「现状」。「现状」的事实原本如此简明,问题却在为如何「表述」而生争议。由于「一中各表」的「表述程式」在两岸间未能确立,所以「中华民国」是否「一部分的中国」亦不能确立,以至于「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也不能确立;但若这两大政治认同皆不能确立,两岸连「维持现状」已属不易,更遑论通往屋顶理论或统一之「目的」?
如前所述,欲实现任何「目的方案」,皆应当符合和平、民主等「过程」。倘若在进入任何「目的方案」前,台湾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认同皆不能建立,将凭何实现「目的方案」?绝大多数的台湾人难道有可能跳过「中华民国」,而直接将屋顶理论的「第三概念中国」或任何统一后的「中国」作为自己的政治认同目标吗?没有「过程」,岂有「目的」可言?
「目的论」的偏差,在过度强调「未来的一个中国」;因此对两岸在「现在进行式」中如何处理「一个中国」的问题没有对策。「过程论」则是注重「现在进行式」,注重「过程」;期望以「合理的过程」达到「改善之目的」。
其实,一九九七年,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就曾提出「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的说法。这可视为两岸间最早出现的「过程论」。只要节述「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即可看出汪道涵的思想体系。他说:「一个中国不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等于中华民国,而是两岸同胞共同缔造统一的中国。」(这是屋顶理论、一中各表与过程论)又说:「所谓一个中国,应是一个尚未统一的中国,共同迈向统一的中国。」(也是屋顶理论、一中各表与过程论)不仅如此,汪道涵又说:「一个中国」不是「现在式」,因为目前很难;也不是「未来式」,因为可望不可及,夜长梦多。因此,何不用「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又是过程论、一中各表及屋顶理论)正是:蓦然回首,「一个中国」已是「现在进行式」。
「一中各表」就是「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就是「一中各表」。已在手中,何劳外求?
如今回顾,以汪道涵的人望、身分与地位,他当年提出「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其眼界之宽广、思路的灵活,与所呈现的境界高远及出路开阔,竟是如今的后人晚辈所远远不能企及。可见,有识者其实皆看到了两岸的难题,但对如何「表述」却在思路及境界上竟可别如天壤。近几年来,北京方面,虽曾有「虽然尚未统一/仍是一个中国」,及胡锦涛在二○○八年三月布胡热线一度承认「一中各表」等表述,可谓皆是汪道涵论述的折射,但皆惜乎胆识不足,欲言又止,欲放又收,犹豫瞻顾,使「一中各表」的「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未能凸显;因此,「过程论」亦失重要凭藉,更遑论两岸将如何通向「改善之目的」?十余年前汪道涵能如此开放进取,何以十余年后今人反而如此闭锁退缩?
不能维持「合理的过程」,即无可能通往「改善之目的」。如果北京不接受「中华民国是一部分的中国」,台湾人如何认同「中国」,又如何自我认同为「中国人」?
原文刊载于联合报民国99(2010)年2月4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