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岭南第一书院——孔林书院钩沉
罗凯燊
距南雄县城120华里的油山镇平林村,在北宋初创办了一所书院。这所书院创办的时间已查明是建隆三年(962年)。它是南雄州的第一所书院,也是岭南第一所书院,其创办之早在全国亦名列前茅。北宋时称天下四大书院:衡州石鼓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孔林书院的创办时间仅次于石鼓书院(唐光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白鹿洞书院(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年-943年)。创办孔林书院的是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孔闰。他是广东唐代38名进士之一,也是浈昌县举进士的第一人。
孔林书院对岭南文化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办孔林书院距今1034年了,但孔林书院并未为人们所认识。最近,笔者读《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历史与文化》(曾祥委、曾汉祥主编,1995年10月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第143页论及岭南教育文化发展时称:“广东最早的书院一涵晖书院,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始创于英德南山。”其实孔林书院比涵晖书院早创四十多年。为了还广东书院历史的本来面目,复孔林书院在岭南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孔林书院史料简述如下,供学者专家们参考。
一、有关史志的记述
清雍正八年郝玉麟等监修的《广东通志·学校》载:“保昌县书院四:曰孔林,曰大中,曰西清,曰正学”。干隆十八年修《保昌县志》《南雄府志》均载:“孔林书院,平林村。唐孔戣为岭南节度使,卒于任,季子温宪扶榇至雄,闻安禄山乱,遂家焉。建隆七年,裔孙孔闰因创书院。陈叔秀记。”陈叔秀保昌县人,南宋绍兴乙卯特科,潭州监庙。清道光四年修《直隶南雄州志·书院》 记载与县、府志同。但改“闻安禄山乱”为“闻藩镇乱”。因孔戣为岭南节度使时离安禄山乱相距八十多年,县、府志误记无疑,改之得当。又州志无记孔林书院创建时间,且云“今废”。1991年版《南雄县志·大事记》:“北宋建隆年间,孔闰在平林创办孔林书院,为南雄书院之始。”
以上记述,在书院创办时间上各不相同。《保昌县志》、《南雄府志》记为建隆七年,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宋太祖的建隆年号只用了四年,没有建隆七年这个年号。因有此误,《直隶南雄州志》避而不记创办时间。《南雄县志》则含糊地记为建隆年间。但不管怎么说,省、府、州、县各志都肯定了孔闰在平林创办孔林书院这个史实。
二、平林孔氏族谱的记述
平林村保存有孔氏族谱,对孔林书院创办情形记述得很清楚。
干隆四年己未孟冬上浣,六十七代裔孙邑庠增生毓炎为族谱撰序云:“圣祖开阙里而后,南宗孔氏盖来自三十八代戣公也。公登唐时高第,由国子祭酒节度岭南,三子温宪公侍父。节度戣祖奉诏赴阙,后值朱王造篡,宪公遂避浈昌(笔者注:浈昌即保昌之前称)之平林。四十一代进士昌弼公依祖旧治由平林而南迁于粤。是浈昌平林发源于曲阜者而广绍番又发源于平林也。至进士闰公出守宜阳,解组时年登耄耋,于宋建隆三年创孔林书院,庙宇森严,春秋祭祀,则为平林百世不迁之宗也。…… ”
又有孔闰传记:“闰,纯长子,字怀清,唐懿宗干符甲午元年五月初一日(笔者注:干符乃僖宗年号,干符甲午应为咸通甲午)少聪明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九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科举人,二年癸丑连捷进士及第,后值五代乱离,历登显宦,后周官至朝散大夫,迁袁州刺史,以海内骚乱,不屑就职,因寓居吉州泰和县石禾场十年。宋太祖建隆庚申元年挚家归隐南雄平林祖居,壬戌三年创建孔林书院,装塑圣祖遗像,买田五十五亩,地名陇头,收租为春秋设奠之需。年九十一卒于宋太祖干德甲子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葬在地名双坑大兰羊角岭冲天凤形,有蒸尝田十亩,亦在陇头。”
族谱中绘有孔闰像和孔林书院平面示意图,图后附有文记:“保昌县城东一百二十里平林西水,宋建隆三年壬戌岁四十一代祖讳闰字怀清创建,装塑圣祖遗像,设立蒸尝,每岁祭期用上丁日,长子主祭。四十四代孙讳柳字国材记。”从孔林书院图示可以看出,书院为三进,后进为大成殿,内供孔子塑像,有东西两庑,中进为大成门,前进为孔林书院大门,四周有围墙。历时260多年后,南宋绍兴年间,四十七代孙孔振玉重修书院,规模有所扩大,大成殿由一层升为两层。
族谱的记述准确地证明孔林书院创办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比英德南山涵晖书院早创40多年。
三、平林考察简记
1996年1月,笔者前往平林考察,看到平林村在大庾岭丛山之中,是四周环山的一块小盆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确是避乱耕读的好地方。该村现有400多户人家。1800多人口, 1300多亩耕地。过去原只有孔姓,后来迁进黄、利、雷三姓,而孔姓为多数,现有210多户,1500多人。村的东西南北分别有石羊山、观音山、笔架山、凤凰山。山下有平林小溪蜿蜒而流,终年不息。村中多植桃李,间有数百年白果树数株。孔氏宗祠为“诗礼堂”,创于明代,曾经于雍正辛亥九年、道光丁亥七年龢民国12年重修,分别有碑记镶于祠堂内。很久以来流传一首民謡:“平林是个好地方,桃红李白满山冈,东有石羊千百只,西有观音护村庄,南有笔架堵水口,北有凤凰朝日光,富有良田千百亩,荣华富贵万年长。”
孔林书院面积约800平方米。八十七岁的孔宪铭和七十多岁的孔庆遐老人说,古时书院有夫子厅,内供孔子像。每年州县官员都要来此祭孔,轿马成行,甚为庄重。明建文元年(1399年)南雄城创建大成殿后,孔子像迁至南雄城大成殿安放。此后,州县官员不再到平林祭孔了。村中存一石匾长1.8米,宽0.5米,厚0.2米,一面刻“务本敦伦”、一面刻“高山仰止”。村口有惜字塔,平面六角形,高9米,三层,塔底直径1.25米。塔旁有一古桥,花岗石砌成。村民说惜字塔是过去读书人为了敬惜字纸,于初一、十五烧字纸的地方。从此匾此塔可见平林古代儒风。孔闰墓今存,在大兰羊角岭冲天凤形山半山腰,墓为半圆拱形,用红砂质岩条石砌叠而成,高1.7米,宽1.6米。墓碑为后人重立,碑高80厘米,宽40厘米,刻有“孔闰墓”三字。
四、孔林书院之影响
在谈孔林书院影响之前,先谈谈平林孔氏家族的渊源。平林孔氏是孔戣之后。而孔戣是对岭南颇有影响的人物。据《新唐书·孔戣传》载,孔戣字君严,举进士,刚正清俭。宪宗时历任尚书左丞,大理卿国子祭酒。元和十三年(817年)至长庆元年(821年)拜岭南节度使,在任四年,惠政颇多,主要有四:一为“免属州逋负十八万缗,米八万斛,黄金税岁八百两”。二为戒贪暴。“先是属刺史俸率三万,又不时给,皆取部中自衣食,戣乃倍其俸,约不得贪暴,稍以法绳之。”三为禁买奴婢。“戣峻为之禁,亲吏得婴于道收育之,戣论以死,由是闾里相约不敢犯。”四为解谪士后人之困。“士之斥南不能北归与有罪之后百余族,纔可用用之,禀无告者女子为嫁遣之。”深得民望。韩愈对他的评价是:“其为人守节清苦,议论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衰,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随孔戣寓岭南的三子温宪,举博学明经,行实注南派。温宪仲子孔纯,字述文,“年二十三丧父,蓑麻逾礼,昼耕夜读,不惮勤苦,营创田宅,遂开平林孔氏不息之基。”由此可见,在唐后期至宋初,以平林为祖居的孔氏家族,是对岭南颇有影响的家族。
及至孔闰创办孔林书院,对南雄乃至岭南文化教育发展影响很大。孔林书院于建隆三年创办后,成了中原文化南播的一个亮点,有如在岭南树起一面办学育才的旗帜。接着,南雄州府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创办州学。相继有珠玑巷徐信,皇佑四年(1052年)进士,历官中书台谏,致仕后隐居珠玑巷,设坛讲学。故宋代南雄耕读之风甚盛。《直隶南雄州志·学校》称: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至咸淳辛未(1271年),保昌(南雄)县人口约5万,举进士39名(另有特科64名。宋制,乡试中式三十年不与进士者,推恩授官,谓之特科),其中宝庆丙戌一科举进士3名,端平乙未一科举进士3名。而与保昌县相邻的江西省大余县,宋代举进士仅有21名,始兴县仅有12名。韶州府的曲江县23名,乐昌县23名,翁源县4名,英德县2名。可见宋代南雄文化教育在粤北独领风骚。孔林书院周边的古城、上朔、延村等村,宋代耕读之风尤炽,负笈求学者众,人才辈出。古城一村在宋代就举5名进士,平林村举进士的有孔绍旦、孔绍祖(闰之后),延村举进士的有冯应之、冯迁,上朔村举进士的有彭自明、彭演。
孔林书院属民办书院,创办时间虽早,位列全国前茅,但因地处偏避山区,又得不到官府的扶持,不像石鼓、白鹿洞、应天府、岳麓等书院那样,得到当朝皇帝赐匾、赐书、赐田,而名声远播。孔林书院生源主要来自附近村庄,财力也只得孔氏一家之助。自明成化以后,南雄先后有官办书院四间,都在南雄城内。孔林书院相形之下日渐式微,终废于宋末,历时300年。
南雄作为五岭南北交通咽喉,中原士族南迁驻足之地,自然得中原风气之先。特别是孔闰家族,本是孔子之后,继承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南雄首创书院,是顺理成章的,对岭南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是深远的。南雄孔林书院在岭南文化教育史上应有它的一定位置。