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统合学会
我们相信这可能是台湾媒体上一次历史性的对话。从今年元旦联合报对一中各表的《六论》开始,到两岸统合学会透过《旺报》的《六问》,以及元月二十四日联合报对《六问》的回应,二十五、六两日我们透过《旺报》的再回应,乃至三十日联合报不点名的正式回应,几波讨论下来,我们相信已经更进一步接近了问题的核心点。为了不辜负联合报的雅意,我们当然应该再做进一步的申论,以便让问题能得到更清楚的呈现。
联合报三十日的社论,的确比以往更清楚地说明了对「一中各表」的内涵。从该社论结语「我们期望,在东西德及欧盟发展出来的主权观之下,亦即在『屋顶理论』之下,两岸关系也能找到高境界的好出路。兹归纳为『新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一部分的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来看,联合报的「一中各表」界定是以「一中两国」为基础,呼吁以东西德的屋顶理论或欧盟模式来处理主权观的困境。
联合报的「一中各表」就是「一中两国」
从某种角度上说,联合报以坚守「一中宪法」来回应是否有「主权限缩」的质疑,澄清了这点,当然就让联合报和两岸统合学会的论点之间有了更多的衔接点。但是联合报没有说明这样的立场要如何去说服民进党的问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指出,联合报此次的回应其实只是回到了张亚中教授在二十年前所提出过的「一中两国」的说法而已。联合报所提的「新新三句」正是当时「一中两国」的内涵。而时移势易,愿意与联合报分享我们已经将理论修正到了「一中三宪」的过程,并藉此再度澄清一些理论问题与为何不宜再提「一中两国」的缘由。
1990年张亚中就参考了西德以「国家核心理论」为基础的「一德两国」,而非东德以「分解理论」为基础的「一族两国」,提出了「一中两国」的主张,这段过程,现任国安会首席智库的赵春山董事长知之甚详。
「一中两国」主张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依据国家核心理论提出「整个中国」的概念,并认为由于两岸均是「一中宪法」,因此,这个「一中」是「实」的,是两岸宪法保证它存在的,至于两岸则可以界定为整个中国(主权共有)内部的一种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个特殊关系即是当时西德布朗德与联合报所称的「非外国的国家」关系。但是必须清楚指出的是,当时提出这论述的时间点,两岸根本就还没有开始正式交往,连国统纲领都还没有出现,当时台北毫不怀疑统一是唯一选项。「一中两国」的提出是为了让两岸的定位更清楚,合理地推动两岸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国统纲领就是以「一中两国」的精神呈现。
「一中两国」已经被李登辉玩死了
随后,一个很不幸的发展就是,李登辉在1994年透过第一份大陆政策白皮书,即《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将「一个中国」界定为「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中国」,而不再是「中华民国」,从此,「一中」就变成了一个「虚」的概念,开始走东德的「一族两国」模式。李登辉卸任前,1999年再藉用「一中两国」的特殊国与国说法,鱼目混珠套用西德「一德两国」的特殊国与国关系。李登辉或许了解,当「一中」在1994年被界定为「虚」的概念时,两岸已经不可能是「特殊国与国」,而是「外国」关系了。所谓「特殊关系」只是政治语言,唬弄两岸罢了,至此,也可以说「一中两国」就这样被李登辉「玩完」了。
为此,张亚中在2000年以后的著作,用更精确的文字将两岸定位在「整个中国内部的两个平等的宪政秩序主体」,用宪政主体来把「国」字所可能衍伸为「外国」的意涵给淡化掉。「整个中国」描述了两岸的主权重迭,「平等宪政秩序」描述了两岸的治权上的分立,如此定位自然没有彼此矮化的问题。这样的想法,黄光国教授日后为求简洁,在2005年将其以「一中两宪」概括之。
民进党执政后,「一中」继续被虚化,不仅是陈水扁在2002年喊出「一边一国」,2007年推动「入联公投」,即使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也开始主张「台湾是中华民国」、「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共同决定」等可能造成「限缩主权」的主张。由于台湾内部对「一中」的变化,北京接受「两宪」有可能就等于接受「两个外国」。
「一中三宪」的「一中同表」才是唯一出路
我们了解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种「一与二」的提法,终将不免出现困局。为此,2008年起,张亚中在与谢大宁讨论时,共同思考到了必须处理「一中」实体化的问题,若不能把一中在宪法的基础上再实体化,将永远无法挡住疑虑。两岸必须让「一中宪法」有相互保证的拘束力,再透过共同体等机制、共同协定、共同政策等方式共同建构一个超越两岸宪法权威的规范,我们以「第三宪」称之。
我们将这样的思维化约为「一中三宪」,并认为如此符合两岸宪法规范、也足以消弭对岸的疑虑,也确保了两岸宪政上的平等地位,并认为在逻辑上这是「蓝绿红」三方所可能出现的唯一交集点,可能也将是维系两岸和平发展的唯一可能解决之道。
联合报一直认为他所说的「一中各表」,对岸现阶段虽不接受,但未来终将能说服大陆。容我们坦率地指出,这样的想法根本就建筑在一个无法立足的基点上,那就是「一中各表」如何袪除转成「两国论」的疑虑。北京会怀疑台北想要软土深掘。而台湾的选举正好为从「一中各表」到「两国论」提供了操弄的推力与时间。
联合报是否同意,台湾这十几年来在认同上有着软土深掘的问题?「柔性台独」或「稳健台独」就是这个逻辑下的产物。我们之所以一直要正告联合报「一中各表」的不可行,其实病根正在这概念早已经被李登辉玩死了。难道联合报还有可能把这概念再救活不成?
原文刊载于《旺报》2010年2月1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