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雄舞龙狮民俗活动源流初探
庄礼味
舞龙舞狮耍龙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流传下来而成为每年新春佳节、元宵节的民俗活动。
“龙”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史前原始社会,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以丰富想象力的创造。古人把龙视为灵气神物,是吉祥的征兆。
在古代,人们用舞龙来祈祷神灵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舞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末时期的“社火”、“庙会”表演中,舞龙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着的《梦梁録》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舞龙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五尺左右,每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9节、11节、13节等。南雄的龙分火龙、布龙和香火龙,多为9节;布龙可分为青龙和黄龙。山区为五节龙又叫狗婆蛇。最雄伟的是珠玑镇叟里元村抗日战争时期曾出现舞99节布龙,当时由村民每户筹谷一箩为基金,当时曾舞到南雄城,轰动万人空巷,盛极一时。2008年8月8日北京举办奥运会99节龙恢复迎奥运。夜间舞的有香火龙和龙灯,龙灯是用丝纸扎竹成龙架,用丝绸糊贴,里面可点火灯,这是八一街民和四条门村所创造的。
白天舞的叫布龙。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如9节布龙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南雄舞龙动作有:四水落井、高山滴水、抱旦、蛇蜕殻、搞篱笆、龙穿花、一步跳、二步跳、三步跳、龙缠柱、龙朝灯等。还有珠玑镇里东村双龙的舞蹈动作是:劈四门、团龙、横龙、点龙、凑字,凑字有“天下太平、和平万岁、毛泽东万岁、共产党万岁”等。里东的双龙是配合双狮的,叫做双龙裹双狮。
南雄雄州八一街和四条门村的火龙,也叫龙灯。每年元宵节前后都出火龙火狮游街,以驱邪纳吉祥,古时以尚书里(四条门村)火龙闻名,近年来以八一街火龙着称。舞火龙的人头戴竹甲帽,腰缠红布,脚穿草鞋,风雪寒天,概行裸上身,各铺户以爆竹花筒抛向他们,他们有时被烧灼皮肤,仍处之泰然,有人拟联赞赏他们勇敢,并告诫烧爆竹者:
舞瑞龙而庆元宵,光灿烂耀长途,任烧爆竹花筒,举手文明堪助兴;
送灯色以供众览,赤条条真好汉,莫使焦头烂额,居心残忍恐伤情。
此联系清朝光绪年间举人莫开瑶所撰。而这习俗的传播系明朝万历年间南雄尚书里(四条门)商人朱弘茂经商到佛山学回来加工创造的。百顺镇白云乡舞香火龙的由来。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独角大王的怪物,没有人敢去惹它,每年除夕前后就出来活动,抢东西吃,甚至吃人,百姓心慌失措,可莫奈他何。
起初山民为了扺御怪物之害,就用竹筒放在火炉里烧,竹筒烧了膨胀起来,就发出必哩巴拉响如爆竹声,吓走了怪物。后来山民还用烧火把的办法来驱赶怪物,又发展到用灯笼放着棉绳点燃制作松香油的长夜灯,一点直至天亮。山民又用土硝制作爆竹驱赶它。这样长此以往下去的坚持,独角大王再也不敢来骚扰群众了。千多年来百顺白云乡山民就把打锣鼓舞香火龙过新年闹元宵独一无二的民俗沿袭流传直至今天。
舞法:左转四门、右转四门、高山滴水、一步跳、二步跳、三步跳,然后护龙、对龙,高山滴水是起伏有劲动作,舞完后家家户户拿出酒肉来飨舞龙者,先在本村舞,然后到其他村去,一直舞到元宵节才结束。
水口镇水口墟亦有九节香火龙。传说,南宋时,水口墟遇一场瘟疫,六畜不安。于是乡民就发动起来舞香火龙,以示驱邪镇妖,消灾纳福,保佑百姓和六畜平安。水口的香火龙比较庞大的队伍,要100人以上。他们活动在元宵节前后三个晚上,游行队伍,前面有两块牌子“上上大吉”和“天下太平”都用草扎插上香枝香火凑成字的。香火龙是九节由九人擎着,另一人迎龙珠引导起舞。另扎香火凤凰二只,香火狮二种:一种单狮一人舞,双人狮二人舞。有一香火狮头和香火狮尾,配二人大头佛引导起舞。
舞法:有转四门、高山滴水等,凑字八个“上上大吉,天下太平”。舞龙配小锣鼓打击乐,舞狮的配大锣鼓打击乐,并有一对大唢呐合奏,气氛十分热闹,这是水口香火龙的特色。
舞狮。南雄的舞狮有广狮、南雄狮、青草狮、火狮、高跷狮、九角狮、独脚狮和鸳鸯狮等种类,现列述数种:
广狮,南方狮子以广狮别具特色,有代表性。其狮造型特点是:大头、钩角、身形斑驳有花纹。狮头外殻是竹篾结构,沙纸粘贴裱褙,薄绸作里,并涂上五彩缤纷的图案。有的前额装上圆镜子,眼睛安上玻璃球,显得光彩夺目。广狮由三人组成,一人舞狮头,二人舞狮尾,一人扮大头佛。大头佛头戴假面具,手执大葵扇,引导和指挥狮子起舞,大头佛动作引人哄笑。舞狮时伴有大锣鼓队。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举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摆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
为什么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传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方(这地方大多数居民是宋时南迁来的南雄珠玑巷后裔)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即在郊外出现,到处糟蹋庄稼,残害人畜,百姓不堪其苦。人们急中生智,想个对付办法,就用竹篾扎成若干头狮子的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大锣鼓齐鸣,群狮起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冲去,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的队伍使那头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逃跑不见踪影而匿迹了。
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逢凶化吉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灾纳福,预报吉祥如意。为了招接瑞狮来临,各家各户往往在门前或门头上挂个红包。狮子在那爆竹锣鼓声中拜舞已毕,举首去“衔”那红包,名叫“采青”。后来采青才分高青、地青和水青等种类。高青就把红包缚在一株全生菜中(寓意生财),挂在门头上或二至三四楼高处或用竹篙举高让舞狮者设法去取;地青是把红包及全生菜放在设置有障碍的地方,由舞狮者想办法去采;水青是把红包及全生菜放在碗里浮在大水缸中,由舞狮者站在缸沿边舞边采青。不管摆什么样的“青”,其要点是增加“采青”的难度,考验舞狮者的武功技巧。所以舞狮队同时又是一个武术队。
南雄的舞狮,是明朝万历年间从佛山学来的。南雄狮的标志以雄鹰站立在狮首上喻“英雄独立”。
传说,明万历年间,南雄籍新加坡华侨,组织侨团回乡省亲,时逢春节期间,侨胞建议春节助兴希望能舞出南雄特色的狮来。于是民间艺人陈立记别出心裁特意制作雄鹰角狮头,喻英(鹰)雄独立之意,表示商业经营要有英雄独立之志,博得侨团喝彩赞赏。
后来,南雄舞狮有三个狮队师傅:系水西的许世仁;竹树下的刘凤山和北门街的朱炳燊三人闻名,武术精湛,进行传艺。他们是根据清朝时南雄武术师李地丈传授下来的雄狮大破梅花阵图的武艺。
大破梅花阵:是在四角放四张八仙台(桌),当中置一圆台(桌),四边放青,中间放一盆水,一个柑,水中放的利是青。三师傅皆有继承李师傅的本领。若非武艺精湛者就不能瞭解内中规矩。要食素青、食柑后才能得利是的。又有生门与死门之分,生门者即要由左边进从右边出叫生门。倘若不这样走的路线皆为死门。走错了会失礼,要赔礼道歉。南雄的雄鹰角狮一直流传至今。(讲述人:朱庭源,90岁,南雄城商人)
青草狮,是清末民初珠玑镇洋湖村民间艺人所创作的。就地取材,割本地金花蓢箕和大叶蓢箕制作而成。后来改用竹蔑制作的巨大狮头,以及改用丝绸布的狮身狮脚尾,九人舞的巨狮,舞起来别致,有地方特色。珠玑还有舞蜈蚣、舞虾公、舞水牛、鲤鱼跳龙门等。这也是洋湖村民俗的一大特色。
独脚狮与鸳鸯狮的由来。明末清初的300多年前珠玑聪背村邓姓商人往福建做生意,喜爱而学艺传下来的。这是一班少年组织起来的舞狮队配小锣鼓打击乐的小狮队。这种活动是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关爷节和春节配合大狮头队进行活动的。陈济棠时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种小狮在南雄乡村普遍开展。表演方法:一般在八仙台(桌)上活动,活泼有趣。舞法:参拜土地公、走四门、拥狮(拥狮即鸳鸯狮,有一雌一雄互相拥抱)表示亲密无间。最后表示感谢众亲父老。传说,鸳鸯狮是一只青蛙与脊骨狸的化身。小锣小鼓很适合儿童的活动。
南雄的舞龙舞狮民俗活动,种类较多,形式多样,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